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复习 测试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16分)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4分)
鄂( ) 濂( )瓦 砾( ) 阻遏( )
同胞( ) 血腥( ) 果酱( ) 屠杀( )
2.根据拼音填汉字。(3分)
晨xī( ) 地jiào( ) dī( )防
荒miù( ) 莲péng( ) 憧jǐng( )
3.文学常识填空。(3分)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作者是______国的作家______。他的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芦花荡》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____________。
4.判断正误。(3分)
(1)新闻主要用事实讲话,但可插入简要的议论。( )
(2)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在《蜡烛》这篇文章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只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这一悲壮而崇高的场面令人感动。…( )
(3)“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身边,举起篙来砸鬼子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生动地再现了老渔人英勇杀敌的场面。( )
5.依据文意填词,依次填写恰当的一组是(3分)( )
老头子过于______和______。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______的心情,______着船,______着使自己也使别人高兴的事。
A.自信 自尊 悠闲 撑 编算
B.自信 自尊 悠闲 划 盘算
C.自信 自傲 闲散 撑 编算
二、阅读(44分)
(一)课内阅读(14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①(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
②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30万人。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西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而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6.文中的第①段是这篇消息的______部分,括号内的字是新闻的电头,作用是____________。时间精确到“时”暗示____________。(3分)
7.文中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8.新闻一般以记叙为主,“用事实说话”,但可以穿插议论。本文从两方面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这两个方面各是什么?(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最后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0.根据你所掌握的新闻知识,写一篇百字左右的校内新闻简讯。(4分)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狭路相逢
[美]彼得·勃德威·邦勒郭
几年前,我随一个旅行团去珍珠港旅行。团中有一位牧师在事发当天——1942年12月7日,日本偷袭并击毁我们太平洋舰队的那天,正在此地。他给团友们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当天的种种恐怖:大火,沉船,枪林弹雨,炮声轰轰。我也在听,眼角突然瞥见一个六七十岁的日本游客走进了纪念馆。
他打扮得很刻意而整齐——笔挺的领带,扣得一丝不苟的运动夹克,锃亮的棕色皮鞋。这身打扮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即使是白领人士,哪怕是电视新闻主持人,到了夏威夷也很少西装革履,大家都是穿一件敞领的夏威夷T恤。
日本人的身旁有两个女人,年纪大一点的应该是他的妻子,另一个可能是他的女儿。两个女人都衣着保守,穿着精致的鞋。日本人左手有几分害羞地拿着一个花环,花环很精美,直径足有18英寸,看上去价格不菲。
团里的老兵继续讲着他的经历——他被困在甲板底下,大水冲来,他辨不清方向,大火就在头顶上,浓烟使他窒息,战友就死在他的脚下,他在黑暗中挣扎着逃命。所有的团员都听得聚精会神,只有我注意到了:那个日本人正朝我们走近。
我正看着他的时候,他停了下来,对他的妻女说了些什么。他们静静地站着,几乎有些庄严。然后,日本人紧了紧他的领带,又把夹克的褶子弄平。好像在做什么准备似的,他抖了抖肩,深深地吸了口气,然后又吐出来。接着,他独自一个人,面色郑重地走到这只沉舰的栏杆处。其他的人仍围在那位老兵身旁,似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个日本游客的存在。
我不认为他听得懂美国老兵的话,可是我看到他在栏杆旁,弯下腰去,鞠了一个90度的躬。他开始说话,我仔细听,但不能听懂。可是从他的表情和语气,我猜出了他话里的意思,那里面承载了太多的内容:认错,悲伤,尊严,同情和祝福。
他静静地祷告完后,沉重地将那花环抛向了海水中——便是那同样一片海水,刚才那位美国老兵一直都在提到。日本游客看着花环随着海浪漂远,他努力要保持常态,可是眼泪泄漏了他的感情。
我猜他也是个老兵,当年曾驾着飞机投下枪药弹炮,炸毁了我们的军舰。或许,他这次便是来忏悔的,不是对我们的政府,而是对他曾以战争的名义夺去的那些年轻的生命。
日本人又向后退了几步,缓缓地,深深地,鞠了个躬。然后他站直身子,回到家人身边。使命既已完成,他们似乎准备离开了。正当日本老兵准备离去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一直靠着墙的美国人移开了步子。他衣着随意,肚子微凸,头发稀少,手拿一顶帽子。我突然想,这个人大概也是个二战老兵。或许他也参加了太平洋海战。来这,也有他的使命吧。
当那家日本人经过他时,美国老兵挡住了他们的去路。我紧张了,怕他们冲突起来。日本游客有几分迷惑,脸上露出惊讶和难过的神色。他的家人,眼睛盯着地上,也停下脚步,聚在他的身旁。
