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46页例1、“做一做”及第47页练习十的第3,5题。
【教学目标】
1.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3.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算理。
【教学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点子图。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PPT课件出示列式计算题目,学生口述算式并计算。
(1)28的2倍是多少?3个28的和是多少?
(2)32和10的乘积是多少?32的100倍是多少?
2.课件出示两道习题: 14×2= 14×10=
请说一说这两道题的口算过程。
3.我们前面学习的是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今天我们要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掌握笔算乘法的技巧。(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处理信息,训练思维。(PPT课件出示例1的主题图)
(1)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说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让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3)让学生将条件和问题完整的说一说。
2.动手操作,探究算理。PPT课件出示例1动画习题并展示解题过程。
(1)学生先独立列式,交流计算过程。(14×12=)
(2)动手摆一摆,画一画。(学生用点子图拼出或画出2个14和10个14)
(3)汇报计算方法。
师:你是怎么计算出结果的?把你的想法试着用点子图表示出来。
方法一:把12套分成3个4套, 14×4=56,56×3=168。
方法二:把12套分成2个6套, 14×6=84,84×2=168。
方法三:把12套分成10套和2套,14×10=140,14×2=28,140+28=168。
讨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计算更准确?(方法三)
3.新知转旧知,合作交流
(1)想一想:用竖式怎样计算?小组合作,交流算法。
教师讲解第二步的运算过程,强调14×10=140的书写位置,“0”要省略不写。
(2)教师用PPT课件演示运算顺序。
指导学生说出每一步的具体含义,同桌互相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运算顺序。
4.归纳总结,提炼算法。
(1)提问:
①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
②笔算中乘了几层,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么样?
③十位上的1和14乘完后,“4”为什么和十位对齐?
(2)今天学习的笔算乘法和以前学习的笔算乘法有什么联系呢?
生:都是用第二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
教师总结:我们今天主要学习的是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要用第二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所得的积的末位数要和那一位上的数对齐。
三、课堂总结,提炼升华
通过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
四、巩固提高,举一反三
1.教材第46页 “做一做”。
2.专项练习,内化方法。
(1)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的第3题。
(2)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的第5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学生应用已有的计算知识尝试计算14×12,并要求学生在点子图上表示出计算方法。在摆点子图、画点子图中,培养学生将新知转化为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摆点子图时,学生没有明确解题思路,没有形成“先分后合”的理念,对于算理的理解不透彻。
[再教设计]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把想法用点子图表示出来,然后交流汇报。使全体学生都在探索、交流中体会“先分后合”的解题思路。在研究竖式的计算方法时,可以再让学生在点子图上分一分,并把几次相乘得出的结果都在图上圈出来,沟通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第5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48页练习十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运用方法正确计算。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算理,准确计算。
【教学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旧知,导入练习
1.口算:14×3= 15×4 = 43×3 = 61×6=
14×10= 15×30= 43×20= 61×30=
2.计算:23×12,要求学生列竖式计算。
提问: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这两个因数的最低位对齐)
3.谈话导入:同学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这节课让我们验证一下学习成果。(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练习)
二、合作交流,指导练习
1.理解顺序,巩固算法。
(1)教材第47页练习十的第1题。
学生讨论交流,每一步都可以用点子图表示。
学生独立完成,列出竖式。完成后同桌互评,最后小组订正。
(2)教材第47页练习十的第2题。
请学生到黑板板演,其他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做一做,全班订正。
(3)教材第48页练习十的第6题。
让学生小组比赛,集体订正,评出优胜组。(此题训练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4)小结算理和算法。
2.解决问题,思维训练。
(1)教材第47页练习十的第4题。
学生自主发现数学信息,寻找隐含条件。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2)教材第48页练习十的第7题。
学生独立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列式计算,指名板演,说明过程。
(3)教材第48页练习十的第8题。
①引导学生获得数学信息,分别形成单个问题,理清学习思路。
②课件逐题演示,分析问题,列式计算。
③小结思路,明确分析方法,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3.深入探究,发现规律。
教材第48页练习十的第9题。
(1)独立计算。
(2)集体订正,小组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总结规律:乘积的最高位与第一个乘数的最高位(十位)相同;乘积的个位都与第1个乘数的个位相同;乘积中间的数等于第一个乘数的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的和。
(4)利用规律,解决后两列的题目。
(5)小结:口诀记忆。如“两头一拉,中间相加”。
三、拓展延伸,升华提高
1.用竖式计算。(PPT课件出示)
73×11= 23×12= 13×31=
2.植树:
四、课堂总结,提炼交流
今天你通过学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
五、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练习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知识的呈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次性强。学生先联系笔算题目,然后解决问题,最后发现规律,探究与练习交替进行,循序渐进,分散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不足之处] 作为计算教学,及时、有效、多样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而本节课的设计中虽然注意了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但练习题题量较少,不利于学生及时巩固。
