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24时计时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82页~83页24时计时法、“做一做”及第85页练习十八的第1题~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
2.能够在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进行换算。
3.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进行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转换。
【教学准备】
PPT课件,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提问: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时间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一日等于多少小时呢?
2.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主题图,说说小朋友在一天24小时中不同时刻所做的事情。
引导学生:感受时间的流逝,体会一天24小时的周期变化。
3.说一说一天你是怎么度过的。六点、十二点你分别在做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引发矛盾:同一时间有的在吃饭,有的在睡觉,有的还在学习,这是为什么呢?(指针位置相同的钟面,表示一天中的不同时刻,没有用正确的计时法阐述问题)
4.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1.实践操作,理解时间段。
(1)学生动手拨钟表,拨完一天的时间,你有什么发现?
生:发现在1日的时间里,可分为两个时间段(时针走两圈)。每圈有12个小时,1日有24个小时。
(2)提问:从0时到中午12时经过几个小时?从中午12时再到0时,又经过了几个小时?
(3)出示PPT课件,将钟面上时针一天走过的时间以直线的方式呈现,可知时针在两圈中经过的各个时刻与一天时间的关系(即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联系),观察24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
2.总结24时计时法。
(1)学生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在一天的时间里,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时。第一圈从午夜0时到中午12时经历12小时;第二圈从中午12时到午夜0时,也经历12小时。用钟面演示中午12时,再演示到下午1时)
(2)教师总结:教材第83页“24时计时法”。
(3)问:刚才是几时?现在时针又走了几时?
议一议:下午1时是13时,下午2时是几时?下午6时是几时?晚上12时也是第二天的几时?
三、深入探究,应用24时计时法
1.用24时计时法说一说。
(1)下午什么时候上第一节课?什么时候放学?晚上什么时候睡觉?在钟面上拨一拨。
(2)小结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转换方法。
2.教材第83页“做一做”。
第1题:说一说生活中24时计时法的应用,在加深对24时计时法认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价值的认识。
第2题:让学生用24时计时法写出教材第82页中一天的各个时刻,使学生巩固24时计时法。
四、课堂总结,内化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今天学的知识。
五、课堂活动,巩固运用
完成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的第1题~3题。
1.第1题: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相互转换,让学生进一步熟悉24时计时法。
2.第2题:24时计时法的简单应用。让学生发现信息、理解信息、应用信息。
3.第3题:24时计时法和计算经过时间的简单应用。8时30分加4小时为12时30分,再加4小时则是16时30分。邮筒的取信时间一般用24时计时法标注。
六、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24时计时法
12时计时法:中午12时 晚上12时
? ?
24时计时法:0+12=12时 12+12=24时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时让学生观察钟面上时针的转动,发现1日的时间变化,并呈现一个有内、外两圈刻度的钟面,将时针一天表示各个时刻对比呈现,便于学生理解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关系。
[不足之处]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理解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转化的原理,把握关系。但是学生对12时计时法如何转化为24时计时法掌握的不是很准确,会出现马虎或者不理解的现象。
[再教设计] 可运用课件,逐步呈现直观图(有内、外两圈刻度的钟面及把钟面上时针走过的一天的时间展开成直线的图),重点是引发学生观察,发现内、外两圈及上、下两行数之间的联系,包括理解与前一天、后一天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出24时计时法,并引导学生体会其优越性。
第4课时 解决问题: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页例3、“做一做”及第85页~87页练习十八的第4题~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2.初步掌握一些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立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
【教学难点】
理解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的原理。
【教学准备】
PPT课件、钟表。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3的情境图,从情境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交流:知道了出发时刻、到达时刻、问题是到奶奶家要坐多长时间的火车。
2.谈话导入: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寻找策略
1.师: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2.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解决问题的。
预设:(1)直接在钟面上拨针数时间,数出到奶奶家要坐9小时的火车。(操作演示)
(2)分两段计算。先求出上午坐火车的时间,再加上下午坐火车的时间。即:12-9=3(小时),3+6=9(小时)。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出示“时间轴”进行演示。
(3)运用24时计时法计算。将下午6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用结束的时刻减开始的时刻,就等于经过的时间。下午6时是18时,18-9=9(小时)。
3.小结策略: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解题策略,并通过讨论研究完善和优化自己的推算方法。
4.检验思路,优化方法。
师:怎样知道你解答得对不对呢?回忆一下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同学们计算经过时间时都用到了哪些方法?
师:这几种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解决问题更方便、快捷?你更喜欢哪种方法?
三、课堂总结,内化提高
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教材第84页“做一做”。
(1)整理数学信息:亮亮一共睡了多长时间?
(2)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方法。
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所要计算的经过时间横跨两天,用分段计算思考比较容易。
2.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第4题。
(1)理解题意,整理数学信息。
(2)分析问题,表述解题思路。
知道营业牌上用的是24时计时法。一天的营业时间=上午营业的时间+下午营业的时间。
3.同学们看表演。
表演从上午9时开始,预计需要1小时45分钟。带队老师决定11时带同学们乘车离开剧场,合适吗?为什么?
让学生逐步体会生活中的问题与书本上的数学问题的联系和区别。
4.完成练习十八的第5题~8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1)12-9=3(小时) 3+6=9(小时)
(2)下午6时是18时 18-9=9(小时)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学生在读题、理解、分析的过程中,会主动调用相关知识去解答,实现对知识的迁移和巩固。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用知识,有效提高了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方法,没有更多予以呈现和肯定,比较和分析的过程不突出,进行方法优化的教学不够具体。
[再教设计] 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出示情境图后,让学生说一说所发现的信息、需解决的问题及相互间的联系。思考时,可鼓励学生个性化分析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