辽宁省葫芦岛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葫芦岛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2 15:0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43000-1074420831850学 校
姓 名
考 号
审题人:
宋 宇
学 校
姓 名
考 号
审题人:
宋 宇
2021年1月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学业质量监测考试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纸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 (阅读题 70分)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成为热点话题并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用治理的观点构建反贫困理论,用治理的原则设计扶贫政策,不仅可以明确把贫困问题纳入国家治理范畴,而且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反贫困的理论和实践。
治理和管理虽一字之差,但语义大不相同。管理是对事物的常规处置,而治理强调针对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管理要依规行事,治理需多方协商。治理是官方或民间的公共管理组织在一个既定范围内和既定制度框架下,以多方协同的方式实现有效管理和服务,解决集体生活中的难题,克服集体行动的困难。在治理视域下,反贫困治理就是将贫困作为治理对象,在国家或政府引导下,通过多主体参与,采用多样化手段,实现综合减贫。
过去40年中,中国凭借改革开放完成了生产技术的更新改造,实现了经济起飞;进一步丰富了“发展型”国家的内涵,并为后发国家提供了成功经验。来自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在1991年到2000年10年间,全球日均生活在一美元以下贫困人口减少了2.74亿,其中中国减少了1.51亿,占全球减贫人数的55%,占所有发展中国家的75%。中国在经济发展普遍改善民众生活的基础上,逐步提升了贫困标准,同时大幅度减少了贫困人口的规模。
在过去,贫困治理只被视为社会慈善事业,并未成为政府决策和管理的议题。“二战”以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福利国家的普遍兴起,为贫困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但在既有国际援助有限的条件下,如何自力更生摆脱贫困,且在较短时间内让大规模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题,是许多贫穷国家面临的难题。中国把贫困治理看作政府责任和国家治理的内容,也把贫困治理的成效视为政府和官员绩效考核的标尺。
从国家发展与治理的关系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也在生产与分配、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上提供了一种实验。这种实验在确保市场竞争,保持生产活力与效率的同时,加大政府贫困治理的责任和赋权,增加政府财政支配能力,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政府产业政策、政府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项目投资以及地区和机构之间的对口支援等更加灵活多样的手段,提高政府介入二次分配的效度,兼顾效率与公平。
被认为构成“中等收入陷阱”的标志性因素很多,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但核心要素是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造成社会不稳定,使得经济发展中断。通过“脱贫攻坚”为政府高额财政积累确定新的投资方向,真正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治国理念,这不仅是“穷人经济学”的原理,也是发展中国家国家治理值得探索的方向。
中国主张要把解决贫困问题看作国家发展的目标,期待向全球减贫贡献中国力量,并发出“共建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吁。在“脱贫攻坚”推进过程中,中国领导人反复强调各级领导机构要承担主体责任,要实现全面领导,提供组织保障;各地精准脱贫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要增加资金投入,构建完善的多元化的扶贫资金投入体系;要动员各方力量,形成社会广泛参与的扶贫格局;要激发群众内生产力,让贫困户“让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摘编自燕继荣《反贫困与国家治理》)
材料二:
相对贫困不仅涉及区域发展差距的相对性,而且涉及脱贫标准的相对性。此外,城乡融合发展进程的加快和原有绝对贫困人口的城镇化搬迁安置所带来的转型贫困、流动性贫困和较高水平需求无法满足的发展性贫困等新型贫困也都会使得相对贫困问题更加突出。以相对贫困治理为核心的未来扶贫工作也意味着对以农村为中心的传统扶贫工作的超越,城市贫困尤其是城市相对贫困将构成未来我国贫困治理的重要内容。
