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女娲造人》课件(共40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1《女娲造人》课件(共40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3 20:58:2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女娲造人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重点)
2.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难点)
3.激发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素养)
一、新课导入
看图片猜故事。
同学们,这些故事是不是确有其事?
明明知道这些故事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
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它们表现了“人类童真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抟土造人的神奇。
二、预习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开辟(pì)
女娲(wā)
莽莽榛榛(zhēn)
揉(róu)
掘起(jué)
澄澈(chéng
chè)
掺和(chān)
2.解释词语。
生气蓬勃:富有朝气,充满活力。蓬勃,旺盛的样子。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采,神采,神色。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已经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堪,忍受。
3.文体知识。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通过想象进行解释的集体口头创作。
4.作者简介。
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著述颇丰。1950年,他的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学术声望。之后,袁珂先生先后撰写了《中国神话传说》《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中国神话百题》《中国民族神话词典》《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神话故事新编》《中华文化集粹丛书·神异篇》《山海经校注》《巴蜀神话》(合著)等20多部著作以及800余万字的论文。
5.文题解读。
对于“女娲造人”这个神话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详。那么,你们是怎么来理解神话的呢?
“女娲”是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是华夏子孙的“圣母”,这是本文的主要人物。“造人”
指女娲把黄泥捏成人,这是本文的的中心事件。“女娲造人”这个标题概括、统领了全文内容。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能激发我们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和兴趣。
三、阅读课文
带着下列任务阅读课文: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女娲为什么要造人,是怎样造人的?
3.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4.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四、整体感知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详细地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和方法。
2.这篇神话主要讲了哪两部分内容?
明确:(1)造人的原因。(2)造人的方法和过程。
3.女娲为什么要造人?(第1—4自然段)
明确: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非常孤独,想让天地间生机蓬勃起来。
4.女娲是怎样造人的?(“女娲造人”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明确:用两种方法:
(1)用泥捏人(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
(2)拉藤溅泥(“揉团黄土造人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
第一方法使女娲疲惫不堪,第二种方法简单省事,能造出更多的人。(想象)
5.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明确:女娲造出来的人聪明而美丽,他们能说会走,喊女娲为“妈妈”,他们的身体虽然小,但相貌和举止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相同,看起来似乎便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气概。他们分为男女,可以自己创造后代。
6.女娲是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的?(文章的17、18段)
明确:把那些小人儿们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7.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1—4):女娲决定在天地间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
第二部分(5——16):写女娲造人的过程。
第三部分(17、18):女娲想出一个可以让人类长久绵延的好办法,那就是男女配合,繁衍生息。
五、复述课文
请你用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要求:(1)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讲述,尽量投入感情,表述连贯,力求生动。
(2)借助肢体语言表现。
(天地开辟以后,有一个女神叫女娲,她觉得天地之间很孤独,所以想添点东西让它多一些生机,最后她用黄泥创造了人。之后,女娲觉得一个个用手造人太累了,就想到了挥藤造人,创造出大量的人。最后她又让男女搭配,让人类自己生生不息繁衍下去。)
六、比较阅读
1.阅读《风俗通》,结合注释口头翻译。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絙人也。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译文: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平庸的人只是女娲用绳子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2.在《风俗通》里关于“女娲造人”的记载基础上,本文丰富了哪些内容?
明确:女娲造人的动机;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人造出来后欢心喜悦的场面;女娲的心理活动;女娲的喜怒哀乐;作者的评述。……足见作者想象的丰富。
深入解读
1.第2段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情有什么关系?
明确:原野广阔,草木丛生,眼前的景象必然会增加女娲的孤独感。景物衬托人物心情,引出下文女娲要在世间添点东西的想法。
2.第3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女娲造人一事。
3.第4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女娲的什么特点?
明确:动作描写——“走”“蹲”;神态描写——“笑”“假装生气”。这些描写突出了女娲是个活泼可爱、富有思想、充满活力的女神。
4.第5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女娲的什么?
明确:“掘”“掺”“揉”等动词用得极其准确,生动地刻画了女娲造人的一系列动作和过程,表现了女娲造人时的慎重、认真和执着。
5.人类落地后,第一句是喊“妈妈”,这有着怎样的丰富意蕴?
明确: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这种喜悦感,体现了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说明母亲孕育生命的重要性,表达了对母亲的爱。一声“妈妈”的呼唤,使死寂的世界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世间的温情爱意。
6.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8段。
明确:神态、动作描写。“兴高采烈”“跳跃”“欢呼”等对神态及动作的描写准确地表现了第一个人获得生命后的喜悦。
7.第9段刻画了女娲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满心欢喜”“眉开眼笑”等词把女娲的人性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给人以亲切温柔之感,并为后文她辛勤地不知疲倦地造人奠定感情基础。
8.从修辞角度赏析第13段。
明确:“工作着,工作着”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女娲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地劳动,一位勤劳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
9.第13段按什么顺序写的?表现了女娲怎样的精神?
明确:运用时间顺序,写女娲夜以继日地工作,表现了她执著而忘我的工作精神。
10.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15段。
明确:动作描写。“拉”“伸”“搅”“挥洒”等一系列动词,活现了女娲挥藤洒泥造人的具体过程,体现了女娲的智慧,与“绝妙”一词相照应。
11.如何理解第18段?
明确:“终于”一词体现了女娲思索之苦、思索时间之长。“绵延”一词写出了人类繁衍的延续不断。为解决人类的延续问题,女娲让男女配合,繁衍生息。这一想象非常奇特,体现了女娲既有神的威力,又有人的思想,使故事自然而真实。
12.试找出文中两处议论性的语段,说一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11
、17段。
本文以记叙为主,但女娲造人的两个阶段性过程用两个议论段,通过女娲的心理活动,不着痕迹地连接起来,既符合人的思维发展规律,又使故事有了完整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八、人物形象
1.以“与其说女娲是一个神,不如说女娲是一个________”的格式,并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女娲形象。
明确:
(1)与其说女娲是一个神,不如说女娲是一个人。
因为在课文中,有对于女娲多处的人物描写,处处显示出女娲身上人的特性。如第2段“感到非常孤独”;第三自然段“假装生气”。
第9段“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等,使读者觉得女娲不再是一个无喜无悲、高高在上的神,而是一个有着喜怒哀乐,和我们一样可以去亲近的普通人。
(2)与其说女娲是一个神,不如说女娲是一个少女。
课文第3、4段对于女娲的心理、动作、神态描写十分生动传神,她有喜怒之情,会笑,会假装生气,会像世上所有爱美的小姑娘一样会对“镜”欣赏自己,会“忽然灵机一动”,极其活泼可爱,聪明机灵。
(3)与其说女娲是一个神,不如说女娲是一个母亲。
在课文中,女娲不仅创造了人类,给予了人类生命,而且“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同时第13段表明她和人类母亲一样勤劳忙碌,为了子女,披星戴月地工作,女娲难道不也是一个母亲吗?
形象小结:
(1)神:一天变化七十二次、揉黄泥造人、挥洒泥浆造人……具有“神”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
(2)人:寂寞孤独、自豪欣慰、忙碌疲倦……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具有“人”的心理、情感、活动。
九、概括主题
本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十、写作特色
?想象丰富,贴近生活。
神话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些秘密,求得一种说法,所以只好借助于天真的想象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正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和美丽的向往。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文章在叙事时,详略得当,对能突出中心的地方详写,对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地方则略写。例如,人来到世间的过程,是本文的重点,所以作者对女娲造人的方法详写,对造人之前的世界的景象则略写。两种造人方法,作者详写了第一种,后一种用了两段,十分简略。这是因为前者更能体现女娲造人的精神,是第二种方法的基础,这样安排突出了重点。
?语言清新,质朴生动。
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文中说她“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看到自己的影子时,“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这种口吻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而不是一个神。
