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是臣民对古代帝王的敬称。
B.《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唐雎列举了平民中的四个有志之士的发怒。
C.“岂直五百里哉?”一句中的“哉”是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吗”。
D.《战国策》是宋代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整理编辑的,共 33 篇,分国编次。
2.选出作品与作者对应不正确的一项 (
)
A.《故 乡》———鲁迅
C.《隆中对》———陈寿
B.《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D.《唐雎不辱使命》———刘 向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常用借代的手法称呼事物,比如“桑梓”指家乡,“烽烟”指战争,“巾帼”指妇
女等。
B.俄国作家契诃夫在小说《变色龙》中栩栩如生地塑造了虚伪逢迎、见风使舵的巡警奥楚
蔑洛夫。
C.明清小说《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都是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
D.《唐雎不辱使命》选自西汉刘向整理编辑的《战国策》,歌颂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的爱国精神,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的本质。
4.《唐雎不辱使命》中对“布衣之怒”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B.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C.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
二、对比阅读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唐雎不辱使命
刘向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
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
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
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
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
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
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
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
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
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
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
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
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
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春秋》)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秦王色挠(_______)
(2)王曰,何坐?(_______)
.
.
(3)虽千里不敢易也(
)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_______)
_______
.
.
6.选出下列加点字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吾欲辱之
A
.
.
.挺剑而起
.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B
C
D
.以大易小,甚善
.
吾欲辱之,何以也?
.
.安陵君其许寡人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
.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8.晏子和唐雎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各靠什么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文言文阅读(共 10 分)
阅读(甲)(乙)两篇文章,完成小题
(甲)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
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
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
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
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
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
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
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
士也,怀怒未发,休被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缡素,
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
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
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呜狗盗
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9.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 分)
(1) 长跪而谢之曰( ) (2) 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
10.翻译。(4 分)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2 分)
译文:
(2) 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2 分)
译文:
11.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对“士”的理解。(4 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日:“取
科第耳!”曰 :“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日:“儿
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
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尝从日者 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夜思昼诵,身
①
体而力践之,方劝必揆 诸义而后发。家贫,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
②
(二)
李德辉,字仲实,通州潞县人。适岁凶,家储粟才五升,其母舂蓬稗、炊藜苋而食之。德辉
天性孝悌,操履 清慎,既就外傅 ,嗜读书,束于贫,无以自资,乃辍业。年十六,监酒
④
③
⑤丰州,禄食充足,甘旨,有余则市笔札录书,夜诵不休。已乃厌糟曲,叹曰:“志士顾安
此耶!仕不足以匡君福民,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 无闻,同腐草
⑥
木也!”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
(注)①日者:以占侯卜筮为业的人。②揆(kuí):揣度。③操履:操行。④外傅:老师。
⑤监酒:监管制酒。⑥恶可:怎么能,如何能。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如是者凡更三师(更换)
C.有余则市笔札录书(购买)
B.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亲身)
D.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值得)
13.(小题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然遭世乱,且贫无书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B.因请寓宿,手抄归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C.嗜读书,束于贫货恶其弃于地也
D.仕不足以匡君福民诚宜开张圣呼,以光先帝遗德
14.(小题 3)用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②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
15.许衡与李德辉在志趣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阅读(甲)(乙)两文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
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
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
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
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
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
曷为音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
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
取病焉。”
1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天下缟素 ( ) (2)徒以有先生也( )
(3)王曰:“何坐?”( ) (4)齐人固善盗乎( )
17.翻译下面句子。
(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18.(乙)文结尾处写道“王笑曰”,你觉得这写出了当时楚王什么样的心态?
19.唐雎与晏子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唐雎主要是靠
取胜,晏子主要是
靠
取胜。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
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
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
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
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
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
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
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
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
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20.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作用相同的一组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安能辨我是雄雌
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21.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此庸夫/之怒也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D.下视其/辙
C.臣未/尝闻也
2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齐人三鼓(鼓:击鼓)
B.公将驰之(驰:奔跑)
.
