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市、通州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启东市、通州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3 08:46: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启东市、通州区2020~2021学年(上)高一期末质量监测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
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摘自《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人民日报》2016年4月)
材料二
按照党的十九大描绘的蓝图,坚持把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提升“四个自信”的重要发展战略,纳入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一起规划,确保有的放矢。采取远景规划与近期目标相结合的办法,科学制定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各级党委政府、行政职能部门、相关职业技术院校和社会各方的责任目标,细化工作措施,确立验收标准,使培育工匠精神到底怎么干、具体干什么等有章可循。同时积极借鉴国内外在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做法,重点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急需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人才选拔竞赛、专技队伍建设等工作思路理清楚,把保障措施订实在,确保取得实效。
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良好的政策土壤。坚持把优化政策制度体系作为工匠精神培育的关键来抓,以制度创新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职业技能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评价机制、使用机制、引进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营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催生工匠精神。从制度的源头上提高工匠的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重点破除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从业时存在的学历认可难、工资底薪低等诸多歧视性障碍,有针对性地解决好当前蓝领技工的社会认同感与个人获得感不强的问题。
建立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使企业竞争迈入靠产品质量赢得市场的良性发展轨道,不断激发企业追求和培育工匠精神的内生动力。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强化“当工匠光荣”的成才导向,下大力扭转轻视工匠的不良社会风气,改良培植工匠精神的文化生态。
始终把握教育先行这个根本,注重把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企业行业的岗位技能需求一一对应起来,灵活采取课堂学习与岗位实习并重的“二元方法”精准施教,积极创建“入学即入行、毕业便专长、工作即工匠”的培育体系。广泛开展技能人才选拔竞赛活动,积极搭建展示工匠精神的基础平台,在多样化交流合作中推动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走向世界。充分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凝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可靠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
  (摘自《让工匠精神落地生根》,《中国劳动保障报》2018年3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企业,只要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就能创造金字招牌,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B.工匠精神以成功为归宿,是艺人的安身之本,是企业的金色名片,是国家的荣耀写照,是时代的品质需求。
C.提高工匠的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提升蓝领技工的社会认同感与个人获得感,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关键。
D.让工匠精神生根,教育须先行。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采取“二元方法”施教等都是很好的举措。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工匠精神,不仅是一个匠人、企业的追求,而且应是一个国家、民族的追求。
B.如果我们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我们的时代将是一个高品质的时代。
C.当下,我们倡导工匠精神,必须跳出匠人的小世界,站上大国的新高度。
D.要想让工匠精神在我国落地生根,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和做法是必不可少的。
3.请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4分)
4.请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工匠精神的内涵。(5分)
5.请结合材料二内容,简要概括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9题。
故都的秋
郁达夫
①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②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③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④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⑤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⑥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⑦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⑧“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⑨“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⑩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故都有着深切的眷恋,却不能安静地享用这里的生活,所以愿意将三分之二的寿命折去换得故都秋景永驻。