●本文语言的细节描写:给人一种柔美、新鲜、喜悦、娓娓道来之感。
“孤独”“笑”“生气”“灵机一动”“满心欢喜”“眉开眼笑”等词语把女神的人性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给人以亲切、温柔之感。而人的“开口就喊”“兴高采烈”“跳跃”“欢呼”“聪明美丽”“非凡的气概”又处处洋溢着诞生的喜悦感。
本课小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十二、课后作业
阅读《淮南子·嫦娥奔月》:“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
译文:后羿在西王母娘娘之处得到了能够脱离死亡的仙丹,但是后羿的妻子嫦娥却偷偷的吃掉了仙丹,并奔到月亮上,居住于此,变化为蟾蜍,这就是人们传说中的月之精灵。
请同学们发挥大胆新奇的想象,进行人性化的改写。
板书设计:
女娲造人
袁珂
丰富的想象——造人的具体过程
巧妙的构思——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人性化描写——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女娲造人》同步检测
(满分:70分
时间:4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0分)
  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
)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作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篷勃起来才好。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开辟(
) 
鸟shòu(
)虫鱼
 莽莽榛榛(
)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的写法是“ 
 ”。(2分)?
(3)“莽莽榛榛”在句子中的意思是:(2分) 
 。?
(4)文中加点的“它”是指(1分) 
 。?
(5)将划线句缩为简单的一句:(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作‘人’。”这句话中“人”加引号的作用是(
)(2分)
A.表示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着重指出
D.讽刺或否定
3.下列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捏了一些同自己相仿的“泥娃娃”。/
相仿:大致相同,相差不多
B.盘古开辟了天地。/
开辟:建立,创立
C.捏累了,就索性用树枝蘸满泥巴在地上甩来甩去。/
索性:干脆。
D.女娲又把男人和女人相配,让他们繁衍子孙。/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4.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在走向茫茫宇宙的过程中,神通广大的航天器是人类探索宇宙最有力的帮手。
B.看到满山的柚子树结满了柚子,丰收在望,果农们一个个眉开眼笑。
C.为把“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王书记灵机一动,亲自到特困户李大爷家走访。
D.有一年紫藤没有开花,她仍然兴高采烈地举办了聚会,以纪念往年的花开景象。
5.阅读语段,找出表述不准确的一项
(  )(2分)
中华民族是拥有伟大梦想的民族。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中国人民不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都能生生不息、奋斗不止,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
在中华文化发展的长河中,中国人民一直保持、延续着强烈的伟大梦想精神。盘古开天、伏羲画卦、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中国古代神话,作为一种“神化”的现实生活,表达了古代中国人民改天换日、填海移山的强烈愿望,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正是基于这样的追求和执着,中国人民对理想社会的梦想始终不灭,小康生活的理念千百年来激励着中国人民顽强奋斗。
A.“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中的“艰苦”“恶劣”都是形容词,表现了中国人民当时面临的处境。
B.“延续着强烈的伟大梦想精神”中“强烈”的反义词是“微弱”。
C.语段中加点的“这样”是名词。
D.这个语段写得慷慨激昂,鼓舞人心,应用充满激情的语调朗读。
6.下列说法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神话    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    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横线处可填关联词“不是……而是”
)?
B.本文是一篇神话传说,它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母亲。(
画线句子成分残缺,应在“母亲”后加“的形象”
)
C.嫦娥奔月、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用口耳相传的方式,诉说着对深邃而神秘的太空的向往。(
“口耳相传”是指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此处使用正确
)
D.为激发同学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有人提议把校运会可以改为体育节,这样参与的同学或许会多些。(这个句子词序上没有毛病。)
7.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反复)
B.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反问)
C.如果生命是树,尊严就是根;如果生命是火,尊严就是燃烧;如果生命是鹰,尊严就是飞翔。(排比,比喻)
D.人总是要死亡的,死亡了一批再创造一批吗?未免太麻烦了。(设问)
8.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动作描写)
B.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神态描写)
C.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心理描写)
D.“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语言描写)
9.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如果从南方古猿算起,则有200—300万年。
②工具的制造是有意识的活动,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重要的特点。
③从猿到人的过渡,如果从腊玛古猿算起,大约经过了1000多万年。
④它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结束。
⑤在长期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过渡时期的生物终于学会了制造工具。
A.③①⑤②④  B.⑤②④③①
C.③⑤①④②  D.②④⑤③①
10.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相传女娲是以自己的身体为原型,创造出人类的。
B.女娲用黄泥捏出了第一个人,人的相貌和举止有些像神。
C.女娲安排男女婚配,使他们自己创造后代,人类就这样绵延下去。
D.女娲接连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捏泥人,从此,大地上布满了人类的足迹。
11.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开展“走进神话,追寻人类起源”的主题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12分)
(1)请你结合本次活动的主题,仿照示例再策划两项活动。(2分)
项目一:搜索神话资料
项目二: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语文老师搜集的关于神话的古诗词名句,请你说说它们分别化用了哪些神话故事。(4分)
①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古诗十九首》)
②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李贺《李凭箜篌引》)
③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④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西游记·卷首诗》)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开展的月球探测工程被命名为“嫦娥工程”,你知道这个命名跟哪个神话故事有关吗?这个命名好在哪里?(3分)
(4)请发挥想象,大胆描述一下未来地球人的形象。(3分)
二、阅读理解(30分)
(一)比较阅读《女娲造人》(节选)和《风俗通》选段,完成下面小题。(16分)
《女娲造人》(节选)
走呀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
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接触到地面,马上就活了起来,并且一开口就喊:
“妈妈!”
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女娲看着地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人的身体虽然小,但据说因为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相同,看起来似乎便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
女娲对于她这优美的作品,感到很满意。于是,她又继续动手做她的工作,她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从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
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她一心想把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很久,还没有达到她的志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
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挥洒,泥点儿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一般无二。“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作,果然简单省事。藤条一挥,就有好些活的人出现,大地上不久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大地上虽然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却还没有终止。她又考虑着:人总是要死亡的,死亡了一批再创造一批吗?未免太麻烦了。怎样能使他们继续生存下去呢?这却是一个难题。
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担负起养育婴儿的责任。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风俗通》选段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①黄土作人。剧务②,力不暇供③,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絙④人也。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注释】①抟(tuán):捏成团。②剧务:工作繁多。③力不暇供;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完成这项工作。④絙(ɡēnɡ):粗绳索。
1.
关于女娲造人的方法,两文有相似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用简洁的文字填写下表。(3分)
《女娲造人》
《风俗通》
揉泥成团造人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造人
“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③________________造人
“因置婚姻”
2.《女娲造人》是根据古代有关记叙改写的,对照《风俗通》里的记载,作者主要增添了哪些内容?(4分)
3.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1)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跳跃和欢呼”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2)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挥洒,泥点儿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一般无二。(说说加点词在文中的作用。)
4.女娲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分)
5.你从本文的故事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2分)
(二)课外类文阅读(14分)
生长在城市里的一棵树
【美】劳拉·伊丽莎白·理查兹
陈荣生

