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湖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3 08:5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州市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卷
高二语文
考生 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门衰祚薄(zuó) 懿范 (yì) 攒射(cuán) 旧谷既没(mò)
B.游目骋怀(chěng) 舸舰 (gě) 倜傥(tǎng) 道之以政(dǎo)
C.逸兴遄飞(chuán) 捧袂(jué) 逋慢(bū) 耰而不辍(yōu)
D.呱呱而泣(gū) 阙如(què) 癸丑 (guǐ) 钻燧改火(suì)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永远到更低的地方去,这仿佛是水诡谲的座右铭,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让水卑躬屈膝,将仪态丧失殆尽:凶猛时暴戾恣睢,萎靡时一撅不振,瘫伏在地。
B.《人民日报》刊文说,中国人民真诚希望美国能够早日控制住病毒肆虐的疫情,同时也正告美国一些政客,甩锅推责、挑事对抗改变不了事实,只会欲盖弥章、自取其辱。
C.凡尔赛文学的经典套路是:不经意地用反向表述来炫耀自己的优越感——先抑后扬,明贬暗褒,有时再加上适当的自问自答,草蛇灰线地流露出“贵族生活的线索”。
D.树是有情绪的,也会烦躁和焦虑,它似乎长了一幅直通心灵的耳朵,所以噪音污染越重,树越无精打釆,枝头耷拉,叶子萎靡,俨然一个惊恐的孩子。
3.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大禹梳理百川,班超投笔从戎,李时珍悬壶济世,林则徐虎门销烟……每当中华民族处于艰难之际,总有一大批志士仁人挺身而出, ▲ ,解民众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野火沃土, ▲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 ▲ ,的奋斗史。
A. 以身试险 多难兴邦 不卑不亢 B.以身许国 多难兴邦 不屈不挠
C.以身许国 一言兴邦 不卑不亢 D.以身试险 一言兴邦 不屈不挠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去年,对于石油投资者和生产者,是破天荒的一年,石油价格大幅下跌,不仅改写了石油业的历史,也打破了人们对于商品价格的认识。
B.中华传统知识分子最佳的人生路径,具有由自己到自家到国家再到天下的递进阶次,这种人生理想的起点是从自我的修养和自律开始的。
C. 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公民的人格完善,而公民的人格完善取决于对必然性律令的遵守、仁爱之心的培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加深。
D.卓尔不凡的人不是不焦虑,而是因为更懂得取舍和协调,把能量没有消耗在与自己的“较劲”中,所以就可以去做更多、更自由也更明智的选择,从而实现人生的价值。
5.在下面的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瘦西湖的景妙在巧。 ▲ , ▲ , ▲ , ▲ 。而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人影衣香,赤栏小桥,游览应以舟行最能体会到其中妙处。
①白塔与五亭桥分占圆拱门内
②回视小金山
③所谓面面有情,于此方得
④最巧是从小金山下沿堤至“钓鱼台”
⑤又在另一拱门中
A.②③④①⑤ B.②⑤④①③ C.④①②⑤③ D.④③②⑤①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临之以庄,则敬 临:面对
B.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免:投入
C.鄙哉,硁硁乎 鄙:浅薄
D.必不得已而去 必:一定
7.对下列句子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深则厉,浅则揭——水深就提起衣裳过河,水浅就穿着衣裳过河。
B.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我颜回即使不够敏捷,也愿意照这些话去做。
C.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礼呀礼呀,难道仅仅是指玉帛之类的礼物说的吗?