.
C.请广于君(广:扩充)
D.天下缟素(缟:白色的绢)
.
.
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乙文“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的急躁冒进;两个“未可”、两个“可矣”,
则表现了曹刿的深谋远虑,胸有成竹。
B.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
潮部分。
C.乙文主人公善于把握战机,从而一举取得胜利。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侧面描写来表现主人公机智的性格特点。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
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
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
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
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传士 也,何以教之?”郑同曰:“臣南方
①
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赵王曰:
“寡人不好兵。”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 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
②
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 乎?许由无天
③
下之累,故不受 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壤地不削,社稷之血食乎?’王曰:
④
‘然。’‘今有人持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 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
⑤
必危之矣。’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王非战
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赵王曰:“寡人请奉教。”
(注释)①传士:博学之士。②狙:狡猾,文中指狡猾的人。③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④
不受:不接受尧的禅让。⑤孟贲(bēn):战国著名武士。
2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长跪而谢之____
.
②寡人谕矣____
.
③何足问____
.
④亲尝教以兵____
.
2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
B.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
.
.
.
.
C.休祲降于天/时宿于野
D.若士必怒/王若无兵
.
.
.
.
26.朗读节奏划分(划一处)
臣 南 方 草 鄙 之 人 也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②兵固天下之狙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
28.请分别概括唐雎和郑同的性格特点?同为劝谏君王,唐雎和郑同劝谏方式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
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
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秦、魏为与 国。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魏人
① ②
有唐睢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
遂约 车而遣之。唐睢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 乃远至此,甚苦矣。魏来求救数矣,寡
③ ④
人知魏之急矣。”唐睢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策之臣无任 矣。且
⑤
夫魏一万乘之国,称东藩 ,受冠带,祠春秋者,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
⑥
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王虽欲救之,岂有及哉?是亡一万乘
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秦王喟然愁悟,遽发兵,日夜赴
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魏氏复全,唐睢之说也。
(注释)①与:党与,同盟者;②冠盖相望:出使(秦国)的车辆络绎不绝;③约:准备;
④芒然:失意的样子,这里指疲惫;⑤任:能力;⑥“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臣服
于秦国),成为秦国东面的屏障,接受秦国的政治制度,春、秋两季给秦国交纳祭祀的贡品。
2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长跪而谢之(______)
.
(2)天下缟素(______)
..
(3)魏来求救数矣(______)
.
(4)遽发兵,日夜赴魏(______)
.
3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秦灭韩亡魏/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
.
.
B.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
.
.
C.先生坐,何至于此/大王之救不至
.
.
D.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
.
.
3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两处)
魏 使 人 求 救 于 秦 冠 盖 相 望 秦 救 不 出
3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
33.(甲)(乙)两文里,唐睢都成功地劝说了秦王。不同之处在于甲靠____让秦王屈服,乙
文凭____让秦王信服。
34.《战国策》善记言,两文中的人物对话都非常精彩,请分析(甲)(乙)两文的划线句子
的言外之意。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10 分)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
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
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
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
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
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
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
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
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
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
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 分)
(1)大王加惠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2)请广于君
(4)天下缟素
(3)长跪而谢之
36.将下列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37.唐雎的“使命”是什么?他是如何做到“不辱使命”的?(2 分)