①在一座拥挤的城市里,在两座高楼之间长着一棵树。这棵树的周围没有任何绿色植物,树一侧的叶子碰到了一座仓库密密实实的墙,另外一侧的叶子掠到了一座破旧公寓的窗口,下面的空间已经被水泥铺到树的根部,但这棵树仍然活着,而且每到春天都会长出新鲜嫩绿的叶子。
②“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住在树根下的老鼠问。“我就不会这样做,如果我是你的话”。
③“这是我的事!”树说。“这是我得做的事情。我的家族全都这样做”。
④“但是没有人来看你,在这样的环境里,”老鼠说,“除了我。”
⑤“那不关我的事!”树说。
⑥但是,公寓里那位生病了的姑娘说:“妈妈!亲爱的妈妈!窗外那棵树长出细小的新叶了,嫩嫩的,绿绿的。春天来了,即使是在城市里也可以看到春天了。现在我会长得更好。我敢肯定。”
⑦“感谢上帝!”母亲说。
⑧夏天来了。树叶长得又大又长,树枝被它们压得弯了腰。树叶在风的吹拂下颤抖,留下了一片阴凉。
⑨“你这样耗费自己的生命,真的让人为你感到遗憾!”住在树根下的老鼠说,“要是你捕捉昆虫,或者做些有用的事情,我倒会感到好受一些。你为什么就是要这样做呢?”
⑩“这是我得做的事情!”树说。“我的家族全都这样做”。
⑾“但是,如果有人关注或同情的话,那又会不同,”老鼠说。
⑿“那不关我的事!”树说。
⒀但是,公寓里那位生病了的姑娘说:“妈妈,热浪让人感到窒息。要不是有那棵可爱的树的遮阴,我真的无法忍受。风把树叶吹得沙沙作响,我从这种响声中感觉到了凉爽,好像置身于山间一大片森林,森林里的树木凤舞婆娑,碧绿的草地上长满了鲜花,清香四溢,叮咚作响的泉流你追我赶往前奔。”
⒁“感谢上帝!”母亲说。
⒂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就是秋了。空气开始稀薄和变冷,那棵树的树叶也开始变黄,一片接一片地掉落到地上。水泥地面全都被落叶覆盖了,那些落叶就像金子般闪闪发光。
⒃“现在你明白了!”
住在树根下的老鼠说,“现在一切都结束了,你的辛苦有何所得?”
⒄“我做了我得做的事情”,树说,“那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⒅“真是懦弱的植物!”老鼠说,“如果你结出果实让人吃,那至少算是留下一点东西,可现在,除了掉落的枯叶和空荡荡的树枝,你什么都没有留下。”
⒆“那不关我的事!”树说。
⒇但是,公寓里那位生病了的姑娘说:“妈妈!亲爱的妈妈,夏天已经结束了。看啊!我那棵可爱的树掉叶了,那些光秃秃的树枝拍打着我们的窗口,似乎在提醒着我,那棵树该安静休息了,我想我也要睡觉了。亲爱的妈妈,请您帮我拾几片树叶,我要好好珍藏,因为它们一直是我快乐的源泉。”
(21)说完,她转身面对着墙,慢慢地入睡了。
(22)“感谢上帝!”母亲说。
——选自《美文》(有删改)
1.文章写了一棵树的经历,也写了一位生病女孩看到树后的感受,请分别加以概括。(4分)
树的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孩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的环境描写,写出了树怎样的生存环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3.结合语境,说说第⑤⑧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那不关我的事!
(2)树叶在热浪下微微颤抖,留下了一片阴凉。
4.请从修辞或描写手法的角度,对文章第⒀段划线语句进行赏析。(3分)
好像置身于山间一大片森林,森林里的树木凤舞婆娑,碧绿的草地上长满了鲜花,清香四溢,叮咚作响的泉流你追我赶往前奔。”
5.文中的树反复说:“这是我得做的事!”“我的家族全都这样做。”这两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并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它的现实意义。(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女娲造人》同步检测
(满分:70分
时间:4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0分)
  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
)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作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篷勃起来才好。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开辟(

