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课件 教案打包8套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课件 教案打包8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2-02 16:17:54

文档简介

第一节
流域内协调发展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流域内协调发展;
2.以黄河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以黄河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四川从2017年全面建立河长制,2018年全面建立湖长制以来,所有的7415条河流、7817座水库全部建立了河长制,泸沽湖等29个重要天然湖泊被纳入了湖长制。不仅如此,四川还把2458条长年流水的水渠和一些重要的渠道、12个湿地都创新性的纳入了河长制管理范畴。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实行“河长制”?
[新课教学]:
一、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
【讲解】河流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河流的干流和各级支流以及连通的湖泊、沼泽构成了水系,由分水岭所包围的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区域称为流域。
【提出问题】观察上图,区分一下水系和流域。
学生回答。
【归纳总结】
【讲解】如上图所示,流域就是从源头到河口、从上游到下游、从左岸到右岸、从支流到干流之间通过水流相互连接和影响,形成完整、独立的自然区域。
【提出问题】那么流域有什么特性?(注意红字区域)
学生:整体性强、关联度高。
【讨论】流域内的水资源具有什么功能?
学生积极踊跃回答。
【归纳总结】
流域内的水资源具有农业灌溉、淡水养殖、提供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发展航运、水能发电、生态保护、旅游等多种功能。
对于流域内不同行政区域、不同行业和部门具有开放共享性。
【提出问题】正因为水资源功能很多,具有开放共享性。所以在流域内水资源的协作开发和综合利用下,会影响到流域的什么方面?
学生回答:会影响整个流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运行和发展。
【引导】水资源具有农业灌溉、淡水养殖、提供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发展航运、水能发电、生态保护、旅游等多种功能。那我们想农民需要水资源来农业灌溉和淡水养殖。居民和工厂需要水资源来提供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旅游业需要水资源来吸引游客,这就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对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不同,所以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导致地区之间、上下游之间、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在水资源利用、水质保护中出现利益冲突。
【讲解】考虑到流域的整体性强、关联度高的特点,需要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统筹管理。但是因为不同主体出现了利益冲突,流域可能跨越不同的行政区,由不同主体分别行使管理权,因此,需要综合运用工程技术措施和行政、法律、市场等手段,对流域进行统筹管理,分担义务,分享权利、协调行为,为流域内各区域提供公平的共同发展的机会。
【讨论】河流可分为上游、下游和全流域,应该分别怎样进行管理呢?
学生回答。
【归纳总结】
上游
制定相关法律,实施水源地保护、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措施
下游
征收费用作为对上游生态保护的经济补偿
全流域
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全流域进行水量的分配和调度、水利工程建设的布局规划、排污治污管控
【提出问题】这是黄河流域概况图,是我国第几长河?流经几个省级行政区?
学生回答。
【过渡】黄河含沙量大,径流量少,存在着上下游之间调沙减淤、水量调控等问题,需要加强流域内的协调发展。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本节的第二部分——黄河的调沙减淤。
二、黄河的调沙减淤
【讲解】含沙量大是黄河最突出的水文特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黄河挟带泥沙数量之多,居世界大河首位。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坡度变小,流速缓慢,泥沙沉积使下游河床不断抬高,因此下游的黄河自古以“易淤、易决、易徙”而闻名。
【归纳总结】下游的黄河
“易淤、易决、易徙”的原因: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坡度变小,流速缓慢,泥沙沉积使下游河床不断抬高。
【讲解】为了防治水害,两岸不断加高大堤,使得黄河下游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悬河”。
【引导】我们在之前讲过下游的黄河
“易淤、易决、易徙”的原因是泥沙淤积。如果不能解决泥沙淤积的问题,黄河就会容易决堤。所以我们来讨论黄河沙患的解决方法。下游是容易泥沙淤积的地区,但是如果没有大量的泥沙,下游也就不会泥沙淤积,所以我们要从源头开始治理,黄河中游位于黄土高原上,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也可以说这是黄河流域的主要侵蚀区。
【讨论】对于侵蚀区,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中游的黄土高原是黄河流域的主要侵蚀区,水土保持是减少入黄泥沙的根本措施。并且实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
措施
具体说明
生物措施
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
耕作措施
沿等高线耕作、留茬少耕、免耕等
工程措施
修建梯田和水平沟、打坝淤地、挖鱼鳞坑等
成果:通过综合治理,有效地减少了从黄土高原进入黄河的泥沙量。
【讲解】从源头治理之后,我们还要对下游的河道淤积进行治理。通俗来讲,河道淤积就是因为泥沙过多,所以需要人为进行“挖沙”或者“冲沙”,利用水库对黄河调水调沙是一种有效的工程措施,其中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对遏止下游河道淤积具有重要作用。
【提问】那么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怎样遏止下游河道淤积的呢?效果怎么样?学生回答:
①措施:利用水库对黄河调水调沙
每年在黄河汛期到来之前,应用调水调沙的原理对上下游水库进行联动调度,同时调动上中游的水库向下游放水,在小浪底形成“人造洪峰”。
②治理成果:
提高下游行洪输沙能力,实现对黄河下游河床全线冲刷,将淤积的泥沙送入大海。
三、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调配
【提出问题】径流量少是黄河又一突出的水文特征。请阅读第66页的这两个自然段,找出为什么要进行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调配?