相对贫困可以较好地表征社会财富或收入在不同群体间的分配情况,是收入水平差距带来的教育、就业、医疗以及养老等方面的困境。相对贫困具有主客观两重性。就主观角度而言,个体对自身期望生活标准及其所要求收入的评价会构成相对收入;将这个相对收入与其生活环境中的参照群体进行比较,若出现劣势就会出现主观上的相对贫困认知,因此这种主观的相对贫困往往会因为参照群体的不同而不同。同时,相对贫困还与社会财富在不同行业间的悬殊化分配有关。农民工就是城市里颇具代表性的相对贫困群体。
(摘编自邢成举《相对贫困与新时代贫困治理机制的构建》)
材料三:
精神贫困主要表现为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素质低下、主体意识缺失、内生动力不足。从长远看,精神脱贫才意味着真正脱贫。当前,现有标准下的物质贫困问题已基本解决,应着力解决精神贫困问题,提升贫困人口的发展动力。解决精神贫困问题难以一蹴而就,需要长久努力。要努力消除贫困文化的消极影响,引导贫困人口树立健康文明的价值理念与生活观念,进一步激发其内生动力;要重视思想文化教育,不断提升贫困人口的思想、文化、教育水平,增强其人力资本和发展能力;要完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更好地推动贫困人口创业、就业,提高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与意识。
(摘编自向德平《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贫困治理的历程、经验和前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反贫困治理就是把贫困问题纳入国家治理范畴,设计扶贫政策,解决集体贫困。
B.中国通过提升贫困标准,减少贫困人口的规模,丰富了“发展型国家”的内涵。
C.实施“脱贫攻坚”战略既能避免贫富差距扩大,也能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
D.城乡融合发展进程的加快和城镇化搬迁安置将使今后的相对贫困问题更为突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反贫困治理不应只被视为社会慈善事业,更应被纳入国家行动,成为政府决策和管理的重要议题。
B.绝对贫困的基本消除并不代表贫困的消失,相对贫困问题仍将持续存在且会面临更为多变的形势。
C.个体贫困与否既涉及物质状况,也与个体的思想意识、教育水平、生活观念、发展能力密切相关。
D.未来扶贫工作需要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重点解决精神贫困问题,以消除个体的相对贫困认知。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反贫困治理”措施的一项是(3分) ( )
A.开辟就业渠道,保障城市失业人员、进城农民工等特殊人群的就业。
B.借助二次分配,2019年中央向老少边穷地区转移支付2489.05亿元。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D.北京大学妇女研究中心在西部省份针对失学女童实施教育资助项目。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扶贫必扶智”,请结合材料二、三谈谈你的看法。(6分)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与瓦共舞
林延军
台风过后,小院里零星洒落着破碎的红瓦,一片狼藉。父亲只穿着裤衩,光着肩膀,先是爬上铁大门上面的门檐水泥板平台,父亲站在门檐,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瓦片、瓦刀、绳子和已经搅拌均匀的水泥浆桶。只见父亲用绳子一头绑住水桶两端的耳朵,绳子另一端则远远地抛向屋顶,就在这个时候,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直到将水泥浆桶等工具全部吊上屋顶,朝着屋顶修补的位置,一步一步挪过去。那时候已是深秋,天气转凉。
母亲回到屋里,我也跟着回屋。母亲站在屋里漏水或破瓦的位置,用竹竿对准屋顶轻轻敲一敲,再报坐标,欲通过这样的方式里外呼应,告诉屋顶上面的父亲,捅到的位置需要修补瓦片。父亲只能“闻声寻瓦”进行定位,但是,父亲几乎是凭感觉和之前在屋内数过大概的坐标来找位置,最终在目标位置多铺几块瓦片。
此刻,屋顶就像菜畦,瓦片就像生长在菜畦里的青菜,等待父亲挥刀动瓦“除虫”。“除虫”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补丁这里一块,那里一片,又像武侠电视剧丐帮长老衣服的“袋子” 。
南方的天气捉摸不定,刮台风、打雷、暴风雨隔三岔五, 记忆中,父亲“补瓦片”也自然多了起来。有一次,父亲带上屋顶的瓦片不够,便在屋顶上呼喊母亲再递传几块瓦片上去,也不知道母亲是慢了还是不及时,父亲在屋顶上大发雷霆。我只是隐约地记得,那时候是凛冽的冬天,朝屋顶上看;只看到父亲的背,披着一件作为“工衣”的白衬衫。我站在小院里,虽然穿着厚厚的衣服,但是感觉阵阵发抖,风吹得更猛了。
只要来台风,屋顶就会漏雨、滴水,父亲又要爬上屋顶补瓦,每一次补瓦,父亲都会朝母亲发脾气。每次台风,老屋都会元气大伤,我无法忘记父亲补瓦片的姿势,也忘不了父亲在屋顶朝母亲发脾气的画面。这座屋顶补了又补的三间瓦房,便是我小时候居住过的老屋,似乎瓦片陪着我一起长大。