) 
鸟shòu(

)虫鱼
 莽莽榛榛(zhēn
)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篷勃 ”,正确的写法是“ 蓬勃 ”。(2分)?
(3)“莽莽榛榛”在句子中的意思是:(2分) 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
(4)文中加点的“它”是指(1分) 天地 。?
(5)将划线句缩为简单的一句:(2分)这世间显得荒凉寂寞。
2.“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作‘人’。”这句话中“人”加引号的作用是(
B
)(2分)
A.表示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着重指出
D.讽刺或否定
3.下列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B
)(2分)
A.捏了一些同自己相仿的“泥娃娃”。/
相仿:大致相同,相差不多
B.盘古开辟了天地。/
开辟:建立,创立
C.捏累了,就索性用树枝蘸满泥巴在地上甩来甩去。/
索性:干脆。
D.女娲又把男人和女人相配,让他们繁衍子孙。/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解析】B项“开辟”这里应该解释为:指宇宙的开始。
4.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在走向茫茫宇宙的过程中,神通广大的航天器是人类探索宇宙最有力的帮手。
B.看到满山的柚子树结满了柚子,丰收在望,果农们一个个眉开眼笑。
C.为把“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王书记灵机一动,亲自到特困户李大爷家走访。
D.有一年紫藤没有开花,她仍然兴高采烈地举办了聚会,以纪念往年的花开景象。
【解析】A项,神通广大:指无所不能的本领。
B项,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D项,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C项,灵机一动:形容突然间想出了办法。不符合语境。
5.阅读语段,找出表述不准确的一项
( C )(2分)
中华民族是拥有伟大梦想的民族。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中国人民不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都能生生不息、奋斗不止,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
在中华文化发展的长河中,中国人民一直保持、延续着强烈的伟大梦想精神。盘古开天、伏羲画卦、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中国古代神话,作为一种“神化”的现实生活,表达了古代中国人民改天换日、填海移山的强烈愿望,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正是基于这样的追求和执着,中国人民对理想社会的梦想始终不灭,小康生活的理念千百年来激励着中国人民顽强奋斗。
A.“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中的“艰苦”“恶劣”都是形容词,表现了中国人民当时面临的处境。
B.“延续着强烈的伟大梦想精神”中“强烈”的反义词是“微弱”。
C.语段中加点的“这样”是名词。
D.这个语段写得慷慨激昂,鼓舞人心,应用充满激情的语调朗读。
【解析】“这样”是指示代词。
6.下列说法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2分)
A.神话    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    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横线处可填关联词“不是……而是”
)?
B.本文是一篇神话传说,它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母亲。(
画线句子成分残缺,应在“母亲”后加“的形象”
)
C.嫦娥奔月、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用口耳相传的方式,诉说着对深邃而神秘的太空的向往。(
“口耳相传”是指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此处使用正确
)
D.为激发同学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有人提议把校运会可以改为体育节,这样参与的同学或许会多些。(这个句子词序上没有毛病。)
【解析】D项词序不当,应该把“可以”放在“把”前。
7.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错误的一项是(
D
)(2分)
A.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反复)
B.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反问)
C.如果生命是树,尊严就是根;如果生命是火,尊严就是燃烧;如果生命是鹰,尊严就是飞翔。(排比,比喻)
D.人总是要死亡的,死亡了一批再创造一批吗?未免太麻烦了。(设问)
【解析】D是疑问句。
8.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动作描写)
B.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神态描写)
C.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心理描写)
D.“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语言描写)
【解析】(1)
标志性词语“掘起、揉团”(2)
标志性词语“眉开眼笑”(3)
标志性词语“觉得”(4)只是一般的叙述。
9.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①如果从南方古猿算起,则有200—300万年。
②工具的制造是有意识的活动,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重要的特点。
③从猿到人的过渡,如果从腊玛古猿算起,大约经过了1000多万年。
④它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结束。
⑤在长期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过渡时期的生物终于学会了制造工具。
A.③①⑤②④  B.⑤②④③①
C.③⑤①④②  D.②④⑤③①
【解析】③①句读表示时间,应衔接。④句“它”承前指代,应在段末。
10.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相传女娲是以自己的身体为原型,创造出人类的。
B.女娲用黄泥捏出了第一个人,人的相貌和举止有些像神。
C.女娲安排男女婚配,使他们自己创造后代,人类就这样绵延下去。
D.女娲接连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捏泥人,从此,大地上布满了人类的足迹。
11.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开展“走进神话,追寻人类起源”的主题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12分)
(1)请你结合本次活动的主题,仿照示例再策划两项活动。(2分)
项目一:搜索神话资料
项目二: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语文老师搜集的关于神话的古诗词名句,请你说说它们分别化用了哪些神话故事。(4分)
①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古诗十九首》)
②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李贺《李凭箜篌引》)
③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④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西游记·卷首诗》)
(3)我国开展的月球探测工程被命名为“嫦娥工程”,你知道这个命名跟哪个神话故事有关吗?这个命名好在哪里?(3分)
(4)请发挥想象,大胆描述一下未来地球人的形象。(3分)
答案:
(1)(示例)项目二:填写人类进化表
;项目三:探讨人类起源新学说(编写人类起源故事)
(2)①牛郎织女七夕相会
②女娲炼石补天
③吴刚伐桂
④盘古开天辟地
(3)嫦娥奔月。好处示例:寄托了中国人民千年来的飞天梦;表达了中国人对登上月球的向往;具有中国特色,表明它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工程。
(4)示例:未来地球人的脑门特别大,思维能力强;双耳张开,能听到宇宙外的声音;脸部会有三只眼,能看到千里之外的事物;两肩会长出翅膀,可以在天空中自由飞翔。
二、阅读理解(30分)
(一)比较阅读《女娲造人》(节选)和《风俗通》选段,完成下面小题。(16分)
《女娲造人》(节选)
走呀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
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接触到地面,马上就活了起来,并且一开口就喊:
“妈妈!”
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女娲看着地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人的身体虽然小,但据说因为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相同,看起来似乎便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
女娲对于她这优美的作品,感到很满意。于是,她又继续动手做她的工作,她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从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
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她一心想把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很久,还没有达到她的志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
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挥洒,泥点儿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一般无二。“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作,果然简单省事。藤条一挥,就有好些活的人出现,大地上不久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大地上虽然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却还没有终止。她又考虑着:人总是要死亡的,死亡了一批再创造一批吗?未免太麻烦了。怎样能使他们继续生存下去呢?这却是一个难题。
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担负起养育婴儿的责任。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风俗通》选段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①黄土作人。剧务②,力不暇供③,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絙④人也。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注释】①抟(tuán):捏成团。②剧务:工作繁多。③力不暇供;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完成这项工作。④絙(ɡēnɡ):粗绳索。
1.
关于女娲造人的方法,两文有相似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用简洁的文字填写下表。(3分)
《女娲造人》
《风俗通》
揉泥成团造人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造人
“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③________________造人
“因置婚姻”
①抟黄土作人
②挥藤洒泥
③男女配合
2.《女娲造人》是根据古代有关记叙改写的,对照《风俗通》里的记载,作者主要增添了哪些内容?(4分)
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的场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3.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1)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跳跃和欢呼”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包含一种高兴、喜悦的心情。
(2)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挥洒,泥点儿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一般无二。(说说加点词在文中的作用。)
这一系列的动词写出动作的干脆利落,表现了女娲想造出大量小人儿的急切心情,与手捏小人方法对比,突出该方法的快捷巧妙。
4.女娲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分)
①她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②她更像一个普通的“人”,她有人的孤独感和喜怒之情。③她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④她是一个喜爱孩子的母亲等。
5.你从本文的故事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2分)
本文的故事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我们面对未知领域,只要努力去探索、去追求,就一定能感受到创造成功的喜悦。
(二)课外类文阅读(14分)
生长在城市里的一棵树
【美】劳拉·伊丽莎白·理查兹
陈荣生