[再教设计] 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放手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自主探究,通过 “试着算一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加大学生的练习量。
第6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49页例2、第50页练习十一的第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的基本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体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的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看谁算得快。
13×12 23×21
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算法,及乘的顺序及书写方法。
2.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1)PPT课件出示例2,引导学生读题获得数学信息,理解题意,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
(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48×37)
(3)鼓励学生说一说这样列式的理由。(学生互相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2.尝试计算,竖式练习。
(1) 请你根据算式估一估需要多少盒酸奶。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预设 :因为48≈50,37≈40,50×40=2000(盒),
所以大约需要2000盒酸奶,准确的结果比2000盒少。
(2)2000是一个大概数,那准确的数据应该是多少?我们就要用竖式算出准确结果来。
师:请同学们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试着算一算。 (学生试算)
①小组讨论:在计算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②引导学生迁移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③汇报笔算过程。
教师描述过程:
第一步先计算48×7=336,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个位对齐。
第二步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十位对齐。
3.自我检查,发现问题。
(1)学生对照PPT课件演示的笔算过程,找出自己错误的原因。
(2)观察比较,强调进位。
师:今天我们学的例2与上节课学的例1有什么不同?
小结:要正确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问题,应注意在笔算过程中要记得进上来的数。
4.举一反三,理解算法。
25×24 46×23 39×17 47×28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例2的笔算方法)
三、全课总结,提炼升华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乘法,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要点,运用提高
第一关:PPT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的第3题。
(不做统一要求,学生回答自己能回答的问题)
第二关:用0到9这几个数字编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考考你的同桌。要求算式必须是今天学的进位乘法。
五、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体验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不足之处] 在课堂上学生对算理掌握得较好,但在练习中却容易出现计算结果不准确,计算速度不高的现象。
[再教设计] 针对学生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容易出现的问题,除了进行正面的强化训练(如基本练习、专项训练、综合应用等)外,还应注意收集学生在练习中犯的典型错误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明确错误原因。
第7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页~51页练习十一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运用方法正确计算。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算理,准确计算。
【教学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的应用。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旧知,导入练习
1.口算。
28×3= 32×40= 45×4= 12×20=
2.计算:46×29,要求学生列竖式计算。
提问: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找准数位,不要忘进位)
3.谈话导入:同学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这节课让我们验证一下学习成果。(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练习)
二、基本练习,合作交流
1.用竖式计算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的第1题。
(1)分组做第1题的前两道题,另几个组的学生做后两道题。
(2)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完成教材第50页~51页练习十一的第2,6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三、综合练习,解决问题
请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50页~51页练习十一的第4,5,7,8,9题。
1.认真分析第4题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排除多余条件。
完成后,请学生向全班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2.第5题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用估算、猜想等方法分析问题。第(2)小题,380-16=364,引导学生思考“13”与哪些数相乘所得结果的个位数字是4,再结合第(1)小题的结果得出足球的价钱是28元。
3.第7,8题由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4.第9题综合练习。
分析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先计算出经过的时间是6小时,再计算出6小时行驶的路程,最后通过比较得出答案。
四、探究规律
1.学生独立计算,分析结果,猜想规律。(PPT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练习十一的第10题)
(1)让学生在点子图上圈一圈这些算式每一步计算出的是哪些部分,再通过移动计算出的点子的数量,发现规律。
(2)探究几十五自乘的乘法规律:“几十五自乘,积的后两位数都是25,前面的高位数是:乘数十位上的数×(乘数十位上的数+1)”。
2.小结算法,强调要点。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哪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五、课堂总结,提炼交流
今天你通过学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
六、拓展延伸,升华提高
某超市2016年第一季度每月缴纳电费情况如下:
月份
一月(31天)
二月(28天)
三月(31天)
缴纳的电费(元)
76
83
68
(1)一月份缴纳电费多少元?