三间瓦屋在我的村庄,随处可见,家家户户都有。像这种乡间的瓦,最平凡不过了。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找来具有凹槽的简瓦造“小船”,用一根棍子卡在简瓦里,再用绳子绑住棍子做牵引,简瓦前后没有做任何封闭就直接放在小池塘里,以为会浮起来,谁知道一放进池塘就立马沉了下去,后来只能拖着它在水里划来划去。现在想想,玩着不会浮水的“小船”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
后来,父母做起小生意,我们家从农村搬到圩镇上居住,搬离了老屋,住上了洋楼。在城镇,抬头便是洋楼,基本很少看到瓦屋。从此,老屋开始变得空荡荡的,像被遺弃的孺妇,孤零零地待在村庄里。那年除夕,我们又回到老屋,只见小院里杂草丛生,长势逼人,最高的杂草已高过父亲的身高。当父亲和弟弟纷纷挥起锄头锄杂草时,我看到劳作时父亲的背,只是这次父亲的背已没有当年魁梧了。而瓦屋屋檐下悬挂着破瓦,瓦片在大门前也洒落一地,或长满青苔,或堆积厚厚的一层污垢,我忽然警醒,这是岁月的涤荡,是印痕,是沧桑,是衰老。
许多年后,我看过城市古典园林的绿瓦,看过乡村古屋的灰瓦,看过首都巍巍故宫的琉璃瓦,它们或风情万种,或残缺不堪,或庄严气派,从泥土的根脉里来,到绚丽的色彩里去。我读过唐朝诗人李商隐“一春梦雨常飘瓦”关于瓦如梦似幻的描绘,但是,我依然念念不忘家乡的瓦,是雷州半岛特有的红土煅烧而成的瓦。
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我走在乡镇的路上,路旁有几个满头大汗的农夫在盖房,两个人在搬运着瓦片。我心想,现在乡镇建房不都是建洋楼了吗,怎么还有用到瓦的地方?”走近一问原来是建猪舍,此刻,我又想起当年母亲向父亲传递瓦片的情景。
其实,在瓦的世界里,它似乎有自己生存的方式,每一片瓦都会遮风挡雨,就像父亲母亲的背。
(选自2019年3月《散文选刊》,有删节)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开头运用“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细节描写,写出了父亲补瓦动作的娴熟。
B.文章写到父亲上屋顶补瓦时多次对母亲大发雷霆,说明父亲脾气暴躁,暗含了作者对父亲的不满。
C.文章写到父亲频繁补瓦,既暗示了当时生活的贫困艰辛,又表现了父亲对家庭的付出。
D.文章以补瓦切入,从过去的贫穷写到现在生活的美好,既有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也有对当今生活的感触。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补瓦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补瓦后屋顶的形态。
B.引用李商隐的“一春梦雨常飘瓦”诗句,增添了文化气息,有利于下文表达作者对家乡瓦的感情。
C.以前我家用瓦来遮风挡雨,现在农夫用瓦建猪舍,前后对比是为了说明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
D.文中多次描写自然环境,例如“天气转凉”“凛例的冬天”“风吹得更猛了”等,烘托了父亲形象。
8.请结合全文,理解题目“与瓦共舞”的丰富意蕴。(4分)

9.本文已被《影像中国》“中国乡村”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润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润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
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虑,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官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曰:“善。”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廷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
B.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
C.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
D.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
1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始见于《庄子天运篇》,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B.博士:此处指国子博士,学官名。其职责除教授国子学生学业以外,还备政治咨询,同时参与祭典,作顾问。
C.旗节:即旌节。唐制中,节度使赐双旌双节,旌以专杀,节以专赏,亦借指节度使、军权。
D.神策六军:神策军是唐朝后期中央北衙禁军的主力。原为西北戍边的军队,后入京师,负责保卫京师、戍卫宫廷以及行征伐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韩愈童年孤苦,勤勉好学。他三岁成了孤儿,依靠兄嫂生活,很小就用功读书,每天记诵数千字的功课,成人后,通晓《六经》、诸子百家的学说,并考中进士。
B.韩愈为人耿直,直言敢谏。华阴县令与前后两任刺史之间的矛盾,本来与他无关,但他却为华阴县令打抱不平,上疏谴责前后两任刺史官官相护,请求予以惩罚。