学生回答。
【归纳总结】
原因:
(1)人水矛盾突出:黄河流域人口、城乡较为密集,耕地数量多,径流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但人口、生产总值、粮食产量均占全国总量的10%左右;
(2)断流:随着工农业发展和人口增加迅速,黄河流域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上下游缺少调控用水的措施,致使黄河下游自1972年出现断流现象。
师:下面我们通过这个表格来了解一下黄河下游断流的影响。
空间范围
主要影响
主河道
①河道萎缩,降低了行洪能力,增加了汛期决口的风险;②干涸河道演变为沙带,增加了土地沙化的可能性。
河流沿岸
①影响工业供水与城乡居民生活供水;②影响农田的灌溉用水,农田受旱面积增大;③水环境容量越来越小,加剧了黄河水污染;④沿岸大量开采地下水。
河口三角洲及海域
①海岸侵蚀后退,海水倒灌;②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③渤海水域失去重要的饵料来源,影响海洋生物的繁衍生存。
【讨论】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调配是怎样进行的?
学生回答:
措施
具体说明
成果
水资源统一调配体制的逐步建立
1999年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被授权实施黄河水量的统一调度和分配
基本保证了在严重枯水年份黄河下游不断流
200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制定了《黄河取水许可管理实施细则》,依据河流径流量和用水需求的变化,对全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宏观控制和年度调整
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
黄河流域节水水平大大提高
[课堂小结]:
我们这一节课的重点是“以黄河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现在对于水资源的环境保护,我国推行“河长制”,所以我们也要注意保护环境。
[板书设计]:
一、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
二、黄河的调沙减淤
三、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调配
PAGE
-
6
-(共24张PPT)
第四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流域内协调发展
学习目标:
1.掌握流域内协调发展;
2.以黄河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四川从2017年全面建立河长制,2018年全面建立湖长制以来,所有的7415条河流、7817座水库全部建立了“河长制”,泸沽湖等29个重要天然湖泊被纳入了“湖长制”
。不仅如此,四川还把2458条长年流水的水渠和一些重要的渠道、12个湿地都创新性的纳入了河长制管理范畴。
为什么要实行“河长制”?
【它的核心要义就是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的领导分级来担任每一条河的河长或者湖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的河流、湖泊的管理和保护工作,以保护水资源、管护水域岸线,修复水生态和强化执法监管为主要任务,构建起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的保护机制。】
河长制和湖长制是什么?
一、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
1.水系:河流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河流的干流和各级支流以及连通的湖泊、沼泽构成了水系。
2.流域
(1)概念:由分水岭所包围的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区域称为流域。
流域从源头到河口、从上游到下游、从左岸到右岸、从支流到干流之间通过水流相互连接和影响,形成完整、独立的自然区域。
(2)特性:整体性强、关联度高。
3.水资源
(1)功能:农业灌溉、淡水养殖、提供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发展航运、水能发电、生态保护、旅游等。
(2)特性:开放共享性。
(3)意义:
流域内水资源的协作开发和综合利用,会影响整个流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运行和发展。
农业灌溉
淡水养殖
航运
水能发电
旅游
(4)利益冲突:
不同的利益主体对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不同,导致地区之间、上下游之间、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在水资源利用、水质保护中出现利益冲突。
(5)统筹管理:
综合运用工程技术措施和行政、法律、市场等手段,对流域进行统筹管理,分担义务,分享权利、协调行为,为流域内各区域提供公平的共同发展的机会。
上游
制定相关法律,实施水源地保护、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措施
下游
征收费用作为对上游生态保护的经济补偿
全流域
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全流域进行水量的分配和调度、水利工程建设的布局规划、排污治污管控
应该分别怎样进行管理呢?
4.黄河流域概况: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流经9个省级行政区。黄河含沙量大,径流量少,存在着上下游之间调沙减淤、水量调控等问题,需要加强流域内的协调发展。
二、黄河的调沙减淤
1.最突出水文特征:含沙量大。
为了防治水害,两岸不断加高大堤,使得黄河下游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悬河”。
2.沙患解决措施:侵蚀区需要减少入河泥沙量,堆积区需要减少河道淤积。
(1)侵蚀区:
中游的黄土高原是黄河流域的主要侵蚀区,水土保持是减少入黄泥沙的根本措施。并且实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
措施
具体说明
生物措施
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
耕作措施
沿等高线耕作、留茬少耕、免耕等
工程措施
修建梯田和水平沟、打坝淤地、挖鱼鳞坑等
(2)堆积区:
①措施:利用水库对黄河调水调沙
每年在黄河汛期到来之前,应用调水调沙的原理对上下游水库进行联动调度,同时调动上中游的水库向下游放水,在小浪底形成“人造洪峰”。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②治理成果:
提高下游行洪输沙能力,实现对黄河下游河床全线冲刷,将淤积的泥沙送入大海。
“人造洪峰”
三、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调配
1.径流量少是黄河又一突出的水文特征。
2.原因:
(1)人水矛盾突出:黄河流域人口、城乡较为密集,耕地数量多,径流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但人口、生产总值、粮食产量均占全国总量的10%左右;
(2)断流:随着工农业发展和人口增加迅速,黄河流域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上下游缺少调控用水的措施,致使黄河下游自1972年出现断流现象。
黄河下游断流
黄河下游断流的影响
空间范围
主要影响
主河道
①河道萎缩,降低了行洪能力,增加了汛期决口的风险;
②干涸河道演变为沙带,增加了土地沙化的可能性。
河流沿岸
①影响工业供水与城乡居民生活供水;
②影响农田的灌溉用水,农田受旱面积增大;
③水环境容量越来越小,加剧了黄河水污染;
④沿岸大量开采地下水。
河口三角洲及海域
①海岸侵蚀后退,海水倒灌;
②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渤海水域失去重要的饵料来源,影响海洋生物的繁衍生存。
3.措施:
措施
具体说明
成果
水资源统一调配体制的逐步建立
1999年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被授权实施黄河水量的统一调度和分配
基本保证了在严重枯水年份黄河下游不断流
200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制定了《黄河取水许可管理实施细则》,依据河流径流量和用水需求的变化,对全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宏观控制和年度调整
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
黄河流域节水水平大大提高