①在一座拥挤的城市里,在两座高楼之间长着一棵树。这棵树的周围没有任何绿色植物,树一侧的叶子碰到了一座仓库密密实实的墙,另外一侧的叶子掠到了一座破旧公寓的窗口,下面的空间已经被水泥铺到树的根部,但这棵树仍然活着,而且每到春天都会长出新鲜嫩绿的叶子。
②“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住在树根下的老鼠问。“我就不会这样做,如果我是你的话”。
③“这是我的事!”树说。“这是我得做的事情。我的家族全都这样做”。
④“但是没有人来看你,在这样的环境里,”老鼠说,“除了我。”
⑤“那不关我的事!”树说。
⑥但是,公寓里那位生病了的姑娘说:“妈妈!亲爱的妈妈!窗外那棵树长出细小的新叶了,嫩嫩的,绿绿的。春天来了,即使是在城市里也可以看到春天了。现在我会长得更好。我敢肯定。”
⑦“感谢上帝!”母亲说。
⑧夏天来了。树叶长得又大又长,树枝被它们压得弯了腰。树叶在风的吹拂下颤抖,留下了一片阴凉。
⑨“你这样耗费自己的生命,真的让人为你感到遗憾!”住在树根下的老鼠说,“要是你捕捉昆虫,或者做些有用的事情,我倒会感到好受一些。你为什么就是要这样做呢?”
⑩“这是我得做的事情!”树说。“我的家族全都这样做”。
⑾“但是,如果有人关注或同情的话,那又会不同,”老鼠说。
⑿“那不关我的事!”树说。
⒀但是,公寓里那位生病了的姑娘说:“妈妈,热浪让人感到窒息。要不是有那棵可爱的树的遮阴,我真的无法忍受。风把树叶吹得沙沙作响,我从这种响声中感觉到了凉爽,好像置身于山间一大片森林,森林里的树木凤舞婆娑,碧绿的草地上长满了鲜花,清香四溢,叮咚作响的泉流你追我赶往前奔。”
⒁“感谢上帝!”母亲说。
⒂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就是秋了。空气开始稀薄和变冷,那棵树的树叶也开始变黄,一片接一片地掉落到地上。水泥地面全都被落叶覆盖了,那些落叶就像金子般闪闪发光。
⒃“现在你明白了!”
住在树根下的老鼠说,“现在一切都结束了,你的辛苦有何所得?”
⒄“我做了我得做的事情”,树说,“那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⒅“真是懦弱的植物!”老鼠说,“如果你结出果实让人吃,那至少算是留下一点东西,可现在,除了掉落的枯叶和空荡荡的树枝,你什么都没有留下。”
⒆“那不关我的事!”树说。
⒇但是,公寓里那位生病了的姑娘说:“妈妈!亲爱的妈妈,夏天已经结束了。看啊!我那棵可爱的树掉叶了,那些光秃秃的树枝拍打着我们的窗口,似乎在提醒着我,那棵树该安静休息了,我想我也要睡觉了。亲爱的妈妈,请您帮我拾几片树叶,我要好好珍藏,因为它们一直是我快乐的源泉。”
(21)说完,她转身面对着墙,慢慢地入睡了。
(22)“感谢上帝!”母亲说。
——选自《美文》(有删改)
1.文章写了一棵树的经历,也写了一位生病女孩看到树后的感受,请分别加以概括。(4分)
树的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孩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树的经历:春天长出嫩叶——夏天枝繁叶茂,在热浪中留下阴凉——秋天衰落掉叶。
②女孩的感受:感受春天到来,相信自己会长得更好——感受到夏中的凉爽,相信困境中也会有美好——感受到秋的安静,带着期盼安心静养。
2.第①段的环境描写,写出了树怎样的生存环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单调(孤零),狭窄;意在与树的表现形成对比(反衬)突出树的顽强精神。(意对即可)
3.结合语境,说说第⑤⑧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那不关我的事!
(2)树叶在热浪下微微颤抖,留下了一片阴凉。
(1)有没有人来看望。(2)树叶忍受热浪侵袭的煎熬和默默抗争的情状。
4.请从修辞或描写手法的角度,对文章第⒀段划线语句进行赏析。(3分)
好像置身于山间一大片森林,森林里的树木凤舞婆娑,碧绿的草地上长满了鲜花,清香四溢,叮咚作响的泉流你追我赶往前奔。”
示例:①多角度描写。从视觉、嗅觉和听觉等角度描写出了一个美好的森林世界。②拟人。“树木凤舞婆娑”“泉流你追我赶往前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摆动的美妙姿态和泉水流淌的畅快。
5.文中的树反复说:“这是我得做的事!”“我的家族全都这样做。”这两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并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它的现实意义。(3分)
每个人要坚守自我,做好分内的事;乐于奉献。结合自身实际谈意义。(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0张PPT)
欢迎走进神话王国!
知体裁
神话故事:是民间文学的一种。远古时代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包括神鬼的故事和神(鬼)化的英雄传说。
其产生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它是一种精神寄托、人类的向往和宗教的实化展现,对后世的文学艺术有深远的影响。
我国有很多神话故事。
下面我们先来玩个看图片猜故事的游戏吧!
盘古开天辟地
女娲补天
夸父逐日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精卫填海
同学们,这些故事是不是确有其事?
明明知道这些故事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
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它们表现了“人类童真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抟土造人的神奇。
21
女娲造人
●点我视频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重点)
2.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难点)
3.激发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素养)
新知导入
对于“女娲造人”这个神话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详。那么,你们是怎么来理解神话的呢?
“女娲”是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是华夏子孙的“圣母”,这是本文的主要人物。“造人”
指女娲把黄泥捏成人,这是本文的的中心事件。“女娲造人”这个标题概括、统领了全文内容。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能激发我们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和兴趣。
预习交流
1.请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开辟
女娲
莽莽榛榛



澄澈
掺和
2.解释词语。
(1)生气蓬勃:
(2)兴高采烈:
(3)疲倦不堪:
(pì)
(wā)
(zhēn)
(róu)
(jué)
(chēng
chè)
(chān)
富有朝气,充满活力。蓬勃,旺盛的样子。
兴致高,情绪热烈。采,神采,神色。
形容非常疲乏。堪,忍受。
3.作者简介。
袁珂,生于1916年,_______家。四川省新繁县人。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等。
《_______________》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神话学
中国古代神话
阅读课文
带着下列任务阅读课文。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女娲为什么要造人,是怎样造人的?
3.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4.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1.
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整体感知
本文详细地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和方法。
2.这篇神话主要讲了哪两部分内容?
3.女娲为什么要造人?(第1—4自然段)
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非常孤独,想让天地间生机蓬勃起来。
4.女娲是怎样造人的?
(“女娲造人”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用两种方法:
一、用泥捏人(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
二、拉藤溅泥(“揉团黄土造人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
第一方法使女娲疲惫不堪,第二种方法简单省事,能造出更多的人。(想象)




6.女娲是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的?(文章的17、18段)
把那些小人儿们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5.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女娲造出来的人聪明而美丽,他们能说会走,喊女娲为“妈妈”,他们的身体虽然小,但相貌和举止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相同,看起来似乎便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气概。
7.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1—4):女娲决定在天地间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
第二部分(5——16):写女娲造人的过程。
第三部分(17、18):女娲想出一个可以让人类长久绵延的好办法,那就是男女配合,繁衍生息。
复述课文:天地开辟以后,有一个女神叫女娲,她觉得天地之间很孤独,所以想添点东西让它多一些生机,最后她用黄泥创造了人。之后,女娲觉得一个个用手造人太累了,就想到了挥藤造人,创造出大量的人。最后她又让男女搭配,让人类自己生生不息繁衍下去。
复述课文
以这样的句式开头:天地开辟以后,有一个女神叫女娲,她……
知背景
本文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一篇神话故事。作者根据古代神话的记载,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合理的想象。
“女娲造人”的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类的起源做出科学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的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象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絙人也。
译文: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平庸的人只是女娲用绳子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译文: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在《风俗通》里关于“女娲造人”的记载基础上,本文丰富了哪些内容?
女娲造人的动机
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人造出来后欢心喜悦的场面
女娲的心理活动
女娲的喜怒哀乐
作者的评述。……


