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南昌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2 17:5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昌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期末
高二语文试卷
命题人:
一、基础知识(18分)
1.下列各项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舟缉 缫丝 恣欢谑(zì) 扃牖而居(yǒng)
B.暄闹 老妪 栖隐处(xī) 斗斛之禄(hú)
C.缣素 象笏 暴霜露 (pù) 呱呱而泣(gū)
D.修茸 訇然 芙蓉浦(pǔ) 秉烛夜游(bǐn)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看着景区里随意丢弃的塑料袋、竹签和啤酒瓶,再看看环卫工人疲惫的身影,记者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什么总有一些人对“禁止烧烤”的警示牌习以为常。
B.从长辈们的闲言碎语中,他了解到父亲曾经是一位屡立奇功、威名赫赫的抗日英雄。
C.我的同事老吕收藏报纸,细大不捐,甚至连广告版,在他眼里都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说他是“老报童”,毫不为过。
D.大城市是多样的生态系统,需要精英人士及现代化的建筑和街区,也需要下里巴人和老旧的建筑、街区。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中华传统文化在变迁衍化中,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下,凝聚的“风骨”构成了中华传统精神的基座。
B.官司缠身的黄光裕,在面对法庭审问时,千方百计想尽办法洗刷自己的罪行,但是大多数人已不再相信他了。
C.我们不赞成应试教育,绝不是主张取消考试,而是不赞成以应付升学考试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开展教学活动的做法。
D.随着书写群体不断增强,书法展览层出不穷,书法的时代责任更加凸显,我们更需要倡导正大气象,并使之成为主导社会文化的精神力量。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楹,就是建筑物的柱子。
②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
③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
④题在两根对称的柱子上的文字就叫楹联。
⑤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
⑥对联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
A.②③⑤①④⑥ B.③⑤①④②⑥ C.③①④②⑥⑤ D.②①③④⑤⑥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很多人都在探究盛唐诗歌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B.究其原因,便在于唐代诗评家殷璠所说的“声律风骨始备。”
C.如梨花体的“一只蚂蚁又一只蚂蚁”、乌青体的“白云真白啊真白”……等。
D.我们就要不断研究,继承,发扬古典诗歌延续下来的“中国风骨”。
6.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B.赋以铺叙、描写较多为其特色,是汉代最流行的文学体裁,以致后世有“汉赋”之称,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
C.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得名。
D.掾属:佐治的官吏。汉代时,人员由主官自己选人,不由朝廷任命。魏晋以后,改由礼部任免。
二、文言文阅读
(一)课内文言文(6分)
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大母过余曰 有车过腹痛之语
B.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C.有类橐驼者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D.六王毕,四海一 庭中通南北为一
8.下列和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A.赵尝五战于秦
B.惟兄嫂是依
C.戍卒叫,函谷举
D.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小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 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鹜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此得说,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离其君臣,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 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亦在议逐中。斯乃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李斯又上书,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出游会稽,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于是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丞相,立子胡亥为太子。至咸阳,发丧,太子立为二世皇帝。
其后,赵高妄为斯长男由反辞。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9.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3分)
A.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
B.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
C.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
D.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3分)
A.万乘:万辆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
