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色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百色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3 14:42:47

文档简介

百色市2020年秋季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参考答案


解析:本题考査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张冠李戴,原文第
“‘阅历’其实
阐释学所说的理解

变化最终使理解视野扩大

样,即使
文本,不同生长阶段的理解视野也会形成不同的阅读体验,阅读在历
层面的差异性就出现了。”可见,决定阅读历时向度差异性的是“理解视野‘先在结构
理解视野的‘先
解原意,文章是说“尽管我
阅读体验的差异
性,重视读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但绝不否认这种差异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为文学文本的特殊结
构这一客观基础所限定
概全,文章说
某些网络小说
解析:本题考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
伥潮
是引出“阅读存在历时向度的差
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此句说得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度的差异
答案
解析:A项,从材
大问题,是没有将课堂教学
实践充分结合起来
致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
见,“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是
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
结果
答案
解析:B项,“延续了”有误,应为“延续并发展了”;“是古代游学精神的当代再现”有误,应是“素
质教育的新方
6.答案:①部分学校未能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不重视课程
担心出现安全
题。②许多家长还
数至上”的传统教育观
政府部门监管不
行业
象。④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冲击。(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得3分,

得满分
答案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C项“是因为她们都想让
的丈夫继承父亲的
宋时期的、楠木
让秦老吉发愁”错
女儿抢着伺
2020年秋季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参考答案高二语文第1页,共4页
是因为找
子,而非发愁女儿之间的“争抢
此处流露出作者对传统手
承的隐忧
8.答案
秦老吉挑担卖馄饨
是为了突出他手艺精湛,做的馄饨很受欢迎,同时也
下文秦
第二次写秦老吉挑担卖馄饨的情形

嫁后,秦
手艺自食其力,同时又因无人传承
发愁。③两次叙写,首尾呼应,使
文章结构严谨。④表达了作者对手艺独特精湛、靠
食其力、生活朴实
人的赞美
流露出作者对传统手工艺传承问题的隐忧。(每点
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答案
9.答案
“三姊妹出嫁”为题更女
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姊妹从幼年到许配人家,再到岀嫁的故事。②衬托人物形象。三姊妹是靠父亲秦老吉卖馄饨养大
她们聪慧孝顺,侧面衬托
超,勤劳能干、家
的形象
题。三姊妹所
嫁之人,手艺卓异,各有绝招
平凡低贱处境中,却能依靠精湛手艺自食其力、和乐相爱
答案二:以“担子”为题更
双关。既指秦老吉那
宋时期的、楠木的馄
饨担子,又指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文章的线索。文章先介绍秦老

老吉靠这
养大三个女儿,最后写女儿出嫁后,秦老吉为谁来继承
发愁
穿全文。③突出人物形象。担子古香古色,秦老吉靠挑担子卖馄饨养
女儿,突出了他手艺
超、勤勉敬业、勤劳能干的形象。④突出主题。秦老吉为谁来继承
典的、南宋时期
木的馄
发愁,既表达了作者对传统
传承问题的隐忧
发了读者的思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本题
意存讽赋”意思是:都含讽谏之意
箴时之病
要断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翰林,是我
名。自唐玄宗后
翰林
种是翰林
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翰林
担当起
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
解析:本题考查筛
谏诤之职而被贬谪
表述有
文“宰相以
柬职,不当先谏
相认为白居易是太子属
不应在谏官之先议论政事
白居易官卑俸薄
资历
能超等提拔,愿任何职可听其自便奏
”省略句“不能超等”各1分,句意2
)正碰
嫉恨白居易,便挑他的
说他浮华无德
摭”各1分
2020年秋季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参考答案高二语文第2页,共4页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文学文本意指不确定、意蕴丰富,不同的人就会读出不同的意思,会出现“一千
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
B.理解视野的“先在结构”决定了阅读历时向度的差异性
C.只要读者阅读文学文本时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就能从中感受到丰富的意蕴
D.网络小说意蕴单薄贫乏,很难让读者产生差异化的阅读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论述脉络清晰,主要观点分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
B.文章第二段用中国古人张潮有关阅读的绝妙比喻来引出阅读存在一种空间向度的差异
这一观点。
C.文章综合运用类比论证、因果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逻辑性强,
有说服力
D.文章既从空间和历时两个向度探讨文学阅读的差异性,又指出文学阅读差异性的产生
受文本的限制与制约,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能说明阅读存在历时向度差异性的一项是(3分)
A.小时候我们看《西游记》,钟情的只是孙悟空降妖伏魔的故事;长大后再读,对唐僧
的慈、八戒的憨、沙僧的直,以及师徒四人的情谊,就多了些体会
B.自从拉萨旅游回来,我对有关西藏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C.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D.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等11个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把研学
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长期以来,实践教育环节薄弱甚
至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瓶颈。当今教育面
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导致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实践
活动的积极性。旅行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和社会领域延伸,能唤醒学生
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进入情境中,自觉地参与实践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研学旅行将纳入教学计划》,《光明日报》2016年12月20日)
材料二:
从2013年开始,国家就提出了“研学旅行”的概念。教育部的相关负责人也曾表示,“研
学旅行不是一般的旅游,要有课程的开发,特别是到了富有教育意义的革命传统基地和文化基
地,要把革命的精神、文化的内涵讲出来,让学生受到教育。”相较游学,研学是一种研究性学
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更加注重“学”,重视课程内容,更加强化其深刻的教育
意义。
研学旅行是“旅游+”概念下的新模式,它延续和发展了古代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方式。随着体验式教育理念和旅游业的跨界融合,
研学旅行成为市场热点,特别是近年来,在“文化+旅游”的时代浪潮推动下,未来的研学旅行
甚至会出现许多倍的爆发峰值
(摘编自《还你一个真实的研学旅行》,搜狐网2018年8月24日)
高二语文第2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