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自相矛盾》 课件 (共33张 )

文档属性

名称 15《 自相矛盾》 课件 (共33张 )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5 18:0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六单元
第15课
自相矛盾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
“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
导入新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
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
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子:
古代对有学识的男子尊称)《韩
非子》中的著名的寓言故事有
“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老马识途”等。
了解韩非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yù)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f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
/
/
/
/
/
/
/
/
/
/
/
/
/
/
/
/
/
/
/
/
初读古文
2.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
3.重点字词解释。




鬻:
卖。
誉:
称赞、夸。
誉之曰:
代词,指楚人的盾。
又誉其矛曰:
他的。
陷:
刺透,穿透。
3.重点字词解释。
吾盾之坚:
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
以子之矛:
助词,表示的。
何如:
怎么样。
弗能应:
不能应答。
也:
语气助词。
或:
有的人。
陷:
刺破。
夫:
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4.翻译句子,理解文意。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夸耀他的盾说
“我的盾非常坚固,什么东西都刺不进去。”
2.翻译句子,理解文意。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东西都能刺破。”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有人说:“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2.翻译句子,理解文意。
其人弗能应也。
那个人不能回答。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所以说,不能被刺穿的盾和没有刺不破盾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哑口无言
那个人卖东西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
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讨论:
如果真的“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结果会怎样?
1.矛刺穿了盾——
2.矛刺不穿盾——
3.矛弯、盾穿——
矛锋利,盾不坚固。
盾坚固,矛不锋利。
矛不锋利,盾也不坚固。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1.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百金。
2.昨天上午下了一天的雨。
3.今天王明没有来,我估计他肯定是生病了。
找出下列句子中“自相矛盾”的地方,并纠正: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自相矛盾》这篇课文,认识了一个说话自相矛盾的,结果闹出笑话的人,领略了文言文寓言故事寥寥数语,便能传情达意的独特魅力,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课后练习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