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1.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建立方式、都城、建立的意义?
960年
赵匡胤
陈桥兵变
开封(东京)
后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措施:
(1)集中军权(兵):
①“杯酒释兵权”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集中行政权:
①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宰相之下又设置若干副宰相,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大权。
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三年一换;还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集中财政权:
①取消节度使的收税权力。
②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宋朝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3.
宋朝为何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有何表现?产生了什么影响?
(1)原因: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表现:
①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②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3)影响:
积极:宋朝重文轻武政策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科举制度的发展,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消极: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重叠,官吏冗余,办事效率低;财政支出加重。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发展表现?
(1)原因:
①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②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③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采取一系列发展措施。
(2)表现:
9世纪初,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10世纪初,契丹统一后,国力不但增强。
2.简述辽的建立民族、时间、建立者、都城、统治措施?
(契丹族;916年;阿保机;上京;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3.唐朝以来,生活在西北的党项族原属哪个民族的一支?主要生活在哪里?为什么能得到迅速发展?
(1)民族及生活区域:
羌族;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
(2)迅速发展原因:
①与中原文化接触较多;②11世纪初,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创制了西夏文字,党项族得以迅速发展。
4.比较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表?
政权名称
民族
建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统治措施
辽
契丹族
916年
阿保机
上京
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北宋
汉族
960年
赵匡胤
东京
(开封)
①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司法权加强中央集权。②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西夏
党项族
11世纪初
元昊
兴庆
(银川)
①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②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③创制了西夏文字。
5.宋辽“澶州之战”的时间、双方、地点、关键人物、结果?
(1004年
辽-北宋
澶州城
寇准(宰相)、宋真宗(皇帝)
辽败,撤军)
6.宋辽“澶渊之盟”
时间
1005年
内容
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评价
⑴辽宋保持着长久的和平局面。
⑵促进了辽宋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也促进了辽宋之间的民族交融。
⑶
“岁币”给北宋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
7.宋夏和议的时间、内容、意义?
(1)时间:1044年
。(2)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3)意义:宋夏和议后,边界贸易兴旺。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1.辽宋时期,东北的女真族主要居住在哪里?过着怎样的生活?后来,女真族为什么日益强大?
(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游牧渔猎生活;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从此力量不断增强。)
2.简述金的建立民族、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势力迅壮大的原因?
(女真族;1115年;阿骨打;会宁;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3.比较金与南宋的对峙图表
政权
民族
建立
人物
都城
统治情况
金
女真族
1115年
阿骨打
会宁
①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②1125年,灭辽。
③1127年,灭北宋(靖康之变)
④宋金和议后,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北京)。
南宋
汉族
1127年
赵构(宋高宗)
临安
(杭州)
①腐朽统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②岳飞抗金:郾城大战。
③岳飞被害: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④偏安江南。
4.宋金和议图表
时间
1141年
内容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和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今山东在金统治区)。
评价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宋金保持着长久的和平局面。
促进了宋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也促进了宋金之间的民族交融。
“岁币”给南宋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1.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含义、开始和完成时间、表现、原因、启示?
(1)含义: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开始和完成时间: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3)表现:
①农业:长江和太湖地区成为全国的粮仓,出现“苏湖熟,天下足”谚语
。
②手工业: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中心并出现瓷都-景德镇;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③商业:南宋的临安比北宋的开封更为繁华;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并设有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④
财政收入: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4)原因(条件):
①政治因素: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
②经济因素:北方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④政策倾向:南方政府重视生产,政策推进。
(5)启示:
①要营造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②要重视科技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③要保护生态环境,爱护自然,可持续发展。
④要采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2.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①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达,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宋朝有发达的造船和航海技术。
③宋朝鼓励海外贸易,并在主要港口设市舶司加以管理。
④由于民族政权的并立,两宋的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3.说出宋代的五大瓷窑?
定窑、汝窑、哥窑、钧窑、官窑。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背景、时间、意义?