巩固练习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由拦河大坝、泄洪建筑物和引水发电系统组成,是以防洪、减淤为主的综合性工程。水库的汛前调水调沙,指赶在大量降水汇聚成径流到达水库之前放水冲沙,防止泥沙的淤积,也为防洪做好准备。据此回答下面四题。
1.小浪底一年一度的调水调沙时间是(
C
)
A.12月中旬至1月初
B.4月中旬至5月初
C.6月中句至7月初
D.7月中旬至8月初
2.小浪底调水调沙的主要目的是(
A
)
A.增强泄洪能力
B.改善航运条件
C.防止水土流失
D.便于下游梯级开发
3.2000年以来,黄河含沙量锐减,出现变清态势。其主要原因有(
D
)
①河流搬运能力增强
②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蓄水拦沙
③下游取水量增加
④中游生态有所恢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小浪底调水调沙对下游河道的影响是(
D
)
A.增加泥沙淤积量
B.减少入海泥沙量
C.使河道加宽
D.使河道加深
答案:1.C;2.A;3.D;4.D
解析:1.由材料可知,水库调水调沙时间在汛前。黄河中下游汛期为每年的7月至8月。所以小浪底一年一度的调水调沙时间为6月中旬至7月初。C正确。
2.读材料可知,小浪底调水调沙的主要目的是增强泄洪能力,提高水库调蓄洪水的能力。A正确。
3.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蓄水拦沙,使下游河段含沙量减小;黄河中游生态有所恢复,水土流失减轻,使河流下游含沙量减小,故②④正确。D正确。
4.调水调沙,即调整水库上下出水口的水量,使得库区的泥沙能够冲出,且由于短时间内放水量大,形成人造洪峰,泥沙不会在下游淤积,而是被冲入大海,因此A、B均错误;黄河下游为“地上悬河”,两侧为人工河堤,调水调沙不会使河道加宽,故C错误;流量短时间内剧增会使得下游河道被冲刷,河道加深,故D正确。第二节
资源跨区域调配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和影响;
2.掌握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3.以西气东输为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以西气东输为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十三五”以来,南方电网公司持续推进国家“西电东送”战略,截至今年9月底,累计组织云南西电东送电量突破6000亿千瓦时,达6276亿千瓦时。其中,云南送电量占南方电网西电东送电量的63%,全部为清洁能源。
一直以来,云南积极调整和改善全省电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的清洁水电。截止到2020年9月底,云南全省统调装机达9462.8万千瓦,居全国第6位。其中,水电6807万千瓦、风电895.2万千瓦、光伏354.3万千瓦、其他类型电源装机162.2万千瓦,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85%,为全国领先水平。目前,云南电网已经逐步形成了云电送粤、云电送桂、云电送琼、云贵互济的送电格局,云南省清洁能源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和充分消纳。
[新课教学]:
一、资源跨区域调配与区域发展
师:国家为了解决国内资源及其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空间不匹配问题,实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这是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可以分为两大方面,你们可以分出是哪两个部分?
生:国内资源及其产品生产和消费。
师:是的,说的没错。那么国内资源及其产品生产也可以说是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很不均匀,存在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贫乏区。那么消费谁来说一说?
生: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一些区域由于经济和人口的集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大,也会出现严重的资源短缺。
师:比如说我国华北地区人均水资源不足,但人口、城镇、耕地分布密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有效缓解了华北地区水资源紧缺状况。这是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于区域发展中的第一个方面——资源跨区域调配通过市场机制、行政指令和统筹规划,实现资源及产品在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移,满足区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以达到优化配置资源、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实现区域的共同发展。
师:观察上面的图片,你可以看出影响的另几个方面么?
生:实现跨区域配置资源的基本前提是区域之间存在互补性和可达性,需要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政策作为保障条件,需要在具有更高资源调配权力的区域中实现。
资源调配除了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效益,在资源开发、调运的过程中,还会对社会、生态环境造成影响,需要兼顾多方效益。
师:我国建设的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有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等。
南水北调
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北煤南运
教学总结: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国家为了解决国内资源及其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空间不匹配问题。
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
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很不均匀,存在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贫乏区
自然资源产品的生产地具有一定的集中性
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
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一些区域由于经济和人口的集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大,也会出现严重的资源短缺
2.影响:
(1)资源跨区域调配通过市场机制、行政指令和统筹规划,实现资源及产品在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移,满足区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以达到优化配置资源、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实现区域的共同发展。
(2)实现跨区域配置资源的基本前提是区域之间存在互补性和可达性,需要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政策作为保障条件,需要在具有更高资源调配权力的区域中实现。
(3)资源调配除了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效益,在资源开发、调运的过程中,还会对社会、生态环境造成影响,需要兼顾多方效益。
3.
我国建设的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等。
【过渡】西气东输工程自西北至东南沿海,线路长,对沿线地区以及全国的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师:西气东输工程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于2002年正式开工建设。该工程以新疆生产及中亚进口的天然气资源为来源,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东南沿海地区作为天然气的主要输送目的地及消费地,建设从新疆至上海、广州、香港等地的输气管道。
【提出问题】从这一段文字中找出西气东输的开工时间、来源和主要输送目的地及消费地都是什么?
