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市的辐射功能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2.以纽约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
二、教学重难点
以纽约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谈话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放眼中国省会城市的发展史,石家庄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它既不沿江也不靠海,完全是一个靠火车拉起来的新兴城市。1907年,京汉铁路和正太铁路交汇在一个仅有几百人的小村庄,靠着火车的拉动,这个小村庄迅速壮大,于1968年升格为河北省会,仅比深圳成立经济特区早12年。今天的石家庄,人口规模超过千万、GDP接近6000亿元,虽然没有取得深圳那样巨大的成就,但作为中国最年轻的两个省会之一(另一个是海口),能从一个小村庄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也是非常不简单的。
【引发思考】为什么铁路的修建、繁忙的运输能促进郑州的快速发展?
[新课教学]:
一、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讲解】城市是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周围地区提供工业产品和各种服务。区域则通过提供农产品、劳动力、商品市场、土地资源等而成为城市发展的依托。
【讨论】区域与城市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拓展知识】关于城市的起源,学术界有三种说法:
一是防御说,即建城郭的目的是为了不受外敌侵犯;
二是集市说,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发展,人们手里有了多余的农产品、畜产品,需要有个集市进行交换。进行交换的地方逐渐固定了,聚集的人多了,就有了市,后来就建起了城;
三是社会分工说,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一个民族内部出现了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手工业、商业,一部分专门从事农业。从事手工业、商业的人需要有个地方集中起来,进行生产、交换。所以,才有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引发思考】从城市起源中,你可以发现城市有什么功能?(城市主要有生产、服务、管理、集散、创新等功能。)
学生回答。
【讲解】关于城市的这些功能,生产、管理、集散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下面我来讲一下服务和创新功能。
(1)城市服务功能,是指城市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承担的满足人类(包括当代和后代)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在生产与生活型服务提供方面所承担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以及由于这种作用的发挥而产生的效能。(服务业在必修二的时候已经讲过了)
(2)城市创新功能,是指城市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承担的满足人类(包括当代和后代)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在技术研发与创新、新产品与新服务的生产、文化与管理创新等方面所承担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以及由于这种作用的发挥而产生的效能。其中信息技术与调控组织相结合的城市创新扮演最关键的角色。像我们所熟知的,美国的硅谷。
【引发思考】那这些功能是单一存在的还是综合作用?
学生回答。
【归纳总结】
城市功能
举例
单一
青海省格尔木市集散功能突出,是青藏地区的交通枢纽之一;福建省武夷山市旅游服务功能突出,是著名的旅游城市
具备多种功能
综合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如省会城市
【讲解】城市的辐射功能,是指城市各项功能对其所在区域的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力。城市辐射功能的强弱与城市的规模等级高低及城市的功能有关,其辐射能力的大小可以用城市腹地范围来表示。
【拓展知识】
城市腹地:
城市对其外围地区具有吸引力而形成的吸引范围。城市与腹地的关系是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在空间上表现为点与面的关系。随着距离的增加,城市对周围地域的影响力逐渐减弱。通常城市愈大,腹地愈广阔。每个大城市的腹地内,又包括若干个中小城市的腹地,形成等级体系。
【引发思考】那么城市腹地范围与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关系?城市发展规模和潜力与城市辐射功能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一般来说,城市腹地范围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发展规模和潜力越大,城市辐射功能越强。
