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天净沙·秋思》 课件(共18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天净沙·秋思》 课件(共18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3 11:13:16

文档简介

天净沙
秋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赏析列锦、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手法。(重点)
3.深入感受“断肠”。(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此时窗外已是深秋,秋天总是引人无限的遐思,你能说一说秋天带给你的独特的感受吗?是啊,悲伤,自古以来悲秋就是文人墨客吟咏诗歌的主旋律之一,今天我们就走进其中的一首:《天净沙
秋思》
我们将从三个环节来学习这首诗歌:
初读
略解诗中意
赏读
品析诗中韵
悟读
体会诗中味
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诗是走进诗人内心最好的方法,诗歌尤其如此。
读准节奏
请大家大声朗读这首诗歌,看一看应该如何划分并在书本上画出停顿。请一位同学按着这个节奏诵读一下这首小令。
读出韵脚
刚才这位同学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了诗歌的节奏美,下面我们看一看这首诗歌的韵律美,请大家再读这首诗歌找一找那一句押韵,韵脚是那个字。
大家找的真好,那我们如何读出韵脚的味道呢?老师给大家诵读一遍,大家仔细揣摩。是的诵读时把韵脚拖长韵味自然就出来了。
读出平仄
古人写诗除了节奏和押韵,还讲究平仄。散曲中对平仄也有规整的要求,请同学们用(---)标在平字的上面,用(
\)标在仄字的上面,我们再来读这首诗歌,注意平声要平儿轻,仄声要下而重。
小结:同学们读的真好,在不知不觉的诵读中相信大家对这首小令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小令就是一幅名为《秋思》中国画。思是秋天的愁绪,但作者并没有告诉我们他的真实情感。你能用你感受到的情感给这幅画换个题目吗?
同学们说的真好,惆怅、沧桑、凄苦、悲凉
过渡:看来,大家不但读的好,感受也很准确。那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这种感受的呢?让我们走进文字寻找答案
第二环节
请大家数一数文中写了多少景物?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共十个词语,这些词语在诗歌中我们称为“意象”
意象:渗透着作者情感的具体形象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这首小令在意象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有富有特征的多种意象并列组合在一起。
(一)景中序
短短的28个字却排列了10种意象,看似杂乱无章,其实是有脉络可寻的。请大家仔细研读这首诗歌完成下列表格:
背景
分景
分序
总序

(
)到
有远方到眼前
背景
分景
分序
总序


西

枯藤老树昏鸦
由下到上

(

)
(

)到
小桥流水人家
由近及远
古道西风瘦马
有远方到眼前
如此多的意象排列在一起,我们读来看不到纷繁、看不到杂乱,从老树倒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我们看到的是视野的层层拓开,诗歌的有序、空间的变化、层次的分明,难怪这首诗歌被称为“秋思之祖了”。
(二)诗中情
这首诗歌虽然用语精炼,但是有的人认为是否可以更简洁一些,于是做出如下的尝试:









请大家对比原诗,体味一下两首诗歌有何不同?不但字少了,情感的表达也不到位了。
我们发现这三句诗都具有浓郁的思想感情,意象的排列都是一个形容词加一个名词,而“枯”“老”“昏”“古”“瘦”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浓郁的秋色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一个字就让人体会到愁重十分,更别说一句了。特别是“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些人,以马之瘦衬出人之瘦,更突出了天涯游子的悲苦。正是这些形容词的使用,才使我们的意象有了生命、有了感情。
当然文中的“西风凉”“夕阳惨”也写出了作者心境的悲苦。
过渡:这首小令除了悲苦之外,还有一丝暖色,你能找到吗?
是“小桥流水人家”请同学们看看这句诗,哪个地方最能体现这丝暖意。
“小”“人”“流”,潺潺流水、纤细的小桥、温暖的茅屋,也许还能隐约听到人家的欢声笑语(“桥之小”“水之流”“家中有人”,)这幅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画面让诗人感觉到一丝暖意,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流落他乡,归家不得,这份暖意就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这句诗歌的魅力正在于情感的富有波澜。
难怪王国维说“纯是天籁”,这首小令之所以流传千古还在于“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生活在元朝……
第三环节
马致远少年时曾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在初期执行着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荣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可以说,作者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过着一种漂泊无定的羁旅生活,他也因之被注定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致远另一首元曲《荐福碑》中说道:
“我本是那一介寒儒,半生埋没红尘路。则我这七尺身躯,可怎生无一个安身处?”
小结:
从马致远到曹雪芹,他们每一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人生之路,这是一条无法停止的生命之路。苏轼说“此心安处是吾家”,可是家在哪里?哪里能让我的心安。寻路、流浪、寻路、流浪,永远孤独的行在路上。这就是“断肠”啊!
孩子们了解了这些,也许我们才算打开了《天净沙秋思》的大门,这首诗歌的魅力还远远不至于此,它还有更多密码需要我们去解读。(共18张PPT)
空白演示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曲”是一种继诗和词之后出现的一种艺术形式.
“曲”分类
杂剧
散曲
小令
套数
(叶儿)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初读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初读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读出韵律
初读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读出平仄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
--
断肠人/在/天涯











\
\
\
\
\
\
\
\
\
\
初读
这首小令就是一幅名为《秋思》的中国画。如果你是画家,你的画中会描绘哪些景物呢?
初读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赏读
景中序
背景
分景
分序
总序


赏读
景中序
背景
分景
分序
总序





西

枯藤老树昏鸦
由下到上
小桥流水人家
由近及远
古道西风瘦马
由远方到眼前
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赏读
景中情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请大家盯紧一个字,抓住一个词,品析一个句(色彩、情
感、手法)来赏析这首小令的妙处。
艺术手法
妙在情境交融
妙在白描想象
妙在以乐写哀
妙在多种意象
妙在动静结合
妙在······
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夕阳
西下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李觏《乡思》
晚日寒鸦一片愁。肠已断,泪难收。
辛弃疾《鹧鸪天》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登乐游原》
断肠人在天涯
悟读
马致远所处的元代,对于读书人来说是一个窘迫失落的难以言说的时代,元朝统治者取消读书人赖以进身的科举制度长达80多年。有“九儒十丐”之说,读书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没有任何尊严可言。他年轻时曾经热衷功名,但由于统治者的高压政策,一直未实现。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过着一种漂泊无定的羁旅生活。
马致远在另一首元曲《荐福碑》中说道:
“我本是那一介寒儒,半生埋没红尘路。则我这七尺身躯,可怎生无一个安身处?”
悟读
惨遭宫刑、苟活忍辱只为著书立说的司马迁
壮志难酬早生华发的苏轼
以生活为炉以苦痛为碳的曹雪芹
怀才不遇
英雄失路
悟读
孤独者
行在路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