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有色一中
2020—2021
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
史
试
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
5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我国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三个阶段,其中处于原始人
群阶段的是(
)
A.北京人
B.河姆渡文化
C.仰韶文化
D.龙山文化
2.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晚年对文献典籍进行整理,却没有留下属于自己的著
作。孔子的这一做法(
)
A.为古典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B.包含了古代朴素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
C.打破了贵族阶层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D.体现了诸子百家学说走向融合的趋势
3.观察下图,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中能
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点的是(
)
A.奴隶制度开始形成
B.封建制度正式确立
C.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D.生产力飞速的发展
5.西汉初年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为消除由此带来的威胁中央权力的因素,汉武帝采取的
措施是(
)
A.派卫青、霍去病等带兵出击匈奴
B.推行盐铁官营
C.颁布“推恩令”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6.在改革过程中,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
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交融。他迁都洛阳、改汉服、说汉话、改汉姓等措施大大促进
了鲜卑族的封建化。材料评价的是(
)
A.司马炎
B.孝文帝
C.汉景帝
D.曹丕
7.据唐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可知当
时(
)
A.商业活动完全突破地点限制
B.草市设施齐全
C.市的时间限制逐渐被打破
D.早市商业繁荣
8.唐高祖时期,国家要对大运河一些淤塞的河段进行疏通,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9.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
世纪和
12
世纪的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
先进的地区。自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等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
他地方”。宋代经济在“商业化”方面超越前代的是(
)
A.政府开始推行重农抑商
B.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的出现
C.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D.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10.
南宋的偏安,使许多爱国文人通过作词来表达自己的报国热情。留下“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等名句的南宋词人辛弃疾属于
A.婉约派
B.田园派
C.豪放派
D.花间派
11.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富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其爱国思想的真实写照是
A.“存天理,灭人欲”
B.“天下为主,君为客”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贵”
12.元代曾在西南和中南民族地区实行“以土官治土民”的自治制度。明清改为直接委派流
官管理,即“改土归流”。该变化表明(
)
A.君主专制体制定型
B.中央对全局管控加强
C.国家重视边疆开发
D.民族自治模式的形成
13.明朝中后期在苏州和杭州的丝织业中,一些机户购买织机,开设机房,出现“机户出
资经营,机工对工受值”的情况。这机户与“机工“属于(
)
A.主仆关系
B.雇佣关系
C.租佃关系
D.依附关系
14.太平天国后期,王爷遍地走,一旦被封王,第一件事就是建造王府,于是数不尽的画栋
雕梁拔地而起,苏州的忠王府、金华的侍王府都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花了两三年时间建造
起来的。后来成为忠王府新主人的李鸿章看了忠王府之后叹其为平生所仅见。这一现象说
明太平天国(
)
A.
并未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B.
官员腐化现象比清政府更甚
C.
攀比附会的社会风气浓厚
D.
依靠“封王”来挽救衰退之势
15.《一个赴华翻译的日记》对比了在某场战争中英法两国的不同:“法国人毫无章法,甚至
是一种无政府状态,而英国人则是有组织有安排,有条不紊;法国人堂而皇之的抢,而且
都是单个行动,英国人比较有条理,他们能很快就明白应该怎么抢,而且干的很专业。”
该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抗日战争
16.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中,曾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该“春天”主要发生在
A.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D.20
世纪四十年代后期
17.“袁世凯的皇帝寿命只不过八十三天,张勋的复辟则更加短命,从这以后再也没有人敢于
试登这个宝座。”材料可以佐证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之一是(
)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C.改变了近代中国社会习俗
D.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18.据统计,1901~1911
年间资本在一万元以上的商办企业数量共有
567
家,约占全国民族
企业总量的百分之九十,这些商办企业的资本总额达
10216
万元,几乎占全国民族企业资
本总额的三分之二。这说明当时(
)
A.清政府放弃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C.实业精神推动了国人的办厂热忱
D.民族资本取代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19.某班排练了部历史剧,其中一句台词是:请“民主”和“科学”两位先生来救治中国。
这部历史剧反映的是(
)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中国共产党成立
20.
1925~1926
年,周恩来担任广东革命根据地东江各属行政委员,期间开创了妇女代表参加
管理地方政权的先例,并结合斗争实际和工作实际,运用多种形式,教育培养了一批思想
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的妇女干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妇女是反帝反封建的先锋
B.
