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南昌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02 23:4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昌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命题人: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项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A. 西周 B. 秦 C. 唐 D. 清
2.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一举替代了过去由世家大族所操纵的九品官人法,中央政府得以从全国各地挑选出愿意为它服务的人才,命其留驻中央或远赴各地做官。该学者意在强调科举制
A.实现了人才选拔的公平 B.将士族清理出统治集团
C.促进了阶层流动 D.加强了中央集权
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上述秦汉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指
A.实行郡县制 B.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C.设立分封制 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4.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古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民主制的形成 B.个人主义是古希腊城邦制度的主要特征
C.自然环境对古希腊文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D.古希腊航海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
5.近代西方有说法认为,世界上传印阅读最广的书,第一是《圣经》;第二就是《民法大全》,堪称“法律圣经”。“法律圣经”的说法
A.体现了对罗马法影响的人为夸大 B.为法律规范添加了宗教色彩
C.说明近代欧洲盛行“政教合一” D.说明罗马法奠定了后世法学的理论基础
6.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7.1787年,美国政治家约翰·杰伊说:“一个引起战争可能性更小的全国性政府,相比几个规模更小、不安全因素更多的成员国政府来说,显然最有利于民族的安全。”这表明约翰·杰伊认为
A.联邦政府更利于维护国内和平 B.联邦政府享有对外宜战的权利
C.邦联制政府无法抵御外来侵略 D.独立战争加剧邦联体制的解体
8.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有一句名言:“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陈旭麓所说的“轰”是指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9.下表为中英贸易中几种主要进口货物新旧税率对照表,导致表中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货物 单位 1843 年前旧税率 (%) 1843 年后新 税率 (%) 新税率较旧税率减 少百分比 (%)
棉花 担 24. 19 5. 56 77. 02
榫纱 担 13. 38 5. 56 58. 45
头等白洋布 匹 29. 93 6. 95 76. 78
二等白样布 匹 32. 53 6. 95 78. 64
本色洋布 匹 20. 74 5. 56 73. 19
A.中国司法主权的丧失 B.大量英国商品运销内地
C.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D.英国商品免交内地税
10.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颇具深意地说,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这表明了
A.近代学习西方思潮的萌发 B.中国人改善外交环境的愿望
C.农民领袖思想觉悟的提高 D.对西方国家的认知有新变化
11.钱穆先生在他的演讲中提出了一些对太平天国的看法:“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
A.定都天京 B.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发动金田起义 D.提出《资政新篇》
12.与《南京条约》相比,《马关条约》增加的规定有
A.割占领土 B.赔偿军费 C.开放口岸 D.投资设厂权
13.《中国外交史》:“貌似强大的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所表现的伟大的反抗力量面前,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妄想,只得继续通过腐朽的清朝政权,来统治和奴役中国人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义和团运动一定程度阻止了中国被瓜分的命运 B.帝国主义彻底放弃了统治中国的梦想
C.通过《马关条约》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D.中国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
14.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选举、弹劾等权力,但却没有赋予临时大总统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即参议院和临时大总统是一种单向制约关系。这项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保障议会中心地位 B.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确立责任内阁制度
15.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A.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B.剪辫是革命完成的重要标志
C.民众审美观受西方观念影响 D.封建陋习彻底丧失社会土壤
16.1925至1927年的大革命规模宏伟,内涵丰富,与辛亥革命相比较,其相同点在于
A.它的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B.它广泛而深刻地发动了工农群众
C.它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
D.它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下进行的
17.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号、标语与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年)相关的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18.美国《时代》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其中粉碎了日本侵华时间表的是
A.卢沟桥抗战 B.淞沪会战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19.1971年是巴黎公社成立100周年,我国为纪念百年前的这一段光荣岁月,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下列有关发行纪念邮票的理由,准确的是
A.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B.巴黎公社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进行的一次斗争
C.巴黎公社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迅速发展
D.巴黎公社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20.列宁在分析巴黎公社失败原因时指出:“胜利的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主要是说巴黎公社起义时
A.不具备革命成功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B.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
C.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D.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21.彼得格勒爆发了罢工暴动,原因是运输工具不充足,从而导致了食品和燃料的极度缺乏。沙皇当局命令军队前去维持秩序,但士兵们却同示威者亲近起来。以上事件引发了
A.七月流血事件 B.彼得格勒起义 C.二月革命 D.《四月提纲》
22.就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分歧,莫洛托夫说道:“无论是我,还是始终同列宁在一起的那些人中的任何一位,都没有立刻清楚地理解他的话。……当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将来的事情时,列宁回答说:不,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当时“分歧”主要是围绕