D.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 尊敬办事的人并恪守信用,节约用度并惠爱人民。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 饷田:到田间送饭。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朴素,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材料一:
理论上说,名字只是一个人的代号。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或者给生活带来困扰,符合顺口好记易写等基本的标准,任何汉字都可以自由使用。不过在现实中,孩子的姓名都承载着家长的期待和祝愿,也体现了家长的文化思考。因此,在更广的范围内,姓名必然会反映某方面的时代特征,乃至形成一种普遍的定势。
在之前的传统观念里,孩子的名字往往追求与所谓“五行”互补。而在某一个年龄段中,名叫“建国”“爱华”“援朝”“建军”的人会特别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言情小说、偶像剧以及之后的网络小说为代表性载体的流行文化逐渐风行。这些作品中,宇轩、诗涵、欣怡等人物姓名,诉之于内在含义,更加追求字眼本身的文雅和美感,在一片“伟”“丽”“红”中,自然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当深受这种文化影响的一代为人父母后,给下一代起名时自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响。
当然,起名之事纯属各个家庭的“内政”。不过,这种现象本身及其所引发的调侃,却足以说明,尽管在字眼上显得更为“讲究”和“洋气”,但引发这一风潮的毕竟只是浅层次的流行文化。它虽然具备很强的浸润能力,也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审美启蒙的作用,但却存在内涵欠缺等问题。
在这种文化引发的跟风效应下,就出现了一个悖论:家长在起名时的初衷是追求个性化特征,摆脱过去的“俗套”,并尽力展现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但因为影响他们思想情趣的来源相对单一,加上这种文化本身也流于浅薄,群起效仿后就不免形成了新的俗套。
无论起什么样的名字,本不存在什么是非之辩,也不涉及所谓“土洋”或者“优劣”。不过,多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去浸润浸润,一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二来用一个既响亮好听又不落俗套的名字作为给孩子的第一份“礼物”,倒是两桩美事。
  (摘编自 杨京《给孩子起名何必像拍“偶像剧”》)
材料二:
姓名的流变史,也是一部沉甸甸的社会发展史。魏晋以前单名通行,南北朝时单双名平分秋色;大家族逐渐收缩成小家庭后,“某” 字辈几近消亡;独生子女时代到来后,孟仲叔季式的姓名关联也没了;到今天,单名见得少了,双名通行了,甚至三字名迭出,可能也是因为前人把能用的名字都用了。人名,无疑是时代的镜子,看名字猜辈分,往往能猜中大半。今天的年轻父母,已很少垂爱“莲”“娟’等字,但他们很可能给孩子取个英文名叫Lily (百合花)或Rose (玫瑰)。回看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一个名字,就可能凝练着一种时代气质。曾有学者翻阅人口普查资料时发现,一位出生于1977年7月的女孩叫“囊萤”,这样的命名,就很有回归知识、只争朝夕的时代紧迫感。50后“抗美”“超英”“爱华”扎堆; 60后、70后“红卫”“伟红”常见; 80 后诞生了无数“ABB”;而90后的父母在港台文化冲刷下不自觉拥抱“子豪”“嘉昕”等。
生养孩子不易,命名权可不是比黄金还珍贵吗?《诗经》 早已检索,《史记》 也已参看,能征求的意见也都征求了,这个过程,可不比十月怀胎轻松。可是,苦思冥想,怕还是挡不住大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据报道,2010年后的男孩,子轩、雨泽、宇轩遍地,女孩则多有子涵、雨涵、欣怡。这些重名,再次说明审美是时代雾气下的露珠。有网友因此调侃, 50年后的场景怕会是:“子萱大妈,去跳舞啦”“子璇大妈好巧啊,你也来啦”“子旋大哥, 您老也来凑热闹啦”。
  (摘编自何鼎鼎《在姓名中辨认时代的脉动》)
材料三:
出生姓名是人格尊严的稳定起点。首先在于家庭是个体成长的关键基础,而这个基础的起点是姓氏,因为姓氏是标示家族血缘的文字符号。在现代国家,作为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姓氏也是一种学法律制度。子女的姓氏不是父母无拘无束自由选择的,而是受到宪法和法律的规制。以往科多数国家都在婚姻法中规定“一家一姓”原则,旨在保障家庭在形式上的一致性和同一性网。到了20世纪后期,越来越多的国家不再强制要求妻改夫姓,子女随母姓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
出生姓名是人格尊严稳定起点的另一层含义在于,一个新生儿不仅需要家庭的呵护,也需要宪法保护其人格尊严。姓名是人格的一部分,姓名体现的人格尊严不在于姓名有多么高雅、独特或者响亮,而在于稳定。对于一个新生儿而言,最重要、最基本的人格尊严莫过于随父姓或随母姓,登记于这个家庭的户籍本中,在法律上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分子。一个新生儿需要有一个安定、稳固的起点,才能自由发展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随父母姓氏正是这个起点。
与姓氏不同,宪法对于名字没有强制性要求,父母有充分的自由选择子女的名字。当然,自由并不等于无拘无束,因为每个儿童都需要获得正常的名字,作为其人格自由发展的稳定起点。汉字博大精深,用规范汉字取名足以容纳父母的意愿和情感。.
