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中学
2020级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
史
试
题
考试时间:2月2日
10:30-11:45
考试用时:75分钟
全卷满分:100分
★祝考试顺利★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B
A
D
D
C
B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A
C
A
B
A
C
D
二、非选择题.
17.(14分)
(1)变化:由翻译佛经转向翻译西方的科学文化等书籍。(2分)
背景:新航路开辟后,西学东渐,东西方文化交往增多;晚明政治腐败,社会危机严重;经世致用思想兴起,士大夫主动求索变革之道等。(每点2分,共6分)
(2)意义:传播俄国革命经验;引进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思想准备等。(每点2分,共6分)
18.(12分)
(1)意义:加强对南方的控制,维护国家统一;将南方的粮食运输到北方,缓解关中平原的粮食紧张局面;控制南方的经济发达地区,为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和维系王朝统治提供财政支持。(6分)
(2)启示:交通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维护国家稳定和政治统治的基础;必须大力加强国家的交通建设。(6分)
19.(14分)
(1)误区1:认为科举制对寒门子弟和女性不公平。
认识:这个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科举制规定按考试成绩择优录取,体现了公平。妇女在古代无权无地位是古代社会性质所决定的,与科举制无关。
误区2:认为科举制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认识:蒲松龄是个个案,不能以偏概全。范进和孔乙己都是文学作品虚构出来的人物,不足信。
误区3:认为科举制造成明清以后的科技落后。
认识:宋朝科举制盛行,而印刷术、指南针最终完成宋代。中国科技在明代以后落后于西方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社会环境。
(2)评析:孙中山认为科举制举选拔人才具有公平性,是古代中国独创的,以政府名义恢复考试制度。这是孙中山熔铸中西方文化精华的结果。反映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专制统治、追求民主的强烈愿望。
20.(12分)
【示例一】
标题: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2分)
阐述:在中国古代,列国纷争、诸侯争霸的时代是春秋时期。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崩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演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争霸称雄的战争接连不断,各国争相招揽人才,原来处于贵族底层的士阶层逐渐崛起,社会流动增强,成为活跃在春秋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8分)因此,春秋时期是大国争霸与士阶层崛起的时代。(2分)
【示例二】
标题: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2分)
阐述: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制度逐渐确立,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的地主阶级崛起,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儒家提倡以德治国、仁政、以民为本;道家希望无为而治,崇尚逍遥自由;墨家提倡兼爱、非攻、尚贤、节用,代表平民利益;法家代表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各国统治者出于兼并战争的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荀子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各学派各自提出了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但各家学说的中心和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及理想的人生道路。(8分)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是大变革时代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2分)
【示例三】
标题:大一统王朝的确立(2分)
阐述:中国古代史上大一统王朝的确立是从秦汉时期开始的。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秦始皇创设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巩固了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汉承秦制,在秦朝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统治,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加强了思想统一。这些都为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基础。(8分)因此,秦汉时期是大一统王朝的确立时期。(2分)
2
/
2荆州中学
2020级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
史
试
题
考试时间:2月2日
10:30-11:45
考试用时:75分钟
全卷满分:100分
★祝考试顺利★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忠”是依附于“孝”的,臣对君可称“孝”,君对臣也可称“慈”,到了战国时期,“忠”与“孝”逐渐分离,“忠”的观念得到了强化。这种变化反映当时(
)
A.亲情伦理逐渐淡化
B.道德水平急速下降
C.宗法制度逐渐崩溃
D.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
有学者认为秦汉之际存在必待解决的四个问题:一种大一统的学说;一个极自然的尊君理论;一种均富安民的政策;对有才之士予以正当的出路。秦汉之际这些问题的解决(
)
A.强化了贵族政治的社会局面
B.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基础
C.有利于加强相权以抗衡皇权
D.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确立
3.晋怀帝、晋愍帝时期,中原地区战争不断,内迁的少数民族相继建立政权,并威胁西晋统治,最终酿成永嘉之祸。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洛阳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这次南迁最深远的影响是(
)
A.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B.充实了南方劳动力资源
C.加强了民族间交流交融
D.形成了特殊的士族阶层
4.东汉尚书台曾独任中央秘书机构,后担负行政任务,失去了信息枢纽的本色,魏晋时为中书省所取代;后中书省显耀,皇帝则又另设门下省负责中央的秘书工作。这反映出(
)
A.中枢权力运行机制成熟
B.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C.中外朝制度已逐渐确立
D.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5.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善于经营,可以“累其赢余,益市田数亩”,上升为自耕农或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也能上升为大地主。……不善经营,大地主也会下降为小地主,小地主破产为自耕农,乃至佃农,及身无立锥之地。这说明(
)
A.
