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2 23:0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第一部分:
课堂设计过程概说
《庖丁解牛》设计为 2 课时,课前不安排预习。教学程序为:
第一课时:读懂课文,解决“写的是什么”的问题。
1 、教师泛读 —— 正音,断句,节奏,轻重。此课生僻字词较多,这一环节很有必要。
2 、学生自读 ——
一为朗声自读,目标:朗读顺畅,节奏准确,轻重音协调;
二是明义朗读,目标: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对照注解,参照语境,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同桌互读。
这一步要求学生弄清文章大意,初步把握对话人的情感,读出说话人的情感语气。
3 、详解文章 ——
逐句翻译,弄懂全文。此步重在解决文言现象,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文言句式。
4 、同桌通译全文。
第二课时:欣赏“解牛之美”。
主要环节:
1、 欣赏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引出对本文主旨的探求。
动作: —— 合于桑林之舞,合乎舞蹈的节奏
解: —— 触、倚、履、 踦 , —— 手按着,肩扛着,脚踩着,膝顶着
声音: —— “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 “乃中经首之会”,合于音乐的节拍。
【问题讨论】:
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 —— 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引入对主题的探究 。
明确:庖丁认为: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规律),不满足于技艺,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抓住规律,顺应规律,就能让解牛这种看似血腥的劳动,充满了舞蹈之美,音乐之美。
2 、探讨:庖丁的解牛技艺高超的原因
一,寻求规律 —— 求“道”胜于求技。
二,不懈实践,探求规律。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运用规律。
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
四,懂得珍惜,自我保护。“善刀而藏之”
3 、【提问】: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 目的:理解庄子之道。
【讨论,明确】:
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在本文中,庄子的本意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那么,如何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
用牛的复杂结构来比喻社会,用刀来比喻人,告诉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拓展讨论】:
一、【课内拓展 —— 借古鉴今】
《庄子》的文章,教我们避开锋芒,避开矛盾,顺应自然,似乎总是叫我们消极地面对生活,这种生活的态度,在今天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提示学生注意出处: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 —— 养生最重要的东西。】
【归纳概括】:
主旨:只要反 复实践 ,不 断积 累 经验 ,就能 认识 和掌握事物的 规 律,做到“游刃有余”。
① 对 “道” 的追求超 过 了 对 技 术 的追求 —— 顺应自然,掌握规律,遵循规律,最后将解牛(杀牛)的劳动演绎成艺术的享受。
②做事情 还 要有 谨慎 的 态 度 —— 面对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的社会矛盾,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不可大意;
③反 复实践 ,摸索 规 律,熟能生巧。
④ 认 慫的哲 学 —— 避其锋芒,保存有生力量 , 一切顺应自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当然也有人说这是主张进行韧的战斗。
学生举出很多例子,包括毛泽东提出的“持久战”的十六字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就是一种抓住矛盾的薄弱环节,有效解决矛盾的办法。在实际生活中,庄子的办法还是很实用的。
二、【课外拓展讨论】:
下面是面对世事三种不同的处世态度,你更赞赏哪一种?或者说你会选择哪一种?为什么?
1. 千百年来儒家思想教育有志之士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生追求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知其不可而为之”。
2. 奥巴马在竞选总统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One voice can change a room. And if it can change a room, it can change a city. And if it can change a city, it can change a state. And if it can change a state, it can change a nation. If it can change a nation, it can change the world. Your voice can change the world.
3 .庄子 对 待生活的 态 度是 :一切 顺应 自然,“安 时 而 处顺” “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 自保而全身。
【 学 生 小 组讨论 , 选 出代表 自由 发 表自己的看法,不 设标 准答案,可以 争论 ,百家 争鸣 ,明 辩 其理, 自 圆 其 说 。 】
当然,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有所作为,有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树立对社会负责,对人类、对自然负责的态度。
【课堂反馈】:
对这个问题的讨论非常热烈,各种观点可谓百家争鸣,以致下课后讨论欲罢不能。
第二部分:
课后 反思 —— 成功与遗憾 :
一、成功之处
这一课出彩的地方有几处,归纳起来可概括为:
1、 对课文中 内容的透彻理解 —— 解牛过程描写的欣赏 。
这是学生解读文言文达到较高层次后的赏读式的品味,对文章解牛过程的细微之处能做到会心的理解,已经达到了阅读现代文似的与文意沟通,与庖丁一同自得、自如,踌躇满志。这种阅读层次,要建立在文言基础知识比较牢固,语境意识强烈,具备阅读推断能力的基础上,第二课时能够欣赏式的阅读,说明第一课时的阅读文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 、借古鉴今讨论的环节自然而扎实
对文章内容的探讨基于对文章理解的两个层面 :
第一, 文章本身或谓庄子本身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第二, 从这个道理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3 、 “课外拓展讨论” 异彩纷呈
这是此节课中最出彩之处,对学生来说也是思维活动最为激烈之点。儒家、道家、奥巴马 —— 古代、当代 —— 中国、美国,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生活态度与人生追求,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陈述欲望,他们迫切地要表达他所赞赏的生活态度,人生追求。其实这是对他人的肯定或否定,更是他在间接表达他在自我价值追求中的生活态度。这一环节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讨论过程形成了思维场的互动,真正达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思想的交锋,这场讨论持续到下一节课上课,学生们仍然激烈争论,意犹未尽。
4 、课后作业有效跟进
鉴于课堂讨论时间的有限,学生很多个人见解未能陈述,我在 后续 作业 有效跟进,布置作业为:
请将你对此问题的看法写成一篇不少于 500 字的短文,陈述你的观点,或反驳某一种人生态度。
从收上的作文看,学生们充分陈说自己的人生追求,辩证而且有力。这个讨论的本身也收到了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效果。
二、遗憾之点
拓 展 讨论中,三个问题的设置,看起来是三种人生态度,而细究起来实则是两种价值观 —— 儒家那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 积极入世的态度,与奥巴马那种追求自我实现,以己之力,奉献社会,改变社会的态度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虽然他们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别,但在价值追求,自我实现的整体方面还是有较大的一致性的,所以这个讨论在此方面的细微辨析上给学生增加了一定迷惑度,如能找到更具差异性的人生态度,讨论起来观点会更鲜明一些。
总之,这是一节我个人感觉上得比较满意的一节课,如果今后的课堂多以这样的状态出现,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更多的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与表达能力都会得到有效的提升,思考问题的思辨性能够得到有效锻炼,使在学校培养的语文能力真正在学生走向社会的人生中发挥出它的作用,这样的语文课才是有效地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