男女平等在广东率先实现
C.
国民革命促进了妇女解放
D.
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实效
21.以下是
1917-1921
年《新青年》的主题统计:
文章内容
介绍马克思主义
西方习俗礼仪
国事要闻
文章数量(篇)
36
5
30
由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C.
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22.下图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时间轴。其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形成于(
)
A.A
B.B
C.C
D.D
23.“万里长征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遵城举会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诗中的
“会”是(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八大
24.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
决战。这场战争始于(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一二八事件
D.七七事变
25.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义革会时期,曾于通过大众化的标语口号来发动人民。下列口号属
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是(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打过长江,解放全国
C.打土豪,分田地
D.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0
分)
二、本题共
3
小题,其中
26
题
20
分,27
题
18
分,28
题
12
分,共
50
分。
26.
(2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
西、山西、北京以及北方边疆地区。……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
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
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
1757
年,清政府关闭厦门、宁波等港口,只留广州一地与外国进行贸易,并
规定不许中国官吏与外商直接贸易,由十三行办理一切进出口贸易。
请回答: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
分)
(2)材料二中的“本”、“末”各指什么?概括材料反映的经济政策。(7
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种政策,分析这种政策给中国社会造成
的严重后果。(9
分)
27.(18
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
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
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
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
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
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
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请回答: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分别指出魏晋和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和依据。并据材料二,
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12
分)
(2)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6
分)
28.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于辛亥革命,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很难否定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正如同盟会会员、杰出的教育家雷沛鸣所言,辛亥革命“不是单纯的朝代更替,反之,它是
政治革命,依之,即以创造新政治秩序”,辛亥革命“虽以破坏为方法,却以建设为鹄的”。
辛亥革命打碎了旧秩序,但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方面新秩序的建立。因
此,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化史上一块承前启后的重要里程碑,其历史意义和功绩不容抹杀
——摘编自张立方《现代化视野下的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现代化”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
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黄石有色一中2020—2021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A
C
C
C
B
C
B
C
C
D
B
B
A
B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A
C
C
C
A
B
C
A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其中26题20分,27题18分,28题12分,共50分。
26、(1)表现:长途贸易发展(远距离的商货贸易发展);白银成为合法货币(或白银广泛使用)。(4分)
(2)本:农业。末:工商业。(4分)
政策:重农抑商。(3分)
(3)政策:闭关自守(或闭关锁国或海禁);(3分)
后果:限制了海外贸易发展;不利于与世界市场相联系;阻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任意两点6分)
27、(1)魏晋: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4分)
隋唐:科举制,依据:考试成绩(4分)
特点:考试选官;择优录取。(4分)
(2)新规定:分地录取(分卷考试)。(3分)
作用:一定程度解决人才地区分布不均衡的问题。(3分)
28(12分)论题: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
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列强对华侵略的逐步加深,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代理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成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它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的民主化。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作为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从此步入了近代民主政治实践的新阶段。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详细解析】
1【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人群指的是旧石器的早期和中期,元谋人、北京人是代表;母系氏族公社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达到繁荣,磁山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是代表;父系氏族公社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是代表。由此可知,其中处于原始人群阶段的是北京人,故A正确;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时代,龙山文化是父系氏族公社时代,故BCD错误。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晚年对文献典籍进行整理,却没有留下属于自己的著作”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整理古籍的这一做法为古典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A正确;BD与材料无关,排除;C是孔子兴办私学的意义,排除。故选A。
3【答案】C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嫡长子的判断。根据宗法制的内容,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嫡子中的大儿子,故题中③符合,故C项不合题意,正确;①虽是长子,但不是嫡子,故A项错误,排除;②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故B项错误,排除;④虽是嫡子,但不是长子,故D项错误,排除。
4【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退避三舍”来源于晋楚之间的城濮之战;“卧薪尝胆”来源于吴越之间的争霸战争;“围魏救赵”是桂陵之战中,齐军包围魏国都城用以援救赵国;“纸上谈兵”来自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以上的成语都与春秋战国的兼并与争霸战争有关,反映了诸侯之间兼并争霸战争不断的特点,故C项符合题意;A项,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建立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排除。B项,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确立起来,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牛耕和铁农具的推广,标志着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排除。故答案为C。