封建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
B.
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的顽疾
C.
自耕农是封建经济的主体
D.
封建经济内隐存竞争因素
6.北宋初年,“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这反映出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
A.培植亲信
B.频繁换相
C.分化事权
D.重视法治
7.元世祖忽必烈时创蒙古国字,称为八思巴字,当时的南方理学大师吴澄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是“国音之舟车”“欲达一方之音于日月所照之地”,北方儒学大师许衡“尤精于国字与言”。这说明(
)
A.理学已经摒弃传统华夷观
B.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认同
C.蒙古国字在当时使用普遍
D.元朝全面推行蒙古化政策
8.清朝康乾时期,汇合成了一些著名的区城性中心市场,如下表所示:
区域
市场概况
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市场
输出丝棉纺织品等,输入长江中上游的粮食
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市场
输出生丝、丝织品、铁器、糖等,输入广西及湖南、江西乃至东南亚的粮食
以福州为中心的东南市场
输出糖、茶、瓷器等,输入东南亚及广东、江浙转运之粮
以成都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市场
清前期主要移民区,粮食供应基地之一
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市场
粮食以旱地作物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大豆、烟草等,棉织业等手工业发达,集市遍设
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
A.地理位置决定了市场规模
B.全国性的市场网络初步形成
C.操纵贸易的商帮发展迅速
D.古代城市功能出现较大转型
9.1840年以后,民间涌现出《朔方备乘》《东北边防辑要》等一大批边疆历史地理著作,其中主张无论是“筹边”“谋防”,首要一点就是必须“知边”,亦即了解“边情”。这表明(
)
A.经世致用思潮开始出现
B.政府积极筹备边防
C.向西方学习受学者重视
D.边疆危机得到关注
10.据记载,光绪中叶以后,上海县西南乡乡民采用洋纱以手工织成的土布每年约有百万匹,民国初年仍有四五十万匹,远销东三省、直隶、山东等地。材料反映出当时(
)
A.传统棉纺织业自我更新维持了生命力
B.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现象加剧
C.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殖民地化倾向明显
D.织耕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1.福州船政局雇佣外员为正副监督,承办船政大臣委托的事务;雇请英法技术人员到厂指导教造;1873年将4艘兵船改造为商船;1887年又采用由用船方资助部分经费的办法来筹措经费。据此可知,该企业(
)
A.尚未摆脱对外国势力的依赖
B.可视为洋务民用企业的典范
C.带有近代资本主义的因素
D.开启了中国的工业近代化
12.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至北京,在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康有为写成《上今上皇帝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联署。这反映出(
)
A.近代民族国家意识增强
B.推翻清政府成为社会共识
C.学习西方进入思想层面
D.变法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13、孙中山曾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英国进行实地考察后写道:“两年之间,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该是(
)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C.“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D.“涤二百六十年之龌龊,复四千年之祖国”
14.《青年杂志》第1卷第1—6号各介绍了一位人物的伟大事迹或代表作品,如第1号介绍了“艰苦力行”“自强不息”的励志典范——美国富商卡内基,第6号介绍了美籍华裔航空英雄谭根。这反映《青年杂志》(
)
A.塑造英雄以激励青年
B.着重宣传美国的精神文化
C.重点关注科技的发展
D.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15.五四运动是每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梁启超在五四运动后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毛泽东把五四置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历程中,最终建构了一套完整的带有历史决定论色彩的五四认知模式。这表明五四运动(
)
A.为新革命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创造条件
B.是中华民族觉醒和崛起的起点
C.具有思想启蒙和社会革命的双重意义
D.激发了全民族追求进步的意识