生:概况:
(1)开工时间:2002年;
(2)来源:新疆生产及中亚进口的天然气资源;
(3)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东南沿海地区作为天然气的主要输送目的地及消费地,建设从新疆至上海、广州、香港等地的输气管道。
师:我们在最开始讲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现在我们以西气东输为例,来探究一下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师: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量存在显著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西部地区与其相反。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师:下面我们来讲第二个原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我们在前面的课程中提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所以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一直占到60%以上。而且大家都知道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你知道都有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师:而且我们在当时讲我国建设的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时,讲过北煤南运,运量巨大的北煤南运给我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了很大压力。而且在矿物能源中具有清洁优势的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仅占3%-6%。所以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为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同步发展,我国必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
下面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来了解一下第三个原因。读完填一下下面的填空题。
中国陆上天然气资源
(1)分布的总体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大气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中国陆上天然气资源
(1)分布的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2)四大气区:西部的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
三、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师:这一部分讲的是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影响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现在我们把对东部、西部地区的影响建立一个表格,来对比学习。我已经建立好表格的框架,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然后来填写内容。
影响方面
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经济
(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
生态环境
【师生共同总结】
影响方面
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经济
(1)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效益,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大量投资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3)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1)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缺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2)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
社会
推动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就业机会
推动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调出区及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西气东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循环境保护的要求
天然气可以部分替代煤炭,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师:最后本节课已经到了最后的一部分,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来进行学习,我一共把它分为五点,分别是:
(1)从区域整体性角度看,西气东输有利于加强区际联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西气东输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统筹配置;
(3)缓解了东、西部地区能源产销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4)提高了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
(5)对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共同富裕起到促进作用。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一共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资源跨区域调配与区域发展,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和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其中我们需要重点学习的就是以西气东输为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板书设计]:
一、资源跨区域调配与区域发展
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三、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PAGE
-
6
-(共26张PPT)
第二节
资源跨区域调配
学习目标:
1.掌握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和影响;
2.掌握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3.以西气东输为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十三五”以来,南方电网公司持续推进国家“西电东送”战略,截至今年9月底,累计组织云南西电东送电量突破6000亿千瓦时,达6276亿千瓦时。其中,云南送电量占南方电网西电东送电量的63%,全部为清洁能源。
一直以来,云南积极调整和改善全省电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的清洁水电。截止到2020年9月底,云南全省统调装机达9462.8万千瓦,居全国第6位。其中,水电6807万千瓦、风电895.2万千瓦、光伏354.3万千瓦、其他类型电源装机162.2万千瓦,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85%,为全国领先水平。目前,云南电网已经逐步形成了云电送粤、云电送桂、云电送琼、云贵互济的送电格局,云南省清洁能源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和充分消纳。
跨区域资源调配
一、资源跨区域调配与区域发展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国家为了解决国内资源及其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空间不匹配问题。
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
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很不均匀,存在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贫乏区
自然资源产品的生产地具有一定的集中性
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
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一些区域由于经济和人口的集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大,也会出现严重的资源短缺
2.影响:
(1)资源跨区域调配通过市场机制、行政指令和统筹规划,实现资源及产品在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移,满足区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以达到优化配置资源、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实现区域的共同发展。
南水北调
(2)实现跨区域配置资源的基本前提是区域之间存在互补性和可达性,需要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政策作为保障条件,需要在具有更高资源调配权力的区域中实现。
(3)资源调配除了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效益,在资源开发、调运的过程中,还会对社会、生态环境造成影响,需要兼顾多方效益。
3.
我国建设的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等。
南水北调
西电东送
北煤南运
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概况:
(1)开工时间:2002年;
(2)来源:新疆生产及中亚进口的天然气资源;
(3)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东南沿海地区作为天然气的主要输送目的地及消费地,建设从新疆至上海、广州、香港等地的输气管道。
2.原因:
(1)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量存在显著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西部地区主要受经济水平的限制,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①原因:
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
运量巨大的北煤南运给我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了很大压力。
②具体对策: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为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同步发展,我国必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
北煤南运
(3)西部是我国油气资源未来开发的战略重点之一
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施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西部地区作为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倡导形成亚欧非之间的能源互联互通大格局,西部是油气进口的重要通道。
油气勘探、开发
3.中国陆上天然气资源
(1)分布的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2)四大气区:西部的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
三、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对西部、东部地区的影响
影响方面
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经济
(1)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效益,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大量投资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3)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1)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缺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2)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
社会
推动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就业机会
推动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调出区及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西气东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循环境保护的要求
天然气可以部分替代煤炭,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2.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从区域整体性角度看,西气东输有利于加强区际联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西气东输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统筹配置;
(3)缓解了东、西部地区能源产销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4)提高了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
(5)对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共同富裕起到促进作用。
巩固练习
一、西气东输二线是我国首条引进境外天然气资源的战略通道工程,是目前世界上线路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天然气管道。读下图,回答下面两题。
1.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的天然气主要从境外输入,下列国家或地区最有可能成为主要气源地的是(
A
)
A.中亚
B.俄罗斯
C.西亚
D.乌克兰
2.建设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的目的有(
B
)
①优化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减轻大气污染
②促进沿线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升级
③加强东部地区供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④利用广州港的优势增强我国天然气的出口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答案:1.A;2.B
解析: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能成为主要气源地的是中亚,中亚油气资源丰富。A正确。
2.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调配的资源是天然气,天然气是清洁能源,可优化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减轻大气污染,加强东部地区供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①③正确;天然气对沿线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②错误;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调配的天然气主要依靠进口,不可能调配到广州又出口,④错误。B正确。
二、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箭头①②③所代表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名称分别是:
①???
??
;②???
??