  (摘编自刘志鑫《称姓取名,不只是私事儿》)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姓名作为一个人的代号,只要不给生活带来困扰,任何汉字都可以自由地使用到姓名之中。
B.姓名的流变史是一部社会发展史,故姓名必然反映某方面的时代特征甚至形成普遍定势。
C.出生姓名是人格尊严的稳定起点,新生儿不仅需要家庭呵护,也需要宪法保护其人格尊严。
D.姓氏过去是标示家族血缘的文字符号,如今作为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变成一种法律制度。
1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仲叔季”等传统文化式取名,与宇轩、诗涵等流行文化式取名比,前者更有文化,后者更洋气。
B.重名现象,并不是否定父母给孩子取名时追求个性化的初衷,而是凸显了时代审美对个体的影响。
C.新生儿如果不能随父母姓氏,不能有正常的名字,那么就会影响他自由发展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受流行文化影响的一代人为孩子取名,但两文作者对其感情倾向并不一致。
11.结合材料,请写出家长给孩子取名时要注意哪三个方面?(3分)
答: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张钦,字敬之,顺天通州人。正德六年进士,由行人授御史,巡视居庸诸关。十二年七月,帝(明武宗)听江彬言,将出关幸宣府。钦上疏谏曰:“臣闻明主不恶切直之言以纳忠,烈士不惮死亡之诛以极谏。比者,人言纷纷,谓车驾欲度居庸,远游边塞。臣度陛下非漫游,盖欲亲征北寇也。不知北寇猖獗,但可遣将徂征,岂宜亲劳万乘?且匹夫犹不自轻,陛下奈何以宗庙社稷之身蹈不测之险。陛下不虞祸变,欲纵辔长驱,观兵绝塞,臣窃危已。”已,朝臣切谏皆不纳。复疏,疏入,不报。
八月朔,帝微行至昌平,传报出关甚急。钦命指挥孙玺闭关,纳门钥藏之。分守中官刘嵩欲诣昌平朝谒,钦止之曰:“车驾将出关,是我与君今日死生之会也。关不开,车驾不得出,违天子命,当死。关开,车驾得出,天下事不可知。万一有变,我与君亦死。宁坐不开关死,死且不朽。”钦因负敕印手剑坐关门下曰:“敢言开关者,斩。”夜草疏曰:“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后有车马之音羽旄之美今寂然一不闻,辄云‘车驾即日过关’,此必有假陛下名出边勾贼者。臣请捕其人,明正典刑,不然万死不奉诏。”奏未达,使者复来。钦拔剑叱之曰:“此诈也。”使者惧而返,为帝言“张御史几杀臣”。帝大怒,顾朱宁:“为我趣捕杀御史。”会梁储、蒋冕等追至沙河,请帝归京师。帝徘徊未决,而钦疏亦至,廷臣又多谏者,帝不得已乃自昌平还,意怏怏未已。
又二十余日,钦巡白羊口。帝微服自德胜门出,夜宿民舍,遂疾驰出关,数问“御史安在”。钦闻,追之,已不及。欲再疏谏,而帝使中官谷大用守关,禁毋得出一人。钦感愤,西望痛哭。于是京师盛传“张御史闭关三疏”云。明年,帝从宣府还。至关,笑曰:“前御史阻我,我今已归矣。”然亦不之罪也。世宗嗣位,出为汉中知府,累官太仆卿。
(节选自《明史?张钦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者,人言纷纷 比:近来
B.但可遣将徂征 徂:往
C.为我趣捕杀御史 趣:奔赴
D.数问“御史安在” 数:多次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钦因负敕印手剑坐关门下曰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B.臣请捕其人 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C.使者惧而返 孔子沐浴而朝
D.出为汉中知府 然此可为智者道
14.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后有车马之音/羽旄之美?