【过渡】城市腹地范围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可以得出城市的发展与腹地特征密切相关。
案例一
腹地农业发达,农产品商品率高,有利于城市发展轻工业;腹地矿产资源得到开发,有助于城市发展重工业。
案例二
腹地中具有工业发展优势的城镇,有可能承接中心城市产业链的某部分而发展为工业中心;离中心城市较近,且交通较便利的城镇,也有机会发展为中心城市的“卧城”。
【拓展知识】
卧城:一般指以居住为主要职能的卫星城。
卫星城:全称卫星型城镇,是指以大城市(在一定区域内起主导作用的城市,而不是在经济、政治或面积等仅单方面地位突出的城市)为中心、在地理空间上呈卫星分布状的城市或县镇。
【提出问题】请从案例一和案例二中,总结出城市的发展与腹地特征的关系。
学生回答。
【归纳总结】
城市的发展与腹地特征的关系:
(1)城市的发展往往受腹地经济特征的影响;
(2)城市的辐射功能因腹地条件而异。
【讨论】看书中的第42页这一个自然段,找出以下这三个问题的答案。
1.城市体系的定义;
2.城市的空间组织结构;
3.城市体系的影响因素。
学生讨论并且回答。
【归纳总结】
城市体系
(1)概念:从空间组织看,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构成具有一定功能和结构的城市体系。
(2)区域空间组织
城市之间通过人流、物流、资本流和信息流等,将区域内各种活动和联系围绕城市组织起来,形成分工明确、联系紧密的关联网络。
(3)影响因素:
【讲解】通常情况下,规模较大的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称为大都市。美国纽约是国际大都市的典型代表,其地理位置优越,与腹地关联密切,辐射功能显著。
【过渡】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美国纽约是如何由一个普通城市发展为国际大都市的典型代表的。
二、纽约的发展
【提出问题】纽约发展优越的自然条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
下面我们通过图片来了解一下纽约的发展历程。
三、纽约的辐射功能
【讲解】纽约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和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带动了周边城市不断发展,以沿海发达的陆海空交通干线为轴,在大西洋沿岸中部出现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五个大都市。这五个大都市发挥经济集聚和辐射功能,联结带动周围40多个中小城市、200多个卫星城镇的发展,形成“波士华城市带”,纽约是该城市带的核心城市。
【提出问题】“波士华城市带”的构成。
学生回答。
【归纳总结】
“波士华城市带”的构成: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这五个大都市发挥经济集聚和辐射功能,联结带动周围40多个中小城市、200多个卫星城镇的发展。
【讨论】纽约的辐射功能包括什么?具体说明一下。
学生回答。
【归纳总结】
影响范围
具体说明
周边地区
依托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纽约与周边地区的人员往来和物资流通更加便捷,中心城区的居住、生产、服务等功能逐渐分散到周边地区,带动纽约周边许多中小城市的发展
城市带
纽约与其他城市之间通过便利的高速公路和航空线路紧密联系,各城市分工协作,形成了以金融、贸易等服务业为主导,同时又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
美国
便利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等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以及发达的信息网络,促进了人才、商贸活动、信息等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
世界
纽约是全球的物流枢纽和信息中心,发挥着国际政治、经济、金融、文化中心等多种职能
[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讲了城市的辐射功能,其中包括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辐射功能。本节以纽约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了大都市辐射功能。
[板书设计]:
一、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二、纽约的发展
三、纽约的辐射功能
PAGE
-
6
-(共21张PPT)
第一节
城市的辐射功能
学习目标:1.掌握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2.以纽约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
放眼中国省会城市的发展史,石家庄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它既不沿江也不靠海,完全是一个靠火车拉起来的新兴城市。1907年,京汉铁路和正太铁路交汇在一个仅有几百人的小村庄,靠着火车的拉动,这个小村庄迅速壮大,于1968年升格为河北省会,仅比深圳成立经济特区早12年。今天的石家庄,人口规模超过千万、GDP接近6000亿元,虽然没有取得深圳那样巨大的成就,但作为中国最年轻的两个省会之一(另一个是海口),能从一个小村庄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也是非常不简单的。
【引发思考】为什么铁路的修建、繁忙的运输能促进郑州的快速发展?