C.韩愈敢于抗争,大力排佛。宪宗遗使迎接佛骨舍利入宫廷,韩愈上书抵制,且在奏疏中提到东汉引入佛教之后,历代皇帝都寿命不长,因此触怒宪宗,想将他处死。
D.韩愈不惧危险,招抚叛军。镇州叛乱后,韩愈受皇帝重托,到军中平叛。他恳求王廷凑放了牛元翼,王廷凑答应了他,牛元翼因此突围而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 贬润房州司马。(4分)

愈言讦悟,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4分)

14.镇州反叛后,韩愈是如何成功招抚叛军的?请简要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游同乐园
金·师拓
晴日明华构,繁阴荡绿波。
蓬丘沧海远,春色上林多。
流水时虽逝,迁莺暖自歌。
可怜欢乐极,钲鼓散云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描绘雍容华贵的皇家园林气象:春日明媚,华美的建筑绚丽壮观;浓荫蔽日,溪水绿波荡漾。
B.颔联触景生情,写沧海蓬莱山边远荒僻,人间春色尽在皇家园林,重在表达对皇家富贵的羡慕之情。
C.尾联写“钲鼓”冲散“云和”,借指战事将起,美好生活将不复存在,表现了作者深重的忧患之情。
D.诗人从对春日美景的赞美,转入对现实的思索,再展望家国前景,情感层层加深,在尾联达到高潮。
16.《赤壁赋》中,苏轼以水月作比,表达了对生命规律的思考。请分析本诗颈联中体 现的相似哲思。(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 ”自勉。(表达了有抱负的人要担当大任,就应该胸怀宽广、意志坚定。)
(2)《将进酒》中诗人蔑视权贵、纵酒使欢的诗句是“ ,
”。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苏轼以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印象的语句是“ , ”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应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腊月的许多生机,是聚在菜园子里的。①俗话说:“小寒大寒,冻作一团”,天再冷,园子冻不死,那一园子的青葱总是鲜活着。“冰冻响,萝卜长”,萝卜坚决和严寒叫板,把自己往高处举,往土里深掘,最后,身板被锤炼得结结实实,而甜嫩脆的品质,②更叫我们充满了期待——萝卜炖羊肉,馋人哟。
③菠菜、包菜、黄心菜、芫荽、胡萝卜、大蒜、冬苋菜等等……也都在勇敢地和季节抗衡,这些寻常的蔬菜,其实是腊月里蛰伏的许多小小的幸福,④不惊天动地,却把每一个日子点缀得不凝滞、不呆板。当然,它们能够在腊月里天天向上,长得滋润,还是农人们日常细心呵护照料的结果。每一户农家,对菜园子的拾掇,其实和对待四季里的每一项劳作是一样的,心底含了实在的念想,手里攥着绵绵的劲道。
“腊七腊八,腌鱼腌鸭。”腊月一项要紧事,就是准备吃货。月初,鱼鸭就差不多腌透了,晴好的日子,每家每户的屋檐下,晾着那一串一串油汪汪的,受用着阳光温和的咂摸。整整一个月,农家的灶间难得消停,磨豆腐、蒸米酒、做糍粑,弥漫的香气,抵消了寒冷侵袭,人心,被烘得暖暖的。
18.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① B.② C.③ D.④
19.文中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以下列举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夸张、对比、对偶 B.比喻、对比、排比
C.夸张、比拟、排比 D.比拟、比喻、对偶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月初,有太阳的日子,每家每户都会把那一串串油汪汪的差不多腌透的鱼鸭挂到屋檐下晾着。”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21.“黑龙江酸汤子中毒事件”发生后,丽华给在老家文化水平不高的奶奶发了一条语音信息,提醒她注意饮食安全,其中有五处不够准确得体,请找出并修改。(5分)
奶奶,您听闻黑龙江的酸汤子中毒事件了吗?我看到新闻后想起您的一些习惯,真是忧心如焚。您上次因为怕浪费,吃了发红的糯米汤圆,结果拉肚子,真是太愚昧了!奶奶,专家说长时间发酵和浸泡的东西都容易产生有毒物质,吃了就会中毒,而且现在还没有特效解毒药,吃多了会死人的!我奉劝您老千万不要为了节约而伤害身体,食物霉了就算了,多吃新鲜的东西,您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呀。

四、整本书阅读(5分)
22.甄士隐为《好了歌》作解注,谈谈你从解注中读到了哪些人物的结局,列举三个即可。(5分)
好了歌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五、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现在,有一类青年人被称为“被动青年”,他们也知道运动的重要性,却能把计划好每天运动的时间压缩甚至省略;他们因为看见别人认真学习也给自己报个网课,花了钱却只买了个教训;他们声称要改善自己的社交尴尬,结果参加聚会时因插不上嘴而掏出手机自己欢愉。
