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数学
备课老师
邱海英
授课时间
第16周
课题
周长与面积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围出长方形(包括正方形)的具体操作,探究“长方形面积相等时,长、宽与周长之间的关系,长方形周长相等时,长、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2、在探究中加深对长方形(包括正方形)周长、面积概念的理解,巩固长方形(包括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3、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细心观察善于总结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长方形形状的变化引起周长、面积的变化,探究发现其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1.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与周长的区别。
2.运用探究到周长与面积的变化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强化概念。
1、口答:
(1)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2厘米,周长是( ),面积是( )。
(2)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9平方分米,它的周长是( )。
(3)如下图所示,甲和乙的( )是相等的,( )是不相等的。
甲
乙
强调:周长是绕图形一周的长度,面积是指图形的大小。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述:从前有个坏地主,要把土地租给穷人种。为了达到他剥削穷人的目的,想了一个自以为聪明的办法:他给了几个穷人每人一根同样长的绳子,说:“你们用这根绳子去围地,随便你们怎样围,能围出多少算多少,但每个人上交的租金是一样的哦!”这可把穷人们难坏了,怎样围地才能不让地主的阴谋得逞呢?
(1)说一说:知道了哪些信息?
(2)要帮助穷人解决这个难题,要运用哪些知识?
2、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周长和面积的变化规律。(板书:周长和面积的关系)
二、探究面积相等时,周长的变化规律。
1、在格子图里画出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你有几种不同的画法?(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第一种,长是12厘米,宽是1厘米
第二种,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
第三种,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
3、在表中计算它们的周长
面积(cm2)
长(cm)
宽(cm)
周长(cm)
12
4、观察表中数据,你有什么发现?(生自由说)
质疑:这个规律真的存在吗?我们来列表验证。
面积(cm2)
长(cm)
宽(cm)
周长(cm)
16
交流,引导得到:面积相等时,长和宽越接近,周长越短。围成正方形时,周长最短。
5、练一练:
(1)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6平方米,它的周长最短是( )
A、24米 B、26米 C、18米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8平方分米,它的周长最长是( )。
A、48分米 B、28分米 C、38分米
三、探究周长相等时,面积的变化规律。
1、用16根1厘米的小棒围长方形,有几种不同的情况?(学生画图)
提醒:你读懂了什么?还需要画图解决吗?能用什么方法?
2、学生列表枚举,汇报交流(提醒:做到有序填写)
周长(cm)
长(cm)
宽(cm)
面积(cm2)
16
3、观察表格,你又有什么发现?
4、自己验证发现的规律,交流得到:周长相等时,长和宽越接近,面积越大。围成正方形时面积最大。
5、练一练:
(1)用34米长的绳子围长方形,长是( )宽是( )时面积最大。
(2)用60米长的绳子围长方形,长是( )宽是( )时面积最大。
四、综合运用
1、你学会了什么?
2、你能用今天学会的知识帮助穷人了吗?
如果地主的绳子每根都长190米,可以最大的一块地的面积是多少?
板书设计:
周长与面积
猜测规律
枚举验证
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