一、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1.城市:城市是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
2.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1)城市通常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周围地区提供工业产品和各种服务。
(2)区域则通过提供农产品、劳动力、商品市场、土地资源等而成为城市发展的依托。
【拓展知识】
关于城市的起源,学术界有三种说法:
一是防御说,即建城郭的目的是为了不受外敌侵犯;
二是集市说,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发展,人们手里有了多余的农产品、畜产品,需要有个集市进行交换。进行交换的地方逐渐固定了,聚集的人多了,就有了市,后来就建起了城;
三是社会分工说,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一个民族内部出现了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手工业、商业,一部分专门从事农业。从事手工业、商业的人需要有个地方集中起来,进行生产、交换。所以,才有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3.城市功能
城市功能是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主要有生产、服务、管理、集散、创新等功能。
城市功能
举例
单一
青海省格尔木市集散功能突出,是青藏地区的交通枢纽之一;福建省武夷山市旅游服务功能突出,是著名的旅游城市
具备多种功能
综合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如省会城市
(1)城市服务功能,是指城市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承担的满足人类(包括当代和后代)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在生产与生活型服务提供方面所承担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以及由于这种作用的发挥而产生的效能。
(2)城市创新功能,是指城市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承担的满足人类(包括当代和后代)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在技术研发与创新、新产品与新服务的生产、文化与管理创新等方面所承担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以及由于这种作用的发挥而产生的效能。其中信息技术与调控组织相结合的城市创新扮演最关键的角色。
【拓展知识】
4.城市辐射功能
(1)概念:城市各项功能对其所在区域的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力。
(2)影响因素:
城市辐射功能的强弱与城市的规模等级高低及城市的功能有关,其辐射能力的大小可以用城市腹地范围来表示。
城市腹地:
城市对其外围地区具有吸引力而形成的吸引范围。城市与腹地的关系是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在空间上表现为点与面的关系。随着距离的增加,城市对周围地域的影响力逐渐减弱。通常城市愈大,腹地愈广阔。每个大城市的腹地内,又包括若干个中小城市的腹地,形成等级体系。
【拓展知识】
案例一
腹地农业发达,农产品商品率高,有利于城市发展轻工业;腹地矿产资源得到开发,有助于城市发展重工业。
案例二
腹地中具有工业发展优势的城镇,有可能承接中心城市产业链的某部分而发展为工业中心;离中心城市较近,且交通较便利的城镇,也有机会发展为中心城市的“卧城”。
请从案例一和案例二中,总结出城市的发展与腹地特征的关系。
城市的发展与腹地特征的关系:
(1)城市的发展往往受腹地经济特征的影响;
(2)城市的辐射功能因腹地条件而异。
【拓展知识】
卧城:一般指以居住为主要职能的卫星城。
卫星城:全称卫星型城镇,是指以大城市(在一定区域内起主导作用的城市,而不是在经济、政治或面积等仅单方面地位突出的城市)为中心、在地理空间上呈卫星分布状的城市或县镇。
6.城市体系
(1)概念:从空间组织看,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构成具有一定功能和结构的城市体系。
(2)区域空间组织
城市之间通过人流、物流、资本流和信息流等,将区域内各种活动和联系围绕城市组织起来,形成分工明确、联系紧密的关联网络。
(3)影响因素:
7.大都市:通常情况下,规模较大的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称为大都市。美国纽约是国际大都市的典型代表,其地理位置优越,与腹地关联密切,辐射功能显著。
二、纽约的发展
1.自然条件:位于美国大西洋沿岸中部的哈得孙河河口,港口条件得天独厚。
2.发展历程:
三、纽约的辐射功能
1.“波士华城市带”的构成: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这五个大都市发挥经济集聚和辐射功能,联结带动周围40多个中小城市、200多个卫星城镇的发展。
波士华城市带
2.功能:
影响范围
具体说明
周边地区
依托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纽约与周边地区的人员往来和物资流通更加便捷,中心城区的居住、生产、服务等功能逐渐分散到周边地区,带动纽约周边许多中小城市的发展
城市带
纽约与其他城市之间通过便利的高速公路和航空线路紧密联系,各城市分工协作,形成了以金融、贸易等服务业为主导,同时又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
美国
便利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等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以及发达的信息网络,促进了人才、商贸活动、信息等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
世界
纽约是全球的物流枢纽和信息中心,发挥着国际政治、经济、金融、文化中心等多种职能
巩固练习
一、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D??)