;③

(2)我国南水北调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西气东输与西电东送的原因是

西电东送
西气东输
南水北调
资源空间分配不均,南多北少
能源东少西多
(3)图中A所在地区近几十年来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该地区荒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答: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覆盖率。
答案:(1)西电东送;
西气东输;
南水北调;
(2)资源空间分配不均,南多北少;
能源东少西多;
(3)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覆盖率
解析:(1)根据我国主要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可知,图中①是西电东送(的南部通道);②西气东输(线路西气)③是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
(2)我国南水北调主要是由于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水资源总量多;华北、西北地区降水较少,水资源总量少,特别是华北地区人口众多、土地资源丰富、水土匹配不合理等,造成水资源异常短缺。西气东输与西电东送主要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能源需求量大,而能源资源少;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而消费量小,所以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3)图中A所在地区位于我国新疆境内,该地处于西北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植被稀疏,覆盖率低;而且该地区接近冬季风源地,大风频繁,所以加剧了土地荒漠化面积的扩大。第三节
产业转移
一、教学目标
1.简述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分类;
2.分析归纳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3.以东亚、东南亚的产业转移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以东亚、东南亚的产业转移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前,中国是某品牌鞋最大的生产基地,生产份额超过全球40%。但到2015年,越南生产份额最大,21世纪初,美国市场上该品牌鞋基本都是“中国制造”,如今却更多地看到“越南制造”。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该品牌鞋生产地的变化?
[新课教学]:
一、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的第76页,看一下第一自然段,按照PPT上框架来总结一下这一自然段的内容。
学生回答。
【归纳总结】
【讲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市场、政策是影响产业转移的三个主要因素。下面我们来讲劳动力,劳动力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广义上的劳动力指全部人口。狭义上的劳动力则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提出问题】劳动力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是有差别的吗?(工资)
学生回答: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并且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较小。
【讲解】产业转移是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经济现象,通常是由相对发达的区域向欠发达区域转移。所以拥有什么样劳动力的地区才会成为产业承接区呢?
学生回答:具有充足、高素质且工资低廉的劳动力。
【讲解】在几十年之前,我们市面上是有几分钱的糖,人们的工资只有几十或者几百块钱,现在我们大部分劳动力的工资一个月可以有四位数,所以这说明地区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会使劳动力价格也提高,所以产业会不断向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地区转移,导致产业布局在空间上的变化。
【讨论】看我上面提供的流程图,讨论一下企业在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的过程。
学生回答。
【归纳总结】
【讲解】20世纪90年代以前,欧洲西部、北美是日本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20世纪末,欧洲西部、北美经济不振,市场疲软,东亚和东南亚因经济增长强劲、市场需求大而成为日本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并成为日本企业的主要投资区。所以市场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产业承接地也会发生变化。下面我们来说一下最后一个主要因素——政策。政策因素在产业转移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产业转出地
政府可以通过间接干预的方式调节市场机制,也可以通过项目审批、价格管制、紧缩信贷等方式迫使一些落后产业向外转移
产业承接地
政府可以通过优惠的土地、税收、区域补贴政策,以及改善公共基础设施、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等来吸引企业进驻,以降低产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还有很多。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原生产区地价昂贵、原材料短缺及运输成本增加等,都会促使企业进行产业转移。产业转移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主导因素因产业类型而异。
【过渡】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亚的经济发展迅速,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下面我们来讲一下东亚、东南亚的产业转移。
二、东亚、东南亚的产业转移
【讲解】东亚、东南亚的产业转移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的,我们先开始讲从第二次大战到20世纪70年代的产业转移,在第二次大战之后,日本是东亚、东南亚的第一个产业转移目的地,日本大量引进美国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轻纺工业,推动了经济发展。
根据上图所示,在20世纪60—70年代,目的地从日本到中国台湾、香港、韩国和新加坡这些地方转移,至于为什么要向这些地区转移呢?结合刚才所讲的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师:现在我们来看20世纪80年代的产业转移,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
1.产业转出区和产业承接区分别是哪个地区?
2.为什么要进行产业转移?
3.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具备的优势条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
(1)产业转出区和产业承接区分别是哪个地区?
答:产业转出区: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区;
产业承接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
(2)为什么要进行产业转移?
答:致力于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家电、服装、汽车、电子等产业需要向外转移。
(3)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具备的优势条件是什么?
答: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充足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等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境外投资。
【讲解】21世纪以来,更具有劳动力优势的中国中西部地区,以及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成为服装、制鞋、家电等产业转移的新的承接地。随着科技的发展,转移的产业除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还包括汽车、电子等在内的已经实现技术标准化的资本密集型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
三、东亚、东南亚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师:这是这节课的最后一部分,分为两大部分:背景和影响。关于背景,是非常好发现的,有同学可以说一下背景是什么?
生: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创新和新产业往往在少数国家最先发生;在国家内部,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往往率先从某个区域发生。
师:好的,回答的很好,下面来说一下影响。关于影响,很明显的,有三个主要影响,第一个就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是从产业转出区和产业承接区两部分来说的,你可以区分出来么?
生:产业转出区:使区域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条件。
产业承接区: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师:下面就是第二部分,这一部分请同学们通过阅读的方式,来了解一下产业转移是如何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
最后一个部分,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表格来了解最后一个影响因素。
【归纳总结】
区域
具体说明
产业转出区
如果一个国家的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
产业承接区
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缓解就业压力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明确了产业转移的概念,目的和规律,重点讲了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以及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这节课我们可以总结出:区域发展必须加强与其他区域的联系,以发挥各区域的优势条件,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板书设计]:
一、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二、东亚、东南亚的产业转移
三、东亚、东南亚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PAGE
-
5
-(共23张PPT)
第四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节
产业转移
学习目标:
1.简述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分类;
2.分析归纳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3.以东亚、东南亚的产业转移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影响。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前,中国是某品牌鞋最大的生产基地,生产份额超过全球40%。但到2015年,越南生产份额最大,21世纪初,美国市场上该品牌鞋基本都是“中国制造”,如今却更多地看到“越南制造”。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该品牌鞋生产地的变化?