38.“不辱使命”的故事发生在 2400 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生动体现了古代弱国外交家面对强
国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但也有人说“弱国无外交”,如果没有强大国力做后盾,“不辱使
命”终究只是空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陈述理由。(2 分)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
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
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
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
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
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
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
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
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39.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
(1)而君逆寡人者(
)(2)秦王怫然怒(
)(3)秦王色挠(
)
4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41.下列是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记叙了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不辱使命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即使是弱国,也是可以战胜强国的。
B.选文描写了唐雎和秦王斗争的场面,唐雎的“挺剑而起”,把这场斗争的高潮推向了顶峰。
C.本文的人物对白用得巧妙:用对白交待事情的缘由,用对白推进情节的发展,用对白展
现斗争的情景,用对白刻画人物的性格。
D.本文的成功之处在于多方面的进行对比,比如:“易”与不“易”的对立态度,水火不容
的对立人物,秦王暴厉唐雎谦恭的对立策略,成败相易的对立结果。
四、课内阅读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8--23 题。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
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
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
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
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也。,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
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
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2.、《唐雎不辱使命》选自《
编辑的。
》, 这部书是西汉
(人名)根据战国史书整理
43.、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 长跪而谢之曰( )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 寡人谕矣 ( )
44.、翻译下列句子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5.、根据上面文字的内容,请任意写出三个能够表现唐雎思想性格特点的四字短语。
46.从“秦王怫然怒”到“长跪而谢之”可以看出,秦王以“
”相恐吓,唐雎以
“
”相回应。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是
的精神。
,唐雎的回应,表现了
唐雎
47.、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秦朝统一是必然的,推动了历史的进步,那么怎样正确看待“唐
雎不辱使命”呢?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
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
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
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
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
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
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
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夫韩、魏灭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B.秦王色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C.与臣而将四矣上使外将兵
)
D.天下缟素可以调素琴
49.(小题 2)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50.唐雎的“挺剑而起”是因为秦王的什么言行呢?
51.唐雎出使不辱使命,他靠什么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五、基础知识综合
学校准备出一期以“走进博物馆,阅读文物的前世今生”为主题的校刊,请你帮助编辑部完
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阅读本期校刊的卷首语,完成小题。
①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②数据显示,
因为我国文博资源丰富,使用率却不算高,国人平均每两年才进一次博物馆,而在欧美国家,
居民平均每年要走进博物馆三到五次。③今天,博物馆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藏品不断汇聚,展览不断丰富,展陈方式也更多样。④和我们一起走进博物馆, (guān
zhào)照当下,
开卷有益。
(huí sù)过去,了解我们的文化。⑤你会和我一样,每一次都觉得
52.根据拼音在横线处填写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观照
C.关照
回朔
回溯
B.关照
D.观照
回朔
回溯
53.文段中有两个句子表达欠妥,请你分别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句子修改:_______
(任务二)有同学为栏目创作了一首小诗,阅读诗作,完成小题。
每一件文物,
都是记载历史变迁的珍贵档案。
.
凝视你,
寻觅曾经的沧海桑田。
每一座博物馆
都是守护中华文化
的珍贵宝库。
走进你,
感受文明的博大精深。
54.对加点字的读音和和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记载 zài “化”第三笔是“丿”
B.记载 zǎi “化”第三笔是“乚 ”
.
.
C.记载 zǎi “化”第三笔是“丿”
D.记载 zài “化”第三笔是“乚 ”
.
.
55.请为这首小诗续写一节,内容、语言与前两节保持连贯自然。
(任务三)为帮助同学们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编辑部打算为文物创编迷你剧本。
56.请你参照示例,从下面两件文物中选取一件,根据背景资料,发挥想象,设计一段文物
的内心独白,讲述它的“前世故事”。(100 字左右)
示例:越王勾践剑
背景资料:公元前 494 年,吴越交战,越国败。越王勾践屈身侍吴,归国后卧薪尝胆以图自
强,经过漫长艰辛的准备,最终实现复仇强国之梦。
内心独白:“我是一把君王剑。我的王,勾践,曾是世人眼中的失败者,而我也曾是一把属
于失败者的剑。我的王,你与越国子民同在,励精图治,自强不息;我,与你同在,卧薪尝
胆,一心雪耻。越地长歌不散,我翘首以盼!”