因以“万乘”指天子、帝王,如万乘之尊。
B.廷尉:战国时期秦国始置,秦朝沿置。列位九卿,为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主
管诏狱和修订律令的有关事宜。
C.五刑:是指中国古代官府对犯罪者所使用的五种主要刑罚的统称。先秦以前的五刑是指
墨、劓、刖、宫、大辟。隋唐以后为笞、杖、徒、流、死。
D.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发
展到后来,皇后、诸侯的死也称“崩”。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3分)
A.李斯早年看见茅厕中的老鼠与粮仓中的老鼠,发出了有没有出息由环境决定的感慨。
B.李斯出生平民,学成后审时度势,弃六国向西游说秦国,抓住机会,辅佐秦王,秦王先
后任他为郎官,长史,客卿,廷尉,丞相。
C.李斯谏阻逐客,秦王采纳了他的谏言,不论国别选用人才。二十余年,秦国终于统一了
天下,李斯功不可没。
D.李斯身居丞相之位后,劝始皇收百家之言,以愚百姓,后又伙同赵高假受诏,弃扶苏立
胡亥,终受五刑腰斩而死。
1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和课文的句子(10分)
(1)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三、古诗阅读(15分)
(一)阅读下面《红楼梦》中薛宝钗的一首词,完成13-14题。(6分)
临江仙·咏絮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它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13.下列对此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两句描写白玉堂前柳絮飘扬飞舞,均匀有度,却不得已委身于东风的情景。
B.上片最后两句,连用两个反问,否定了柳絮最终随水流逝,委落尘土的结局。
C.下片前两句描述了尽管柳絮随风飞舞,忽聚忽散,柳枝依然长条飘拂的情景。
D.本词上片写景,描绘一幅春景图;下片言志,抒发作者与众不同的思想情感。
14.下面诗句中,“柳絮”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3分)
A.难绾难留难挽抚,任扬任坠任摧欺。——无名氏《柳絮》
B.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唐·薛涛《柳絮》
C.缭绕晴空似雪飞,悠扬不肯着尘泥。——宋·朱淑真《柳絮》
D.惯恼东风不定家,高楼长陌奈无涯。——宋·韩琦《柳絮》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9分)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
唐·刘长卿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15下面是对本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是送别诗,题目中交代了主要事件,语句平易晓畅,感情真切自然,读后让人有一种惆怅的情绪。
B.诗歌的起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都属于人生的艰难,从而将深沉的感慨寄寓其中,令人伤感。
C.“几处移家逐转蓬”句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用遇风飞舞的蓬草形象的写出了自己的漂泊无定的生活,抒发了自己羁旅生活中的人生感慨。
D.诗歌尾联写两人分别之后相隔千里,山高水阔,在此离别的时候充满了无尽的感伤,抒发了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16.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二联语浅而情深,请结合诗句谈谈该联抒发了哪些情感。(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9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 , 。”这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2)周邦彦《苏幕遮》中,触动诗人思乡之情,描写荷叶荷花的句子是:“ , , ”。
(3)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以诗笔行文,书写桃花园乐观桃花,频传酒杯的句子是“ , ”。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劳作吃穿作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 , ”。
五、小说阅读(9分)
陈银娃
汪曾祺
①农民大都能赶车,但不是所有的农民都能当一个出色的车倌。
②星期天,有三辆马车要到片石山去拉石头。我那天没有什么事,就提出跟他们的车到片石山看看。我在这个地方住了一年多了,每天上午十一点半,下午五点半,都听见片石山放炮。风雨无阻,准时不误。一直想去看看。片石山就是采石场。不知道为什么本地人都叫它片石山。
③马车一进山,不由得人要挺挺胸脯,深吸一口气。这是个雄壮的地方。采石的山头已经劈去了半个,露出扇面一样的青灰色的石骨,间或有几条铁锈色蜿蜒的纹道。这石骨是第一次接触空气呀。人,是了不起的。一个老把式正在清除残石。放了炮,并不是所有的石头都崩落下来,有一些仍粘连在石壁上。老把式在腰里系了一根粗绳,绳头固定在山顶,他悬在半空,拿了一根钢钎,这里捅一下,那里戳一下,——轰隆!门板大的石块就从四五层楼那样的高处落到地面。
④这是个石头的世界。到处是石头。
⑤好些人在干活,搬运石头。他们把石头按大小块分别堆放。这些石头各有不同用处。大的可制碾盘、磨盘,重量都在千斤以上。有两个已经錾好的石磨就在旁边搁着。中等的有四五百斤,可做阶石、刻墓碑。小块的二三十斤、四五十斤不等,砌墙,垒堤坝。搬运石头,没有工具。四五百斤,就是搁在后腰上背着,——有的垫一条麻袋。他们都是不出声地,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走着。不唱歌,也不喊号子。那么多的人在活动,可是山里静悄悄的。
⑥三辆大车装满了石头,——都是小块的。下山的路,车走得很快。三辆三套大车,前后相跟,九匹马,三十六只马蹄,郭答郭答响成一片,很威风,很气派。忽然,头一辆车“误”住了。快到平地时,有一个坑。前天下过雨,积水未干。不知道是谁,拿浮土把它垫了。上山是空车不觉得。下山是重载,一下子崴在里面了。
⑦车倌是个很精干,也很要强的小伙子。叭——叭!接连抽了几鞭子,——没上来。他跳下车,拿铁锨把胶皮轱辘前面的土铲去一些,上车又是几鞭子。“哦嗬!——咦哦嗬!”不顶!车倌的脸通红,手里的鞭子抽得山响,辕马和拉套的马一齐努力,马蹄子乱响,噼里叭啦!噼里叭啦!还是不顶!越陷越深,车身歪得厉害,眼见得这辆车要“扣”。第二辆车上的是个老车倌,跳下来,到前面看了看,说:“卸吧!”