5【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解决地方出现的王国问题,主要是依靠推恩令和附益之法,C正确;A属于对少数民族作战的问题,排除;B属于经济领域的措施,排除;D属于思想领域上的措施,排除。故选C。
6【答案】B
【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迁都洛阳,学习汉族文化,仿照汉人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说汉话,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禁穿胡服,提倡与汉族通婚,故材料涉及的是北魏孝文帝,故B符合题意;ACD均非鲜卑族的皇帝,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7【答案】C
【解析】解析:材料信息“夜雨千灯照碧云”、“犹自笙歌彻晓闻”说明打破了对市的时间限制,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空间信息,故A项错误。草市是民间集市,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早市不符合“夜雨千灯照碧云”,故D项错误。故选:C。
8【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具体分工为: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审议驳正;尚书省负责贯彻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因此唐朝三省六部的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故选B;其他选项表述错误,故排除ACD。
9【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之一是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C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始于商鞅变法,排除;B选项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之一,排除;D选项是在战国时期确立的,排除;故选C。
10【答案】C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富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可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顾炎武爱国思想的真实写照,选项D正确;选项A是朱熹的观点,排除;选项B是黄宗羲的观点,排除;选项C是李贽的观点,排除。
12【答案】B
【解析】明清改土归流加强了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故B正确。秦朝建立时君主专制体制基本定型,故A错误。元朝和明清采取不同的民族区域管理政策,都体现了对边疆开发的重视,故C错误。改土归流是由中央直接派遣官员取代地方世代相袭的土官,并非民族自治模式,故D错误。
13【答案】B
【解析】“机户出资经营,机工对工受值”反映出资本主义萌芽,机户与机工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故选B;机户与机工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机工是自由劳动力,ACD不符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排除。
14【答案】A
【解析】太平天国后期,官员一旦被封王,则不顾形势民力,起造王府,这说明农民阶级政权中并未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A正确;题干中并未将清政府的官员和太平天国的官员腐化程度进行比较,排除B;起造王府是被封之人的行为,而非社会风气,排除C;D不符合史实,排除。
15【答案】B
【解析】根据“赴华翻译的日记”“法国人堂而皇之的抢,而且都是单个行动,英国人……他们能很快就明白应该怎么抢,而且干的很专业”,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对中国的抢劫,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6【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B项正确;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时期,A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时期,C项错误;20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民族资本主义走向萎缩和萧条,D项错误。
17.【答案】A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和张勋复辟帝制都不能长久,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击帝国主义势力与袁世凯和张勋复辟帝制无关。C.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袁世凯和张勋复辟帝制都不能长久,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无关。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袁世凯和张勋复辟帝制的时间分别是1915、1917年,时间不符合题意。故选:A。
18.【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901-1911年间商办企业数量多,占全国民族企业总量的百分之九十,资本总额大,占全国民族企业资本总额的三分之二。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近代中国兴起了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了国人的办厂热忱,材料正是这一思潮的影响下出现的现象,故C项正确。19世纪末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而且材料没有涉及清政府的政策,故A项错误。B项是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仍然是以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民族工业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经济的主体,故D项错误。故选:C。
19【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新文化运动中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故C项正确;ABD项与之无关,排除。
20【答案】C
【解析】1925~1926年正处于国民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周恩来开创了妇女代表参加管理地方政权的先例,并结合斗争实际和工作实际,运用多种形式,教育培养了一批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的妇女干部,这说明随着国民革命时期妇女的思想觉悟有一定的提高,促进了妇女的解放,C正确;题干并未体现出妇女反帝反封建的先锋,排除A;当时并未实现男女平等,排除B;1925—1926年是两地第一次合作,排除D。
2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开始于1927年,主要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B项正确,排除ACD项。
2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长征途中中共于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会议中共产党第一次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独立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故C项正确;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排除A项;1927年八七会议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排除B项;1956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国内形势,是社会主义探索的良好开端,排除D项。故选C
23【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故选A;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分析可知:《新青年》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介绍马克思主义,说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A正确;B错误,“唯一”说法过于绝对;C错误,《新青年》中撰文的不光是马克思主义者;D错误,说法与材料不相符;故答案为A。
25【答案】B
【解析】选项B是渡江战役时期的口号,属于解放战争,正确;选项A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口号,排除;选项C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口号,排除;选项D是抗战时期的口号,排除。
27、【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围绕“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现代化”自行拟定一个论题,结合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进行简要阐述。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意义,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如可以选择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角度,结合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帝制,推动我国政治民主化,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我国法制化等史实分析回答。要求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