相信你身边也有不少的“被动青年”,青年之被动,利器之铁锈也。请你写一份主题为“变被动为动,做新时代青年”的倡议书,倡议书需要体现你认识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21年1月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学业质量监测考试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3分)C
2.(3分)D
3.(3分)C
4.(4分)①首先对治理进行溯源,引出反贫困治理;②进而将治理与管理进行对比,提出反贫困治理的概念;③介绍中国在反贫困治理实践方面取得的成就;④具体论述中国在反贫困治理理论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
5.(6分)①“相对贫困”多由个体思想落后、能力不足导致;②扶智能消除贫困文化的消极影响,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③扶智能提升贫困人口的思想文化、教育水平,增强其发展能力。
6.(3分)B 7.(3分)C
8.①体现了父母对家庭和儿女的庇护,也表现出父亲的责任担当。②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有快乐也有辛酸。③“瓦”原来用作盖瓦房,现在用作建猪舍,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1点2分,任意答到2点满分)
9.①选材典型,以小见大。由贫困年代住瓦房需要时常补瓦,到现在住洋房,展现了中国乡村的发展。该主题与栏目要求十分契合。②构思巧妙。全文以“瓦”为线索,由贫困年代的瓦、童年回忆中的瓦,再写到其他地方见过的各种瓦,最后写到瓦的意义,结构严谨。③意蕴丰富。瓦片象征着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父母,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瓦片承载着作者对家乡生活的记忆,既有当时生活的艰辛也有儿时生活的乐趣。④语言平实又不乏生动。在叙述中散发着中国乡村百姓生活的气息。 (1点2分,任意答到3点满分)
10.C(3分)(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
11.C.(3分)
12.D.(3分)
13.(1)柳涧煽动百姓拦路向前任刺史索要部队过境时百姓服役的工钱,后任华州刺史对柳涧的做法很厌恶,于是追究他的案件,朝廷将柳涧贬为房州司马。
(“讽”、“遮索”、“按”各1分,大意1分。文中的“直”通“值”,工钱。)
(2)韩愈上书触犯皇上,治他的罪确实应该。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这样做呢?希望皇上稍微宽贷他,以招引群臣进谏。
(“讦牾”、“宽假”、“来”各1分,大意1分。文中“牾”通“忤”,触犯。)
14. (1) 晓之以理。天子视王廷凑有将帅材,所以赐予节杖。指出王廷凑不应该与贼人一-道造反。
(2)动之以情。前节度使田弘正即使为人苛刻,但是叛军已经残害了他一家,算是报仇雪恨了,再也没有继续作乱的理由。
(3)明之利害。前节度使田弘等归顺朝廷受到重用;以前叛乱的将领却不得善终,且祸及子孙。以此警告王廷凑叛军叛乱没有好结果。
(4)示之以威。韩愈暗示王廷凑神策军兵多将广,与神策军对抗没有好结果,促使王廷凑答应放过神策军首领牛元翼。
(答对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3分))B
16.(6分)①颈联“流水时虽逝,迁莺暖白歌”表达的意思是流水虽然此时已经流逝不归,但是迁移而去的莺燕待到天气转暖又回来歌唱。(2分)
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规律变化与水恒的辨证思考。生命如流水一般,无时无刻不在变动
流通。(2分)但是从不变的角度看,又如莺燕一般,“失去”的又会回来,并没有真正
的失去,(2分)
17.(6分)
(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2)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3)小轩窗,正梳妆
18.(3分)B
19.(3分)D
20.(4分)①原句将阳光拟人化,写出了鱼鸭在阳光下晾晒的油润感,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场景的喜爱。改句只是简单的陈述了晾晒鱼鸭这个行为。
②原句用短句,有强调作用,更口语化,显得亲切生动。
21.(5分)
①“听闻”改为“听说”;
②“忧心如焚”改为“非常担心”;
③“愚昧”改为“危险”;
④“奉劝”改为“希望”;
⑤“霉了”改为“发霉”。
整本书阅读(5分)
22.(5分)
(1)“蛛丝儿结满雕梁”暗示林黛玉、贾宝玉的爱情悲剧。
(2)“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暗示薛宝钗、史湘云白首孀居的婚姻。
(3)“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对晴雯、黛玉薄命早逝的暗示
(4)“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似指薛宝钗与宝玉成婚。
(5)“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指甄宝玉、贾宝玉抄家后沦为乞丐
(6)“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暗示王熙凤
(7)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暗示柳湘莲日后作强梁
