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意义的整理》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根据具体的情境表示出相应的分数,联系实际情境解释或说明分数的具体意义。
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理解分数意义的过程,感受分数的来源与形成,体会数的发展,培养观察比较、比较、综合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体会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数感。
使学生体会用数学方法表示具体问题的力量,感受认识分数对于生活现实的价值和意义,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数意义的拓展。
【教学过程】:
回顾意义,构建完整的认知结构。
导入。
同学们最近学习了分数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对学习的分数的意义进行一个整理。(板书课题:分数意义的整理)
出示,请大家说一说对这个分数的理解。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2份。
师:刚才提到单位“1”(板书:单位“1”),具体可以是哪些?这个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生:想到2÷3这个算式。
生:把2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一份.
生:它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两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老师还带来这样一个分数,它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你能想到那个除法算式?
学生汇报,教师结合学生汇报相机板书(a÷b=)指出:这里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还补充一个怎么样的条件?(b≠0)
【设计意图:单刀直入式的导入,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这个分数的认识,高效的对第一课时学习的分数的意义进行有效的梳理。
为后面分数意义的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沟通联系,清晰分数表示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理解分数表示部分量与整体量之间的关系。
课件出示:
猫头鹰每天的睡眠时间约占全天的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里的的。
2、 让学生说一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师:如果老师用一根直条来表示全天的时间,应该怎样表示?又该怎样做呢?把谁看作单位“1“你还能想到哪些分数呢?
相机板书:、、、……
3、你能知道婴儿每天睡眠时间是多长时间吗?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教师巡视。
指名交流:把24小时平均分成8份每份3个小时,5份是15个小时。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在通过对“猫头鹰每天睡眠的时间占全天的”这句话的分析和理解。学生在发言中思维的火花不断的相互碰撞。相互启发。不经意间就帮助学生完成了分数意义的拓展——分数可以表示部分量与整体量之间的关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数。】
理解部分量与部分量之间的关系。
课件出示
女生人数
男生人数
观察图例,所以说你想到的分数。
把谁看作单位“1”?还想到了什么分数。把谁看作单位“1”
教师引导:你能说说还能得到哪些分数?小组中相互说一说,这些分数都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让学生说清楚每一个分数的产生过程,各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哪个量是哪个量的几分之几。
刚才我们得到了很多的分数、、这三个分数都是把男生的人数看作1份,为什么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数?
帮助学生理解单位“1”不同,就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数。
你认为表示什么呢?
学生详细说一说这个分数产生的过程。
6、教师总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不管这里的几分之一还是几分之几,都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板书)这两个量关系可以是部分量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是部分量与部分量之间的关系(板书)
部分量与整体量
a÷b= (b≠0) 关系
部分量与部分量
【设计意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犹如一枚枚石子投进蓄势已入的湖里,激起了层层涟漪,让学生在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深层次的思考中自主探究、积极合作。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行云流水般,润物细无声中感受到分数还表示部分量与部分量之间的关系。水到渠成,正所谓“灵感总青睐有准备的头脑。】
随堂练习
观察右图中的阴影部分,说说你能看到或者想到的分数。
( )÷( )=
( )÷( )=
( )÷( )=
②根据下列条件,创造出分数。
(1)小明的妈妈每天工作7小时。
我想到的分数是,这个分数是把( )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
(2)双语小学航模小组共有10位同学,其中男生7人,女生3人。
我想到的分数是,这个分数是把( )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样填的?
③、说说你对下面分数的理解。
小明用了 小时完成了数学作业。
小时是把( )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
小红用了作业时间的 完成了数学作业。
这里的 是把( )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
讨论:这里的小时与有什么区别?你能比较小明和小红谁数学作业做的快吗?为什么?
教师总结并指出:分数有时候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有时候表示具体的量。(板书)
部分量与整体量
a÷b= (b≠0) 关系
部分量与部分量
具体量
【设计意图: 遵循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规律,问题设计得精且极具开放性、挑战性,以实例对比丰富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表示具体的量。潜移默化中不自觉的突破教学当中的难点。让学生真正在“体会分数”。】
在数轴上进一步理解分数,引发深层体验。
谈话:经过这么一整理,我们对分数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但分数它终究还是一个数,我们把它放在数的大家庭当中研究看看。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同学们熟悉的数轴。
课件展示一条数轴,让同学说说对数轴的理解。
在数轴上找到,应怎么找?
课件出示数轴,同学说出在数轴上确定的方法。
练习。做分数,完成随堂作业第4题。
(1)在数轴上做一个你喜欢的分数
(2)学生在作业上做分数,教师巡视。
(3)学生展示,说说自己做的分数是怎么想的?
(4)收集学生做的不同分数,在展台上展示对比。
5、课件展示。
小组内同学讨论,你有什么发现?
全班汇报。
生:数轴的左端越往上分数越小。
生:分子都是一份,分母越大,这个数就越小。
师:数轴的左边越往上、、、……这个分数越来越接近于( )?
生:越来越接近于0,但永远不等于0。
生:数轴的右边越往上分数就越大。
师:数轴的右边这个分数越来越接近于()?
生:数轴的右边这个分数越来越接近于1,但永远不等于1。
师:你能说一个比更接近于1的数吗?更近一点的?再近一点的?还近一点的?怎样就更接近了?
师:同一根数轴上红色的点和蓝色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生:发现同一根数轴上红色的点和蓝色的点加起来正好等于1。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在这一组数轴中不同的数轴上,同一个点可以用不同的分数表示。比如===
师:像这样有趣的数还有哪些?
生:==
练习。在数轴上找出、。
课堂总结,深化认识。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怎样的收获和同学分享,小组中相互说一说。
板书设计:
分数意义的整理
单位“1” 部分量与整体量
a÷b= (b≠0) 关系
部分量与部分量
具体量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