一、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
2.因素:劳动力、市场、政策是影响产业转移的三个主要因素。
(1)劳动力
①特征
国际范围的流动性较小。
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
②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具有充足、高素质且工资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
③发展方向:由于劳动力价格会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因此产业会不断向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地区转移,导致产业布局在空间上的变化。
(2)市场

②市场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产业承接地也会发生变化。
(3)政策
产业转出地
政府可以通过间接干预的方式调节市场机制,也可以通过项目审批、价格管制、紧缩信贷等方式迫使一些落后产业向外转移
产业承接地
政府可以通过优惠的土地、税收、区域补贴政策,以及改善公共基础设施、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等来吸引企业进驻,以降低产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其他因素: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原生产区地价昂贵、原材料短缺及运输成本增加等,都会促使企业进行产业转移。产业转移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主导因素因产业类型而异。
二、东亚、东南亚的产业转移
2.
20世纪80年代开始
(1)产业转出区和产业承接区分别是哪个地区?
答:产业转出区: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区;
产业承接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
(2)为什么要进行产业转移?
答:致力于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家电、服装、汽车、电子等产业需要向外转移。
(3)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具备的优势条件是什么?
答: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充足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等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境外投资。
服装
电子
3.
21世纪以来,更具有劳动力优势的中国中西部地区,以及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成为服装、制鞋、家电等产业转移的新的承接地。
4.需转移的产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汽车、电子等在内的已经实现技术标准化的资本密集型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
日本
东亚、东南亚产业转移目的地的变化
三、东亚、东南亚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产业转移的背景:
(1)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创新和新产业往往在少数国家最先发生;
(2)在国家内部,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往往率先从某个区域发生。
生物产业——新产业之一
2.影响:
通过产业转移,可以把某产业从创新地逐渐扩散到其他地区,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①产业转出区:使区域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条件。
②产业承接区: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国际产业转移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选择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国际产业分工和合作。产业转移还通过企业把转移国和承接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
产业生产环节价值链
(3)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区域
具体说明
产业转出区
如果一个国家的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
产业承接区
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缓解就业压力
巩固练习
一、下图为“我国沿海某市制鞋企业转移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该市鞋企到亚洲国家如越南、印度、缅甸等地设厂考虑的主要因素有(?C??)
①劳动力
②技术
③市场
④动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该市鞋企的转移对转入地的影响可能有(?D??)
A.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B.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C.减少当地就业机会
D.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答案:1.C;?2.D
解析:1.鞋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越南、印度、缅甸等国人口多,劳动力价格低,成本低,而且市场广阔。C正确。
2.制鞋业对生态环境起不到改善作用;其属于生产层次低的产业部门并不能促进转入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能增加转入地就业机会;能促进转入地产业结构调整。D正确。
二、自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一些国家之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降低甚至取消彼此间部分商品的贸易关税,促进商品的自由贸易。如图示意汽车企业在已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甲、乙两国的产业布局调整。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1.汽车企业将组装厂由甲国转移至乙国的主要目的是(
D
)
A.创新技术
B.拓展市场
C.扩大规模
D.降低成本
2.该产业布局模式宜发生在邻国之间,主要原因是邻国之间(
C
)
A.消费习惯相近
B.经济发展水平相近
C.运输费用较低
D.研发成本差异较小
3.该产业布局调整导致甲国汽车的(
A
)
A.进口量增多
B.出口量增多
C.销售量增多
D.生产量增多
答案:1.D;2.C;3.A
解析:1.本题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和一般规律。据图中甲、乙两国产业链对比可知,甲国原有产业链完整,是产业转出区,乙国为产业承接区,承接甲国转出的组装厂,负责技术水平较低的组装环节,可判断甲国经济、技术水平较高,乙国经济、技术水平较低,因此组装厂转移至乙国,不是为了技术创新,A错误。在组装厂转移到乙国之前,汽车企业已在乙国拥有市场,故主要目的不是拓展市场,B错误。乙国工业基础较薄弱,生产能力较弱,所以将甲国原有组装厂转移到乙国并不是为了扩大生产规模,C错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具有劳动力价格低和土地价格低等成本优势,甲国将组装厂转入乙国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其廉价劳动力和土地,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故选D项。
2.本题考查工业生产的区位条件。题干信息强调该产业布局模式宜发生在邻国之间,据图分析该模式指的是由一个地区负责零部件生产,再将零部件运到另一地区进行组装,最终生产的产品一部分在产品组装地区销售,一部分运回零部件生产地区进行销售的产业布局模式。该产业布局模式涉及两个区域频繁往来运输,邻国之间距离近,运输成本较低,故选C。邻国地理位置接近,但是消费习惯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相近,A、B错误。邻国之间研发成本差异大小无法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判断,D错误。
3.本题考查产业转移的影响。对图示中产业布局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可得到两点关键信息:产业转移前,甲国进行零部件生产并组装成汽车在本地及乙国出售;产业转移后,甲国只生产零部件,将零部件运到乙国组装成汽车后,再出售到甲国及乙国本地。故而可推知甲国汽车的生产量和出口量减少、进口量增加,A正确,B、D错误。销售量受产业布局调整的影响较小,C错误。第四节
国际合作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经济全球化的内涵、表现和意义。
2.掌握“一带一路”的背景和意义。
3.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2010年,日本半导体生产设备占世界市场的份额达37%,半导体材料占世界市场份额达66%。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及引发的海啸导致日本半导体设备与半导体材料的生产和供应暂时停滞,直接影响北美、欧洲西部、东亚等地区的半导体生产网络,间接导致一些手机、计算机、数字家电和汽车等生产厂临时停产,最终影响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为什么日本地震会影响这么多地区的生产活动?