出人意料的是,美国老兵挺直腰来了个立正,他缓缓举起了他的右手,在额前硬硬地停下——他给他的宿敌敬了个军礼。日本老兵突然明白过来,立即回以军礼。
刚才聚着听故事的游客纷纷散去,两个老兵似乎遗世而存,联系他们的是共有的痛苦、荣耀和记忆。美国老兵放下了他的右手,仍保持着立正的姿势,向后退了一步;日本老兵,双手笔直地贴在脚两侧,向他面前的这个人鞠了个躬。出乎我意料的是,美国老兵回鞠了个躬。
两个人一个字也没说,也不需要说。那两张被泪水浸湿的严肃的脸,已经向彼此表达了任何语言都无可言及的感情。
1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4分)
瞥( )见 T恤( ) 忏( )悔 浸( )湿
12.“我”“眼角”为什么能够“突然瞥见”日本游客?“刻意而整齐”的打扮从心理方面怎样理解?(4分)
13.怎样解释“日本人的左手有几分害羞地拿着一个花环?”作者为什么要说明这个花环“很精美”且“价格不菲”?(4分)
14.文中哪处表现了日本老人“几乎有些庄严”?他为什么要“深深地吸一口气”?(4分)
15.作者为什么在“沉重地将那花环抛向海水中”后强调地注释出——“便是那同样一片海水。”(2分)
16.为什么说“或许,他这次便是来忏悔的,不是对我们的政府,而是对他曾以战争的名义夺去的那些年轻的生命?”(4分)
17.一个是侵略者,一个是付出了惨痛代价的被侵略者,他们怎么会有“共同的痛苦、荣耀和记忆”?(4分)
18.你怎样理解文题“狭路相逢”和文章的主题?(4分)
三、写作(40分)
19.下列内容任选其一,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①品味____________
提示:横线上填入生活、快乐、友情等词。
②我拿什么回报你
参考答案
一、1.è lián lì è bāo xīng jiàng tú
2.曦 窖 堤 谬 蓬 憬
3.(1)法 雨果 《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 《九三年》 (2)《荷花淀》
4.(1)√(2)√(3)×
5.A
二、(一)6.导语 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7.说明消息既快又准
8.①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②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9.展示大军南下态势,暗示即将解放南京
10.能及时准确报道校内新发生的大事的核心内容即可得满分。
(二)11.piē xù chàn jìn
12.(1)他的打扮与众不同。(2)庄重的打扮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对完成此次使命的重视。
13.(1)日本是侵略者,在这个灾难的场所,每一个有良知的日本人都不应该无动于衷的。(2)从侧面反映出他们的重视和真诚。
14.(1)整理领带与衣褶及深吸气等一系列动作。(2)表现了心情的沉重,他是负罪而来,是来还债的,不能不沉重。
15.眼前的海水曾是激烈的战场,多少年轻的生命就在此被无情地吞噬了,面对此海水不能不遥想当年。
16.他完全是个人行为,而且是军人对军人的方式,这样更有人情与人性。
17.他们共同经历了这场灾难的战争,他们有着共同的感觉,失去战友的痛苦,作为军人为自己国家打仗的荣耀,记忆永远定格在60年前的这场战争。
18.(1)宿敌相遇可以说是冤家路窄狭路相逢。
(2)本文叙述了美国老兵和日本老兵狭路相逢却未干戈相见,日本老兵真诚诲过,美国老兵彬彬有礼。既展示了当今世界和平之趋势,也展示了两位老兵的人格魅力,狭路之宽窄完全取决于走在路上的双方。
三、(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素质自测题
第一单元
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8页,五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将密封线内的学校、班级、姓名填写清楚。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 分
得分
一.(4分)全卷书写分。
二.(26分)积累与运用。
1.看拼音写汉字。
suí( ) 靖 阻 è( ) 地jiào( ) jū( )躬
zhāng( )物 制cái( ) 肃mù( ) 荒miù( )
2.按课文原文填空。
①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 )花园,一( )水池,一( )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
②一( )诗,一( )合唱,一( )短歌剧,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呈现在我们眼前。
③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 ,饰以 ,饰以 ,施以 ……
3.选词填空(每词只能用一次)
颤巍巍 孤零零 笑嘻嘻 赤裸裸
①他们手挽手, 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②字迹模糊,句子也许不通,却表达了 的爱……
③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 地走了。
④那个苏联人 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炸焦了的树木。
4.按要求填写。
①新闻的六要素指:
②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
③《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作者是雨果,他 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 》、《九三年》等。
④《蜡烛》一文的作者是 ,他是 (填国家)作家
5.指出下列描写句是属于哪一类描写。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舀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到底,她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抄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 )
②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
( )
