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教材第51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难点:自主思考探究,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下面的算式。
15×8= 25×4= 170×5=
26×100= 30×50= 32×300=
36×20= 9×800= 42×400=
8×600= 20×300= 240×5=
2.学生口算。
3.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二、探究新知
(一)探索积随因数扩大而扩大的规律。
1.出示例3(1):6×2=12 6×20=120 6×200=1200
2.小组讨论,从这几道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通过学习例题方框中的提示,能就题目本身说出20是2的10倍,120是12的10倍;200是2的100倍,1200是12的100倍。
4.为了便于学生表述规律,可和学生一起复习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5.学生总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在本环节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变化规律。
师点拨:扩大的倍数相同。
6.全班交流。谁能把这些规律用一句话来概括?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板书)
7.运用规律,完成练习。
课件出示:12×5=60 14×5=70
12×20=( ) 14×( )=210
(二)探索积随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
1.课件出示:20×4=80 10×4=40 5×4=20
根据以上三题,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小组内讨论交流。
2.积随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
3.把你的发现用一句话概括。
在本环节中,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明确因数变化和积的变化之间的联系。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积也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板书)
引导学生把黑板上的两个规律合并成一个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积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板书)
4.运用规律。
课件出示:45×20=900 45×10=( ) 45×2=( )
三、知识运用
根据25×2=50,利用规律,直接写答案。
(1)25×20= 25×200= 25×2000=
(2)25×( )=1500 25×( )=200 25×( )=500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积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题是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在讲新知识之前,让学生先明确关系:因数×因数=积。引导学生思考:若其中的一个因数不变,改变另一个因数,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作出正确的指引,可以节约课堂时间。随后给出两组算式(教材例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再让学生分别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和运用规律求得数的方法,对积的变化规律进行验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严谨性,最后进行针对性习题巩固。
在练习的设计上,难度层次分明。先是运用规律计算有规律的算式,进而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还有一些环节有待完善:
1.在引入方面,学生更能接受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方式。
2.在验证环节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题目难度,本课上验证环节应降低难度,计算太难会导致重点发生偏离,无法突破。
3.在进行一些探索活动时还应更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