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 陋室铭》过关练习(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 陋室铭》过关练习(word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3 10:4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语文七(下)17.短文两篇
过关练习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
《陋室铭》
一、填空题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洛阳人,_______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被称为“_________”,世称______________。著有《刘禹锡集》。
2.本文体裁是“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____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__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_______的。与说、表、记并称古代议论性四大文体。
3.作者通过描写陋室环境,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节操和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二、词语归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____________?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____________???
3.斯是陋室
斯:____________
4.惟吾德馨
德馨:____________
5.谈笑有鸿儒
鸿儒:____________
鸿,____________
儒,____________
6.往来无白丁
白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____________
乱:____________
8.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____________
劳形:____________
9.何陋之有?
何:____________
(二)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龙则灵
灵: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惟吾德馨
馨: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苔痕上阶绿
上: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无丝竹之乱耳
乱: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无案牍之劳形
劳: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今异义
1.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样子)
2.惟吾德馨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芳香)
3.谈笑有鸿儒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鸿雁,书信)
4.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丝绸和竹子)
5.可以调素琴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调解)
(四)虚词用法
1.之
无丝竹之乱耳(
)何陋之有(

2.是
斯是陋室


当是时


三、句子翻译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原句默写填空
1.本文的中心句(统领全文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中写出室外环境之优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中写出室中人交往之贤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中写出室中事情趣之高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中体现出作者心静如水不受干扰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应用虚实结合手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实写的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虚写的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使用类比手法,与名贤自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彻底否认“陋室之陋”,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内容理解
1.“陋室不陋”体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赏析“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语段,完成下列题目。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欲居九夷①。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选自《论语·子罕》)
(注释)①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有仙则名(

(2)斯是陋室(

(3)谈笑有鸿儒(

(4)无案牍之劳形(

2.翻译下列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曰:“陋,如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语段,完成下列题目。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爱莲说》)
【乙】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选自【清】刘蓉《习惯说》)
【注释】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解释加点的字。
(1)惟吾德馨(

(2)濯清涟而不妖(

(3)陶后鲜有闻(

(4)父来室中,语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标两处,不含句末)









得。
4.【甲】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
一、填空题
1.《爱莲说》选自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_,世称“__________”,__________(填朝代)哲学家、理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
2.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它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观及对当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
二、词语归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甚蕃?
(
) 
2.陶渊明独爱菊
?
(
)?
3.出淤泥而不染
(
)(
)
4.濯清涟而不妖
(
)(
)(
)
5.不蔓不枝
(
)(
)
6.香远益清
(
)
7.亭亭净植
(
)(
)
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9.余谓菊
(
)(
)
10.花之君子者也
(
)
11.陶后鲜有闻
(
)?
12.宜乎众矣
(
)(
)   
(二)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
(
)?
2.不蔓不枝?
(
)
(三)古今异义
1.亭亭净植??植: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种植。?
2.宜乎众矣??宜: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合适,应当。?
(四)虚词用法。

1.水陆草木之花??????___________________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
3.菊之爱?????????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莲,花之君子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原句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问题梳理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予独爱莲”的“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辩,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注】①任:推荐。②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③仕:指做官。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不蔓不枝(

(2)陶后鲜有闻(

(3)有狱久不决(
)(4)囚法不当死(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敦颐独与之辩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不知而不愠
C.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
杀人以媚人
D.乃委手版归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文_______________,借莲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乙】文叙事写人,通过“速决一狱”和_______________两件事分别表现了周敦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及睹《事物纪原》,谓武后冬日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然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韩愈诗“夕贬潮阳路八千”)。物生有候,葭动①以时,苟非其时,虽十尧②不能冬生一穗。后③系人主,可强鸡使昼鸣乎?如其有识,当尽贬诸卉而独崇牡丹。
正面宜向阳,此种花通义也。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处以南面即生,俾④之他向则死,此其肮脏⑤不回之本性人主不能屈之谁能屈之?
李渔《牡丹》(有删改)
【注释】①动:萌发。②尧:传说中上古帝王名。③后:指武则天。④俾:使。⑤肮脏:读音kǎng
zǎng,高亢刚直的样子,意为不屈不厄。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濯清涟而不妖(
)(2)陶后鲜有闻(