B.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后有车马之 音/羽旄之美?
C.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后/有车马之 音/羽旄之美?
D.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后/有车马之 音/羽旄之美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钦任重要职务。他进士出身,曾任御史,负责巡视长城居庸关一带的防务,官至太仆卿。
B.张钦始终坚守职责。因他不肯妥协,帝出关门时责问“御史安在”,足见皇帝对他的恼怒。
C.张钦力阻皇帝出关。他违抗君命,命人闭关门,藏钥匙,亲自持剑坐城关下禁止打开关门。
D.张钦忠心可鉴。三次忠谏在京城广泛流传,帝宣府回来没有治罪,原因之一就是他的忠心。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臣闻明主不恶切直之言以纳忠,烈士不惮死亡之诛以极谏。(4分)
(2)笑曰:“前御史阻我,我今已归矣。”然亦不之罪也。(3分)
答: ▲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8分)
在中国的西部,特别是青藏高原,哪怕置身在海拔4000米的高山上,也找不到山的感觉。这乃是因为彼处之高在于地势而非峰头,纵然也有峰头突兀,却没有耸的地理特征。南方却不一样,虽然海拔只有三五百米,但是悬崖峭壁,沟壑逶迤,置身其中,便有了崇山峻岭的感觉。眼下,我走在大别山主峰东南麓的龙潭河谷中,这种感觉又生了出来。数年前游龙潭河谷,曾写过一篇游记,兹后又陪友人来过几次。虽然常游并不常新,但没有一次感到失望。这情形犹如酒徒之于美酒,蝌蚪之于泉水。
  在枝柯荫复的崎岖山路上走了四五里地,巨大的水声把我们领到了一条山溪边,溪口上架着一座木桥。这桥,仿佛是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搬过来的。那么古老,那么简陋,而又那么富于诗意。桥那边,是一个只有七八户人家的小小山村。在这个小山村里,除了两只挂在树梢上的锅状的电视接收天线,再见不到任何一点点儿现代化的痕迹。黄色的且满布水渍的土墙,黑色的长着针菲的泥瓦顶,小的雕着花格的杉木窗子,背面有着粗重木栓的被柴烟熏成褐色的木门,以及门前稻场上散乱放着的石碾、石磙、石磨……就在那一刹那,我仿佛一脚踏进了唐朝,仿佛那柴门里走出了孟浩然,他用纯正的湖北乡音向我吟诵:“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在这小村的旁边,即是龙潭河谷的上游。我们穿过密林,透过林隙可以看到在乱石中奔流的激湍清泉。及至来到溪边,但见藤萝蔽日,水雾盈袖。一路逶迤,尽是白花花的瀑布,绿油油的小潭,青苍苍的林木,灰拂拂的断崖。且行且止,不由得赞叹古人临观此类景色时用词的精妙,如“缥碧”,如“空翠湿人衣”等。
  由于无路可攀,行不过二三里,只得在一挂约20余米高的瀑布前打住行程。斯时,头上的洞天略略开阔,斜射下来的阳光与浮漾上升的水汽参参差差的,在嬉闹着、游戏着。忽然,朋友惊呼:“虹,虹,彩虹!”正在拍照的我定睛一看,只见一条长约数丈的彩虹在飞瀑前缭绕。一阵微风,虹飘过来,触了触我的胸膛,又从我的肩头飘过去,钻进密林中杳然不见了。与虹相触,甚或相拥,这是可望而不可即,可思而不可得的高妙的诗意,我竟在无意中获得,这是自然的恩赐。
  相比于龙潭河谷,这一段河谷更幽、更逸。朋友赞道:“有首著名的歌曲叫红河谷,这里直接叫翠河谷好了。翠不仅是它的颜色,亦是精神,更是风范。”这脱口而出的话,倒是道出了河谷的妙谛。
  回到小村庄,闻讯赶来的村长热情邀请我们到他的家中做客,他用自制的高山野茶招待我们。从言谈中,我们知道,大别山东南麓这片十平方公里的峰谷中,有一个叫大河冲的建制村,共有200多村民,71户人家,散落在九个小村庄里。大河冲村山高地僻,直到去年才通公路,村子里的年轻人几乎全部走光了。为了追求便捷的生活,也有不少村民搬到山下小镇居住。现在,留在这里与群山相伴的,只有几十个老人,偶尔也有几个被进城打工的小夫妻留下的孩子。
