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相同的-项是( )
A.有仙则名 名副其实 B.谈笑有鸿儒 鸿篇巨制
C.可以调素琴 曲不成调 D.斯是陋室 是非曲直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一连举出三位贤人,具体的写作目的何在?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4.这篇文章与下面这则链接材料相比,语言形式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链接材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薛谭学讴①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②,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讴:唱歌。②衢:四通八达的道路。③谢:道歉。
5.解释下列词语
自谓尽之 尽:_______________ 秦青弗止 止:______________
6.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可以看出秦青歌唱技艺高超。
7.文中的薛谭是个怎样的人?
景公登路寝①之台,不能终,而息乎陛②,忿然而作色,不说,曰:“孰为高台,病人之甚也?”晏子曰:“君欲节于身而勿高,使人高之而勿罪也。今高从之以罪,卑亦从以罪,敢问使人如此可乎?古者之为宫室也,足以便生③,不以为奢侈也,故节于身,谓于民④,及夏之衰也,其王桀背弃德行,为璇室玉门⑤。殷之衰也,其王纣为顷宫⑥灵台,卑狭者有罪,高大者有赏,是以身及焉。今君高亦有罪,卑亦有罪,甚于夏殷之王;民力殚乏矣,而不免于罪,晏恐国之流失,而公不得享也!”公曰:“善!寡人自知诚费财劳民,以为无功,又从而怨之,是寡人之罪也!非夫子之教,岂得守社稷哉!”遂下,再拜,不果登台。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路寝:台名。②陛:帝王宫殿的台阶。③足以便生:够用就行了。④节于身,谓于民:自身省力,又教育了百姓。⑤璇室玉门:华丽的宫室。⑥顷宫:巍峨的宫殿。
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忿然而作色,不说(_____ ___)
②为璇室玉门(__ _____)
③寡人自知诚费财劳民(__ ____)
④是寡人之罪也(___ ___)
9.下列句中加点的“于”与“甚于夏殷之王”中的“于”意思和用法相同一项是( )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B.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醉翁亭记》)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D.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1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今 高 从 之 以 罪
11.翻译下列句子。
(1)君欲节于身而勿高,使人高之而勿罪也。
(2)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12.晏子在与齐景公的对话中,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记过合浦①
苏轼
余自海康②适合浦,连日大雨,桥梁大坏,水无津涯。自兴廉村净行院下,乘小舟至官寨,闻自此西皆涨水,无复桥船,或劝乘疍③并海④即白石。是日六月晦⑤,无月,碇宿大海中。天水相接,星河满天,起坐四顾太息:“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稚子过⑥在旁鼾睡,呼不应。所撰《书》、《易》、《论语》皆以自随,而世未有别本。抚之而叹曰:“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已而果然。七月四日合浦记,时元符三年也。
(注释)①合浦:郡名,即廉州,治所为今广西省合浦县。②海康:郡名,即雷州。其下“廉村”“官寨”“白石”“徐闻”皆地名。③乘疍(dàn):乘坐疍船(指南方少数民族的船舶)。④并海:依海,沿着海路。⑤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⑥过:苏轼幼子苏过,字叔党,人称小坡。
13.请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自兴廉村净行院下(____ _______)
(2)自三峡七百里中(______ ____)
(3)或劝乘疍并海即白石(_______ ____)
(4)或王命急宣(______ _____)
(5)碇:形声,字从石,定从声。“定” 意为平息静止。“石”指石块或石墩。故“碇”本义表示稳定船身或系船的石墩;在“碇宿大海中”,“碇”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
1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吾 何 数 乘 此 险 也 已 济 徐 闻 复 厄 于 此 乎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
16.从《记过合浦》中,你读出一个怎样的苏轼?请结合文意分析。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17.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故人至/暮不来 D.令人/求故人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相委而去 ⑵入门不顾
⑶方与之食 ⑷起之不食以俟者
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⑵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20.甲乙两文说明共同的道理是什么?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出自韩愈《马说》)
(乙)晋平公游于河而乐曰:“嗟乎!安得贤士与共此乐者!”船人固桑进对曰:“君言过矣,夫剑产于越,珠产江汉,玉产昆山,此三宝者,皆无足而至。今君苟好士,则贤士至矣。”平公曰:“固桑来!吾门下食客者三千余人,朝食不足,暮收市租;暮食不足,朝收市租,吾尚可谓不好士乎?”固桑对曰:“今夫鸿鹄高飞冲天,然其所恃者六翮①耳。夫腹下之毳②,背上之毛,增去一把,飞不为高下。不知君之食客,六翮邪,将腹背之毳也?”平公默然而不应焉。
(选自汉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注释)①翮(hè):羽茎,羽毛的枝柱。②毳(cuì):鸟兽的细毛。
2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食之不能尽其材(___ ___)
(2)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 _)
(3)君言过矣(____ __)
(4)然其所恃者六翮耳(_____ _)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今君苟好士,则贤士至矣。
23.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平公默然而不应焉
B.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晋平公游于河而乐曰
C.执策而临之/不知君之食客,六翮邪
D.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得贤士与共此乐者
24.(1)在(甲)(乙)两文中,甲文采用 手法,批判统治者未能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乙文中船工用生动的 (修辞),回答了晋平公的诘问。
(2)请你结合选文说说晋平公算得上是“伯乐”吗?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苦其心志 (2)入则无法家拂士 (3)被服以立 (4)卒得反国
26.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喟然叹曰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B.被服以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故宋昭公亡而能悟 温故而知新