(文物一)《清明上河图》画卷
背景资料:《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画面从郊区铺陈到集市,描
绘了九百年前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的繁华与汴河两岸自然风光的优美。画中人物多达几百
人,所绘景物大至原野、河流、城郭,小到摊贩上的陈设货物、招牌文字,丝毫不失。
《清明上河图》局部
(文物二)戴安澜将军的“铁汉”印章
背景资料:戴安澜将军是抗战革命烈士,作战英勇,指挥卓越。毛泽东曾为其赋诗“沙场竟
殒命,壮志也无违”,赞其虽英年早逝,但实现了抗日的伟大志向。台儿庄战役期间,戴安
澜专门镌刻了“铁汉”印章,意指用钢铁般的意志和战斗力来抵抗日军的侵略。
57.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战国策》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由西汉刘向整理编定。选自其中的《唐雎不辱使命》讲
述了安陵小国使臣唐雎勇谋兼备,面对秦王据理抗争的故事。
B.善用天时地利人和,破解杨志的谨慎小心,“智多星”吴用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来自于长
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传》。
C.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具有“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的杨修,但他却
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D.在《威尼斯商人》中,莎士比亚笔下的鲍西娅假扮律师,巧妙地利用契约上的“一磅肉”
反击高利贷者夏洛克,智慧地取得了胜利。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寡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B.应是“三个有志之士”。
D.“宋代刘向”不正确,应为“西汉刘向”。
故选 C。
2.D
【解析】“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
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
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D 项有误,《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
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
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
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3.C
【详解】
C.《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不是章回体小说。故选C。
4.C
【分析】
【详解】
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
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
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C 最合理。
5.
(1)屈服
(2)犯罪
(3)即使
(4)曾经
6.C
7.(1)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2)难道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
8.唐雎靠他的有勇有谋,临危不惧,不畏强暴,有胆有识和凛然正气;而晏子则主要靠他的聪
明机智,敏锐的洞察力,敏捷的思维和其高超的口才及应变能力。
【分析】
【甲】选自《战国策》 作者:刘向 年代:西汉
【乙】选自《晏子春秋》 作者:晏婴 年代:春秋
5.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
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
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坐”是“犯罪”的意思。
6.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
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A 项“之”意思分
别是“的”和“代词”;B 项“而”分别表示“顺承”和“转折”;C 项“以”都是“用”
的意思;D 项“其”分别表示“语气词”和“代词”。
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
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
范。“说”通“悦”,愉快的意思,第一个“使”是“派”的意思,第二个“使”是“出使”
的意思。“得无”是“难道”的意思。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
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
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按要求作答
即可。晏子和唐雎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晏子主要靠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唐雎主
要靠勇敢、靠威武不屈的拼命精神。分析文章内容作答即可。
9.①道歉 ② …… 的原因
10.(1)平民发怒,也不过是在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2)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怎么能足以说他能得士呢?
11.示例:我认为“士”是战国时期的一个特殊阶层,非官非民。(1 分)他们都有一技之长,
但能力却有强弱之分。(1 分)如孟尝君门下的鸡鸣狗盗之徒,有的只是小本事;像唐雎这
样的士是忠君爱国,有勇有谋的英雄,有大本事。(1 分)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9.文言文是词的理解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要准确理解,牢固掌握。注意“所以”的解释“……
的原因”。
10.翻译第一句话注意“布衣”是“平民”的意思,“跣”是“脚”的意思,“抢”是“撞”的意思;第
二句话注意“雄”是“头领、首领”的意思,“岂”是“难道”的意思。
11.这是一道开放性题,只要能结合[甲][乙]两文答出对“士”的合理的理解,即可得分。
考点:文言文实词解释 翻译句子 拓展思维
点评: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
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
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
12.D
13.BD
14.略
15.许衡与李德辉两人的家庭都很贫困,但他们都喜欢读书且胸有大志。许衡抄书而读,又
善于思考提问,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科举及第;李德辉抄录书籍,读诵不息,又谢绝与
朋友的交往,专心求教 ,立志于做一个为国效力、造福于民、孝顺父母且有修养的人。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12.足-能够
13.A 前表“并且”,后表“将近”B 均为“因此”C 前“被”,后“在”。D 均表目的,可译为“来”。
14.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不凡”“日”“乃”,