16.1928年6月,朱德、陈毅领导红四军在江西龙源口歼灭进攻之敌千余人。此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8月,毛泽东领导红军排除“左”倾盲动主义的干扰,保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0月,毛泽东正式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这表明(
)
A.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B.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具有偶然性
C.否定城市中心论成为党内共识
D.革命实践催生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中外思想文化交流](14分)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形成了长达一千多年辉煌的译经事业,这一时期,翻译理论主要显现在佛经翻译方面。晚明时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科学技术和学术思想趋于衰微,出现了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渴求。中国士大夫们面对外患内乱的国势,期望通过会通中西哲学、宗教、科学,以期达到富国强兵。
——摘编自何晶、申连云《明末清初翻译高潮成因分析》等
材料二
正是靠着一批留学生、一批精通外文又心甘情愿献身革命的知识分子翻译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以及共产国际的指导性文献,十月革命的经验才被传入并融化进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大众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意识才得以迅速提高。大量马克思主义译著的出现和有关苏俄问题的译介,尤其是早期共产党人的翻译和传播活动,给中国人带来了新思想的火种,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成长提供了理论上和人才上的准备。
——摘编自王英鹏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翻译内容的变化及其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时期翻译马克思经典著作的意义。(6分)
18.[中国古代交通与政治变动](12分)
材料
时期
运河状态
唐朝的政治变动
唐初
大量物资由江淮运抵洛阳后,再走八百里陆路转运到长安。运费昂贵,交通不便
唐高宗在位期间,七次行幸洛阳,有一半时间在洛阳处理政务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后
宰相裴耀卿实行分段运输,江淮粮食运抵洛阳后,江南船返回,粮食储存在当地粮仓中,待时机成熟,用当地船西运。韦坚于渭水之南开凿漕渠,永丰仓和三门仓的粮食可直抵长安
唐玄宗从此长期住在长安,不再东幸。唐朝国势昌隆
安史之乱后
长期战乱导致运河淤塞废弃;运河周边绝少人烟,劳动力缺乏;盗贼和跋扈军人掠夺物资
中央政府虚弱无力,粮价高涨,社会动荡
唐代宗、德宗时期
中央与藩镇冲突不断,藩镇时常切断运河交通线
中央政府财政艰难困窘,粮食恐慌
唐德宗后
唐朝政府在运河枢纽徐州、汴州驻扎重兵,竭力控制运河交通线,委任重臣治理。运河运输时断时续
唐朝统治得以延续
——据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隋唐大运河对维系唐朝统治的意义。(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运河状态和唐朝的政治变动之间的关联性带给你怎样的启示。(6分)
19.[科举制的认识](14分)
材料一
以往对科举制的评价存在许多认识误区,出现各种与历史实际不符的、似是而非的流行说法。如下:
寒门子弟既无力支付读书的费用,又没有关系照顾,很难高中和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同时,科举制不允许女性报考,将半数人口排除在外。
以“文章词赋,冠绝当时”的才子蒲松龄屡试不中而郁闷而死,《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喜极而疯,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总之,科举制要么压抑或遗漏人才,要么造就迂腐儒生。
科举制造成科技于明清以后落后于西方。中国科技成就在世界上的比重,如下表:
时间
前6-前1世纪
公元1-400年
401-1000年
1001-1500年
1501-1900年
占世界比重
50%
62%
71%
58%
29%
——摘编自刘海峰《为科举制平反》等
材料二
孙中山多次谈到科举选拔人才的积极作用,认为“此制最为公允,为泰西各国所无”。1918年孙中山称科举考试为“中国良好之旧法”,期望在共和政治中复活这些优良的制度。1924年8月26日,孙中山以中华民国陆军大元帅名义正式公布了《考试院组织条例》及《考试条例》《考试条例实行细则》等。
——摘编自刘海峰《为科举制平反不等于否定科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谈谈你对材料所列“误区”的认识。(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孙中山对待科举制的态度。(5分)
20.[时空观念](12分)
材料
镌刻在甲骨上的史诗
封邦建国的礼乐世界
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
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
大一统王朝的确立
灿烂辉煌的开放世界
从游牧部落到世界性帝国
沉暮与新生
上表是由著名史学家李学勤、郭志坤主编的《细讲中国历史》(全套12册)标题(节选),对应中国古代史上十二个时期。请选择其中一个标题,运用具体史实对标题予以阐述并指出其对应时期。(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期末历史试卷
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