听罢村主任的介绍,我的欣赏人间美景的愉悦心境略略受了一些影响。城里的游人面对大自然奇异的山水,可以用数百种不同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惊奇。但是,与绝妙山水比邻而居的土著,他们对风景的感受截然不同。极大地享受着现代文明的城里人,他们钟情于自然;而渴望得到文明福祉的山里人,却愿意拥抱城市的喧嚣。人类从城市的营造的那一刻起,科学与自然、风景与文明就一直进行着两个对手之间的博弈。城里人从汽车的夹缝里钻出来,便觉得回到了真正的欢乐中,甚至感叹这里的一只小山羊的生活质量都比他们高。但是,山里人却固执地认为,物质生活的丰富,现代社会的便利,比什么都重要。他们眼中的天堂,不是什么翠河谷,当然,更不是大河冲,而是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陆家嘴等。存在决定意识,从生存学的角度来讲,翠河谷或许是一篇寓言。有的人希望生活在寓言中,但更多的人,却是更需要物质的享受、生活的便捷。
(摘自《人民日报》,略有删节)
分析“我的欣赏人间美景的愉悦心境略略受了一些影响”的原因。(3分)
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凸显“翠河谷”的“翠”的?(6分)
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3分)
人类从城市的营造的那一刻起,科学与自然、风景与文明就一直进行着两个对手之间的博弈。
20.阅读全文,分析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哪些情感。(6分)
五、(20分)
21.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 ▲ ,形影相吊 。 (《陈情表》)
(2)西风紧,北雁南飞。 ▲ ? ▲ 。 (《长亭送别》)
(3)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 , ▲ ,思来者。 (《报任安书》)
(4)刑罚不中, ▲ 。 ▲ ,言之必可行也。 (《论语· 克己复礼》)
(5) ▲ , ▲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 知其不可而为之》)
22.下面是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以语言学习为例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示意图,请根据图表概括“学习金字塔”的主要内容以及给你的启示。要求:语意简明,语句通顺。(4分)

23.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克己复礼》
材料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材料三
天下有大戒二:……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庄子·人世间》
子夏、孟懿子问孝,孔子的回答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庄子认为如何是“孝”?(2分)
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黄继光、雷锋、王进喜等英雄模范影响激励了无数青年,献身祖国建设发展事业;影视明星也迷倒了无数青年,他们渴望像明星一样能出名、暴富、光鲜亮丽;比尔?盖茨、乔布斯、李嘉诚等商界精英红极一时,成为青年们津津乐道的焦点人物;更有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也让人们受到深深地触动;2020年中国武汉成功战胜疫情后,无数青年开始以挽救生命的医生、护士为心中的榜样,崇拜他们的专业、勇气和担当。青年人总是存在精神偶像与价值追求。那么,我们的社会需要怎样的时代偶像?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怎样对待偶像呢?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演讲稿,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注意:题目自拟;立意、角度自选;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答案