③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 )
④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 )
6.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
①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
②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③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④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7.归纳下面文段中的事件概括句。?
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永载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史册的日子。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升空。在绕地球环行14周后,16日6时23分,我国自己培养的航天员杨利伟乘返回舱在内蒙古预定地区安全落地。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中国人第一次乘自行研制的宇宙飞船,实现了飞向太空的历史性跨越。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开创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纪元。?
8.品析语段,为其续写一个恰当的结尾。
我小时候看《西游记》,心里老想着一个问题:孙悟空会打跟斗,一下就是十万八千里,还能把平常人带到跟斗云里,一同打去,但唐僧为什么不让孙悟空用跟斗云带着他,一下子就到西天呢?
后来我明白了,自己的路只能自己走,唐僧只有一步一步走到西天,才能成佛。如果驾跟斗云一下子就到西天,人的身体是到了,但他还是一个凡夫,不能成佛。
做学问也是如此:
9.研读语段,自选对象仿写外貌。(注意写出特色,50字以内)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10.读文答题。
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然后,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浮土有这么多),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不久死者已经完全被泥土盖住了。老妇人还没有满意。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又休息了一会,她又捧起土来继续盖上去。几小时的工夫,她一捧又一捧,竟然堆起了一个小小的坟堆。
①用简短的话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②说说这段话属于什么描写。
③“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这个动作说明了什么?
④“几小时的工夫”的含义是什么?
三.(25分)自主阅读
(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注释:选自1981年7月9日《人民日报》)
11.指出这一则消息的导语部分。
12.这则消息的大意是?(请用最简短的语言作答)
13.文章主体部分写解放军渡江可分为三层,请你在下面写出起止点。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14.文段中加点的短语“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八个字说明了什么?
15.文章中加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二)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卡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蓬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选自《芦花荡》)
16.这段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什么画面?
17.文段中写老人引诱鬼子上当,他用什么作诱饵?(用文中的语言作答)
18.老人用什么方法使鬼子束手挨打的?
19.以上内容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0.从当时的大背景来看,这一英雄事迹更深层的说明了什么?
四.(15分)拓展延伸。
荷花淀(节选)
孙犁
……
①大船追得很紧。
②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③后面大船来的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哗哗,哗哗,哗哗哗!
④“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⑤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⑥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地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
⑦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⑧但是那些隐藏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准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⑨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好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枪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⑩妇女们带着浑身水,又坐到她们的小船上去了。
21.为选文提炼事件概括句。
22.第⑤中加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是?
23.第⑦段中的“荷花变成人了?”是什么意思?“啊!原来是他们!”又表达了妇女们什么心情?