(1)背景:
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互之间为争夺人口、草场、水源、牲畜而频繁发生战争,生灵涂炭。人们盼望草原统一起来,结束战争。
(2)时间:
1206年,铁木真完成统一,
被称为成吉思汗。
(3)意义:
①建立了蒙古政权。
②结束了草原混战的局面。
③统治措施促进了蒙古族的发展壮大。
2.蒙古灭亡西夏和金的时间?
①122年蒙古灭西夏。
②1234年蒙古灭金。
3.元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治措施?
(1)时间:
1271年。
(2)建立者:忽必烈。
(3)都城:大都(北京)。
(4)统治措施:
①接受汉族儒臣“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②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
4.元朝统一全国的过程及意义?
(1)过程:
①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灭亡南宋。
②1279年元军攻灭坚持抗元斗争的陆秀夫、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南宋残部,统一全国。
(2)意义:
元朝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1.元朝与以往的政权有何不同?元朝的疆域有多大?有何历史地位?
(1)特点: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疆域四至: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3)历史地位: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范围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元朝民族交融的表现和意义?
(1)表现:
①边疆各族内迁: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
②原迁民族汉化: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
③新民族形成: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2)意义:
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3.
元朝为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设立的中央机构主要由哪些?有何职能?地方上设立的行政机构是什么?
(1)中央:
①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
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
③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地方:设立行省制度。
4.简述行省制度的含义、内容、意义?
(1)含义:
元朝在地方上实行的以“行省”作为主要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
(2)内容:
①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
②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维吾尔)之外,设置了10个行省。
③在行省之下,继承了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
(3)意义:
①行省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的体现,对于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②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维护了国家统一(大一统),便利了各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③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5.简述元朝为了对台湾、新疆、西藏地区进行有效的治理,因地制宜的采取了哪些相应的措施?有何意义?
(1)台湾
措施:设置
澎湖巡检司
,负责管理澎湖和
琉球。
意义: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新疆:
措施:设置
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意义: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3)西藏:
措施:设立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意义:从此,中央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6.
元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
①重新统一全国,疆域最为辽阔
。
②加强民族交融,形成新民族-回族。
③设立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管辖。
④
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设宣政院管辖西藏,使台湾和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统辖的地方行政区。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都
市
生
活
都市
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
大相国寺是北宋开封最繁华的场所。
市民生活
瓦子(瓦肆):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里有勾栏。
瓦子出现原因:城市的繁荣,宋代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节日
今天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就有了。
宋
词
词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
词牌
每首词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格式,叫词牌,如《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等。
宋词
苏轼
(北宋)
豪放派
贡献: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
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
李清照(两宋之际)
婉约派
词风:委婉、细腻、清秀。
思想性:北宋灭亡前,主要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
北宋灭亡后,作品充满血和泪,通过对个人流离不定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发了深沉的忧患情怀。
辛弃疾(南宋)
豪放派
贡献: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词风: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元
曲
构成
元曲包括杂剧、散曲、南戏等。其中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代表
关汉卿
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代表作《窦娥冤》。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此外还有王实甫。
史
学
《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编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书名含义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史学两司马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中国史学不朽巨著。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宋元时期三大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成就表?
发明
概况
传播
意义
印刷术
隋唐时期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元代王祯发明转轮排字法。元朝中期出现铜活字印刷
。
13世纪时,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
降低制书成本,加快图书普及和文化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指南针
战国时发明司南。
宋代时制成了指南针(罗盘针)。
北宋末年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
经过阿拉伯国家传入欧洲。
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火药
唐朝时发明火药。
唐朝末年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宋元时期广泛用于战争。
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
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
2.元代建立了遍布全国的驿站,其目的是什么?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1)目的:为了加强同各地的联系。
(2)作用:
①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②推动了国内交通的发展。
③促进了国内各民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
④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
3.
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对中外交流有何意义?
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