A.文化底蕴深厚
B.商业繁荣发达
C.人口高度集聚
D.水陆交通便利
2.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A??)
A.行政功能为主
B.军事功能为主
C.文化功能为主
D.经济功能为主
答案:1.D;?2.A
解析:1.读图可以看出东京城(今开封市)有联通黄河和淮河的汴河经过,地处平原,水陆交通便利,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D正确。
2.东京是南北朝和北宋时期的都城,因而其城市功能主要以行政功能为主,
A正确。
二、下图示意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镇的不同等级规模(图甲)和某个区域的城镇等级规模(图乙)。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图中体现出城镇规模、等级、数目之间的关系为(
B
)
①城镇规模越大,等级越高,数目越多
②城镇规模越大,等级越高,数目越少
③城镇规模越小,等级越低,数目越多
④城镇规模越小,等级越低,数目越少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甲、乙两图所示区域的城镇规模体系有何差异(
C
)
①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同级别的城镇相比较,甲图所示区域城镇规模较大,乙图所示区域城镇规模较小
②甲图所示区域第二等级的城镇有2个,乙区域只有1个
③甲图所示区域同级别的城镇数目都多于乙图所示区域同级别的城镇数目
④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同级别的城镇相比较,乙图所示区域的城镇服务范围较小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1.B;2.C
解析:1.图中信息可反映出城镇规模越大,等级越高,数目越少;城镇规模越小,等级越低,数目越多,B正确。
2.从甲、乙两图所示区域的城镇规模体系可以看出,同级别的城镇相比较,甲图所示区域城镇规模大,所以其服务范围要比乙图所示区域大。甲图所示区域和乙图所示区域都只有一个第一等级的城镇,但第二等级的城镇甲图所示区域有2个,乙图所示区域有1个,C正确。第二节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以上海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2.分析该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3.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升级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难点
以上海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快速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在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外贸出口、海洋运输、创意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我国最具城市经济竞争力的城市之一。深圳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哪些原因影响了深圳的产业结构升级转换?
[新课教学]:
一、地区产业结构
【讲解】地区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以工业或者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比如说非州的加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
【提出问题】说到产业,产业一般分为三类,分别是什么,同学们有了解的么?
学生回答。
【归纳总结】产业一般分为三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产业
构成
第一产业
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
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
又称服务业,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拓展】
第三产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装卸搬运和仓储业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以及农、林、牧、渔业中的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讲解】产业结构受资源禀赋、技术条件以及分工深化等因素的影响,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如亚洲的新加坡经济较发达,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
【过渡】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下面我们来看第二部分——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产业结构的升级
【讲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升级的过程。
【提出问题】那么产业结构的升级是由什么产业向什么产业发展呢?
学生回答。
【归纳总结】
表现:
【讲解】而且产业结构升级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例如,在工业内部,产业结构升级可以表现为:由以原材料为主上升到以加工组装为主。
【提出问题】以此类推,轻纺工业为主,和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分别可以上升为什么产业?
学生回答:由以轻纺工业为主上升到以重化工业为主;由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上升到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讨论】小组讨论,请找出促使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升级的原因是那几个?