(8)“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暗示巧姐的遭际
(9)“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暗示贾赦、贾雨村锒铛入狱
(10)“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暗示贾兰、贾菌先困顿、后出人头地。
五、作文(60分)
23.学生可以选择由题目提供的材料作为自己认识和思考的由头。也可以由题目提供的部分材料加上自己身边观察积累到的其他“被动青年”现象而引发认识和思考。因为材料只是提供了现象,所以学生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进行论证;也可以选其中的一个角度作为重要的论证角度,如重点论证“变被动为主动,做新时代青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再简单论证“应该怎么做”;或者简单论证“变被动为主动做新时代青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再重点论证“应该怎么做”。此外,“出现被动青年”的原因和影响,是多元的:“变被动为主动”的原因和影响也是多元的;“新时代青年的含义也是多元的”;“变被动为主动,做新时代青年”的具体做法也是多元的,影响和意义也是多元的。
参考立意:
拒绝被动,勇做主动青年——给广大“被动青年”的倡议书;(2)告别被动,做“有为”青年——给广大“被动青年”的倡议书;(3)化被动为主动,变“无为”为“有为”——给广大“被动青年”的倡议书;(4)时代呼唤主动有为青年——给广大“被动青年”的倡议书。
等级
类别
一等
(20—17分)
二等
(16—12分)
三等
(11—7分)
四等
(6—0分)
内容20分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明确或立意不当
没有什么内容
感情虚假
表达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工整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流畅
字体较工整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特征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文采
略显创意
个别语句有点深刻
个别细节例子很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略显个性
无标题、错别字多、字数不足、标点错误减分
这是甄士隐为跛足道士的《好了歌》做的注解诗。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甲戌侧批:宁、荣未有之先。】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甲戌侧批:宁、荣既败之后。】
蛛丝儿结满雕梁,【甲戌侧批:潇湘馆、紫芸轩等处。】
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甲戌侧批:雨村等一干新荣暴发之家。甲戌眉批:先说
场面,忽新忽败,忽丽忽朽,已见得反覆不了。】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甲戌侧批:宝钗、湘云一干人。】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甲戌侧批:黛玉、晴雯一干人。】
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甲戌眉批:一段妻妾迎新送死,倏恩倏爱,倏痛倏悲,
缠绵不了。】
金满箱,银满箱,【甲戌侧批:熙凤一干人。】
展眼乞丐人皆谤。【甲戌侧批:甄玉、贾玉一干人。】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甲戌眉批:一段石火光阴,悲喜不了。风
露草霜,富贵嗜欲,贪婪不了。】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甲戌侧批:言父母死后之日。】作强梁。【甲戌侧批:柳
湘莲一干人。】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甲戌眉批:一段儿女死后无凭,生前空为筹划
计算,痴心不了。】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甲戌侧批:贾赦、雨村一干人。】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甲戌侧批:贾兰、贾菌一干人。甲戌眉批:一段功
名升黜无时,强夺苦争,喜惧不了。】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甲戌侧批:总收。甲戌眉批:总收古今亿兆痴人,共
历幻场,此幻事扰扰纷纷,无日可了。】
反认他乡是故乡。【甲戌侧批:太虚幻境青埂峰一并结住。】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甲戌侧批:语虽旧句,用于此妥极是
极。苟能如此,便能了得。甲戌眉批:此等歌谣原不宜太雅,恐其不能通俗,故只此便妙极。其说得痛切处,又非一味俗语可到。蒙双行夹批:谁不解得世事如此,有龙象力者方能放得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