(2)请你再提出一个乘法问题,并解答。
七、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练习
380÷13=29……3(元)
答:足球的价钱可能是26元、27元、28元、29元。
(380-16)÷13=28(元)
答:如果买完足球后剩余16元,足球的价钱是28元。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学生笔算之前,让学生先估一估,学生的乘法估算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巩固了乘法口算。区分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算理的相同之处,学生通过知识迁移,独立探究完成,在交流中注意进位的处理。
[不足之处] 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整理的能力还比较差,讲得有些零乱,系统性不强,计算过程中有马虎的现象。
[再教设计] 在起步阶段的笔算过程中,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的计算过程,每个数字都是怎么得来的。在说的过程中改善书写和计算中的一些马虎现象,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第8课时 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3、“做一做”及第54页练习十二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理解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使学生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初步学会解决“连乘”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多角度地观察、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PPT课件出示笔算题目:58×23= 36×19=
指名学生板演并说明算理,其他学生独立完成。
2.合并算式:把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
12×3=36 36×10=360 ?
25×4=100 100×16=1600 ?
3.师:同学们连乘算式合并得很成功,今天我们来解决生活中有关的连乘问题。
(板书课题: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1.阅读理解,获得信息。(PPT课件出示主题图)
(1)请大家仔细观察例3主题图,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分析条件和问题。
(2)寻找隐藏条件:每箱有12个保温壶。
2.自主探究,分析解答。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学具摆一摆、算一算吧!
(1)学生操作学具解题,教师巡视。
(2)你是怎样想的呢?小组交流,按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预设:
方法一:45×12=540(元) 540×5=2700(元)
生:先用45×12算出一箱保温壶多少钱,再用540×5算出5箱保温壶一共多少钱。
方法二:12×5=60(元) 60×45=2700(元)
生:先用12×5算出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用60×45算出一共卖了多少钱。
3.比较异同,提高认识。
师:这个问题我们用了几种方法来解决?现在请同学们比较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1)学生交流,相互补充。
(2)教师小结:通过比较发现,两种方法都是用的乘法计算,并且用了两次,像这样的问题叫做连乘问题。
(3)解决类似的问题时,可以把两步计算合起来列式,请同学们小组交流,把两步计算变成综合算式。
4.问题延伸,合作列式。
(1)小组合作,列出综合算式,补充计算结果,集体展示。
(2)结合教材第52页的综合算式,完整叙述综合解题思路。
5.回顾反思,理清关系。
(1)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问题的,遇到同类问题需要注意什么?
方法指导:仔细分析数量关系,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
(2)总结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
三、课堂总结,提炼升华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四、巩固提高,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52页“做一做”。
组织交流: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一步解决了什么问题?第二步解决了什么问题?
2.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十二的第1题。
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列式计算。
五、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1)每箱卖了多少钱? (1)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
45×12=540(元) 12×5=60(个)
(2)一共卖了多少钱? (2)一共卖了多少钱?
