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仙桃市汉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仙桃市汉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3 18:1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38250011747500汉江中学2020年秋季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 一 语??文
卷面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3分)( )
A.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B.《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B.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智库答问·关注网络时代的表达匮乏系列访谈之一
本期嘉宾:
李宇明:北京语言大学原党委书记,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
刘运峰: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南开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王灿龙: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访谈内容:
光明智库:古人形容人漂亮可以用“玉树临风”“顾盼神飞”,我们只会说“高富帅”“白富美”;古人表达悲伤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们只会用“蓝瘦香菇”……我们的语言到底是越来越贫乏,还是越来越多样?从个人语言运用情况来看呢?
刘运峰:语言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我们现在的很多语言是时代产物,几乎每天都在产生新词语。
个人语言运用是存在贫乏、单调甚至生硬的问题。我经常想,同古人相比,我们的科技进步太快了,但我们的表达能力,对人和事物的观察、感知能力,文学艺术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却没有同步提高。古人可以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来描写早春景象,我们大多只能用“春天来了,大地吐绿”或“春风吹来,感到暖融融的”来表达。
王灿龙: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话语系统。评价一个时代的话语,标准很关键,自从白话文成为书面语言形式以来,从政论文章到文学作品,再到法律文件、科研报告等,都能很好地满足表达的需要。古代的诗词歌赋的确语言优美、韵味悠长,但我们不能仅仅以此为参照来判断说今天语言贫乏。
光明智库:有网友表示,由于互联网时代有着同质化表达的网络氛围,要求更加直接和简洁的表达,造成了语言贫乏。您觉得社交软件、网络的应用有没有导致语言贫乏,社会环境和时代发展是否加剧了这种现象?
李宇明:过去,书面表达是很慎重的事,比如给远方家人寄信,还要专门请教书先生帮忙。现在除了给报纸投稿、撰写论文,其他情况下,很多人都是通过手机即时表达,这种频率和过去明显不同,也就显得不那么郑重了。
刘运峰:如果说社会环境和时代发展加剧了语言贫乏,恐怕有些武断。但可以说,社交软件和网络平台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拓展了交往空间;另一方面,使人在表达方面变得懒惰、随意。比如,书信这种人际交往方式,对语言表达的依赖性非常强,写信时,要考虑收信人的身份、感受,要字斟句酌、文从字顺,要表述准确、讲究格式,这无疑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最好训练,但互联网时代的通信太发达了,我们几乎不写信了,逐渐也就变得不会写信了。
光明智库:对于这种语言表达相对匮乏的发展趋势和现状,您是否会忧虑?要扭转这一现实,我们该从何发力?
刘运峰:我所担心的是,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人们对技术的依赖会越来越强,而主观能动的表达会越来越少。长此以往,感悟能力、认知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会下降。专业教育固然重要,但素质教育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的培养目标,并不单纯是某个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的素质除了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等之外,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主要靠读书这一途径。
杜甫诗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笔”最终要落实到语言表达上。读书,尤其是纸质书的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生命体验,具体到语言表达也是如此。不读书或是读书少,就没有或者少有词汇的积累,就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就更谈不上丰富性、形象化的表达。
(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04月08日07版,有删节)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但是我们的表达能力、观察感知能力、创造能力、鉴赏能力的提高却相对滞后,并没有同步提高。
B.王灿龙认为,古代诗词歌赋的语言优美、富有韵味,今天的语言虽然贫乏,却能够很好地满足表达的需要。
C.时代在发展,语言也在不断发展,像大家耳熟能详的“高富帅””白富美”“蓝瘦香菇”等语言就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D.互联网时代通信太发达了,我们变得不会写信了,也不写信了,刘运峰据此认为,时代的发展加剧了语言的贫乏。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李宇明、刘运峰在谈话中都以写信为例说明了现代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表达方式,事例生活气息浓厚,道理深入浅出。
B.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会越来越丰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语言积累也会越来越多,相反地,个人语言运用还会出现贫乏、单调甚至生硬的问题。
C.网络时代的社交软件和网络技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扩展了交往空间,但同时又会让人们表达变得懒惰、随意,影响了人们的语言表达。
D.李宇明认为当下人们都借助通讯工具方便快捷地表达,这使得了人们对书面表达不再看重,导致语言的贫乏。
6.针对网络时代语言表达相对匮乏的趋势和现状,刘运峰认为如何扭转这一现实?请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书 匠(节选)?????