24.第⑧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
25.文章在写战争场面时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五.(50分)单元写作。
26.作文。
运用本单元所学的“新闻”知识,写一则消息。
内容:如——“学校秋季运动会”“教师节观礼”“开学典礼”“奥赛快讯”等,也可自己另外考虑其他内容,题目自拟。
要求:1.写出消息特色;2. 注意新闻的六要素;3.字数500左右。
参考答案
1.绥 遏 窖 鞠 赃 裁 穆 谬 2.①座座 方方 眼眼 ②首首 段段 幕幕 ③琉璃 珐琅 黄金 脂粉 3.①笑嘻嘻 ②赤裸裸 ③颤巍巍 ④孤零零 4.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②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③法 《悲惨世界》 ④西蒙诺夫 苏联 5.①动作(细节) ②心理 ③环境 ④外貌 6.①索性的意思,在这里表现了老妇人将生命置之度外的英雄行为 ②实际是指老妇人的精神之光经久不熄 ③指圆明园的价值之高是任何建筑物都比不上的 ④表达作者对纳粹分子乱杀无辜的一种强烈愤恨 7.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 8.路要自己走,并且要走到底(有此意即可) 9.根据实况评改 10.①老妇人用手扣土为死者做坟 ②细节(动作) ③对死者深深的爱意和敬意 ④做坟的时间之长(共26分 其中第1、3、4、5、7、8题各2分,第2、9题各3分,第6、10 题各4分) 11.第1、2句 1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3.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到“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 14.这八个字写出了人民军队所向披靡,战绩辉煌 15.议论 突出我军英勇善战,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议的反动本质及士气败落、不堪一击的军情,又有很强的政策性,从而使这篇新闻具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 16.“老头子”用计,独自一人全歼鬼子战斗画面 17.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 18.水中有树桩,树桩上有好多鱼钩,他首先把鬼子引入有树桩的地方,让鱼钩钩住鬼子,再用竹篙将鬼子打死 19.抗日救国英勇无畏的孤胆老英雄形象 20.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21.军民在荷花淀上共同巧妙歼灭鬼子的战斗场面 22.比喻 暗示这些“荷叶荷花”之中会有“天兵”出现,这些鬼子将葬身于荷花淀之中 23.荷花下面隐藏着我们的战士 转惊为喜的愉快心情 24.激烈的战斗场面 25.具有散文的笔调,情趣横生,富有诗意 (共25分 其中第13题3分 第15、19各4分 其余每题2分) 第一单元知识和能力检测试题
班级: 姓名: 满分:100分 得分:
一、语言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2分)(B)
A.环绕(rǎo) 悠闲(yiōu) B.锐不可当(ruǐ) 舀水(yǎo)
C.横渡(hènɡ) 溃退(kuì) D.鞠躬(jū) 奇迹(jì)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D)
A.制栽 赃物 B.富丽唐皇 拂晓
C.丝绒 精彩 D.尖利 鬼鬼崇崇
3.下列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B )
A.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B.王东张皇失措地跑到学校,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C.她已经精疲力竭,坐在那里休息了好长时间。
D.这是一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作品。
4.选出比喻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C)
A.鲜嫩的芦花像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
B.母亲眺望的目光是一根无形的线,牵扯着远方游子的心。
C.同学们的学习劲头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泻千里,势不可挡。
D.每一朵盛开的花像一个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
A.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进攻下,南阳守敌弃城南逃。
B.欢迎志愿军凯旋归来。
C.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左右的距离。
D.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6.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2分)
(1)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必须独立成段。( )
(2)《芦花荡》的作者是孙犁,他所叙述的干瘦的老头子勇敢作战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白洋淀。( )
(3)《蜡烛》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上的故事。展现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
(4)雨果是英国作家,他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 )
7.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就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1)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分)
(2)联系上下文的语境,解释这段话的含义。(2分)
8.根据句意,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2分)
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美国侵入伊拉克,杀害伊拉克人民,是非正义的战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李阳同学去文具店买钢笔,你觉得他怎样和营业员对话才得体?(3分)
李阳指着柜台中的钢笔对一位三十五岁左右的营业员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营业员拿出两支钢笔让他挑选。
(李阳想再多挑选几支),他对营业员说:“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阳挑好后问:“请问多少钱一支?”
