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3课 月是故乡明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认识“徘、徊”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3.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同学们,在中秋节这个传统佳节,我们常常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甜甜的月饼,欣赏着天上的明月。但是,中秋赏月,仅仅是在看月吗?
导入新知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1911—2009),
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
家、历史学家、作家。在中
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
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
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简介作者
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想到什么?
《月是故乡明》
1. 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
2. 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3. 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李白的《静夜思》。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解读题目
浩 渺 篝 火 旖 旎 耄 耋 恍 然 大 悟
miào
gōu
yǐ nǐ
mào dié
huǎng
初读课文
段落赏析·填空
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 )的,我都非常喜欢。
风光旖旎
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
巍峨雄奇
美妙绝伦
段落赏析·填空
此地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山
水
树
竹
花
鸟
碧波
空蒙
一碧数顷
荷香远溢
宿鸟幽鸣
既然作者如此热爱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
季老年龄大了,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回家不方便……
季老的家乡没有亲人了,所以没有回去的必要了……
季老思念的是他童年的那个家乡,而不是现在的……
文章解读
他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过渡,文章第二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了水……
文章解读
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
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文章解读
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深入探究
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呢?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词语,而是由许多人物、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合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借物抒情。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合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深入研究
在《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中,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什么是它的抒情线索呢?
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深入研究
作者为什么要用杜甫的诗作为题目呢?
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乡思之情。
回顾文本
本文的哪一段中有一句话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
正如作者所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所以,季羡林老先生即使功成名就,即使身在他乡,还念念不忘自己的故乡。
季羡林先生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
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人生的辉煌,但没有走出那刻骨铭心的平民情结。有评家称他为“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
畅谈感想
学习完本课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
课堂总结
课后练习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