⑧这一车石头,卸下来,再装上,得多少时候?正在这时,第三辆上的车倌高声喊道:“陈银娃来啦!”
⑨我听人们说起过陈银娃,没见过。
⑩陈银娃是个二十五六的小伙子,眉清目秀,穿了一副大红牡丹花的“腰子”,布衫搭在肩头。——这一带夏天一天温差很大,“早穿皮袄午穿纱”,男人们兴穿一种薄棉的紧身背心,叫作“腰子”。“腰子”的布料都很鲜艳。六七十岁的老汉也穿红的,年轻人就不用提了。像陈银娃穿的这件大红牡丹花的“腰子”,并非罕见。
?老车倌跟银娃说了几句话。银娃看了看车上的石头,说:“你们真敢装!这一车够四千八百斤!”又看了看三匹马,称赞道:“好牲口!”然后掏出烟袋,点了一锅烟,说:“牲口打毛了,它不知道往哪里使劲,让它缓一缓。”
?三锅烟抽罢,他接过鞭子,腾地跳上车辕,甩了一个响鞭,“叭——!”三匹牲口的耳朵都竖得直直的。“喔嗬!”辕马的肌肉直颤。紧接着,他照着辕马的两肩之间狠抽了一鞭,辕马全身力量都集中在两只前腿上,往前猛力一蹬,挽套的马就势往前一冲,——车上来了。
?他跳下车,把鞭子还给车倌。
?三个车倌同声向他道谢,“嗳!谢啥咧!”他已经走进了高粱地。只见他的黑黑的头发和大红牡丹花的“腰子”在油绿油绿的高粱丛中一闪一闪,走远了。
?老车倌告诉我,陈银娃赶车是家传。他父亲就是一个有名的车倌。有人曾经跟他打赌:那人戴了一顶毡帽,银娃的父亲一鞭子抽过去,毡帽劈成了两半,那人的头皮却纹丝未动。
?也有人说,没有那么回事。
1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我”是小说的叙述者,是有限视角,故事是由“我”的见闻构成,这种叙述的角度可以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也使得故事更加真实可信。
B.小说用“捅”“戳”等动词刻画老把式清除残石的动作,用“轰隆”等拟声词描写从高处掉落的石头之大,以此照应上文的“这是个雄壮的地方”。
C.小说表述事情条理清晰,比如介绍开采出来的石头时,从重量和对应的作用方面人手,虽然介绍较多,但没有让读者感觉到啰嗦、累赘。
D.小说结尾“也有人说,没有那么回事”增强了小说的传奇色彩,表明陈银娃的父亲打鞭的手艺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但真实性有待考查。
19.小说题目是“陈银娃”,但大部分内容写采石场,小说为何这样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咏史诗是融文学与史学特质于一体的重要诗歌体类,其创作的素材乃立足于史事。《史记》作为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是史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自然成为咏史创作取材的渊薮之一。咏史诗人的创作结合时代特征和审美趋向,选取《史记》中的人和事,通过批判或褒扬,以寄寓抱负或针砭时弊。
在现存的文学史料中,最早的咏史诗的素材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该诗在咏史创作史乃至文学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班固依据此传叙写的“缇萦救父”史实,创作传体《咏史》诗,将二百字的故事,缩写为八十字的五言诗,传承了《史记》“寓论断于序事”的叙事方式和“实录”的著史精神。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记》的传播形式和流传途径更为广泛,更便于咏史诗人从《史记》中选取适合个人创作的题材。左思《咏史》八首开创了“名为咏史,实为咏怀”的咏史变体即论体咏史,通过吟咏冯唐、主父偃、司马相如等人,将叙事、议论和抒情有机结合起来,抒发个人处于门阀森严时代而才华不能得到施展的痛苦和愤懑。
唐代诗人对《史记》的接受为咏史诗增加了新的审美情趣,唐初咏史创作仍沿袭班固的《咏史》体式,叙多于咏,事大于赞。当盛世不再,咏史诗人试图在历史往事中寻找社会成败治乱的根由,其创作有着深刻的历史反思性和强烈的现实指向性。因此,诗人多借对《史记》中人、事的评价,来表达其与前人不同的史识和史观,一时翻案成风。唐代晚期,还出现了以七绝为主要创作形式的咏史诗人,他们一写就是百十首,如汪遵、罗隐等。他们创作了许多短短的四句二十八字史论,并借此再现了一幅幅生动的《史记》画面,其论史的角度、观点都有新意。
宋代诗歌好议论说理,贯彻到以《史记》人物为原型的咏史诗创作中,就是翻案之风更甚于唐,且比唐人翻得更有深度。王安石的《商鞅》《贾生》等诗,就以古鉴今,用古喻今,巧妙而有针对性地创作咏史诗为当时政治服务。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腐朽无能,诗人们怀古伤今,在咏史创作中也有着深深的爱国烙印,代表诗人有陆游、刘克庄、文天祥等,歌咏对象多为英雄豪杰和忠臣义士,如项羽、韩信、侯嬴、信陵君、伍子胥、张良等。
元明两代取材于《史记》的咏史创作,在某些方面也不乏特出之处。如元胡衹遹从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史记》中的人物,对刘邦、张良、陈平等人的解读颇具新见。元明两代人对《史记》的接受,还体现在对历史小说的创作上。除了取材《史记》进行创作,他们还在历史小说中插引前人咏《史记》人物的诗歌,这既可视为他们对前代涉及《史记》的诗歌的接受,亦可看作是他们对《史记》的再接受和再创作。这些咏史作品在小说中所起的艺术作用是多方面的:敷衍故事,增饰细节,评说人物,烘托形象,转换叙事视角,传接情节脉络等。