营业员答:“九元五角。”
(李阳嫌贵,不想买)他说:“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40分)
(一)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0~16题。(19分)
历史,现实,在雨中( )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他们全是南斯拉夫著名的演员和音乐家。”莫马指着几个走向扩音器的人对我说。
雨下得更大了。乐队奏起了音乐。一位女演员朗诵南斯拉夫著名女诗人迪桑卡的诗:
……
他们坐在书桌前
就在那要命时刻前55分钟
小小的人儿,
急切地回答
艰难的问题:
假若一个人步行,结果是多少……
许许多多这类问题。
小脑子充满了数字,
书包装满了练习簿,
打的分数有好也有坏;
兜儿还塞一把梦想和秘密,
是爱和盟誓。
每个人都以为
自己将在阳光下奔跑
很久,很久
直到任务了结时。
……
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 )在我们眼前。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对死亡的恐惧,对亲人的呼唤,父母失子的哀伤和控诉,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 )和对自由的( )——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回音在倾泻的雨中缭绕不绝。天地亦与人同哀。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我不由想起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建在当年日军集体屠杀中国人的地点。馆外一大片石子,每颗石子象征一位牺牲者。馆内陈列着日军屠杀的证物、文件、照片、报纸。
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10.填充文中空缺的四个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1.作者反复地写“雨”,作用是什么?(3分)
12.演员和音乐家很多,怀念的方式也多样,为什么单独提到女演员朗诵迪桑卡的诗?(2分)
13.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14.作者为什么会不由地想起南京大屠杀?(3分)
15.结尾段的含义是什么?(3分)
16.概括本文段的中心意思。(3分)
(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7~23题。(21分)
歌 声
本文选自《旅程记》,作者以群。写于1942年4月。抗日战争期间,香港沦陷后,我党组织护送一批知名文化人离开香港,经由广东沦陷区到达抗战大后方。本文所写,即为这次行动的一段生活。
梅林坳的路是难行的,肩上的负荷渐渐地沉重起来。我们行进在艰难的路上。
那正遭受着残酷践踏的土地——九龙新界的远影,还依稀地( )在那迷蒙的雨雾中,在那模糊的远山的阴影下,好像一只在荒野颤抖着的受伤的野兽。人们不都是刚从那死亡线上逃脱出来的吗?
站在山道上回过头去。那久经荒芜的田地,变成了瓦砾的村舍的旧迹,被砍伐了的树木残根……还清晰地呈露在人们的眼底,这一切都铭志着这土地的被蹂躏、被残害的过去。
仰望山头,路还那么悠长啊!可是,越过这山壁,越过这难行的山道,不就是自由的天地吗?怀着这希望,这确信,谁也不会发出一声怨叹。曾经走到绝望边缘上的人是不会屈服于艰苦的!
一刻钟以前,我们不是还在敌人武器的控制之下吗?可是,现在,我们竟然平安地转上了通向自己人的土地的路,摆脱了野兽的跟踪。谁还会顾虑到道路的艰难呢?
当我们到达山顶的时候,那是多么地高兴啊!向北望去,一片丰饶的田地,展开了在山下,虽然已是残冬的季候,可是,那些成熟了的麦子,那些将近开花的蔬菜,绿得多么诱人啊!就在那方向,寄托着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漫漫长路的目的。
微风轻抚着我们发红的脸,阳光从云隙里伸展下来,温暖着我们,有如一条金色的被子。多么明朗的天气啊!我们多久不曾在这样明朗的天空下呼吸过了啊!三十天以来,在我们的回忆中似乎搜寻不出一个明朗的天气。那些日子,天空总是那么阴沉,战烟和阴雾混和着,低低地压了下来,压得人喘不过气来。那时,我曾经想:“香港的天气难道向来是这样的么?为什么一向不曾发觉呢?”可是,现在,我们终于摆脱了那窒闷的空气的压迫!我们又能轻快地呼吸新鲜的空气了!