(3)予初不服是论(
)(4)得贬固宜(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用原文句子填空。
【甲】文中作者“独爱莲”是因为莲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作者认为牡丹无愧于“九五之尊”花王的美誉,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在做人方面给了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陋室铭》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被称为“诗豪”,世称刘宾客。著有《刘禹锡集》。
2.本文体裁是“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与说、表、记并称古代议论性四大文体。
3.作者通过描写陋室环境,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二、词语归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出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成为灵异的水???
3.斯是陋室。
斯:这。
4.惟吾德馨。
德馨:品德高尚。馨,香气。
5.谈笑有鸿儒。
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6.往来无白丁。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7.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
8.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
9.何陋之有?
何:什么。
(二)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2.有龙则灵。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
3.惟吾德馨。
馨:名词活用为动词,这里指(品德)高尚。
4.苔痕上阶绿。
上:名词作动词,长上。
5.无丝竹之乱耳。
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6.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三)古今异义
1.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身体;今义:样子)
2.惟吾德馨。
(古义:德行美好;今义:芳香)
3.谈笑有鸿儒。
(古义:大,渊博;今义:鸿雁,书信)
4.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音乐;今义:丝绸和竹子)
5.可以调素琴。
?(古义:弹奏;今义:调解)
(四)虚词用法。
1.之
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2.是
斯是陋室
(判断词,是)
当是时
(这个、那个)
三、句子翻译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成为名山了;水不一定要深,有蛟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房子,只要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谈笑、来往都是学识渊博的人,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译文: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没有奏乐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7.何陋之有?
译文:有什么简陋的呢?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四、原句默写填空
1.本文的中心句(统领全文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本文中写出室外环境之优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本文中写出室中人交往之贤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本文中写出室中事情趣之高雅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本文中体现出作者心静如水不受干扰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文中应用虚实结合手法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其中,实写的部分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虚写的部分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作者使用类比手法,与名贤自比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彻底否认“陋室之陋”,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
五、内容理解
1.“陋室不陋”体现在哪里?
答:体现在室外环境之幽雅,室中人交往之贤雅,室中事情趣之高雅。
2.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有什么简陋的呢?话里含有“君子居之”的意思,强调了“陋室不陋”,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3.赏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以动写静,使景物人格化,描写自然环境的宁静、清幽,不俗。流露出对景色的喜爱之情,暗示陋室不陋。
4.赏析“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室主人交往之雅致,不俗。暗示陋室不陋。当然也从侧面交代了作者看不起劳动人民,表现了作者的阶级局限性。
六、阅读理解
(一)
1.(1)出名 (2)这 (3)博学的人 (4)官府文书 )
2.(1)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2)有人说:“那个地方非常简陋,怎么能住呢?”
3.惟吾德馨
君子居之
4.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
(二)
1.(1)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2)洗涤
(3)少(4)告诉
2.(1)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污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父亲)回头看到屋里的坑洼笑着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
3.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
4.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乙文参考译文】我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站起来绕着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坑洼,直径一尺,渐渐侵蚀扩展。每次踩到这里,(我)总要被绊一下。时间一长也习惯了。
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找我谈话,回头看到屋里的坑洼笑着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坑洼填平。(父亲走后,)我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坑洼处,心里一惊,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坦坦的。我像这样走了许多天才又渐渐习惯起来。
唉!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爱莲说》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爱莲说》选自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理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
2.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它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
二、词语归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甚蕃?
(很多) 
2.陶渊明独爱菊
?
(只,惟独)?
3.出淤泥而不染
(连词,表示转折)
(沾染)
4.濯清涟而不妖
(洗涤)
(清水)
(美丽而不庄重)
5.不蔓不枝
(长蔓延)
(生枝节)
6.香远益清
(更加)
7.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立)
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亲近而不庄重)
9.余谓菊
(我)(认为)
10.花之君子者也
(品德高尚的人)
11.陶后鲜有闻
(少)?
12.宜乎众矣
(应当)(多)   
(二)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
蔓:名词用作动词,长藤蔓。?
2.不蔓不枝?
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节。
(三)古今异义
1.亭亭净植??植:古义:树立;今义:种植?
2.宜乎众矣??宜: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今义:合适,应当。?
(四)虚词用法。

1.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菊之爱?????????宾语前置的标志。
三、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我只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香气传送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
4.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四、原句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4.《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五、问题梳理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答: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予独爱莲”的“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答:表达了作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独字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
阅读理解
(一)
1.(1)生枝节(2)少(3)案件(4)按照法律
2.B
【解析】A之: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代词。C.以:由于用来;D.乃:竟然。B都是转折连词。
3.(1)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2)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有人敢和他争。
4.托物言志和王逵争辩富有才能为官正直
(二)
1.(1)洗(洗涤)
(2)少
(3)这
(4)应当(应该)
2.此其肮脏不回之本性/人主不能屈之/谁能屈之
3.(1)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所有的花都竞相开放,唯独(只有)牡丹迟迟未开,于是将牡丹贬到洛阳。
4.【甲】文: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乙】文:花俱开而牡丹独迟(强项若此)
独牡丹不肯通融(此其肮脏不回之本性)
5.可围绕“坚守节操”“不慕名利”“特立独行”“不媚权贵”“不随波逐流”“人格独立”等等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坚守自己的节操(保持高洁的品格)。
【乙文参考译文】:
牡丹能够在群花中称王,开始我并不认同这一观点。要说牡丹的颜色和香味,比芍药能强多少?选择最好的牡丹和最好的芍药来决一雌雄,还不知鹿死谁手呢?直到我看了《事物纪原》一书,说武则天冬天游后花园,(看到)所有的花都竞相开放,只有牡丹迟迟未开,于是将牡丹贬到洛阳,我这才恍然大悟说:“牡丹刚强不屈若此,被贬谪本来就是应该的,如果不给他以花王的荣耀,又怎么能洗清被贬到八千里外的耻辱呢?”韩诗:“夕贬潮州路八千”。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时令季节,如果违反时令季节,那么就算有十个像尧那样的圣贤,也不能让庄稼在冬天长出穗来。武则天虽为人主,但是她能强令公鸡白天打鸣吗?如果她有见识,就应当贬其它花而只推崇牡丹。
正面应当向阳,这是种植花卉的共同原理。其他的花还能受点委屈,只有牡丹绝不肯通融,让它朝南就会生长,让它朝其他方向就会死,这是牡丹高亢刚直、不可改变的本性,武则天都不能让它屈服,又有谁能使它屈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