都是课本注解中的重点字,分别译为“与众不同”“今后”“于是”。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
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如第一个句子应译为“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
有一天肯定能远远超出常人,我不适合当他的老师”。第二个句子可译为“于是谢绝了与朋友
的交往,向学问渊博的人请教,最终完成了学业”。
15.通读两文,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文“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
尝从日者 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方劝必揆 诸
②
①
义而后发。家贫,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写出了许衡对读书的热爱;
㈡文“年十六,监酒 丰州,禄食充足,甘旨,有余则市笔札录书,夜诵不休。已乃厌糟曲”
⑤
表现出李德辉热爱读书,诵读不息的精神。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本
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
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
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平时学习中,对
于文言虚词、多义词要多加比较,知道它有几个意思,并分别举出例句,积累下来。遇到多
义的文言虚词、实词后一定要加以联想,想一想在其它句子中该词是什么意思,这样熟能生
巧。考试时再遇到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区别开了。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
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
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
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做这类题目时,
一定要在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相关的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把
切题的答案或提取或概括出来,组织成通顺的语句作答。
16.(1)穿丧服 (2)因为 (3)犯罪 (4)本来(每个 1 分,共 4 分)
17.(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秦王变了脸色,直身长跪着向唐雎道歉。(2 分)(2)叶
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同。 (2 分)
18.想羞辱晏子反而自取其辱的窘态。(2 分)
19.勇敢 智慧(意对即可)(2 分)
【解析】
16.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
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缟素”是名词作动词,“坐”
为古今异义,要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
“色”“挠”“跪”“谢”“徒”“其”“实”,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
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试题分析:根据文中的情节内容,分析楚王是在什么情况下“笑”的,体会其心理活动。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试题分析:根据两文的情节内容,从两人的行为表现方面来分析人物形象,说明他们取
胜的原因。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B
21.B
22.B
23.B
【解析】
20.A. 参与/间或,偶尔;
B. 都是“……的人”;
C. 有“养”的意思/是“怎”的意思;
D. 从/在;
故选 B。
21.A. 句意: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改为:此/庸夫之怒也;
B. 句意: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C. 句意:我未曾听说过。改为:臣/未尝闻也;
D. 句意: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改为:下/视其辙;
故选 B。
22.B. 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故选 B。
23.B. “斗争的最高潮部分”错。唐雎与秦王关于“天子之怒”与“布衣之怒”的争执是
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故选 B。
【点睛】
参考译文
甲文,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况
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就是因为我把安
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
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
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
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
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
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
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
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
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
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
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
立起。
乙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
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
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
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
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
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
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
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
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
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
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
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24.