一、24分(每小题3分)
1.B(A祚zuò C袂mèi D阙quē)
2.C(A撅—蹶,B章—彰,D 幅—副)
3.B
4.A(B“起点是……”与“从…开始的”杂糅;“自我的修养”中包含“自律”;C.“责任感”与“加深”搭配不当;D 语序不当,“没有”放在“把能量”前。)
5.C
6.A
7.C
8.B(“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错。)
二、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9.C(A并非“任何汉字都可以自由地使用到姓名之中”,B见材料一第一段“在更广的范围内”,D原文没有把过去和如今作对比,无中生有)
10.A(“后者更洋气。”曲解文意)
11.3分
符合法律法规:孩子的姓要随父亲或母亲;用规范汉字,不给生活带来困扰;
(3)体现文化素养,力求不跟风,不落俗套,讲究文化内涵。(每点1分)
三、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2.C(通“趋”,迅速)
13.C
14.A
15.B(错在“足见他的恼怒”)
16.7分
(1)我听说圣明的君王不厌弃恳切率直的进言来接纳忠臣,有节气壮志的人不畏惧死亡的责罚来极力劝谏。(4分,句意正确1分,“恶”“切直”“惮”各1分)
(2)笑着说:“先前张御史阻止我出关,我现在已经回来了。”但也没有治罪他。
(3分,句意正确1分,“阻”“不之罪”各1分)
四、18分
17.3分
因为村长讲到了村里的年轻人为了追求便捷的生活,都离开了古朴的自然村庄他们渴望文明的福祉,却忽视了自然的乐趣。(意思对即可)
18.6分
①景物描写,通过写油油的潭水,苍青的林木凸显“翠”;②引用古人的赞叹表现“翠”;
③用朋友的赞叹表现“翠”。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9.3分
人类在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与自然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意思对即可)
20.6分
①对龙潭河谷古朴自然风光的急切探访之情、赞赏之情。②对人们追求城市文明的遗憾、感慨之情。③对年轻人追求现代生活的无奈、理解、释然之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五、18分
21.8分,任选4小题,每空1分。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
(4)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5)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22. 6分
概括图表内容: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在35%及以下的演示、视听、阅读、听讲等学习方式一般都是被动学习;而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在50%及以上的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的学习方式一般都是主动学习。(4分)
启示:学习方式不同,学习效果就不一样,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主动学习。(2分)
23.6分
子夏:侧重在日常行为中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态度;