D.孙叔敖举于海 所恶有甚于死者
27.请翻译下列句子。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28.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
(甲)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丙)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9.下列对《行路难》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歌借用乐府古题“行路难”抒发情志,篇幅不长,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
B.以盛宴饯行开篇,诗人面对美酒盛情却“停杯投箸”,透露出内心的苦闷抑郁。
C.“冰塞川”“雪满山”运用典故,表达虽然人生路上艰险重重,但诗人仍对前途充满期待。
D.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情感跌宕,富于变化,主旋律是昂扬激越的。
3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后喻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B.空乏其身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欲有求于我也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D.臣之妻私臣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3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玉盘珍羞直万钱__ __ (2)衡于虑__ __
(3)今齐地方千里___ _ (4)门庭若市___ _
3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3.乙文中第一段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这些人的共同点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34.请简要概括丙文中邹忌和齐威王的形象特点。
(甲)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周武王克殷,封姬姓于巴,爵之,建都江州,为南土诸侯之首。周之季世①,巴国有乱。将军蔓子性行刚烈,晓畅军事,夙夜筹谋。遂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终救巴,蔓子亦身披坚执锐。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借楚之威,克弭②祸难,诚许楚王城,然巴土不可分。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死国,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曰:“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节选自《华阳国志》,有删改)
(注释)①季世:末代。②弭:平息,消除。
3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牺牲玉帛 牺牲:(_______)
(2)齐师败绩 败绩:(_______)
(3)夙夜筹谋 夙夜:(_______)
(4)乃自刎以死国 死国:(_______)
3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 屠乃奔倚其下 B.何以战 许以三城
C.公问其故 巴国葬其身 D.小大之狱 封姬姓于巴,爵之
37.给(乙)文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宁 死 将 吾 头 往 谢 之 城 不 可 得 也!
3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
39.(乙)文中楚王为何要“以上卿之礼”来厚葬巴蔓子将军?
40.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以“闲人”结尾,请简要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4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上下一白 ( )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3)即棹小舟入湖( ) (4)取道……石径塘而归( )
42.下列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
C.堕而折其髀 D.水落而石出
4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44.《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初至西湖记》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
45.理解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1)文章起笔即从蜀国的不利因素谈起,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先帝,有何用意?
(3)《出师表》一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决心?
46.翻译下列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4)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5)男有分,女有归。
(6)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7)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8)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9)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7.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与友期行
②去后乃至
③相委而去
④下车引之
(2)写出下列句子的译文。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4)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合适不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高祖(刘邦)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48.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 ____)
(2)给馈饷,不绝粮道 (______ __)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__ ___)
49.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两组是:( )
① 当世之事/百万之军
②决胜于千里之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③未知其二/以彰其咎
④可计日而待也/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0.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两个句子。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51.写出源于选文中的两个成语
(1)________ ______ (2)______ ____
52.甲、乙两文都谈到了用人的问题,你认为诸葛亮和刘邦都强调了什么?你对此有何看法?