清代涉及《史记》的咏史创作在集前代之大成的同时,亦有所拓展创新,出现了专门吟咏《史记》的咏史之作,这些作品或为专集单行,或在别集中独自成卷。
接受《史记》而创作的咏史诗,实质上是《史记》研究成果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中包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和文学创作经验。与此同时,诗人接受《史记》的创作成果,也成为《史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史记》也因此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并使之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经典。
(摘编自赵望秦《<史记>与咏史诗》)
2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咏史诗兼具文学特质与史学特质,诗人借助咏史诗可以寄寓抱负或针砭时弊。
B.纪传体通史《史记》是首部史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也是后世咏史创作取材的
渊薮。
C.取材于《史记》的咏史诗带给文学界的创作经验,可以归作对《史记》的一种研究成果。
D.《史记》成就了诸多咏史诗,这些咏史诗也赋予了《史记》新的内涵,使其更加经典。
2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述结构,以时间为主线展开论述,让读者了解了咏史诗与《史
记》的不解之缘。
首段介绍了咏史诗的体例特点及《史记》对后世咏史诗创作产生的重要影响,为后文的
论述奠定了基础。
作者在论述中注重列举一些实例,既避免了缺乏实例的泛泛而谈,又体现了严谨的治学
态度,值得称道。
作者在按朝代顺序进行逐一论述时,都能将笔墨倾注在咏史诗与《史记》的关联性上,
绝不旁逸斜出。
2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存史料中最早的咏史诗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是因为其取材于《史
记·扁鹊仓公列传》。
B.《史记》的传播形式和流传途径对后世咏史诗的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二者往往呈
现出正向关联的关系。
C.宋代以《史记》人物为原型的咏史诗创作开创了翻案之风,这与宋代好议论说理的诗风
不无关联。
D.离开了以《史记》为创作源泉的众多咏史诗,《史记》也就称不上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
正有内涵的经典著作了。
七、语言文字运用(5分)
23.下面的表格是某市对该市高中生关于课外阅读的一次调查,请根据表格写出两条结论。要求:不出现具体数字,每条结论不超过30个字。
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 时间 人数比例
0.5小时以内 67.5%
0.5~1小时 23%
1小时以上 9.5%
课外阅读作品的种类 类型 人数比例
诗歌 2.5%
散文 47%
小说 50.5%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这些年,大学校园成为“卧虎藏龙”之地,诞生了许多“扫地僧”:华中师范大学的一名保安陈金平利用闲余时间,创作了 5000多首诗,已发表几百首,成为校园“网红”;“80后”甘相伟在北京大学当保安,以成人高考身份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并创作《站着上北大》走红网络,毕业后成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一位宿管阿姨汤杏芳,利用工作间隙,6年时间写下了6部中长篇网络小说,成为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的会员并担任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写作公开课老师;天津外国语大学一名普通“楼管”大爷张伟克,自学七国语言,还用英语撰写校园“温馨提示”,被网友们赞为“最牛Uncle Zhang”。
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他们就像《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平时不管江湖中事,但是一旦出手,就会震惊整个江湖,在艰辛的日常劳作中,他们葆有蓬勃的生命张力,最终抵达了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班级召开以“心中有梦,终会发光”为主题的班会,请你结合“扫地僧”们的事迹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 A舟楫/yǒu B喧闹/qī D葺/bǐng