①道歉
②明白,懂得
③值得
④兵法
25.C
26.臣/南方草鄙之人也
27.①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②兵法本来就是天下最狡诈的人喜欢的东西,我原来就猜想大王您不喜欢它。
28.唐雎: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正气凛然。郑同:有谋有略、善于辞令、机智
聪慧,谦虚文雅。意思对即可。
唐雎:针锋相对,直言相谏。郑同:迂回曲折,委婉劝谏。意思对即可。
【解析】
24.文言词语解释一般立意于考查重点实词词义、一词多义现象、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
活用、文言虚词六种文言知识。课内文言文词语解释的考查是比较简单的,只要日常加强归
类记忆,就肯定不会失分。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就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
出其词义。此题中“谢”是古今异义词,“谕”是通假字,通“喻”译为“明白”;“亲尝
教以兵”是“父亲曾教给我兵法”的意思,所以“兵”是“兵法”的意思。
25.A.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
B.曾经;
C.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在;
D.假如,如果;
故选 C。
26.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
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句话的意思是:我
是南方一个鄙陋无知的人。据此可断句为:臣/南方草鄙之人也。
27.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翻译时重点实词意思以及起关键作用的虚词一定要译出,要注意文
言文的省略现象和指代现象,注意“徒以”译为“只是因为”;故:原来。意:猜想。
28.本题考查对人物的评价,对内容的理解。在通读文章,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完成,在秦王
提到天子之怒时,唐雎不畏强暴,与其针锋相对,以至最后挺剑而起,可以看出唐雎:有勇
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正气凛然;从文中郑同与赵王的对话最后使赵王说出“寡人请
奉教”的话中可以看出郑同谦虚文雅、有谋有略、善于辞令、机智聪慧,谦虚文雅。根据文
章内容“‘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
而起”可得出,唐雎:针锋相对,直言相谏。从“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中,郑同为劝说赵
王,用昭王之事来劝说,看出郑同是迂回曲折,委婉劝谏。
【点睛】
译文:
甲文: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你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发怒,将会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
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
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
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突然扑到宫殿
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凶
吉的征兆。(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这个勇士倘若发怒,死的只有
两人,血流也不过五步远,但天下百姓都要穿孝服,今天就是这样。”说完(唐雎)拔出剑
站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要弄到这种地步呢!我明
白了:那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乙文:
郑同北上拜见赵王。赵王说:“您是南方的博学之士,来这里有何见教?”郑同回答说:
“我是南方一个鄙陋无知的人,有什么值得您向我请教。当然尽管如此,大王您已经把问题
摆在了我面前,我又怎么敢不回答呢?我年轻的时候,父亲曾教给我兵法。”赵王说:“我
不喜欢兵法。”郑同听了这话拍手仰天大笑,他说:“兵法本来就是天下最狡诈的人喜欢的
东西,我原来就猜想大王您不喜欢它。我早先也曾用兵法游说过魏昭王,昭王也说:‘我不
喜欢。’我就说:‘大王的行为能比得上许由吗?许由并没有被世俗的名利牵累,所以不接
受尧的禅让。可是现在大王已经接受了先王遗留下的江山,您想要保持祖先的灵魂平安无事,
国家的领土不被侵占,社稷之神得到祭祀吗?’魏昭王说:‘那是当然的。’我又说,现在
如果有人带着万金之财,一个人独自在野外露宿,本身没有孟贲那样的威武,身边也没有强
弓利箭来防御,那么不超过一个晚上,就会被人害死的。现在有强大贪婪的国家进逼大王的
边境,向大王索取疆土,晓之以理、动之以义,它们都不会听从,在这种情况下,大王您如
果没有争战之国所具有的防御装备,又将用什么去抵御它们呢?大王您如果不讲求用兵的策
略,那么邻国的野心就会得逞了。”赵王说:“寡人请求你多加指教。”
29.
(1)道歉
(2)穿丧服
(3)多次
(4)立即
30.C
31.魏使人求救于秦/盖冠相望/秦救不出
32.(1)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2)这将是失去了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魏国,而且增强了与秦国敌对的齐、楚两国啊。
33.