足见作者想象的丰富
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作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2段)


女娲造人的原因
深入解读
第2段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情有什么关系?
原野广阔,草木丛生,眼前的景象必然会增加女娲的孤独感。景物衬托人物心情,引出下文女娲要在世间添点东西的想法。
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呢?(3段)
过渡: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女娲造人一事。
走呀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4段)
这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女娲的什么特点?
动作描写——“走”“蹲”
神态描写——“笑”“假装生气”
这些描写突出了女娲是个活泼可爱、富有思想、充满活力的女神。
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5段)
“黄泥”强调“黄”这一颜色,是为与我们的肤色相符合,使故事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掘”“掺”“揉”等动词用得极其准确,生动地刻画了女娲造人的一系列动作和过程,表现了女娲造人时的慎重、认真和执着。
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到地面,马上就活了起来,并且一开口就喊:
“妈妈!”(6、7段)
人类落地后,第一句是喊“妈妈”,这有着怎样的丰富意蕴?
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这种喜悦感,体现了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说明母亲孕育生命的重要性,表达了对母亲的爱。一声“妈妈”的呼唤,使死寂的世界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世间的温情爱意。
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8段)
神态、动作描写。“兴高采烈”“跳跃”“欢呼”等对神态及动作的描写准确地表现了第一个人获得生命后的喜悦。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9段)
这里刻画了女娲什么样的形象?
“满心欢喜”“眉开眼笑”等词把女娲的人性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给人以亲切温柔之感,并为后文她辛勤地不知疲倦地造人奠定感情基础。
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13段)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女娲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地劳动,一位勤劳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13段按什么顺序写的?表现了女娲怎样的精神?
运用时间顺序,写女娲夜以继日地工作,表现了她执著而忘我的工作精神。
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挥洒,泥点儿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一般无二。(15段)
动作描写。“拉”“伸”“搅”“挥洒”等一系列动词,活现了女娲挥藤洒泥造人的具体过程,体现了女娲的智慧,与“绝妙”一词相照应。
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担负起养育婴儿的责任。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18段)
如何理解这一段?
“终于”一词体现了女娲思索之苦、思索时间之长。“绵延”一词写出了人类繁衍的延续不断。为解决人类的延续问题,女娲让男女配合,繁衍生息。这一想象非常奇特,体现了女娲既有神的威力,又有人的思想,使故事自然而真实。
这么生动感人的神话,除了精彩的故事情节外,还离不开鲜明的人物形象。接下来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故事的主角:
女娲
思考
本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女娲?细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分析。
试找出文中两处议论性的语段,说一说起什么作用?
第11
、17段。
本文以记叙为主,但女娲造人的两个阶段性过程用两个议论段,通过女娲的心理活动,不着痕迹地连接起来,既符合人的思维发展规律,又使故事有了完整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人物形象
1.与其说女娲是一个神,不如说女娲是一个人。
以“与其说女娲是一个神,不如说女娲是一个
”的格式,并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女娲形象。
因为在课文中,有对于女娲多处的人物描写,处处显示出女娲身上人的特性。如第2段“感到非常孤独”;第三自然段“假装生气”。
第9段“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等,使读者觉得女娲不再是一个无喜无悲、高高在上的神,而是一个有着喜怒哀乐,和我们一样可以去亲近的普通人。
2.与其说女娲是一个神,不如说女娲是一个少女。
课文第3、4段对于女娲的心理、动作、神态描写十分生动传神,她有喜怒之情,会笑,会假装生气,会像世上所有爱美的小姑娘一样会对“镜”欣赏自己,会“忽然灵机一动”,极其活泼可爱,聪明机灵。
3.与其说女娲是一个神,不如说女娲是一个母亲。
在课文中,女娲不仅创造了人类,给予了人类生命,而且“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同时第13段表明她和人类母亲一样勤劳忙碌,为了子女,披星戴月地工作,女娲难道不也是一个母亲吗?
一天变化七十次
揉黄泥造人
挥洒泥浆造人
……
寂寞孤独
自豪欣慰
忙碌疲倦
……
“神”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
“人”的心理、情感、活动
想象
大胆奇特
想象
真实合理
女娲的形象
女娲
神性
人性
神通广大
勤劳聪明、有爱心、有创造力
概括主题
本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
好奇、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
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
力的解释。
写作特色
?想象丰富,贴近生活。
本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和美丽的向往。
文章在叙事时,详略得当,对能突出中心的地方详写,对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地方则略写。例如,人来到世间的过程,是本文的重点,所以作者对女娲造人的方法详写,对造人之前的世界的景象则略写。两种造人方法,作者详写了第一种,后一种用了两段,十分简略。这是因为前者更能体现女娲造人的精神,是第二种方法的基础,这样安排突出了重点。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语言清新,质朴生动。
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文中说她“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看到自己的影子时,“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这种口吻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而不是一个神。
本文语言的细节描写:给人一种柔美、新鲜、喜悦、娓娓道来之感。
“孤独”“笑”“生气”“灵机一动”“满心欢喜”“眉开眼笑”等词语把女神的人性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给人以亲切、温柔之感。而人的“开口就喊”
“兴高采烈”“跳跃”“欢呼”
“聪明美丽”“非凡的气概”
又处处洋溢着诞生的喜悦感。
细节描写







本课小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阅读《淮南子·嫦娥奔月》:“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
译文:后羿在西王母娘娘之处得到了能够脱离死亡的仙丹,但是后羿的妻子嫦娥却偷偷的吃掉了仙丹,并奔到月亮上,居住于此,变化为蟾蜍,这就是人们传说中的
月之精灵。
请同学们发挥大胆新奇的想象,进行人性化的改写。
课后作业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女娲造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重点)
2.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难点)
3.激发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素养)
学法指导:
1.阅读本文,要看作者如何展开想像,在原文《风俗通》基础上丰富和扩充了哪些内容。同时,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分析女娲形象。
2.通过复述故事来把握文章的内容。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二、预习任务
1.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完成旁批。
2.再读课文,比较在原文《风俗通》基础上,本文丰富和扩充了哪些内容?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1)女娲造人的原因是什么?
(2)女娲用什么样的方法创造了人?
(3)当人被造出来之后,女娲的心情怎样?从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4)“女娲造人”的神话是远古人类对哪一自然现象的解释?
3.同桌相互复述故事。
三、预习检测
1.填空。
(1)
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

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2)本文选自
,是
(谁)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
,它详细叙述了
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答案:(1)神话
想像
幻想
(2)《神话故事新编》
袁珂
神话
女娲造人
2.字词积累。
(1)写字或注音。
女娲(