2C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所有东西兼收并蓄。泛指收罗的东西多,毫无遗漏。与“甚至连广告版,在他眼里都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语境相符。
A习以为常: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此处不合语境,可改为“熟视无睹”。
B.闲言碎语:与正事无关的话;没有根据的话;闲话。长辈对“父亲”的讲述不是与正事无关或没根据的、不满意的。“闲言碎语”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应换成“片言只语”。
D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歌曲,后来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句中想表达的是“乡下人”,这里不合语境。
3C A中途易辙 B重复 D.搭配不当,“书写群体”与“增强”主谓搭配不当,应把“增强”改为“扩大”。
4【答案】C文段的中心话题是对联,所以③是首句。排除AD.①④紧承③,解释楹联的内涵。⑤是结句,说明对联的形成及盛行时代。
5 选D
A. 虽含有疑问词,但是表示陈述语气,句末应用句号。
B.后引号前的句号移到后引号外。
C.省略号和“等”“等等”都表示列举的省略,但二者不能同时使用。此处应去掉其一。
D.并列词语作谓语或补语时,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此处使用正确。
6D 魏晋后改吏部任免
7C 像…一样 A探望/经过 B拿/所有的 D统一/一体
8A A状语后置 B宾语前置 C被动句 D定语后置句
9D.句意: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他年轻的时候,曾在郡里当小吏,看到办公处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为郡小吏”动宾短语,不可断,排除AB.“吏舍厕中鼠食不絜”是“见”的具体内容,不可断,故选D。
10D.诸侯的死称薨。
11B.“秦王先后任他为郎官”错,由“不韦贤之,任以为郎”可知,吕不韦任命其为郎官。
12(1)恰在此时韩国人郑国到秦国来充当间谍,来修建灌溉的渠道,不久被察觉了。
会:恰逢;间秦:间于秦,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到秦国来充当间谍;以:用来;作:修建;已而:不久;觉:表被动,被察觉。
(2)略
13.A A项,“却不得已委身于东风的情景”理解有误, 前两句描写的是写白玉华堂前面,春风轻拂,漫天飞絮,翩翩起舞,舞姿轻盈优美,节奏均匀适度,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
14.C A项,“难绾难留难挽抚,任扬任坠任摧欺”,写出了柳絮任风随意欺压,不能左右自己,四处漂泊的悲惨。
B项,“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写出上天给柳絮本来的命运就是无情的,一意让它南飞北飞,飘忽无定。表现的是柳絮随风飘飞,漂泊零落的无助之感。
C项,“缭绕晴空似雪飞,悠扬不肯着尘泥”,写柳絮飘飞的情态,它们似自惜洁白,不肯轻易坠地,污于泥淖,因而在晴空之下,缭绕似雪。表现了柳絮洁身自好的高洁品质。
D项,“惯恼东风不定家,高楼长陌奈无涯”,表现的是柳絮在东风的吹拂下四处飘飞,漂泊无定的无奈。
15.C 首联第二句借用飘转的蓬草形象写出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并非“借景抒情”手法。
16.①乱中流离,人生坎坷的感慨。②青春不再,岁月流逝的伤感。③战乱不停,社会动荡的悲叹。(答对大意即可。)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意思是已经白了头的我们在征战后相逢,而大好青春却早已在乱世中逝去。寄寓了乱中流离,人生坎坷的感慨。
颔联运用了“白首”“相逢”“征战”“青春”“乱离”等平实易懂的语言,描绘了诗人与朋友在战乱之后白首相逢,感叹青春的时光和热血一去不复返。
“白首相逢”“青春已过”抒发了诗人对时光飞逝、韶华不再的感慨,“征战”“乱离”则表现出对战乱动荡、人生浮沉的喟叹。
结合全诗,颔联所写的人生离乱与首联的“多难”相承接,而“白首相逢”又与尾联中二人再次分别的“恨无穷”遥相呼应。可以说语浅而情深。
17(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3)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4)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18B “轰隆”等拟声词描写从高处掉落的石头之大,以此照应上文的“这是个雄壮的地方”错误。描写老把式的动作主要表现他的技术熟练,“轰隆”体现石头的大和位置的高,也从侧面体现老把式技术高超。
