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数据汇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学会把按小组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汇总,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使学生在统计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不断增强收集和运用数据的意识,积累理解和分析数据的经验,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点:
1.初步学会把按小组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汇总的方法。
2.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的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发统计需求
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生日蛋糕吗?你们记得自己的生日在几月份吗?
蛋糕店想在我们学校举行一个优惠月活动,生日和优惠月在同一个月的同学,可以享受半价购买生日蛋糕的优惠。你希望优惠月是哪个月?
想要全班得到的优惠最多,选哪个月好?
(哪个月过生日的人数最多,就选哪个月)
怎么知道全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
指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了解每个人的出生月份。
二、指导方法,开展小组调查
1.讨论收集数据方法。
(1)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很多,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让收集数据变得容易?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分小组收集,再进行汇总)
(2)出示统计表,学生分小组调查每个月出生的人数,并把结果记录在表里。
月份 1月 2月 3月 …… 11月 12月
人数
提问:可以用什么办法完成这张统计表呢?(画正字)
小组统计,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由各小组组长汇报本组数据,并说说自己小组一共几个人,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师生共同记录数据。
提问:仔细观察,全班几个小组得到的数据一样吗?
总结:调查的对象不同,调查结果可能不一样。
三、汇总数据,引导分析数据
1、引导思考:刚才我们得到每个小组的统计结果,想一想,可以怎样汇总全班的数据呢?
学生交流,指名回答:先把每个小组的同一月份的数据相加,再汇总成一张表格,即全班同学的生日月份汇总表。
指出:像这样按月份把各小组的人数分别相加,得到全班同学不同月份生日的人数,就叫做数据的分类汇总。(板书:分类汇总数据)
(1)按月份汇总。
师生共同汇总,教师将最终的汇总结果填入下表中。
月份 1月 2月 3月 …… 11月 12月
人数
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已经得到了需要的数据。接下来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数据,并根据表中数据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
提问:我们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要想得到优惠的人数最多,优惠月应该选择哪个月?
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2)按季度汇总。
提问:如果现在把上面的数据按季度重新分类,应该怎样设计统计表?
出示下表:一年分成几个季度,你知道是哪几个季度,每个季度有哪几个月?
季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人数
学生独立填写,集体交流,教师将结果填入表格内。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比较多,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比较少?
(3)上面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你从每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把数据按不同标准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
2.归纳总结。
我们回顾一下我们的统计过程,想要知道我们班出生在每个月份的人数,我们先是?小组收集数据,再怎么样?分类汇总数据;最后我们对得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简单的数据汇总。
反馈完善,丰富活动体验
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先一起来读题目要求。
1.完成教材第97页“想想做做”第1题。
(1)提出要求: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在它的六个面上分别写上1~6,四人一组做游戏。
学生分组合作,将结果记录在教材中的表格(1)和表格(2)里,教师巡视。
谁来说说你个人抛掷的结果?哪个数朝上的次数最多?哪个数朝上的次数最少?如果把全组同学的数据汇总,你估计会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按四人小组汇总数据后,提问:汇总后的结果和你估计的一样吗?
如果把小组汇总后的数据按单数双数重新分类,看看能有什么新发现?
指出:当实验的次数足够多时,单数朝上的次数和双数朝上的次数应该是差不多的。
2.完成教材第98页“想想做做”第2题。
(1)调查本班同学的艺术特长,先在小组里调查,再全班汇总。
空白的艺术种类可以根据小组的实际情况填写,学生分组活动,共同填表格。
(2)师生合作,汇总表格,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提问:哪种艺术特长的人数最多,哪种艺术特长的人数最少?你还知道了什么?
五、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