经过了十几分钟的休息,一天行旅的疲劳,似乎很快地洗清了,我们又精神饱满地开始了未尽的旅程。
下坡路特别地好走,人们的脚步都轻松了起来。有人轻轻地唱起歌来: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歌是太熟悉了,不大容易在人们的心里唤起感动。可是,现在,这同样的歌声,却多么地叫人感动啊!三十多天以来,我们不曾听到过这歌声,谁还敢唱这歌呢?恶兽们不是正在窥视着每一个“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而企图以一声歌或一句话来做屠杀的罪证吗?我清楚地记得:在圣诞节次日的那个恐怖的早晨,邻家的三岁的孩子曾经为着唱了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而遭到她母亲一顿打。当她母亲变了脸色,用手扪她的嘴的时候,她挣扎着,带哭地问:“为什么不许唱呢?”
大人们也只能含着泪沉默地望着她,谁能说这歌是有罪的呢?三岁的孩子是不能了解这一夕之间的巨变的,她又有什么理由要抑制这唱歌的欲望呢?
可是,现在,我们又重新听到了这歌声!一个人低声地开始,于是第二人,第三人……不自觉地随和起来,于是这低声的吟哦终于成了壮大的歌唱——叫人激动,颤栗的歌唱!
负荷依然是那么沉重,道路依然是那么崎岖,可是却不再感到疲困,因为我们终于越过了那生和死的界山,踏上了自己人的土地!
17.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入( )处。(2分)( )
A.隐没 B.隐现 C.躲藏 D.掩映
18.“自由的天地”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9.第5、6两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有:(4分)
(1)_________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7段中多次写到“明朗的天气”,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志;“那窒闷的空气的压迫”既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1.“这同样的歌声”现在为什么“叫人感动”?(2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对第13段的描写起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2分)
23.从全文看,第14段连用“依然”一词的作用是什么?
(4分)
三、写作(40分)
24. 我们热爱和平,我们不喜欢战争。但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在中国,“九 一八”的炮声,卢沟桥事变的枪声,南京大屠杀中30万死难同胞的呼喊声,时时使我们警醒。但是就在最近几年,日本教科文组织肆意篡改历史教科书,把“侵略”中国说成是“进入”中国,把它自己放在了正义的一方。
请以“战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字数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一、1.D (A.rào,yōu;B.ruì;C.hénɡ)
2.C 3.B(A.裁;B.堂;D.崇)
3.B(应为“急急忙忙”)
4.C
5.D (A.应为“攻势”;B.“旋”和“归来”重复;C.删“的距离” )
6.(1)×(背景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2)×(应为“抗日战争”)
(3)√
(4)×(应为“法国”)
7.(1)比喻
(2)中国共产党一心为人民,减租减息,斗地主恶霸,善于发动群众,因而在江淮地区已站稳了脚跟,势在必胜。
8.伊拉克人民奋起反抗,与敌斗争,是民族自卫的正义战争
9.示例:①阿姨,我想买支钢笔。②请多拿几支好吗?③对不起,我想到其他商店看看。
二、(一)10.融合 呈现 反抗 执著
11.天地与人同哀。 用“雨”来表达对南斯拉夫这个小城被残杀的7000多人的哀悼。
12.突出被杀的是一群求知欲旺盛,充满幻想的孩子,表现了女演员对他们的怀念和哀悼。
13.排比。 表现了南斯拉夫塞尔维亚人对被残杀的亲人的怀念,他们表达了强烈的反战意向,希望永远不要再有战争了。
14.日军发动的南京大屠杀使我30万同胞被杀害。 作者想到自己对受害者的感情,也就能完全理解南斯拉夫人对受害者的怀念之情。
15.我们可以不记仇,但是不能忘记惨痛的历史事实,不能忘记非正义战争的罪恶,不能忘记死于非命的孩子,不能忘记起来反抗的民族的英勇。要记住历史,珍惜和平。
16.通过音乐会,重现残酷而沉重的历史,表达了人民的哀悼之情。
(二)17.B 18.抗战大后方
19.排比 例:寄托着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漫漫长路的目的。 反问 例:我们不是还在敌人武器的控制之下吗? 或者:谁还会顾虑到道路的艰难呢? 比喻 例:摆脱了野兽的追踪。
20.向往光明和自由 战烟和阴雾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敌占区人们被蹂躏,被残害的内心感受
21.经受被奴役的痛苦,才觉得这歌声的感人。
22.反衬
23.呼应开头;为突出“踏上了自己的土地”的人们获得自由时的欢快心情。
三、2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