参考答案
1.B
2.青苔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用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杨雄的房舍来对比自己的陋室,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暗示自己以“君子”自居,也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
4.都是骈散结合,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5. 尽:学完 止:阻止
6.“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7.知错能改
8. 同“悦”,高兴 修建 实在 这
9.D
10.今/高/从之以罪
11.(1)君王如果想要节省体力,就不要让人(把台)修得这么高;既然让人(把台)修得这么高,就不要怪罪修建的人。(2)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来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识别采纳正确的言论。
12.晏子通过夏桀、商纣的例子来劝谏君王修建宫室,是为了便于生活,而不是用来享受,君主只有爱民惜才,才能维持社稷。
13.从 在 有的人/有人 有时 船停泊或下碇
14.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
15.老天要是没打算把你们带走,那我们此次一定能度过一难。
16.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的三起三落,被贬到海南这样的荒凉之地,生活非常困苦。但苏轼不沉溺在迷惘中,“吾辈必济”,看到了一个不畏艰险,对未来充满坚定信念(乐观、豁达)的苏轼。
17.D
18.(1)舍弃 (2)回头看 (3)才 (4)等待
19.(1)过了正午友人每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走后,友人才到。(2)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20.做人要讲诚信(答讲礼貌礼节的不给分)
21.①“食”通“饲”,喂养 ②有时 ③错,不正确 ④凭借,依靠
22.(1)想要它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可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如果您真的喜好人才,那么贤士名人自然都会投到您的门下。
23.D
24.(1)托物寓意,比喻。
(2)不算是伯乐。他只是喜欢人才,却不具备识别人才的慧眼,真正的人才仍然无法获得,无法得到重用。
25.(1)使……痛苦 (2)“拂”同“弼”,辅佐 (3)“被”同“披”,穿着 (4)最终(终于,最后)
26.C
27.(1)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2)朝内朝外都不能使我听到我的过失.因此到了这个地步!
28.“谄谀者众”,无“法家拂士”。
29.C30.D
31.(1)同“馐”,美味的食物 (2)同“横”,梗塞,不顺 (3)方圆 (4)集市
32.(1)(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2)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33.都经历艰苦磨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示例:说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即逆境使人成才。
34.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有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坚定决心。(意思相近即可)
35.(1)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2)大败 (3)早晚,日日夜夜 (4)为国而死
36.A
37.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
38.(1)他们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2)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这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什么!(意对即可)
39.巴蔓子为了国家的安危能够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国家的完整,使楚王非常敬佩。(意对即可)
40.闲人包含着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有赏月时的悠闲自在;有贬滴之后的无所事事;以及旷达释怀的人生态度等等。(意思接近即可)
41.(1)全(2)尽力(3)划(船)(4)回去(回来)
42.B
43.(1)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于此的人啊!)(2)这时候想要用一句话描写(眼前美景)却无法做到,大概就像是曹植梦中初次遇到洛神时(那种惊艳的感觉吧)。
44.《湖心亭看雪》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写景(答出“白描”即可);《西湖》用生动的比喻写景。
45.(1)告诫后主形势危急,应修明内政,为后文提出的三点建议做铺垫。
(2)勉励后主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先帝未完成的大业,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主要表达了作者想要报答先帝的深厚恩德和效忠刘备父子的真挚情感以及“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或:成霸业,兴汉室)的决心。
46.(1)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2)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4)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5)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6)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自己想私藏。
(7)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8)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9)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47.(1)①约定②才③离开④拉
(2)①到了正午还不到,这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就是没有礼貌。
②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48. ①因为 ②断绝、阻绝 ③拜访
49. C
50.(1)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2)这就是他被我击败的原因。
51.计日而待 不求闻达 三顾茅庐 运筹帷幄(任意写出其中2个即可)
52. 强调了善于使用人才(亲贤)的巨大作用。紧扣文章内容谈观点如:刘邦论楚亡汉兴,做到用人所长,人尽其才,体现了他得人才得天下的精髓思想。那么今天,我们企业的各级领导则更应学学古人,胜于先贤,要具备爱才之心,识才之智,荐才之德,容才之量。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才能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