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复习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第94~100页“总复习”。
?教学分析:本课学生复习的内容主要有:2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数的加减法;比较物体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能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确定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几何体;认识钟表上的整时、半时等。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理解并掌握某物体的形状;熟练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及加减法;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进一步巩固掌握钟面上的时刻。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灵活地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教具:写有“得数大于10,得数小于10”的车牌、车票。
学具:钟表、成长记录袋。
?教学过程:
一、上学去
1.游戏导入。
师: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玩一个“过家家”的游戏,谁愿意参加?
孩子们的眼睛一下子睁得大大的,小手高高举起,个个都在跃跃欲试。
2.复习时间。
师:我们就来做一个“上学去”的游戏,我来叙述,大家来做宝宝。大家觉得什么时间起床合适呢?
生:6点!
师:那就请宝宝们把时钟拨到6时吧。
学生们认真地拨起钟来,然后一个个伸着懒腰,做着起床的动作。
师:吃过早饭,现在是7点刚过,小朋友背起书包,来到楼下。
老师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已经把时钟拨到7时刚过。
师:我们到达学校的时间刚好7:30。
随着老师的话,学生手里的钟变成7:30。
师:现在快8:00了,一年级一班的同学们已经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等待上课了。
3.复习方位。
师:猜猜小朋友接下来要干什么。
一个男孩子高高举着小手,大声说:“他们要坐车去上学,因为我们每天都坐车去上学。”
教师接着他的话提示大家:“我们应该怎样上车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不失时机地进行一些良好习惯的培养)
一个平时很守纪律的小姑娘提醒大家:“大家应该排好队,一个一个地上车。”其他学生也不约而同地点点头。
师:那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排一排队。
老师一声令下,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学生们按照各组商定的方式,站得整整齐齐。
师:请每个组派一名代表,介绍一下你们是怎样排队的。
一阵窃窃私语后,各组的代表开始介绍。
生1:我们组是最矮的站在最前面,高的站后面。
生2:我们组和他们不一样,是从高到矮排的。
师:你能用带有位置顺序的词说一句话吗?
4.分类。
师:这里有两辆车,每辆车可以坐10人,请大家估计一下,我们班的同学乘这两辆车够吗?为什么?
孩子们眨着眼睛,有的开始悄悄地数着,一个聪明的男孩子马上有了答案:“我觉得够,我们班有20人,两辆车能坐下。”很多学生都默默地点着头。
师:请大家分成两队上车,你想怎样分?
有的学生说:“男生一队,女生一队”;有的学生说:“高个的站一队,矮个的站一队。”
5.加减法计算。
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加入到游戏中去。
学生开动脑筋解决了问题后,脸上显示出成功的喜悦。
你能看懂图中8+6=14吗?
借助小棒或计数器说说你是怎么计算8+6的。
二、成长的足迹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你能不能回忆起在这个学期你都学会了什么?在数学课上,有没有令你难忘的事?
学生把自己的成长记录袋轻轻打开,欣赏着,回味着,一个个难忘的片断浮现在眼前……
生1:(一个并不出众,总有些胆怯的小姑娘)我记得有一次数学课,我举了好几次手,可是老师都没叫我,叫了他们,他们说的和我想的一样,可是我也不激动,(她的意思是不着急)因为我还有机会。
生2:(一个上课经常有小动作,作业写得不太整齐的孩子,手里指着一份作业)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次作业,因为它一个错也没有,还有我的字也写得好看了,不像以前那样歪歪扭扭了,我很喜欢这次作业。
生3:(一个平时很少发言,但总是能一鸣惊人的小男孩,他鼓足勇气,举起了手)开学时,奶奶给我买了一本书,都是加减法的题,我做了,有点难,有的我不会做,可是后来,我上课学会了,再做就不难了,我觉得我能克服困难!
生4:(一个满脑子奇思怪想的小男孩儿)我印象最深的是上次,我提了一个最难的数学问题,它得考眼力(观察),还得考脑力……
下课铃响了,小朋友们还有些恋恋不舍,似乎还有很多事要回忆。
?板书设计
总复习
1.时间 2.方位 3.分类 4.加减法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