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关于史书的小常识
通史:连贯的记叙各个时代的事实的史书。如《史记》。
断代史:不连续的记载朝代历史。如《汉书》《三国志》。
编年体: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 。如:《春秋》《左传》。
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材。如《史记》。
国别体: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如《战国策》。
1.结合课下注释读课文,读准字音(提示:注意生僻字、多音字和通假字的读音)。
2.了解大意,标画出文中出现的人名,找出他们相互的称呼与自称,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3.记下自己初读时遇到的困难:
不理解的词句
初读课文,粗知大意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三人相互称谓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爱称;
孤,王侯的谦称;
大兄,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再读课文,读准读熟
孙权劝学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日:“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日:“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译读课文,掌握词句
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再在小组内合作解决疑难。
(注意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句式。)
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可照录不翻译;
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文言词语;
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补:补出省略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
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
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
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本课需掌握
一个通假字:
邪
三个称谓:
孤 卿 大兄
四个古今异义词:
博士 但 往事 过
八个重点实虚词:
当涂 辞 治经 涉猎 乃 才略 刮目相待 见事
一个一词多义:
以 以(为)
两个成语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成语积累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也作“刮目相看”。
1.孙权为什么要劝学?
2.孙权怎样劝学的?
3.劝学的结果如何?
赏读课文,情景再现
吕蒙:据《三国志》记载,此人“家贫”“依姊夫邓当”“少不修书传,每陈大事,常口占为笺疏”。他出身行伍(勤务兵),地位低下,又没有文化,所以当时很多人(包括邓当手下的官员)都瞧不起他。但此人胆气过人,十五六岁便跟随邓当上战场杀敌,邓当的一个下属吏员,因为吕蒙年龄小而轻视他,“彼竖子何能为?(上战场杀敌)欲以肉喂虎耳。”他日与蒙会,又嗤笑侮辱他,吕蒙大怒,抽刀杀了这个吏员。
鲁肃: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家富于财,性好施予”“喜读书,好骑射”,有匡时佐世之才,曾劝说孙权“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很受孙权的重视。建安二十二年,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
思考探究
文章题为:“孙权劝学”,却用近一半的篇幅写吕蒙与鲁肃的交往,是不是写跑题了?
登堂拜母
在中国古代“升堂拜母”(也称“登堂拜母”)是一种很高的礼节。“升堂拜母”一词最早见于《三国志 吴志 周瑜传》: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升堂拜母指双方共结为通家之好,是古代最高的礼遇。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赏读课文,情景再现
(孙权)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语气坚决 、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不悦、责备。
现身说法,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鲁肃)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吃惊,称赞
(吕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深感自豪
14
收获盘点
神宗说《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与成长也很具有启发作用。文中哪个人物是你的偶像?你从他身上获得了哪些做人或学习方面的启迪?畅谈收获。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冰心
课外阅读
阅读《三国演义》《三国志》《资治通鉴》等书目,感受名著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