19①交代故事发生背景。采石场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描写采石场为后文的人物出场、情节展开做铺垫。②衬托人物形象特征。用在采石场干活的人吃苦耐劳等整体形象来衬托陈银娃的形象特征。③体现小说主题思想。用采石场的劳动场景表达对以陈银娃为代表的劳动者的赞美。
20、B (“首部史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经典”于文无据。根据原文第1段可知,《史记》是“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但不是第一部“史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此外,“后世咏史创作取材的渊薮”曲解文意,是“之一”不是“唯一”。)
21D (“绝不旁逸斜出”说法过于绝对。文章在介绍元、明两代的咏史创作时,提到了历史小说的创作。)
22B (A.强加因果。最早的咏史诗“在咏史创作史乃至文学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与其取材于《史 记》并无因果关系。C.张冠李戴。由原文4、5段可知,唐代已有“翻案之风”D.说法过于绝对。根据原文第8段可知“以《史记》为创作源泉的众多咏史诗”可以算作《史记》研究成果的一种特殊形式,能赋予《史记》“新的内涵”,但即使不将这一部分作为评价的参考,也并不会影响《史记》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所具有的价值。)
23【答案】①高中生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非常少。②在课外阅读作品种类的选择上,小说很受欢迎,诗歌几乎无人问津。
24 略
参考译文:
??????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他年轻的时候,曾在郡里当小吏,看到办公处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于是李斯就慨然叹息道:“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于是李斯就跟荀子学习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之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希望,就想西行到秦国去。在临行之前,向荀子辞行说:“我听说一个人若遇到机会,千万不可松懈错过。如今各诸侯国都争取时机,游说之士掌握实权。现在秦王想吞并各国,称帝治理天下,这正是平民出身的政治活动家和游说之士奔走四方、施展抱负的好时机。所以我就要到西方去游说秦王了。”到秦国之后,正赶上秦庄襄王去世,李斯就请求充当秦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舍人;吕不韦很赏识他,任命他为郎官。这样就使得李斯有游说的机会,秦始皇就任命李斯为长史,听从了他的计谋,暗中派遣谋士带着金玉珍宝去各国游说,离间诸侯国君臣关系,接着,秦王就派良将随后攻打。秦王任命李斯为客卿。恰在此时韩国人郑国以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觉。秦国的王族和大臣们都对秦王说:“从各诸侯国来奉事秦王的人,大都是为他们的国君游说,以离间秦国而已,请求大王把客卿一概驱逐。”李斯也在计划好的要驱逐的客卿之列。于是李斯就上了《谏逐客书》,于是,秦王就废除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终于采用了他的计谋,他的官位也升到廷尉之职。二十多年,终于统一了天下,尊称国王为“皇帝”。皇帝又任命李斯为丞相。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在咸阳宫设宴招待群臣,李斯又上书,秦始皇批准了他的建议,没收了《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以便使人民愚昧无知,使天下人无法用古代之事来批评当前朝廷。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十月,他巡行出游到会稽山,达到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写好诏书给公子扶苏说:“把军队交给蒙恬,赶快到咸阳参加葬礼,然后安葬。”书信都已封好,但还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书信和印玺都在赵高手里,只有小儿子胡亥,丞相李斯和赵高以及五六个亲信宦官知道始皇去世,其余群臣都不知道。于是他们就一同商议,伪造了秦始皇给丞相李斯的诏书,立胡亥为太子。到咸阳后发布丧事,太子胡亥立为二世皇帝。其后,赵高就编造了一整套李斯长子李由谋反的罪状。二世二年(前208)七月,李斯被判处五刑,判在咸阳街市上腰斩。李斯出狱时,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他回头对次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又怎能办得到呢!”于是父子二人相对痛哭,三族的人都被处死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