武力
利益(道理)
34.(甲)秦王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后果对唐睢进行战争恫吓,逼迫他答应自己的
条件。(乙)秦王表面上很尊敬唐睢,但真实的想法却是:你们已经来过多次了,我还是不
会出兵的,你就别再费口舌了。
【解析】
29.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
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
古今异词,谢:道歉。数:多次。缟素:名词作动词,穿丧服。
30.A. 况且/将要,将会。
B. 用/认为。
C. 都是“到”。
D. 通“欤”,语气词,吗/结交。
故选 C。
31.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察的
是语句节奏的划分。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问题在近年中考中从未间断过,可见这种题型的价
值,这是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的标出
朗读节奏(即停顿)。根据句意:魏国派人向秦国求救,道路上魏国使者车子的顶盖彼此都
望得见,秦国的救兵就是不出动。停顿推断为:魏使人求救于秦/盖冠相望/秦救不出。
3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
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
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注意关键词: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
服,所以称布衣。抢:撞。徒:光着。跣:赤。亡:失去。
3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联系文章重点句子进行分析。甲文由“若士
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的语言和“挺剑而起”的动作,可知唐
雎是靠武力使秦王折服;乙文唐雎向秦王陈述不发兵的后果,是靠利益打动秦王。
34.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通晓文意的基础上.联系句子的上下
文,推断句子隐含在表面含义下的深层含义。“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言外之
意就是:唐雎如果不同意秦王用五百里地换安陵,秦王就会发动战争,攻打安陵。“丈人芒
然乃远至此,甚苦矣。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言外之意就是:明知唐睢多次来
求救,再费多少口舌,我也不想出兵。表面上很尊敬唐睢,实则委婉拒绝唐雎的请求。
【点睛】
译文:
(甲文)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
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百万具尸体倒下,使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
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就要使两
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起身想
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到这种
(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的原因,只
是因为有先生啊!”
(乙文)秦国、魏国结为盟国,齐国、楚国相约要攻打魏国,魏国派人向秦国求救,道路上
魏国使者车子的顶盖彼此都望得见,秦国的救兵就是不出动。魏国有个叫唐且的人,年纪有
丸十多岁了,他对魏王说:“老臣请求出使西方游说秦王,让救兵先于老臣从泰国出发,可
以吗?”魏王说:“好吧。”于是准备车辆送佑出发。唐且见到了秦王,秦玉说:“老先生
疲惫不堪地从远方来到这里,很辛苦了。魏国派人来求救已经好多次了,寡人知道魏国情况
紧急。”唐且回答说:“大王已经知道魏国情况紧急却不派救兵,这是为大王出谋划策的臣
予太无能了。再说魏国是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自称为秦国东方的藩国,接受秦国的冠
带制度,每年春秋祭祀送来供品,认为凭秦国的强大足可以成为盟国。现在齐国、楚国的军
队已到了魏都的郊外,大王的救兵还没有赶到,魏国一旦形势紧急就将割让土地与齐国、楚
国定约,大王即使想救魏国,哪里还来得及呢?这将是失去了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盟国魏国,
而且增强了齐、楚两个敌国。臣下私下认为替大王出谋划策的臣子太无能了。”秦王感叹悔
悟,马上发兵,日夜兼程奔赴魏国。齐国、楚国听说后,就收兵撤离了。魏国能够再次得以
保全,全仗唐且游说的结果。
35.
36.
(1)给予恩惠(2)扩充(3)道歉(4)穿丧服
1)把安陵君当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2)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
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
37.
(1)安抚秦王,保全安陵。(唐雎的使命是既保住“安陵”,又不引发战争。)
(2)先从法理阐明安陵君不易的道理,接着以布衣之怒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最后以死相
拼,迫使秦王屈服。(或者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讲也可以:唐雎智勇双全,用口才和胆识赢得
了秦王的尊重,因此赢得了外交上的暂时胜利。)
38.
1)同意这种说法; 因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在与他国交往中,就
容易受到不公正待遇。特别是在没有建立正常的国际秩序的古代,尤其如此。
(2)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一个国家如果暂时没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实力,但在与他国交往中,
如果有足够的智慧,也可以保全国家利益。
【解析】
35.试题分析:注意“谢”的意思:道歉。文言实词的理解,一定要结合句子意思,平时要注
意积累,强化记忆,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要注意识别。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6.试题分析: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
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
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
主,意译为辅。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7.试题分析:解此题要先通读全文,疏通文意,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8.试题分析:此题为开放题,只要观点明确,理由充足即可,答案必须具备的格式:鲜明
的观点+恰当的理由。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9.(1) 违背
(2) 盛怒的样子
(3)屈服
40.翻译:(1)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始终守护它,即使千里之地也不敢换,何况
是区区的五百里呢?(2)平民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41.D
【解析】
39.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
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注意“怫然”是
“盛怒的样子”的意思,注意“挠”是动词,“屈服”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
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注意“易”是“交换”的意思,“抢”是“撞”
的意思。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表达内容的理解。由选段可见,本文的成功之处在于
多方面的对比,包括秦王的恃强凌弱与唐雎的临危不惧进行对比,但说“唐雎谦恭的态度”
这个表述是错误的。选项 B 表述颠倒了。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 B。
42.《战国策》 西 汉 刘向
43.撞 ; 道歉 ; 吉凶的征兆(休,吉祥; 祲,不祥 。); 明白、懂得。
44.天子一发怒,将会有百万人死亡,血流千里。
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凭借五十里的地方保全下来的原因,只因为有先生啊!