泥潭(

蹲(

掘(
)起
掺(
)和
莽(
)莽榛(
)榛
生气蓬勃(

Chéng
chè(

yōu(
)光
绵yán(

枯téng()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草木丛生的样子。  (      )
(2)形容本领十分高强或解决问题的途径多。  (      )
(3)形容非常愉快、高兴的神情。  (      )
(4)指事前没有准备,临时想出办法。  (      )
答案:(1)莽莽榛榛 (2)神通广大 (3)兴高采烈 (4)灵机一动 
3.文中女娲虽说是"神",但也有许多"人"的东西。(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①她的"神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一天变化七十二次、揉黄泥造人、挥洒泥浆造人……具有“神”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
②哪些地方表现了她"人性"的一面?
寂寞孤独、自豪欣慰、忙碌疲倦……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具有“人”的心理、情感、活动。
4.发挥想象,写出第一个人造出来以后,女娲和她心爱的孩子的对话。
【课中导读】
一、整体感知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详细地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和方法。
2.这篇神话主要讲了哪两部分内容?
明确:(1)造人的原因。(2)造人的方法和过程。
3.女娲为什么要造人?(第1—4自然段)
明确: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非常孤独,想让天地间生机蓬勃起来。
4.女娲是怎样造人的?(“女娲造人”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明确:用两种方法:
(1)用泥捏人(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
(2)拉藤溅泥(“揉团黄土造人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
第一方法使女娲疲惫不堪,第二种方法简单省事,能造出更多的人。(想象)
5.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明确:女娲造出来的人聪明而美丽,他们能说会走,喊女娲为“妈妈”,他们的身体虽然小,但相貌和举止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相同,看起来似乎便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气概。他们分为男女,可以自己创造后代。
6.女娲是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的?(文章的17、18段)
明确:把那些小人儿们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7.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1—4):女娲决定在天地间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
第二部分(5——16):写女娲造人的过程。
第三部分(17、18):女娲想出一个可以让人类长久绵延的好办法,那就是男女配合,繁衍生息。
二、比较阅读
1.阅读《风俗通》,结合注释口头翻译。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絙人也。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译文: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平庸的人只是女娲用绳子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2.在《风俗通》里关于“女娲造人”的记载基础上,本文丰富了哪些内容?
明确:女娲造人的动机;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人造出来后欢心喜悦的场面;女娲的心理活动;女娲的喜怒哀乐;作者的评述。……足见作者想象的丰富。
三、深入解读
1.第2段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情有什么关系?
明确:原野广阔,草木丛生,眼前的景象必然会增加女娲的孤独感。景物衬托人物心情,引出下文女娲要在世间添点东西的想法。
2.第3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女娲造人一事。
3.第4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女娲的什么特点?
明确:动作描写——“走”“蹲”;神态描写——“笑”“假装生气”。这些描写突出了女娲是个活泼可爱、富有思想、充满活力的女神。
4.第5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女娲的什么?
明确:“掘”“掺”“揉”等动词用得极其准确,生动地刻画了女娲造人的一系列动作和过程,表现了女娲造人时的慎重、认真和执着。
5.人类落地后,第一句是喊“妈妈”,这有着怎样的丰富意蕴?
明确: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这种喜悦感,体现了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说明母亲孕育生命的重要性,表达了对母亲的爱。一声“妈妈”的呼唤,使死寂的世界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世间的温情爱意。
6.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8段。
明确:神态、动作描写。“兴高采烈”“跳跃”“欢呼”等对神态及动作的描写准确地表现了第一个人获得生命后的喜悦。
7.第9段刻画了女娲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满心欢喜”“眉开眼笑”等词把女娲的人性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给人以亲切温柔之感,并为后文她辛勤地不知疲倦地造人奠定感情基础。
8.从修辞角度赏析第13段。
明确:“工作着,工作着”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女娲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地劳动,一位勤劳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
9.第13段按什么顺序写的?表现了女娲怎样的精神?
明确:运用时间顺序,写女娲夜以继日地工作,表现了她执著而忘我的工作精神。
10.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15段。
明确:动作描写。“拉”“伸”“搅”“挥洒”等一系列动词,活现了女娲挥藤洒泥造人的具体过程,体现了女娲的智慧,与“绝妙”一词相照应。
11.如何理解第18段?
明确:“终于”一词体现了女娲思索之苦、思索时间之长。“绵延”一词写出了人类繁衍的延续不断。为解决人类的延续问题,女娲让男女配合,繁衍生息。这一想象非常奇特,体现了女娲既有神的威力,又有人的思想,使故事自然而真实。
12.试找出文中两处议论性的语段,说一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11
、17段。
本文以记叙为主,但女娲造人的两个阶段性过程用两个议论段,通过女娲的心理活动,不着痕迹地连接起来,既符合人的思维发展规律,又使故事有了完整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形象分析
1.以“与其说女娲是一个神,不如说女娲是一个________”的格式,并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女娲形象。
明确:
(1)与其说女娲是一个神,不如说女娲是一个人。
因为在课文中,有对于女娲多处的人物描写,处处显示出女娲身上人的特性。如第2段“感到非常孤独”;第三自然段“假装生气”。
第9段“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等,使读者觉得女娲不再是一个无喜无悲、高高在上的神,而是一个有着喜怒哀乐,和我们一样可以去亲近的普通人。
(2)与其说女娲是一个神,不如说女娲是一个少女。
课文第3、4段对于女娲的心理、动作、神态描写十分生动传神,她有喜怒之情,会笑,会假装生气,会像世上所有爱美的小姑娘一样会对“镜”欣赏自己,会“忽然灵机一动”,极其活泼可爱,聪明机灵。
(3)与其说女娲是一个神,不如说女娲是一个母亲。
在课文中,女娲不仅创造了人类,给予了人类生命,而且“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同时第13段表明她和人类母亲一样勤劳忙碌,为了子女,披星戴月地工作,女娲难道不也是一个母亲吗?
形象小结:
(1)神:一天变化七十二次、揉黄泥造人、挥洒泥浆造人……具有“神”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
(2)人:寂寞孤独、自豪欣慰、忙碌疲倦……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具有“人”的心理、情感、活动。
五、概括主题
本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六、写作特色
?想象丰富,贴近生活。
神话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些秘密,求得一种说法,所以只好借助于天真的想象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正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和美丽的向往。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文章在叙事时,详略得当,对能突出中心的地方详写,对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地方则略写。例如,人来到世间的过程,是本文的重点,所以作者对女娲造人的方法详写,对造人之前的世界的景象则略写。两种造人方法,作者详写了第一种,后一种用了两段,十分简略。这是因为前者更能体现女娲造人的精神,是第二种方法的基础,这样安排突出了重点。
?语言清新,质朴生动。
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文中说她“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看到自己的影子时,“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这种口吻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而不是一个神。
●本文语言的细节描写:给人一种柔美、新鲜、喜悦、娓娓道来之感。
“孤独”“笑”“生气”“灵机一动”“满心欢喜”“眉开眼笑”等词语把女神的人性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给人以亲切、温柔之感。而人的“开口就喊”“兴高采烈”“跳跃”“欢呼”“聪明美丽”“非凡的气概”又处处洋溢着诞生的喜悦感。
七、本课小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八、课后作业
阅读《淮南子·嫦娥奔月》:“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
译文:后羿在西王母娘娘之处得到了能够脱离死亡的仙丹,但是后羿的妻子嫦娥却偷偷的吃掉了仙丹,并奔到月亮上,居住于此,变化为蟾蜍,这就是人们传说中的月之精灵。
请同学们发挥大胆新奇的想象,进行人性化的改写。
【课后导练】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文后问题。
①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②她一心要让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意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
??③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
A?下一条枯藤,?
B??入一个泥潭里,?
C??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
D??,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
E??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④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作,果然简单省事。藤条一挥,就有好些活人出现,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1.解释下列加点字。
略睡一睡(????)?
疲倦不堪(???)?
绝妙(????)??
幽光(????)
2.选词填入文中的空白处。(填序号即可)
①捏???
②搅???
③伸???
④挥洒???
⑤拉
A、?????B、????C、????D、?????E、?????????
3.第①段划线句属于???????描写,其表达作用是???????????????????
4.选段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手法?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体现了神话什么特点?
5.本文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你能否从选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说明?
答案:
大致、简单。?
忍受,能支持。?
极、极端的。?
幽暗。?