B.文中的划线句,寥寥数笔,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表达出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C.本文先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然后从不同方面描写故都的秋景,赞美北国之秋,厌恶南国之秋。
D.作者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描写,既表现出追求淡泊、悠闲的生活情趣,又流露出对民族的深沉的忧思。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写了“鸽声”“蝉声”“雨声”“人声”,这些以声衬静,借助细小的声音充分体现了北平清静的特点。
B.第⑥段中描写北方的秋雨的排比句,既具有口语的生动性,又兼有语势连贯性,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C.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如用江南的秋与北国的秋作对比,来表现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思念与向往之情。
D.文中“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的比喻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北国秋蝉之多,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8.有人说本文是作者对故都秋的一曲悲凉颂歌。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景象作简要分析。(4分)
9.有人认为以“故都的秋”为题比以“北平的秋”或“北国的秋”为题显得更有温度和深度。请从“温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分析标题的深刻含义。(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师 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以祝祷、占卜为业,也为人治病。
B.师襄,名叫襄的老师。古代习惯在人的字前加一个表其职业的词。
C.六艺,在文中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D.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师说,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很有积极意义。
B.第二段以对比的方法针砭时弊,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为例,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第四段作者借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补充交代本文的写作缘由。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分)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3分)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3分)
14.在文中韩愈有关“师道”的思想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寻寻觅觅”采用写实的手法,通过“寻觅”的行为表现空虚怅惘的心态。词人想抓住点什么作为寄托,但结果却是空虚和冷清。
B.“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两句词人直接抒写了寂寞难耐的苦楚,这个“黑”字,概括了作者后半生的坎坷经历、悲惨遭遇。
C.上阕营造了清冷异常的凄楚气氛,先写冷暖不定的气候,再写寒气袭人的晚风,最后写南飞的过雁,这些景物无不增添词人的愁绪。
D.下阕继续倾诉愁情:菊花憔悴,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顿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更是泪打心扉,令人难以承受。
16.词人借由“守着窗儿”调动多种感官表现细腻敏感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赤壁赋》中,用“ ▲ , ▲ ”的话语告诫我们:做人不能有丝毫的贪心,不能觊觎身外之物。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厌倦官场,向往自由生活的对偶句是“ ▲ , ▲ ”。
(3)白居易《琵琶行》中用“ ▲ , ▲ ”来表现琵琶女内心的怨愤,即使在演奏间歇仍能使读者感受至深。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到了收获的秋天,大田的玉米个个威武雄壮,士兵一样打下了四野江山。玉米娃娃则展缨露齿,笑意盈盈。大人小孩踮着脚,喜滋滋地去掰。咔嚓咔嚓之声,就像幸福生活的拔节之音,鼓荡在原野,鼓荡在农家人的心田。玉米棒子“丢盔弃甲”被庄稼人斩获后,服服帖帖,被一车子一车子“押”回农家小院。
平原无山,我对山的原始想象大约就是收获后庭院的玉米了。那一堆玉米,金字塔式的顶尖几乎要越过围墙,的确像山一样。接下来的日子,给玉米一个一个去掉部分苞衣,结成串子,挂上树杈,工序不少。庄稼人白天下地耕种,晚上加班( ▲ )这些所谓的闲活儿。农家人的心里怀揣着一个“赶”字,活不赶,那哪成呢?于是那些个月凉如水的夜,( ▲ )中伴着刺啦刺啦玉米脱皮的声音,直到夜阑更深。
玉米并不是 ▲ 。更多的时候,它坚守的是平实稠密的烟火日子。
一入冬,北方干冷干冷,人们没别的事,就待在家里头猫冬。金黄金黄的玉米棒子,爬在庭院的泡桐树上,或者一嘟噜挂在檐墙上,把农家小院打扮得充实( ▲ ),蛊惑得雀儿在地面上跳来跳去,颇有生趣。何以驱寒?玉米糁粥啊!把玉米磨成小颗粒、片片。开锅了,一边丢一边搅和,然后文火咕嘟咕嘟慢熬,连光阴也一寸一寸熬进去了。熬好的粥热气腾腾,黄亮浓稠,伴雪里蕻、大豆、咸菜疙瘩,吃得齿颊生香,浑身发烫。再大的寒气也遁于无形了。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侍弄 沉寂 丰盈 B.摆弄 沉寂 丰富
C.侍弄 沉静 丰富 D.摆弄 沉静 丰盈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15个字。(4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自“江苏省学生健康监测系统学生缺课监测子系统”建立并运行以来,②对中小学校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③但还存在一些不足。④截止目前,全省仍有85.9万名学生未纳入“缺课监测系统”管理,⑤并且学生缺课信息完整上报率只有约90%左右。⑥各地教育、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强化组织领导, ⑦加强监测工作,⑧有效阻止学校传染病风险。
四、名著阅读(5分)
22.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乡下人是“土气”的。请结合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土气”的理解,不超过100字。(5分)
中国第三批赴马里维和部队警卫分队官兵执勤之余在营区荒地开垦的“蔬菜园”大获丰收。许多国家的维和部队官兵都来参观,有赞扬的,有羡慕的,当然也有吐槽的,说中国士兵是扛着枪的农民。
五、作文(60分)
