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3 10:5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 必修1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江西省余江县第一中学 姜舟斌
【教学目标】
1、有关《左传》以及相关史书体例常识
2、文言知识
3、人物性格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左传》及其他
1、回顾《曹刿论战》以及曹刿的形象
2、《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左丘明作;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条理清楚,叙述精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寥寥数笔,如见其人。
3、孔子修《春秋》,最简单时,一句话叙一件事。
4、《春秋》三传,传,对经书的注释、解说。《左氏》、《公羊》、《谷梁》。
二、梳理故事内容
1、齐读
归纳:秦晋围郑——临危受命——智(舌)退秦师——晋师撤离
2、人物分析(出场为序)
①佚之狐(知人善举):“师必退”:①伯乐的眼光②为佚之狐出场作铺垫③临危而退缩的老狐(一只狐)
②郑伯(责己善任):①“无礼于晋”目光短浅②“寡人之过也”自责谦让③“子亦有不利焉”软中带硬、威胁哀求
③烛之武(能言善辩):①“犹不如人”,才能?官职?②“许之”临危受命③“夜缒而出”形势急迫④不辱使命“乃还,亦去之”(呼应)(阻止武)
④秦伯(唯利善变):①“与郑人盟,秦军犯南”只为利益而来,毫无半点仁义②“戍之,乃还”明为戍,实为据
⑤子犯(鲁莽善战):“请击之”莽撞武夫(只饭)
⑥晋文公(足智善断):“不可、不仁、不知、不武”目光远大、老谋深算
3、精彩的人物对白
①烛之武和郑伯:
拒绝:他人推荐,而非蒙恩于王,“不早用子”,不得志,“急而求子”,生死未卜,垂老(《东周列国志》记载“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佚之狐评价“口悬河汉,舌摇山岳”)
威胁:
②烛之武与秦伯
攻心为上:示谦虚“既知亡矣”——不哀求“敢以烦执事”——抓软肋“君知其难”——亮前景“舍郑以为……”——明利害“何厌之有”
唯利是图:秦伯一言不发而言外有言
③子犯与晋文公
老谋深算
冲动莽撞
【教学后记】
1、可以补充一个内容:给文中的主人公撰写一副对联或一首诗
2、烛之武与名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分析较透,因而时间较为紧张。难以增加诸如唐雎不辱使命、蔺相如完璧归赵等“名舌”故事。
4、名篇即是如此,细加品味,其妙无穷。我看了数遍,见到许多他人未见之情形,并有独到的概括与归纳。备课的工作大有可为。
5、限于篇幅,未写烛之武说的同时,秦伯的言外之声。
“若使烛之武见秦师,师必退”,可见佚之狐的远见。
第二课时
文言知识
1、一词多义
2、词类活用
3、古今异义
4、通假字与古今字
5、敬辞与谦辞
6、文言句式
7、史书的体例
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传》《资治通鉴》
国别体史书:《国语》《战国策》
纪传体史书:《史记》《三国志》
通史史记:《资治通鉴》
断代史:《汉书》《后汉书》
8、先秦散文
9、四书五经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诗》《书》《礼》《易》《春秋》
10、散文
经史子集
诸子散文历史散文
《史记》与《左传》
【教学后记】
这节课容量较大,有文体知识、文言知识、文史知识。
如何将知识内容型的课上得妙趣横生、津津有味,可以这么做:
1、讲一些与之有关的小故事
2、牵连一些学生已知的知识,利用已知去探索未知
3、设置一些难易适中的练习,当场解决,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