学生回答。
【归纳总结】
(1)比较优势的变化和政策的引导起重要作用
(2)从全球来看,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讲解】现在我们来讲第一个原因——比较优势,比较优势通俗来讲就是假如甲、乙两国相邻,就隔一条街;在甲国的饭馆里1升啤酒售价10块钱,而1盘炒辣椒售价20块钱;在乙国的饭馆里1升啤酒售价20块钱,而1盘炒辣椒售价10块钱。其他的一切条件都相同,所以人们在购买时,就会买甲的啤酒和乙的辣椒,这就是甲乙的比较优势。
在全球化背景下,每个国家或地区根据自身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而具有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比较优势可能逐渐丧失,而新的比较优势逐渐凸显,其主导产业需要转型,产业结构需要升级。在这样的时期,国家或地区政府政策的引导,往往能促使产业结构尽快升级。
【提出问题】下面我请同学来说一说对于第二个原因的理解。
学生回答。
【归纳总结】从全球来看,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产生一系列的新兴产业。
【问题】深圳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哪些原因影响了深圳的产业结构升级转换?通过第51页最后一段来回答一下这两个问题。
学生回答。
【归纳总结】
(1)深圳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①以第一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二产业为主;②由以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升级为以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为主。
(2)是哪些原因影响了深圳的产业结构升级转换?
答:改革开放,国家政策的引导,比较优势的变化。
【过渡】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经过了持续的产业结构升级,引领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下面我们来讲述上海产业结构是怎样变化的。
三、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
【提出问题】根据上图,介绍一下上海的地理位置。
学生回答:上海位于长江与东部沿海的交汇处,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港口。
【讲解】近现代以来其产业结构经历了由第二产业为主导向第三产业为主导的转变过程,其中工业经历了从轻纺工业——综合性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典型升级过程。每一次升级都伴随政策的调整和比较优势的变化。
书上把产业结构的变化分为了三个部分,分别是工业化初期,20世纪50年代开始,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们现在讲第一个阶段——工业化初期。通过阅读52页的最后一段,来完成下列表格。
时期
产业结构变化
具体过程
【归纳总结】
时期
产业结构变化
具体过程
工业化初期
以轻纺工业为支柱产业
(1)明代中叶就上海已成为全国的棉纺织手工业中心;(2)鸦片战争以后,发展了棉纺、毛纺、针织、染织等纺织工业和面粉、卷烟等轻工业,成为我国经济中心和最大的轻工业基地;(3)1949年,上海市轻纺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88.2%。
【提出问题】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时期,①轻重工业的比重是如何变化的?
②上海是什么时候成为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的?四大行业工业体系都有什么?
学生回答。
【归纳总结】
①轻重工业的比重是如何变化的?
答:
②上海是什么时候成为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的?四大行业工业体系都有什么?
答: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以冶金、化工、机械设备、纺织四大行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讲解】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发展迅速
①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新形势,上海逐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工业领衔、现代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为主导的工业新体系。
②与此同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众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落户上海,促进上海金融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上海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
【提出问题】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今后,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依托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将逐步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在这个发展方向指引下,上海将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建设,并发挥其龙头作用,带动其他区域协调发展。
[课堂小结]:
我们这一节课一共讲了两部分内容,分别是地区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且以上海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板书设计]:
一、地区产业结构
二、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
PAGE
-
6
-(共26张PPT)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1.以上海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2.分析该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3.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升级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因素。
学习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快速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在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外贸出口、海洋运输、创意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我国最具城市经济竞争力的城市之一。深圳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哪些原因影响了深圳的产业结构升级转换?
一、地区产业结构
1.概念:地区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以工业或者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产业
构成
第一产业
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
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
又称服务业,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2.
3.产业结构受资源禀赋、技术条件以及分工深化等因素的影响,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
二、产业结构的升级
1.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升级的过程。
表现:
工业内部
2.
产业结构升级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重化工业
轻纺工业
3.原因:
(1)比较优势的变化和政策的引导起重要作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每个国家或地区根据自身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而具有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比较优势可能逐渐丧失,而新的比较优势逐渐凸显,其主导产业需要转型,产业结构需要升级。
在这样的时期,国家或地区政府政策的引导,往往能促使产业结构尽快升级。
(2)从全球来看,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产生一系列的新兴产业。
4.深圳的产业结构升级:
(1)深圳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①以第一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二产业为主;②由以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升级为以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为主。
(2)是哪些原因影响了深圳的产业结构升级转换?