孟懿子:侧重于孝的礼仪,在父母前面必须要遵守礼节。(4分)
(2)庄子认为,事亲要“不择地而安”,使父母舒适。(2分)
六、60分 切入分 41分
1.紧紧围绕着“需要怎样的偶像”“怎样对待偶像”展开。
2.符合演讲稿的格式和特点。
有标题,有称呼;
主题明确、深刻,观点正确、鲜明,见解独到;
材料真实、典型、新颖;
结构完整合理、层次分明,论点、论据具有逻辑性;
构思巧妙,引人入胜;
语言有感染力和感召性。
一类卷(55~60分)审题准确,有明确地观点,中心突出,阐述清楚,文章有针对性、层次感;语言流畅。
二类卷(50~54分)审题准确,有明确地观点,中心突出,有针对性、层次感,对问题的理解有一定的深度;语言流畅。
三类卷(45~49分)审题符合题意,观点明确,对问题的理解有一定的深度;语言比较流畅。
四类卷(40~44分)审题符合题意,观点明确,中心较突出,有较为明确地观点,论说有一定的层次感;语言比较流畅。
五类卷(36~39分)审题部分偏离题意,议论泛泛而谈缺少独立思想,内容相对单薄,缺乏深度,结构不太完整,语言有一些语病及错别字。字迹尚清楚。
六类卷(35分以下)另起炉灶,完全离题;内容空洞,字数不足,有较多语病和错别字。字迹不清。
说明:
(1)每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扣满3分为止。
(2)缺题目,扣2分。
(3)不足字数,每少50个扣1分。不足400字,评为“四等”。
(4)确认为抄袭的,判为10分以下。
文言参考译文:
张钦,字敬之,是顺天府通州人。正德六年中进士,从行人升职到御史,巡察居庸关一带的城关。正德十二年七月,明武宗听信江彬的进言,打算出居庸关去宣府,张钦上书劝谏说:“我听说圣明的君王不厌弃恳切率直的进言来接纳忠臣,有节气壮志的人不畏惧死亡的责罚来极力劝谏。近来,人们议论纷纷,说皇上想度过居庸关,到远方的边塞游历。我猜测陛下不是随意游玩,而是想亲自征讨北方的贼寇。不知道北方贼寇猖獗,只可以派遣将领前往征讨,哪能陛下亲自帶军征讨?况且一般人尚且不会看轻自已,陛下怎能凭借担负宗庙国家重任之身奔赴到不能预测风险的地方。皇上您不考虑祸患事变,想放开马缰长驱直入,在极远的边塞显示兵力,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危险的。”后来,朝中大臣的恳切劝谏都未被采纳。张钦又上书,奏议呈报后,没有回应。八月初一,皇帝私访到昌平,通报出关的命令非常紧急。张钦命令指挥官孙玺紧闭关门,收取了关门的钥匙藏起来。分守宦官刘嵩想到昌平去觐见,张钦阻止他说:“皇上将要出关,今天是我和你的生死之时。关门不开,皇上不能出去,违抗皇上命令,当被处死。如果打开关门,让皇上出关,国家的事情就不可预料了。万一情势有变化,我和你也会被处死。宁可因不开关获死罪,死了也会不朽。”张钦于是背负着敕符印信,手中持剑坐在城关门下说:敢说打开关门的人,杀之。”当夜拟写奏章说:“我听说天子如有亲自率兵征战的事情,一定会先约定时间下诏书让朝中大臣们集中商议,皇上出发,有禁军护卫,百官跟从,后面有喧哗的车马和华丽的仪仗。现在安静的听不见一点声音,而总是说‘皇上的车马当日要过关门’,这肯定是假借陛下的名义出关跟外敌勾结。我请求捉住这个人,依照法律公开处置,不这样的话被处死也不接受皇上的命令。”奏章还没送到,皇帝派来的使者又来了。张钦拔剑呵斥他说:“这是使诈。”使者害怕而返回去,对皇帝说“张御史差点杀了我”。皇帝大怒,回头对朱宁说:“替我快去逮捕杀掉张御史。”正好梁储、蒋冕等人追到沙河,恳请皇帝返回京城。皇帝犹豫未决,张钦的奏章也到了,朝中大臣又纷纷进谏,皇帝不得已就从昌平回来了,心中一直闷闷不乐。又过了二十多天,张钦巡视白羊口。皇帝改换衣服隐藏身份从德胜门出来,晚上住宿在民家房舍,于是快速奔驰出关门,多次询问“张御史在哪里”。张钦听说后,追赶他,已经来不及了。想再次上书劝谏,而皇帝派宦官谷大用把守关门,禁止任何人出关。张钦有所感触而激愤,面向西而痛哭。于是京城广泛传播“张御史闭关三疏”的事。第二年,皇帝从宣府回来。到了关门,笑着说:“先前张御史阻止我出关,我现在已经回来了。”但也没有治罪他。明世宗继承君位后,张钦离开京城到汉中做知府,积功升至太仆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