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阿长与山海经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本文的叙事方法。
2、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真实、生动地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3、 感悟鲁迅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和对长妈妈真挚深切的怀恋之情。
(二)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阿长的最初印象:
“阿长”这个人物曾经在鲁迅先生的哪篇文章里出现过?阿长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2、结识文中的阿长
⑴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⑵你认为文中的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3、阿长新闻发布会
扣住一个话题,收集文中有用的信息,试做一回新闻发布人.(身份自定)
在鲁迅的一生中,阿长即长妈妈,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人物。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在他四十五岁那年,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以纪念自己童年时期的一个保姆,可见对她的感情之特殊。所以,我们也以郑重的态度,来开一次“阿长新闻发布会”。
活动目的:a、使学生熟悉阿长的性格特点。b、锻炼学生筛选资料的能力。
活动要求:a、扣住一个话题,收集文中有用的信息,试做一回新闻发布人。B、 以鲁迅家人的身份发言。C、至少从两个方面来讲(例如:饶舌而又有爱心的阿长)
评价角度:a、中心与材料的统一。B、 细节描写。c、说话符合人物身份。
4、记者提问
针对文本,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内容.情感.结构.题目.详略……)
四人小组讨论后,至少记下三个有意义的问题,交给老师。
[第二课时]
5、 答记者问:
[上节课从学生那收上来的问题有五十多个,经过老师的筛选,选出对于文本解读有关键意义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教学预测,作好教学准备,出示了十道题。其中有几道题的答案是雷同的,讨论明确后再请学生删除。]
a、 题目为什么不是《阿长二三事》或《我和阿长》或《长妈妈和山海经》?
b、文章开头为何要介绍阿长的名字由来?
c、为什么这么霸道、多嘴的阿长却让“我”那么感激和敬爱?
d、文章写了阿长很多事,其详略如何?
e、为什么文中写《山海经》这么少,而写其他事的总量那么多?
f、为什么阿长要称呼鲁迅为“哥儿”?
g、如何理解“我”口中的“神力”?
h、阿长送给‘我’的四本书——都‘十分粗拙’,但却成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 为什么?
i、“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中的“终于”改为“始终”行不行“?
j、“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应怎样理解?
经过分析讨论,删除了以下几道题:b(因为从属于i)、d(d与e都从详略角度提问,而e问得不直露,也能显示提问者的文学功底。)f(问题无意义)(c与h的答案有部分雷同,因问得都比较有水平,故保留)
[叶圣陶先生说:“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会提出一些问题或题目来。”西方教育家布鲁巴克说:“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我们的祖先就很重视“问”,《论语》中一共有117个问题,其中有109个是孔子的弟子问先生的,有7个是弟子互问的,只有1个问题是孔子提出的。
让学生提问题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筛选,再引导解决。在筛选的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到,什么问题该问,什么问题不该问;什么问题无须问,什么问题必须问;什么问题有价值,什么问题无意义。这也是学生学“问”的过程。]
6、关于阿长的想象
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像的空间.大家想像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
7、回想身边的阿长:
联系现实生活,说说鲁迅先生笔下的阿长像我们身边的谁?(年迈不识字的老祖母?爱唠叨的母亲?……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感悟,想想你面对这些亲人的如此举动心里是怎么以为的?)
8、 作业:
把刚才在课堂上对阿长买《山海经》的想象或对身边阿长的回忆整理成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
(三)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