23.请以“勿以善小而不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20~2021学年(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1.(3分)D(A项,“只要……就”的句子逻辑错误; B项,工匠精神“不以成功为旨归”;C项,培育工匠精神的关键是“优化政策制度体系”。)
2.(3分)D(“必不可少”的说法过于绝对,文中没有依据。)
3.(4分)①企业雕琢精湛技艺、追求产品质量、打造金字品牌就是工匠精神;②表现企业家对工匠精神的由衷推崇和一生追求。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4.(5分)①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②因热爱而付出;③因追求而卓越;④因境界而笃实;⑤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⑥是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评分建议:一点1分,答对五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
5.(4分)①搞好顶层设计;②创新制度体系;③营造社会环境;④拓展培育渠道。
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6.(3分)C(文中并没有表达对南国之秋的厌恶之情。)
7.(3分)D(“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不是比喻。)
8.(4分)①破屋、日光、秋草、秋雨等清幽、萧瑟的意象,表达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②扫街之景,表达作者“落寞”、悲秋之感。③牵动心魂的秋蝉的哀鸣,表达作者冷落、悲凉。④用北风黄尘来得早突出好景之短,流露出作者的悲凉感。
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9.(6分)①题目中的“故”字有“古”“旧”的意思,又有时间的深久之意,令人不禁心生物是人非的沧桑悲凉之感。②北平是古都,有着更多历史赋予的文明,有着悠久的文化积淀,所以“故都”两字给人深沉、厚重之感。③“故都”是精神休憩的家园,“故都的秋”给人亲切温暖之感,表达了作者的眷恋之情。
评分建议:一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10.(3分)B
11.(3分)B(师襄是乐师,并且古代习惯在人的名前加一个表其职业的词。)
12.(3分)C(用孔子例,阐明“圣人无常师”的道理,并没有阐明教师的作用。)
13.(1)(2分)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蠢的人更加愚蠢,圣人成为圣人,愚人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缘故吧。
评分建议:“其”1分;语意通顺1分。
(2)(3分)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
评分建议:定语后置句、“一”,各1分;语意通顺1分。
(3)(3分)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被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评分建议:“否”“偻”,各1分;语意通顺1分。
14.(3分)①人不能没有老师,人人都要向别人学习;②人无论贵贱长幼,有道都可以为师;③老师和学生可以互相学习;④人们可以从多方面地向别人学习。
评分建议:一点1分,答对三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5.(3分) A (“寻寻觅觅”不是写实。)
16.(6分)① “守着窗儿”感受天气“乍暖还寒”,通过触觉写出心绪不宁;②“守着窗儿”看到菊花铺地,通过视觉写出年华消逝的悲愁;③“守着窗儿”看到孤雁,通过视觉写出孤单凄凉;④“守着窗儿”听着雨声,通过听觉写出度日如年的苦闷;⑤ “守着窗儿”借酒浇愁,通过味觉写出愁绪之浓。
评分建议:一点2分,答对3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6分)(1)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评分建议:一句1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8.(3分)A (“侍弄”,有经营照管庄稼的意思;“摆弄”,是摆布、玩弄或反复拨动、移动的意思,文中指给玉米去苞衣等农活,故选“侍弄”。“沉寂”与“沉静”都有安静的意思,“沉寂”多用于描写环境、气氛十分寂静,一般侧重于从原先有声音的情况下转入特别安静的状态;“沉静”可用于描写环境的寂静,但更多的用于描写人的性格、神色、心情的安静或平静,联系前后文,故选“沉寂”。“丰盈”,指体态丰满或年谷丰熟、丰收;“丰富”指物质财富、学识经验等种类多或数量大,文中形容的是一种丰收景象,故选“丰盈”。)
19.(4分)①本句运用拟人的修辞,句中用“丢盔弃甲”、“服服帖帖”等一系列动词,赋予玉米棒子人的特征,显得生动鲜活;②这种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丰收的场景,也写出了农人丰收的喜悦。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20.(4分)示例:靠收获来哗众取宠的。
评分建议:承接上文“收获”意,2分;衔接下文“平实”意,2分;意思对即可。
21.(4分)示例:(1)语句①,修改为“‘江苏省学生健康监测系统学生缺课监测子系统’自建立并运行以来”;(2)语句④,修改为“截至目前”或“截止到目前”或“目前”;(3)语句⑤,修改为“约为90%”或“90%左右”;(4)语句⑧,修改为“有效消除学校传染病风险。”
评分建议:每处1分。
四、名著阅读(5分)
22. (5分)示例:“土气”来自“泥土”,即乡土社会人与土地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土地孕育了乡村文化,所以对土地的深厚感情是乡村文化的基础,因而表现出对土地无法割舍的情感。材料中的维和部队警卫,即便迁徙到别处,也会想到种地。这就是乡土社会中乡下人的“土气”。
评分建议:谈“土气”的含义3分,结合材料2分;言之有理即可。
五、作文(60分)
23.(60分)
作文评分细则
一、审题与立意
“勿以善小而不为”,出自《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意为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
理解材料时,首先要抓住“善”的特点。“善”是小善,可以是善事,也可以是善意,一句善意的鼓励,一个暖心的微笑,一个微不足道的善举……
但落脚点应在“为”上,只有指向“为”,才能让“善”落地生根,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写作时应该从“善”出发,谈“为”的价值、意义等内容,无论是记叙还是议论、抒情,都应表达出自己独特的理解。
二、文体与判分
记叙类文章要形象鲜明、感情真挚,切忌平淡叙事;议论类文章要言之有据、辩之有理,切忌泛泛而谈。
作文判分要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量分。若出现具有个性化文体样式的作文,如杂文、剧本、故事新编等,只要运用恰当,要敢打高分。
本次作文阅卷不分设写字分,判分分六类:一类54~60;二类48~53;三类42~47;四类36~41;五类24~35;六类24分以下。
以42分为切入分,慎打36分以下作文。如遇特殊作文,一律提交阅卷组长处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