答:改革开放,国家政策的引导,比较优势的变化。
三、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
1.上海位于长江与东部沿海的交汇处,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港口。
2.近现代以来其产业结构经历了由第二产业为主导向第三产业为主导的转变过程,其中工业经历了从轻纺工业——综合性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典型升级过程。
天津滨海高新技术开发区
3.具体过程:
(1)工业化初期——以轻纺工业为支柱产业
时期
产业结构变化
具体过程
工业化初期
以轻纺工业为支柱产业
(1)明代中叶就上海已成为全国的棉纺织手工业中心;(2)鸦片战争以后,发展了棉纺、毛纺、针织、染织等纺织工业和面粉、卷烟等轻工业,成为我国经济中心和最大的轻工业基地;(3)1949年,上海市轻纺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88.2%。
1900年上海缫丝厂
(2)20世纪50年代开始,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①轻重工业的比重是如何变化的?
②上海是什么时候成为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的?四大行业工业体系都有什么?
答: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以冶金、化工、机械设备、纺织四大行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1953年上海某机电厂
上海某钢铁企业车间
(3)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发展迅速
①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新形势,上海逐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工业领衔、现代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为主导的工业新体系。
②与此同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众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落户上海,促进上海金融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上海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
张江高新技术园区
上海证券交易所
4.结果:
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依托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将逐步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在这个发展方向指引下,上海将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建设,并发挥其龙头作用,带动其他区域协调发展。
洋山港全自动集装箱码头
巩固练习
一、产业联动是指在一个区域的产业发展中,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实现区域内产业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从而达到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目的。新疆伊犁河谷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享有“塞外江南”的美誉,工农业发展均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但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下图为2007~2013年新疆伊犁河谷地区三大产业绝对联动程度。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区第一和第二产业绝对联动度不高主要受制于(?C??)
A.生态环境恶劣
B.干旱缺水严重
C.加工业水平低
D.基础设施落后
2.为提升伊犁河谷地区产业联动程度,应该(?B??)
①调整产业布局,优先发展重化工业
②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二产业
③以各产业技术升级增强产业联动效应
④利用区位优势发展高科技产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1.C;
2.B
解析:1.图示表明一、三产业联动大,区域农业、旅游资源都很丰富,矿产丰富,但加工水平低,工业联系少,导致区域第二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都要少一些。C正确。
2.结合图示,区域产业发展不协调,应重视统筹规划产业布局,不可盲目优先发展第二产业这会导致新的偏差,发展应立足实际,发展科技,以各产业技术升级增强产业联动效应,发展高科技产业需要高科技劳动力,本区域目前显然不满足本条件,因此①③正确。B正确。
二、北村位于广州城区北郊,距中心城区约18千米,下图表示其不同发展
阶段产业结构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随着时间发展,北村①产业(
A
)
A.粮食比重下降
B.从业人口增加
C.占地面积增加
D.产值降低
2.第二个阶段初期,北村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优势资源是(
A
)
A.土地资源
B.劳动力资源
C.矿产资源
D.水资源
3.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2010年后北村需要(
D
)
A.扩建厂房,改善工业条件
B.扩大市场,增加工业活力
C.降低租金,吸引外来投资
D.治理污染,发展服务业
答案:1.A;
2.A;
3.D
解析:1.依据产业的结构变化,可以判断①为农业,②为工业,③为服务业。因为该村位于广州郊区,所以应向城郊农业发展,粮食比重下降(花卉、蔬菜比重上升)、占地面积和从业人口减少,但是产值不一定降低。
2.第二阶段初期为工业起步阶段,其主要资源优势在于土地。
3.为更好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在第三阶段应立足原有工业基础,发展与之相关的物流等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