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教案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2. 理解文本深厚的文化意蕴 : 解牛之技 —— 解牛之道、养生之道 —— 庄子之道 —— 解道之道
3. 形式上小组讨论 , 合作探究研讨 , 体会文本体裁特征
诵读法 讨论法 讲授法
3 教学重点
? 庖丁解牛之道 庄子之道 解道之道
4 教学难点
? 理解“庄子之道”。
使用教材设想:设计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主研读,讨论交流中学习课文,体悟人生。
5 教学过程
活动 1 【导入】导入
?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和庄子相遇 , 他慨然放歌“纵浪大化中 , 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 , 无复独多虑”。满腹才华却在仕途上一贬再贬的苏轼和庄子相遇 , 他洒脱吟啸“回首向来萧瑟处 , 归去 , 也无风雨也无晴”。今天我们以《庄子养生主》中一篇《庖丁解牛》和庄子相遇 , 看我们又能从庄子那里得到什么呢 ?
活动 2 【活动】初读 —— 解牛之技 评论
1. 请大家齐读一二自然段。
2.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 文惠君看完解牛过程 , 立即做出了什么评价 ?
幻灯片展示 :
嘻 , 善哉 ! 技盖至此乎 ?( “技”着重变色 )
3. 技何至此乎 ? “此”这个代词在原文指代什么内容 ?
师带生齐读 : 手之所触 , 肩之所倚 , 足之所履 , 膝之所踦 , 砉然向然 , 奏刀騞然 , 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 , 乃中《经首》之会。
师问 : 这句话的表意非常明显 , 这里的手、肩、足、膝的动作具有什么美 ?
生 : 舞蹈美。
师问 : 动作之声、奏刀之声具有什么美 ?
生 : 音乐美。
师问 : 音乐美、舞蹈美 , 我们除了可以从《桑林》、《经首》这些乐曲、舞曲的名字上来感受 , 这句话在文字排列上有没有暗示呢 ? 让我们把这句话按照正确的主谓宾来排列应该是什么 ?
幻灯片展示 :
手之所触 , 肩之所倚 , 足之所履 , 膝之所踦 , 合于《桑林》之舞。
砉然向然 , 奏刀騞然 , 莫不中音 , 乃中《经首》之会。
对比
手之所触 , 肩之所倚 , 足之所履 , 膝之所踦 , 砉然向然 , 奏刀騞然 , 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 , 乃中《经首》之会。
师 : 这种写法叫并提 , 我们在《师说》中学过“句读之不知 , 惑之不解 , 或师焉 , 或否焉”。 并提是为了使句子紧凑整齐 , 文辞简练 , 古人又常用并提法以行文。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这两组文字在文字排列上 , 读起来有何区别呢 ?
句式表达上的对称和整齐 , 使得解牛的动作更具有音乐美和舞蹈美的体现
4. “合于《桑林》之舞 , 乃中《经首》之会” , 解牛本是血腥残忍的 , “见其生 , 不忍闻其死 ; 闻其声 , 不忍食其肉 ; 是以君子远庖厨” , 可庖丁解牛的过程不仅不残忍 , 而且简直是如听音乐、如观舞蹈 , 带给我们艺术般的享受。
5. 面对文惠君的惊叹 , 庖丁释刀而对 , “臣之所好者道也 , 进乎技也” , 庖丁所答非文惠君所叹啊 ! 可庖丁陈言结束之后 , 文惠君再赞 ——
幻灯片展示 :
善哉 ! 吾闻庖丁之言 , 得养生焉。
这次赞叹和初次赞叹有何区别 ?
学生对比阅读。读出“嘻”惊叹、赞美、“技何”的重音 ; “善哉”发自内心的敬佩 , “养生”重读。再赞 : 得养生之道
6. 过渡 —— 文惠君初赞是赞技 , 再赞是得养生之道 , “臣之所好者 , 道也” , 那到底庖丁说了什么样的解牛之道 , 就让文惠君有了由解牛之技到养生之道认识的飞跃呢 ? 来 , 我们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第三自然段。
活动 3 【活动】再读 —— 养生之道 评论
1. 指定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 提问 : 文惠君从庖丁陈述解牛的一席话中得到了养生之道 , 请同学们思考庖丁的话 , 说说你觉得文惠君得到了什么样的养生之道 ?
幻灯片展示 :
小组讨论 : 你觉得文惠君得到了什么样的养生之道 ?( 《庖丁解牛》中的养生则是以牛比喻复杂的社会 , 为了保持精神上的自由 , 人该如何和复杂的社会相处 ?)
养生定义 : 狭义养生指的是让身体更加健康 , 让生命得以延长。广义的养生指的则是精神上的自由。
养生主篇 , 主旨在说护养生之主 —— 精神。 —— 陈鼓应《庄子古今译注》
3. 小组展示 : 小组推荐发言人代表上台陈述小组讨论观点 , 指定一名学生代表在黑板上记录学生发言内容。
4. 教师总结点拨 :
幻灯片展示 :
借“庖丁解牛”的故事 , 比喻社会的复杂如同牛的胫骨盘结 , 处理世事应“因其固然”、“依乎天理”顺其自然 , 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 并怀着“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 , 且以藏敛“善刀而藏”为自处之道。
—— 陈鼓应 《庄子古今译注》
活动 4 【活动】三读 —— 庄子之道 评论
可是 , 如果仅仅从养生之道的角度来解读这篇文章 , 我们还没有得到《庄子·庖丁解牛》这篇文章的精髓 , 《庄子》一书以“蛇首动而蛇尾动”来解释其全书主旨 , 其书的思想是融会贯通的 , 《庄子》任何一章节都彰显了庄子哲学的思想核心。那想不想就借《庖丁解牛》来一窥庄子的核心思想呢 ? 也就是想不想仅凭一篇《庖丁解牛》就去读懂庄子呢 ?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 一 ) 物我两忘
若以“牛”喻社会 , 那么“刀”则喻人 ( 过渡语 )
幻灯片展示 :
1 、这段文字中庖丁眼中的“牛”有何变化呢 ?
始臣之解牛之时 , 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 , 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 ,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 官知止而神欲行。
学生解答、教师点拨 :
这三个过程是我们掌握万事万物规律必经的一个过程。“始解牛之时 , 所见无非牛者”就是表象之牛 , 一个整体的庞然大物 , 看不清楚其中内在结构 , 人如刀刃在牛里胡割乱砍或摸索前行 , 或许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一句话能概括其态“心为形役” , 此期为迷茫执着期 ;
“三年之后 , 未尝见全牛” , 即“目无全牛” , 但是对比第三层阶段的神遇 , 意味着此阶段作为感官的“目”虽有所用 , “牛”犹有表相 , “刀”仍有痕迹 , 可是已经在领悟的路途中渐入佳境 , 此期为掌握规律期 ;
“官止神行”意味着更高的境界 , 就庖丁而言 , 是目不用 , 全靠意念 , 尽去人工 , 自我已经完全融入了自然规律之中 , 真是“天地与我并生 , 万物与我为一”的物我两忘、物我交融之境。这既是解牛由技到道的最高境界 , 也是庄子追求的生命审美哲学的核心思想 —— “齐死生 , 忘物我”。
幻灯片飞出 : 以“牛”喻“忘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