①?
景物?
表现出女娲造人工作的辛苦。?
心理描写、行动描写;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体现了神话借助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特点。?
5.
“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这句话就能体现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女娲造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重点)
2.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难点)
3.激发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素养)
学法指导:
1.阅读本文,要看作者如何展开想像,在原文《风俗通》基础上丰富和扩充了哪些内容。同时,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分析女娲形象。
2.通过复述故事来把握文章的内容。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二、预习任务
1.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完成旁批。
2.再读课文,比较在原文《风俗通》基础上,本文丰富和扩充了哪些内容?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1)女娲造人的原因是什么?
(2)女娲用什么样的方法创造了人?
(3)当人被造出来之后,女娲的心情怎样?从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4)“女娲造人”的神话是远古人类对哪一自然现象的解释?
3.同桌相互复述故事。
三、预习检测
1.填空。
(1)
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

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2)本文选自
,是
(谁)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
,它详细叙述了
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2.字词积累。
(1)写字或注音。
女娲(

泥潭(

蹲(

掘(
)起
掺(
)和
莽(
)莽榛(
)榛
生气蓬勃(

Chéng
chè(

yōu(
)光
绵yán(

枯téng()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草木丛生的样子。  (      )
(2)形容本领十分高强或解决问题的途径多。  (      )
(3)形容非常愉快、高兴的神情。  (      )
(4)指事前没有准备,临时想出办法。  (      )
3.文中女娲虽说是"神",但也有许多"人"的东西。(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①她的"神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②哪些地方表现了她"人性"的一面?
4.发挥想象,写出第一个人造出来以后,女娲和她心爱的孩子的对话。
【课中导读】
一、整体感知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
2.这篇神话主要讲了哪两部分内容?
明确:
3.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明确:
4.女娲是怎样造人的?(“女娲造人”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明确:
5.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明确:
6.女娲是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的?
明确:
7.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文中标记)
二、比较阅读
1.阅读《风俗通》,结合注释口头翻译。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絙人也。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2.在《风俗通》里关于“女娲造人”的记载基础上,本文丰富了哪些内容?
明确:
三、深入解读
1.第2段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情有什么关系?
明确:
2.第3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
3.第4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女娲的什么特点?
明确:
4.第5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女娲的什么?
明确:
5.人类落地后,第一句是喊“妈妈”,这有着怎样的丰富意蕴?
明确:
6.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8段。
明确:
7.第9段刻画了女娲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
8.从修辞角度赏析第13段。
明确:
9.第13段按什么顺序写的?表现了女娲怎样的精神?
明确:
10.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15段。
明确:
11.如何理解第18段?
明确:
12.试找出文中两处议论性的语段,说一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
四、形象分析
1.以“与其说女娲是一个神,不如说女娲是一个________”的格式,并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女娲形象。
明确:
(1)与其说女娲是一个神,不如说女娲是一个人。
因为在课文中,有对于女娲多处的人物描写,处处显示出女娲身上人的特性。如第2段“_____________”;第三自然段“______________”。
第9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使读者觉得女娲不再是一个无喜无悲、高高在上的神,而是一个有着喜怒哀乐,和我们一样可以去亲近的普通人。
(2)与其说女娲是一个神,不如说女娲是一个少女。
课文第___、____段对于女娲的心理、动作、神态描写十分生动传神,她有喜怒之情,会笑,会假装生气,会像世上所有爱美的小姑娘一样会对“镜”欣赏自己,会“忽然灵机一动”,极其活泼可爱,聪明机灵。
(3)与其说女娲是一个神,不如说女娲是一个母亲。
在课文中,女娲不仅创造了人类,给予了人类生命,而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第____段表明她和人类母亲一样勤劳忙碌,为了子女,披星戴月地工作,女娲难道不也是一个母亲吗?
2.形象小结:
(1)神:一天变化七十二次、揉黄泥造人、挥洒泥浆造人……具有“神”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
(2)人:寂寞孤独、自豪欣慰、忙碌疲倦……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具有“人”的心理、情感、活动。
五、概括主题
本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六、写作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神话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些秘密,求得一种说法,所以只好借助于天真的想象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正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和美丽的向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在叙事时,详略得当,对能突出中心的地方详写,对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地方则略写。例如,人来到世间的过程,是本文的重点,所以作者对女娲造人的方法详写,对造人之前的世界的景象则略写。两种造人方法,作者详写了第一种,后一种用了两段,十分简略。这是因为前者更能体现女娲造人的精神,是第二种方法的基础,这样安排突出了重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文中说她“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看到自己的影子时,“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这种口吻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而不是一个神。
●本文语言的细节描写:给人一种柔美、新鲜、喜悦、娓娓道来之感。
“孤独”“笑”“生气”“灵机一动”“满心欢喜”“眉开眼笑”等词语把女神的人性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给人以亲切、温柔之感。而人的“开口就喊”“兴高采烈”“跳跃”“欢呼”“聪明美丽”“非凡的气概”又处处洋溢着诞生的喜悦感。
七、课后作业
阅读《淮南子·嫦娥奔月》:“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
译文:后羿在西王母娘娘之处得到了能够脱离死亡的仙丹,但是后羿的妻子嫦娥却偷偷的吃掉了仙丹,并奔到月亮上,居住于此,变化为蟾蜍,这就是人们传说中的月之精灵。
请同学们发挥大胆新奇的想象,进行人性化的改写。
【课后导练】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文后问题。
①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②她一心要让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意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
??③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
A?下一条枯藤,?
B??入一个泥潭里,?
C??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
D??,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
E??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④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作,果然简单省事。藤条一挥,就有好些活人出现,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1.解释下列加点字。
略睡一睡(????)?
疲倦不堪(???)?
绝妙(????)??
幽光(????)
2.选词填入文中的空白处。(填序号即可)
①捏???
②搅???
③伸???
④挥洒???
⑤拉
A、?????B、????C、????D、?????E、?????????
3.第①段划线句属于???????描写,其表达作用是???????????????????
4.选段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手法?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体现了神话什么特点?
5.本文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你能否从选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说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