葛亮
秋天的时候,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
小龙说,毛羽,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
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许多业界有声望的学者。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了板。说起来,还是因为馆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省外的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你说说看,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你一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毛羽,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
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
老董不说话,闷着头,不吱声。
父亲说,你回头想想,当年你和夏主任那梁子,是怎么结下的。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
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
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但可惜的是,绢是米色的。
老董摸一摸说,毛羽,你是帮了我大忙。剩下的交给我。我把这蓝绢染出来。
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
老董笑笑,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天工开物》里写着呢,无非“菘、蓼、马、吴、苋”。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总能将它试出来。
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老董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
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父亲拎了一笼螃蟹给他家。老董说,毛羽,今天放个假。我带孩子出去玩玩。
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父亲笑笑,也没有多问,只是让我听伯伯的话。
?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十八型的自行车,带着我,穿过了整个校园。老董踩得不快不慢,中间经过了夫子庙,停下来,给我买了一串糖葫芦。我问老董,伯伯,我们去哪里啊?
老董说,咱们看秋去。
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处停住了。
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萧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沿着水塘,生着许多高大的树。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接,树冠于是像伞一样张开来。我问,这是什么树?
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
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
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
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地方。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
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
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
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
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
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老董说,收橡碗啊。
我问,橡碗是什么呢?
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壳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
这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松鼠。它落到了地上,竟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看到我们,便慌慌张张地跑远了。
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
我问,橡碗有什么用呢?
老董这才回过神,说,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喽。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
我听了恍然大悟,说,原来是为了修书啊,那咱们赶快捡吧。
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
因为本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图书馆要给老董转正,请他参与主持修复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工作,老董摇摇头,说,本来,还是原来那样吧,挺好。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龙与“我”父亲毛羽的电话,既介绍了本文故事发生的起因,表现了书匠老董的性格,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老董穿了一件卡其色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是老董生活现状、职业习惯的表现。
C.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
D.“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老董却用传统工艺修复了罕见典籍,说明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传统技艺仍有用武之地。
8.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9.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假如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泳
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疾:强,此指声音宏大
D.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镂:雕刻
1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月出于东上之上
B.吾尝终日而思矣 拔剑切而啖之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圣心备焉
D.相与枕藉乎舟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2.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用“青出于蓝”这个比喻,意在说明努力学习,学生就能超过老师。“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B.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C.“骐骥”是骏马的别称,马的别称还有:白驹、飞黄、骥、骊、骝等。
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13.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10分,每小题5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咏荆轲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人借史咏怀,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充分地表现了其对黑暗政治、强暴势力的憎恶和铲强除暴的愿望。
B.全诗按照事件的经过,描写了提剑出京、易水送别、登车飞驰、刺秦惜败几个场面,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的除暴英雄形象。
C.全诗有详有略,大部分篇幅都用来写荆轲之行,以此着力渲染荆轲不畏强暴、义无反顾的慷慨悲壮之举。
D.诗歌最后四句批评荆轲剑术不精,功败垂成,千载留恨,在以平淡著称的陶诗中别具一格。
15. 诗歌运用了多种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来塑造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6.(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从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句子是 ?, ?。
(2)《琵琶行》中诗人白居易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来描绘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音乐境界:
?, ?。
杜甫在《登高》中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
《沁园春·长沙》中展现青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劈波斩浪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历史不应该被忘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中国人不能忘记过去屈辱的历史,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里、碑文上、史料中,即使斑斑点点,但也历历在目。(     )。从鸦片战争到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火烧圆明园到南京大屠杀,从“东亚病夫”称谓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告示,可谓____ ____、闻所未闻!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热爱与仇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中。时至今日,现实中仍有许多_____ ___的国民,不远万里代购日本的智能马桶盖,究其原因还是认为外国的商品一定比国货更好用。殊不知备受中国游客青睐的日本市场热销的智能马桶盖实际上产自中国浙江。
_____ ___,过去的历史时刻鞭策着每一位中华儿女:莫___ _____,当勿忘国耻,兴我中华,实现民族复兴之大业。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人不能忘记过去屈辱的历史,它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里、碑文上、史料中,虽然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
B.中国人不能忘记过去屈辱的历史,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里、碑文上、史料中,即使斑斑点点,也历历在目。
C.中国人不能忘记过去屈辱的历史,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里、碑文上、史料中,虽然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
D.中国人不能忘记过去屈辱的历史,它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里、碑文上、史料中,即使斑斑点点,却历历在目。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予了我们太多的思索、忧伤、悲愤
B.一百多年的记忆沉重而痛苦,给予了我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
C.一百多年的记忆沉重而痛苦,给予了我们太多的思索、悲愤和忧伤
D.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予了我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不忍卒读 崇洋媚外 痛心疾首 数典忘祖
B.不忍卒读 阿谀奉承 痛定思痛 忘恩负义
C.惨不忍睹 崇洋媚外 痛定思痛 数典忘祖
D.惨不忍睹 阿谀奉承 痛心疾首 忘恩负义
20.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槁暴(pù) 摈弃(bìn) 舟楫(jì) 罅隙(xià)
B.拘泥(nì) 跬步(kuǐ) 寥廓(liáo) 纤细(xiān)
C.颓圮(pǐ) 弩马(nǔ) 慰藉(jì) 洞穴(xué)
D.跂而望(qì) 锲而不舍(qì) 攒聚(cuán) 讷讷(nè)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雁”是古典诗词中的重要意象。文人们或绘雁行,或摹雁声,或写孤雁,展现共独有的生存我态,① 。雁的春秋迁徒,常常唤起人们羁旅乡思、离恨别愁的幽微情感,因此,② 。迁客骚人在遭受贬谪、壮志未酬、报国无门之时,也每每会想起失群的孤雁,于是,③ 。总之,“雁”这一具有张力的意象,以其深邃的个性,牵动着文人墨客的情思,负载着诗人思乡、失意的情怀,是读者透视其心灵世界的一个重要艺术符号。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往往有这样的情况:经历过的一些事情,淡忘了,而某一个细节,如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却记得清清楚楚;读过一些文学作品,记不清了,而作品中的某个细节,或语言、或动作、或某个人物的肖像却记得很清楚;秋天的时候,我们或许未曾记得某片森林,但是却对那或许火红、或许飘落的一片落叶记得清楚……
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②可作一定的艺术加工,但一定要有真情实感;③有细节的刻写,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结合起来;④综合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
1. B C项选项中“并没有深刻含意”错。
A 子展的意思是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B 文中说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这一些作品不一定被收入诗三百篇中,但都有曲调。
实用类文本
4.C A项中所说的能力缺乏“对人和事物”“文学艺术”限定。B项,原文“但我们不能仅仅以此为参照来判断说今天语言贫乏”,据此可见王灿龙并不笃定地认为今天的语言贫乏。D项,“几乎”在选项中故意丢失,造成程度范围的不同,同时“不写”和“不会写”之间有因果,不可倒置。
5.D 指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可以借助通讯工具方便快捷地表达,人们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看重书面表达。
6.①重视语言表达;②通过读书来提高文化素质;③积累词汇?语言。(每点2分)
(三)文学类文本
7. C
8. ①多年后面对自己职业起点时的人生感慨;
②带老馆长后人重游旧地时,对老前辈的深切怀念。
③对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①坚持行业规矩。不忘“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为此甚至跟权威叫板。
②恪守职业操守,敬畏与热爱自己的职业,为了一本书,即使再次失去工作,也认为“值得”。
③修书精益求精,为染蓝绢不断试验,最终完成修复任务。
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10. D 假:借助。
11. A 均为介词,从;(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C项,兼词,于此/语气词;D介词,相当于“于”,在/介词,相当于“于”,对。)
12. A “青出于蓝”这个比喻,与“冰寒于水”一样,也意在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13(1)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省察,就会智慧明达,且行动不会犯错了。(2)君子的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古代诗歌阅读
14. D “诗歌最后四句批评荆轲剑术不精”错误,作者表达的是对荆轲功败垂成惋惜之情而非批评。
15. (1)动作描写。“提剑出燕京”“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表现了荆轲急公好义,勇往直前。(2) 侧面描写。“豪主正怔营”,侧面写出荆轲拔刀行刺之时风云变色的虎威。 (3) 环境烘托。“素骥鸣广陌”“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渲染了悲壮的气氛,烘托了荆轲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 (4)夸张手法。“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写出荆轲义愤填膺、热血沸腾的神态。(答到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6.默写(略)
三、语言知识运用
17.A 【解析】原句第一、二两个分句主语不一致,第二句主语不能承前省略,应在“刻在”前面加“它”;“即使……也”属于假设关系,和语境不相符,应改为表示转折关系的“虽然……但……”。D项,“即使……却……”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18.D 【解析】“一百多年的记忆沉重而痛苦”是个完整的句子,而“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记忆”是个偏正短语,结合后文词语“给予”理解,前一句选用短语结构表达更加有气势、有力度。“忧伤、悲愤、思索”三个词语间有逐层递进的事理关系。
19.C 【解析】惨不忍睹:悲惨得让人不忍心看下去,形容极其悲惨。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崇洋媚外:崇拜外国的事物,向外国人献媚、讨好。阿谀奉承:曲从拍马,迎合别人,竭力向人讨好。痛定思痛:悲痛的心情平静之后,回想以前的痛苦。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极点。数典忘祖: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忘恩负义:忘记别人对自己的恩情,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
B
【参考答案】①借此抒发自己浓浓的情思
②雁就成为思乡文人吟咏的对象
③孤雁又成了失意的代称
四、写作
22.作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