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96页例3及第98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
2.使学生经历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笔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148+ 59 = 746 - 683 =
2.揭示课题。
同学们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小数的加、减法又该如何计算呢?今天我们一同来研究小数的加、减法。(板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PPT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2.整理问题。
(1)买一个卷笔刀和一支没有橡皮头的铅笔,一共要多少元?一个卷笔刀比一支没有橡皮头的铅笔贵多少元?
(2)一个书包和一个文具盒一共多少元?一本笔记本比一本练习本贵多少元?……
3.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怎样列式?
4.指名学生对问题(1)列式:0.8+0.6= 0.8-0.6=
5.你会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
6.学生先独立尝试解决,再与组内同学交流。
7.指名学生汇报。
(1)把小数转化成“角”再计算。
(2)列竖式,把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8.他们算得对吗?你会验算吗?(指名学生板演)
9.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新知。
(1)小数点要对齐,从低位加起、减起,哪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哪一位不够减前一位要退一当十再减。
(2)相同数位要对齐。
10.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
预设: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低位加起、减起。
三、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1.小朋友们又提出新的问题:1支带橡皮头的铅笔比1支不带橡皮头的铅笔贵多少钱?
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1.2-0.6=
2.师:“2”减“6”不够减怎么办?
学生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3.小结方法:竖式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小数点要对齐。
四、课堂总结,知识内化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笔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五、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学生自主选择刚才提出的问题列式解答。
如:一个书包和一个文具盒一共多少元?一本笔记本比一本练习本贵多少元?……
提问: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你觉得笔算小数加、减法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2.完成教材98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3题。
六、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学生选择性完成所提出的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同时还可以完善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笔算小数加、减法,还要注意:哪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哪一位不够减前一位要退一当十再减。
[不足之处] 教学中没有给足学生探究新知的时间,学生不能在交流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理解算理的过程,学生剥离具体的情境归纳概括计算方法的过程不具体。
[再教设计] 在组织学生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过程中,不限制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在研讨交流中学生思维碰撞,发现可以把“元”转化成“角”的方式解决问题,也可以用小数直接口算。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97页例4、“做一做”及第100页练习二十一的第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数的含义。
2.鼓励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3.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体会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与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旧知,情境铺垫
1.看谁算得快又对。
0.5+0.8= 1.6+0.9= 5.4-0.7= 6.3-1.5=
2.解决问题:小小有8元钱,买这两种文具,够吗?(图片:铅笔1.2元/支,文具盒6元/个)
小组交流,集体订正。(教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阅读理解
1.昨天我们在文具店解决购物问题时,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相关的知识。看看,小丽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问题?(PPT课件出示第96页情境图和例4的问题)
2.自己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有哪些问题不清楚?
引导学生梳理出题目中已知的信息和问题。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分析策略。
师: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你有什么方案呢?
小组合作交流,写出具体的方案。教师巡视,指导理解有困难的学生的分析思路,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
2.选取有代表性思路的小组展示解决方案。
方案(1):先求出小丽买1个文具盒后还剩多少钱,再求出买1个笔记本和1支不带橡皮头的铅笔共需要多少钱,把这两个结果比较一下,就可以知道钱够不够;解决第二个问题时求出1个笔记本和1支带橡皮头的铅笔共需要多少钱,把这个结果与买1个文具盒后剩的钱数作比较,可以知道够不够买带橡皮头的铅笔。
方案(2):先从10元中分别减去文具盒和笔记本的价钱,再用剩下的钱分别和不带橡皮头与带橡皮头的铅笔的价钱进行比较。
3.解答问题。
师: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方案叙述合理,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希望大家遇到问题时开阔思路,寻找最佳方案。请同学们采用你喜欢的方案完整解答这两个问题吧!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10-6.8=3.2(元) (2)10-6.8=3.2(元)
2.5+0.6=3.1(元) 3.2-2.5=0.7(元)
3.1<3.2,小丽的钱够了。 0.7>0.6,买不带橡皮头的铅笔时钱够了。
2.5+1.2=3.7(元) 0.7<1.2,买带橡皮头的铅笔时钱不够。
3.7>3.2,所以钱不够。
4.回顾方法,积累经验。
(1)师: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方案检验我们的解答是否正确呢?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先算出买1个文具盒、1个笔记本和1支铅笔(不带橡皮头或带橡皮头)共需要的钱数,再和10元进行比较。
(2)小结:大家说得很好。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我们要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虽然同学们用的是不同的方法,但可以相互检验。
四、课堂总结,内化提升
在解决问题时,大家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非常棒。现在大家来说一说,今天我们在解决这一个问题时,有什么收获?
五、巩固练习,深入理解
1.教材第97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学生说一说自己解题的思路,感受不同的解题策略。
2.教材第100页练习二十一第8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限重4吨”是什么意思,确认学生都理解了题意后,再让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六、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10-6.8=3.2(元) (2)10-6.8=3.2(元)
2.5+0.6=3.1(元) 3.2-2.5=0.7(元)
3.1<3.2,小丽的钱够了。 0.7>0.6,买不带橡皮头的铅笔时钱够了。
2.5+1.2=3.7(元) 0.7<1.2,买带橡皮头的铅笔时钱不够。
3.7>3.2,所以钱不够。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想一想、写一写、说一说等数学活动,组织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表达、交流、对比、辨析的过程中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不足之处] 读懂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对正确解决问题至关重要,学生对情境、问题结构的理解有困难,有部分学生会随声附和。
[再教设计]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小组交流策略,用熟悉的方式,如画线段图,互相提出问题及说出解答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