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三角形
4.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三)
课题: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画图比较,得出SAS的结论。
能够利用SAS的结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并会用数学语言说明理由。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索SAS结论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合作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解决问题中发现问题,通过虚心交流解决问题,互相启发,互相受益。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初步培养学生依据已知结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情感目标:
在活动过程中体会结论的客观真实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探索SAS结论,利用此结论说明两三角形全等。
教学难点:准确画出符合条件的图形,利用合理的语言说明两三角形全等。
教具:课件,黑板
学具:刻度尺、量角器
教法与学法;
教法:启发、引导、示范
学习方法:探究、合作、交流、应用
六、教学设计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知识回顾、分类研究、画图比较、合作学习、练习提高、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知识回顾
老师提问:判断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几种,分别用语言加以描述。
通过此环节使学生能很快进入课堂角色。特别强调“已知两边及一角有两种情况,分别是:两边夹一角和两角及一边的对角。”在课堂中用学生找到的此问题作为突破口,顺利的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引出课题。
第二环节
分类研究
通过分小组讨论,明确两边及一角的情况,就此三个条件分为两类,并对每类的情况进行解释说明。
在此让学生明确考虑问题的全面性,渗透分类思想,并体验、归纳两种情况的区别及研究的意义,并针对两种情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第三环节
画图比较
1.按要求画图:已知两边分别为2.5厘米、3.5厘米,它们的夹角为40°。分小组画图,鼓励学生利用量角器、直尺、三角板等一切工具画三角形,并要求画出的三角形尽可能准确,减少误差。
2.按要求作图:以2.5厘米,3.5厘米为边,以2.5厘米的边所对的角为40°。分小组画图,要求同1。
在此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并体会画图方法的多样性。为下一环节的总结做好准备。
学生所画图形展示:
第四环节 合作学习
1.⑴学生根据各小组所画的图形,剪下后对比分析,看图形是否完全重合。
⑵通过对比、交流,最终对研究的问题作出决策。
⑶总结结论,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2.小组内合作探究,剪下所画图形后对比分析图形是否全等,并互相补充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此处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思考画图的方法。并培养学生对某个问题作出正确判断、合理决策的能力。使学生完整地经历动手操作、总结结论的活动过程,深刻体会到实践可以为科学合理地判断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第五环节
练习提高活动内容
1.分别找出各题中的全等三角形,说明理由。
2.小明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风筝,其中∠EDH=∠FDH,DE=FD。将上述条件标注在图中,小明不用测量就能知道EH=FH吗?与同伴交流。
3.如图,已知AB=AC,AD=AE。那么∠B与∠C相等吗?为什么?
4.小颖作业本上画的三角形被墨迹污染,她想画出一个与原来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她该怎么办呢?你能帮帮小颖吗?
主要采取学生独立完成的方式,然后全班进行交流,从而达到知识的巩固和拓展的目的。使学生能正确利用所得结论进行简单的推理,并能用合理的数学语言表述。在练习的过程中,推理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理论应用与实践的思想。
第六环节
课堂小结
方式:1、
学生谈谈这节课的学习感受,总结收获、体会。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方法与要点,主要是分类讨论方法和SAS的应用范围。
通过小结,使学生养成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能整理思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七环节
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课本上第167页习题5.9。
预习下节课内容
下节课准备:圆规、直尺。
符: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