A.《四月提纲》中的主张 B.《和平法令》中的规定
C.建立苏维埃政权 D.《土地法令》中的规定
23.周恩来曾说:“(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据此可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A.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 B.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需要
C.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D.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24.香港人有一种说法,回归后的香港“股照常炒,马照常跑,舞照常跳”。这一现象最能说明香港特别行政区
A. 直接受中央人民政府领导 B. 享有行政权、立法权和独立的司法权
C. 保持原有的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不变 D. 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25.1997年7月1日,我国政府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了伟大祖国的怀抱。香港能够顺利回归祖国的怀抱主要是因为
A.英国的让步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改革开放促使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 D.香港地区文化与大陆地区文化的一致性
26.“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相互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就此,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一边倒”政策 D.“另起炉灶”
27.1953年,朝鲜战场停战后,为了给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主动和周边邻国缓和关系。为此,中国政府
A.倡导召开亚非国家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 D.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8.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某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 “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 “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C. “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 “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29.下图是漫画家华君武的一幅作品。它揭示的是
A.美国意欲控制西欧 B.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D.美欧经济实力强弱分明
30.美国外交家乔治·凯南在1946年说:“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的坚信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次年他告诫美国应该奉行一个长期的对苏政策,并要保持“坚定与耐心”。这些言论
A.批判了美国的“冷战”政策 B.夸大了美苏之间的分歧
C.力图缓和美苏之间的关系 D.力主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2小题,共40分。
31.(22分)中国近现代史上,曾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外交家,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9年1月27日,顾维钧指出:“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胶州为中国北部之门户,亦为沿岸直达国都之最捷径路”,在国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文化言之,山东为孔孟降生,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竞存已属不易”,“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
——石源华《顾维钧:雄辩于巴黎和会上》
材料二 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和维护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制度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同时,我们也要求其他国家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我们。只要世界各国都遵守这些原则,……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发言》
(1)材料一中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哪一正义要求?结合所学,指出该要求的结局及其对中国产生的直接影响。(6分)
(2)据材料二指出周恩来的主要外交思想。结合所学,本次会议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在新中国外交史上有何重大意义? (10分)
(3)上述材料体现出两位外交家有何共同追求?导致不同时期中国外交不同结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6分)
32.(18分)古往今来,中外的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1689—1755)
材料二 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从此以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和渐进的制度的改革。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
材料三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
(1)列举清朝前期的一个典型史实,说明材料一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的观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7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政制改革的和平进程。(10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个近代中国复制西方民主的事例。并指出新中国初期“特殊的民主”的主要形式。(8分)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D C D D A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A B A C A B A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A D C C B B D A D
二、简答题
31.(1)要求:收回中国在山东的主权。(2分)
结局:列强拒绝中国正义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特权转交日本.(2分)
直接影响: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2分)
(2)外交思想:独立自主;和平共处。(4分)成果:达成《日内瓦公约》;推动印度支那地区和平。(2分)
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声誉。(4分)
(3)追求:捍卫国家利益;维护民族独立.不同:综合国力;国际地位。(3点6分)
32.(1)史实:清朝设军机处(或军机房)。说明:皇帝通过其总揽军政大权,实现君权的绝对集中或强化君权。(4分)
概述: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19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
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力。(6分)
(2)事例:维新变法、清末新政(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任意1点2分)
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