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单元课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各个历史阶段世界各地区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人口迁徙,认识人口迁徙对人类文化和变迁的影响,以及人口迁徙和移民社会中出现的文化认同问题。
BC3000
BC1000
AD600
公元前后
印欧人的早期迁徙
亚欧游牧民族的迁徙
我曾跨过山和大海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1、印欧人:
印度欧罗巴人的简称,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是游牧民族。驯养了马匹,制造了马拉战车。
印欧人迁徙的技术支持:
驯养了马匹、改进了车轮(辐轮)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2、印欧人的迁徙与影响:
①时间: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
②迁入区域: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
③特点:长期性,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④方式:他们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
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
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
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
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迁徙概况
雅利安人
波斯人
赫梯人
希腊人
印欧人
赫梯帝国
(2)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①赫梯: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公元前14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疆域从小亚细亚延伸到巴勒斯坦,多次与埃及发生争霸战争,公元前13世纪末因陷入内战逐渐衰落。
古埃及
公元前1285年,赫梯人与埃及著名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爆发了卡迭石战役。赫梯王国成为当时世界强国之一。
(2)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②波斯: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征服了东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尔干半岛北部,包括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在波斯帝国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克里特文明
迈锡尼文明
黑暗时代
城邦文明
③希腊: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他们思考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在哲学、科学、文学、建筑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2)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④印度: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恒河流域,把马和铁等带到印度。公元前600年左右,南亚地区陆续兴起一系列国家,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
(2)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第一次入侵到公元前6世纪时就已经结束了。在扩大了文明区域之外,在亚欧大陆的北部,仍然有许多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族,他们还没有进入文明状态。例如在秦汉帝国的西北边境的匈奴人,在罗马帝国东北边境的日耳曼民族,以及在中亚草原上的阿兰人、大月氏等。他们在两个大帝国之间广阔的草原上来回游动,哪边衰弱而有利可图,他们就往哪边倒;哪边强盛了,他就向相反的方向游动。由于秦汉帝国不断地向西扩张,不断地主动攻击匈奴,所以使得匈奴掉头逃窜。结果呢,就引起整个亚欧大草原上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赵林《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1.过程
(1)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①中国北方:亚欧大陆偏北的地区,生活着众多游牧部落。在中国北方,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贵霜帝国(55年—425年)
日耳曼人原居于多瑙河以北和莱茵河以东地区,以畜牧和打猎为生。3世纪以后,部分日耳曼人开始以雇佣兵的身份移居罗马帝国。
②欧洲: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日耳曼人
阅读教材第36页的“史料阅读”,你认为2世纪左右,日耳曼人社会生活状况的特点和原因分别有哪些?
(1)特点:正处在跨入文明时代的前夜,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2)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但也有所发展;游牧经济的特性;获取财产及提升声誉的追求等。
2世纪左右,日耳曼人正处在跨入文明时代的前夜,塔西佗如此描述他那个时代日耳曼人的情况:如果他们的本土长年安静无事,那么很多高贵的青年就要自愿地去找寻那些正在发生战争的部落。一则因为他们的天性好动而恶静;再则因为他们在危难之中容易博得声誉;三则因为只有在干戈扰攘之中才能维持人数众多的侍从。
日耳曼人中,没有一个部落是居住在城郭内的,就是个别的住宅也不容许彼此毗连。他们零星散落地逐水泉、草地或树林而居······
——[古罗马]塔西佗著,马雍等译《日耳曼尼亚志》
(2)3-6世纪
①中国: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此后,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同时,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410年,西哥特人在领袖阿拉里克带领下攻陷罗马城。后在伊比利亚半岛建立西哥特王国。
继西哥特人后,日耳曼人其他部落汪达尔人、勃艮第人、苏维汇人、法兰克人、东哥特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也相继进入罗马帝国境内。
476年,日耳曼雇佣军首领废除了西罗马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灭亡。
②欧洲: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提示:(1)态度:最初阿图尔夫强烈要求消除罗马,毁灭罗马文化,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后来他的态度发生转变,希望通过哥特的力量恢复罗马之荣光,复兴罗马文化并传诸后世。
(2)原因:主要原因是维护自己的统治,哥特人从不遵守法律,必将导致国不成国,而罗马法对人的行为作出详细的法律规范,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从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4世纪中后期,遭到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并于410年攻占罗马城。奥罗修斯记载了西哥特人首领阿图尔夫说过的一段话。阿图尔夫这样说道:
最初,我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使罗马的全部土地成为哥特帝国的领土;我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我阿图尔夫应成为凯撒奥古斯都。不过,众多的经验告诉我:桀骜不驯的哥特人从不遵守法律,而没有法律的国家将国不成国。因此,我选择了较为安全的道路,希望通过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荣光。在无法改变帝国形式的情况下,我希望能作为复兴罗马的发起者传诸后世。
——摘译自《反异教徒历史七书》
根据上述材料,想一想:阿图尔夫最初对罗马帝国是什么态度?后来为什么会发生转变?
学思之窗
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并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从此,沙漠中的阿拉伯游牧民族开始征服之旅。
③西亚: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征服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产生的影响
{BC89EF96-8CEA-46FF-86C4-4CE0E7609802}
印度
中国
西欧
东罗马帝国(东欧)
西亚、中亚、中东、北非
时间
公元前后
3-6世纪
3-6世纪
7-8世纪
迁徙民族
原有文明
文明的新发展
大月氏人
匈奴、鲜卑、羯、氐、羌
日耳曼
各部落
阿拉伯人
唐文明
汉文明
希腊、
罗马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波斯文明、
希腊罗马文明
希腊、罗马文明
犍陀罗艺术
雅利安人文明
进入封建社会。
神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代表的欧洲新文化
保存、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吸收了基督教文化。
融合伊斯兰教文化、希腊罗马文明和西亚传统文化,使阿拉伯文化日渐繁荣。
贵霜帝国时期的佛像
犍陀罗地区原为公元前6世纪印度次大陆古代十六列国之一﹐孔雀王朝时传入佛教﹐1世纪时成为贵霜帝国中心地区﹐文化艺术很兴盛﹐犍陀罗艺术主要指贵霜时期的佛教艺术而言。
2.影响
(1)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例如大月氏西迁建立贵霜帝国,日耳曼人灭掉西罗马帝国,建立起一系列国家。
(2)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3)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是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一次大冲击,在对后者造成一定冲击的同时,也有利于两个世界的交流,特别是相对落后的游牧世界学习吸收先进农耕世界的文化。
融合创新
多元共存
和而不同
(1)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族与西域之间的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电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此外,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时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传,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
(2)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吸收了汉族文化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同时,汉民族也从中吸收了鲜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1)农耕文明迁徙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生存环境、经济发展、对外战争、政治局势等影响。
(2)在移民融人移人地区和国家的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经历了一个相互渗透,在调试中彼此交融的认同过程。例如,伴随着亚历山大的远征,许多希腊人移民到了西亚,其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由此传人东方,同时西方也从东方汲取了不少文化养分。经这一途径,希腊与东方文化获得了直接交流和融合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