540×5=2700(元) 45×60=2700(元)
45×12×5=2700(元) 12×5×45=2700(元)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进而从学生的诸多问题中提炼出最终解决的问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不足之处] 学生分析表达的不够具体、完整,有的语言没有逻辑顺序,叙述解题思路的条理需要老师点播、提示。
[再教设计] 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数学语言的提炼和规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语言的严谨性。
第9课时 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53页例4、“做一做”及第56页~57页练习十二的第10题~1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初步学会解决“连除”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铺垫,创设情境
1.师:请问同学们怎样解决数学问题呢?
生:我们是这样解决问题的: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 回顾与反思。
2.师:请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仓库有54吨货物。一次能运3吨货物。用这辆卡车几次能运完?
学生分析理解,独立列式计算:54÷3=18(次)。
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1.创设情境,阅读理解。
PPT课件出示团体操图片。
(1)观察图片,你从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指名说:知道了要把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再平均分成3组。问题是“每组有多少人?”。
2.分析与解答。
师:人数的总量是多少?能够怎样求出每组有多少人?需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每一步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1)小组讨论,指名汇报,评价。(适当板书,及时给予鼓励、表扬)
(2)独立列式,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评价。
师:有不同的列式吗?
①先把60人平均分成2队,再将每队30人平均分成3组,可以求出每组有多少人。
60÷2÷3=10(人)
②将60人平均分成6个组,求出每组有多少人。60÷(2×3)=10(人)
3.回顾与反思:
(1)这道题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生:因为都是在求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
(2)检验结果,得出结论。(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4.反馈练习。
教材第53页“做一做”。
(1)先让学生认真审题,说一说先算什么。
(2)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5.小结课题:引导学生观察板书,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问题延伸
1.平均每辆车每次运多少千克?(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2.布置教室需要2行纸鹤,每行要4串纸鹤,一共折了216只纸鹤。平均每串有几只纸鹤?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1)60÷2=30(人) (2)3×2=6(组)
30÷3=10(人) 60÷6=10(人)
60÷2÷3=10(人) 60÷(3×2)=10(人)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回顾与反思”环节,不仅给出了进行检验的方法,而且给出了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的反思,也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不足之处] 学生对小括号的使用不准确,教学时没有细致地讲解小括号的作用和用法。
[再教设计] 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到小括号?”“小括号的作用是什么?”“不用可不可以?”使学生正确列出综合算式。
第10课时 解决问题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54页~57页练习十二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用连乘、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观察,找出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并独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学生分析、综合运用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复习铺垫
1.水果商店运进30箱苹果,每箱25千克,每千克卖4元钱,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1)每箱卖了多少元? 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
(2)30箱共有多少千克? 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
2.师:刚才这道题分别用了什么方法来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别采用了几步计算?(生答师归纳板书)
3.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遇到不同的问题就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二、指导交流,基本练习
1.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1)独立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十二的第3题,小组比赛,集体订正。
(2)指名板演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的第10题,集体订正。
(3)小结笔算及脱式计算的方法和运算顺序。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教材第54页练习十二的第2题。
独立列式,口算结果。(同桌互检、互说,教师对学生评价鼓励)
(2)教材第54页~55页练习十二的第4,5题。
学生找到隐含条件,分析理解“来回”的意思,小组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3)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的第6题~8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板演,教师点评鼓励。
三、巩固运用,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的第9题。
学生从情境中发现条件:“两天”售出954张票,“每天演出三场”。
2.完成教材第56页~57页练习十二的第11题~15题。
学生观察图意,收集信息,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四、拓展延伸,升华提高
完成教材第57页练习十二的第16,17题。
1.学生设计出多种租船方案,比较发现租2条四人船的方案最省钱。
2.弄清每一个数据表示的意义,认真审题,选择与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
五、全课总结,自我评价
1.学生自我评价,畅谈收获。
2.教师小结:根据不同的数学信息,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综合练习
方法: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回顾反思
列式计算:一步计算 两步计算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开放式的练习设计,让理解能力在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使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得到进一步的运用。
[不足之处] 练习时间不够紧凑,学生对题型的归纳总结不确切。
[再教设计] 采取师生合作的形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教师随机进行总结,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以及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更好地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