[新课教学]:
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合作
【讲解】经济全球化可以理解为跨国界的经济活动驱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2016年,某品牌手机在美国研发,80%的零部件来自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在中国组装,70%以上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提出问题】这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一大体现,体现了一个产品从生产到销售,有各个国家的参与,它主要表现为商品、服务、生产要素和信息跨国流动的规模与形式的不断扩大与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和跨国投资,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为什么生产组装销售不在一个国家进行呢?
学生回答:在生产领域,生产组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零部件可以全球采购,由此形成全球生产网络。
【讲解】下面我们来讲一下劳动地域分工,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分工是什么?
分工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固有的现象,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规律,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
劳动地域分工就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按地域进行的分工,即是各个地域依据各自的条件与优势,着重发展有利的产业部门,以其产品与外区交换,又从其他地区进口其所需要的产品,这种一个地区为另一个地区生产产品并相互交换其产品的现象。
【提出问题】最初的劳动地域分工和现在的劳动地域分工如下图所示,你可以看出世界经济是怎样从相对简明的“二元结构”转变为高度复杂的“三元结构”么?
学生回答。
【归纳总结】
【讲解】由于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世界已经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劳动分工格局,很少有国家可以离开其他国家而独自生存。世界各国之间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推动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二、“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
【提出问题】读第85页第一自然段,找出“一带一路”的背景。
学生回答: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低迷,贸易增长缓慢,各种不稳定事件频出,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质疑的声音逐步增强。在此大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新型国际合作大平台应运而生。
【讲解】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一带一路”的框架。
框架
主要内容
“六廊”
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六路”
公路、铁路、航运、航空、管道、空间综合信息网络,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主要内容
“多国”
一批先期合作国家,争取示范效应,体现合作成果
“多港”
共建一批重要港口和节点城市,繁荣海上合作
【讲解】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的意义。请同学们阅读第85页到第86页,完成下面表格。
方面
具体说明
打造新型国际合作模式
(1)时代潮流:________________;(2)丝路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在致力于维护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同时,更加倡导包容性发展
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
“一带一路”建设坚持“______________”的原则,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倡导所有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体现了全新的国际合作观念
开拓国家间深化合作的新空间
(1)根本性问题:____________。(2)倡导政府间合作和政策沟通,突出___________互联互通,强化各国间相互________和__________,完善金融合作机制和保障体系
提供国家间深化合作的文化驱动力
(1)价值观念:_____________;(2)强调在维护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促进沿线各国的共同繁荣
(1)“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加强国际经贸合作,既可_______________,也可___________________;(2)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也将_______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总结】
方面
具体说明
打造新型国际合作模式
(1)时代潮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2)丝路精神: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3)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在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同时,更加倡导包容性发展
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
“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突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倡导所有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体现了全新的国际合作观念
开拓国家间深化合作的新空间
(1)根本性问题:聚焦发展。(2)倡导政府间合作和政策沟通,突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各国间相互贸易和投资,完善金融合作机制和保障体系
提供国家间深化合作的文化驱动力
(1)价值观念:和而不同;(2)强调在维护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共谋发展、共求繁荣、共享和平
促进沿线各国的共同繁荣
(1)“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加强国际经贸合作,既可提升我国自身发展动力,也可让相关国家加快发展;(2)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也将创造新的巨大市场,有利于我国的商品出口和经济持续增长
阅读课本第87页,完成下列问题。
活动题
分析“渝新欧”班列与国际合作
1.说明重庆积极推动“渝新欧”班列开通的原因。
2.“渝新欧”班列经过哪些国家?有几次换轨?
3.举例说明“渝新欧”开通需要哪些方面的国际合作?为什么?
4.举例说明“渝新欧”开通对沿线国家的意义。
答案:
1.重庆是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渝新欧”班列是将重庆笔记本电脑产品快速运往欧洲的新线路。“渝新欧”班列开通可以缩短运输时间,保障运输安全,降低运输成本;可以使重庆成为重要的进出口产品中转地,促进重庆物流业的发展,提高重庆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使重庆成为内陆口岸、内陆交通枢纽、西部通往欧洲的桥头堡。
2.“渝新欧”班列经过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六个国家。“渝新欧”班列全程需要经历两次换轨。
3.(1)“渝新欧”班列沿途经过六个国家,针对通关问题需进行国际合作,实现一次报关、一次查验、全程放行的便捷通关模式。
(2)由于中途需要转轨,货物的调运如何保证效率和安全是一大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沿线各国铁路部门的职责权利。
(3)沿线国家的运价、货物检验和检疫标准都存在差异,必须通过国际合作,实现全程统一运单,进一步节约运行时间、简化程序等。
4.有助于促进沿线国家的经贸发展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缩小亚欧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实现共同发展;联系亚欧两大洲,可以促进亚欧经济走廊的形成:有利于沿线国家间不同货物的流通,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
[课堂小结]:
本节课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合作,另一部分为“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我们要意识到世界已经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劳动分工格局,很少有国家可以离开其他国家而独自生存。世界各国之间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推动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板书设计]:
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合作
二、“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
PAGE
-
6
-(共22张PPT)
第四节
国际合作
学习目标:
1.掌握经济全球化的内涵、表现和意义。
2.掌握“一带一路”的背景和意义。
3.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2010年,日本半导体生产设备占世界市场的份额达37%,半导体材料占世界市场份额达66%。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及引发的海啸导致日本半导体设备与半导体材料的生产和供应暂时停滞,直接影响北美、欧洲西部、东亚等地区的半导体生产网络,间接导致一些手机、计算机、数字家电和汽车等生产厂临时停产,最终影响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为什么日本地震会影响这么多地区的生产活动?