45.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畏强暴、智勇双全、英勇无畏 等
46.天子之怒 布衣之怒 前倨后恭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47.言之成理即可(如唐雎不辱使命是体现大臣对自己国家的忠诚和对敌人不卑不亢、不畏
强权)
【解析】
42.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平时注意积累,回答此题就容易了。
43.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
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44.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省略的成分应
补充上。
45.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根据有关唐雎言行的语句不难概括其思想
性格特点。
46.此题属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48.B
49.(1)安陵君于是就派唐雎出使秦国。(2)胸怀愤怒尚未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预示
吉凶的征兆。
50.言行:“秦王怫然怒”;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或秦王发怒(蛮横
霸道)并威胁。
51.唐雎主要靠勇敢、靠威武不屈的拼命精神。
【分析】
48.试题分析: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的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
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然后进行比较。A 项中“亡”一为“灭亡”,一为“无”,B 项中“色”
皆是“表情”的意思,C 项中“将”一为“将是”一为“带领”,D 项中“素”一为“白衣(丧服)”一
为“没有雕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9.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比如“使”“发”“谢”“ 休
祲”“降”,翻译后疏通语句。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50.试题分析:在文中找到此句之前的内容摘引即可。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51.试题分析:抓住文中人物的言行从机智、勇敢两方面来概括。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2.D
53.句②“因为”改为“尽管”;句⑤“开卷有益”改为“获益匪浅”。
54.C
55.每一个历史故事,都是连接华夏子孙的精神纽带。走近你,破译民族的基因密码。
56.答案示例一:我是为大宋盛世代言的精美画卷,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就由我来向你描绘。
看那汴河两岸,风光无限,热闹非凡;看那集市商贩,吆喝声仿佛还在耳畔。九百年前张择
端眼中的安居乐业,听我向你娓娓讲述。
答案示例二:我是见证英雄壮志的“铁汉”印章。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我的主人戴安澜,将
“铁汉”二字镌刻在我的身上。那是我的姓名,他的信仰——不破日寇终不还。虽然他殒命
沙场,但我会把他的铁汉精神传遍中华。
57.A
【分析】
52.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
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
词语的意思。“关照”指关心照顾。“回溯”指回顾,回忆。
5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
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
法, 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第②句关联词使用不当,应该把“因为”改为“尽
管”;第⑤句用词不当,“开卷有益”指的是打开书来看就一定有收获,用在这里不恰当。
“获益匪浅”形容受到很大的益处和启迪,符合此处语境。
54.这是一道考查基础知识的试题,考查了多音字的读音以及汉字的笔顺。“记载”指的是
把事情写下来,“载”在这里应该读三声。“化”在书写时要注意笔顺,它的右半部分应该
先写撇,再写竖弯钩,故选 C。
55.此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
透彻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
同,修辞一样。此题应该围绕“文物的价值”来进行仿写。
56.此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内心独白”的角度来回答,要注意用第一人称。从
材料中“描绘了九百年前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的繁华与汴河两岸自然风光的优美”意“指
用钢铁般的意志和战斗力来抵抗日军的侵略”提炼出信息作答即可。
57.“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
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
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A 项有误,《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点睛: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
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
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