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合作
1.
经济全球化可以理解为跨国界的经济活动驱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商品、服务、生产要素和信息跨国流动的规模与形式的不断扩大与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和跨国投资,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
3.劳动地域分工
(1)分工:分工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固有的现象,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规律,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
(2)劳动地域分工就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按地域进行的分工,即是各个地域依据各自的条件与优势,着重发展有利的产业部门,以其产品与外区交换,又从其他地区进口其所需要的产品,这种一个地区为另一个地区生产产品并相互交换其产品的现象。
原材料
制成品
“二元结构”
金融、高科技
制成品
原材料
制成品
原材料
金融、高科技
“三元结构”
二、“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
1.背景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低迷,贸易增长缓慢,各种不稳定事件频出,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质疑的声音逐步增强。在此大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新型国际合作大平台应运而生。
2.“一带一路”的框架
框架
主要内容
“六廊”
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六路”
公路、铁路、航运、航空、管道、空间综合信息网络,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主要内容
“多国”
一批先期合作国家,争取示范效应,体现合作成果
“多港”
共建一批重要港口和节点城市,繁荣海上合作
3.意义
方面
具体说明
打造新型国际合作模式
(1)时代潮流:________________;
(2)丝路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在致力于维护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同时,更加倡导包容性发展
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
“一带一路”建设坚持“______________”的原则,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倡导所有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体现了全新的国际合作观念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全球自由贸易体系
开放型世界经济
共商、共建、共享
共同发展
共同繁荣
开拓国家间深化合作的新空间
(1)根本性问题:____________。
(2)倡导政府间合作和政策沟通,突出___________互联互通,强化各国间相互________和__________,完善金融合作机制和保障体系
提供国家间深化合作的文化驱动力
(1)价值观念:_____________;
(2)强调在维护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聚焦发展
基础设施
贸易
投资
和而不同
共谋发展
共求繁荣
共享和平
促进沿线各国的共同繁荣
(1)“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加强国际经贸合作,既可_______________,也可___________________;
(2)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也将_______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升我国自身发展动力
让相关国家加快发展
创造新的巨大市场
我国的商品出口和经济持续增长
活动题
分析“渝新欧”班列与国际合作
1.说明重庆积极推动“渝新欧”班列开通的原因。
2.“渝新欧”班列经过哪些国家?有几次换轨?
3.举例说明“渝新欧”开通需要哪些方面的国际合作?为什么?
4.举例说明“渝新欧”开通对沿线国家的意义。
答案:
1.重庆是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渝新欧”班列是将重庆笔记本电脑产品快速运往欧洲的新线路。“渝新欧”班列开通可以缩短运输时间,保障运输安全,降低运输成本;可以使重庆成为重要的进出口产品中转地,促进重庆物流业的发展,提高重庆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使重庆成为内陆口岸、内陆交通枢纽、西部通往欧洲的桥头堡。
2.“渝新欧”班列经过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六个国家。“渝新欧”班列全程需要经历两次换轨。
3.(1)“渝新欧”班列沿途经过六个国家,针对通关问题需进行国际合作,实现一次报关、一次查验、全程放行的便捷通关模式。
(2)由于中途需要转轨,货物的调运如何保证效率和安全是一大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沿线各国铁路部门的职责权利。
(3)沿线国家的运价、货物检验和检疫标准都存在差异,必须通过国际合作,实现全程统一运单,进一步节约运行时间、简化程序等。
4.有助于促进沿线国家的经贸发展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缩小亚欧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实现共同发展;联系亚欧两大洲,可以促进亚欧经济走廊的形成:有利于沿线国家间不同货物的流通,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
巩固练习
一、中巴铁路起点位于我国新疆喀什,终点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新疆经中巴铁路对外出口的商品可能是(
B
)
①天然气
②稻米
③棉花
④葡萄干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中巴铁路的建设会(B)
A.造成我国产业空心化
B.带动巴基斯坦基础设施建设
C.增加巴基斯坦就业压力
D.增加我国能源进口来源
解析:(1)我国天然气资源相对不足,不可能通过中巴铁路对外出口天然气,①错;水稻不是新疆的主要粮食作物,②错;新疆绿洲地区盛产棉花和葡萄,故经中巴铁路对外出口的商品可能是棉花和葡萄干,故③④正确。B正确。
(2)中巴铁路的建设不会造成我国产业的空心化,A错误;中巴铁路的建设可以带动巴基斯坦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缓解巴基斯坦就业压力,B正确、C错误;可以使我国能源进口方式更加多样化,但不会增加我国能源进口来源,D错误。
二、“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首先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
A
)
①互联互通能力不足
②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缺乏
③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陈旧
④各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显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在“一带一路”区域合作中,中国的优势条件包括(
C
)
①处于中心位置,地理位置优越
②工业加工能力强
③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强
④科技实力雄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A;(2)C
解析:(1)“一带一路”建设联通的既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又有发达国家和地区,各国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因此首先要解决各国互联互通能力不足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缺乏的问题。A正确。
(2)我国属于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较强的工业加工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能力。C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