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35张PPT)+视频+学案(材料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35张PPT)+视频+学案(材料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03 23:03:12

文档简介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学历案
【设计者】
吴林街道中学
刘广荣
【内容出处】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16年11月第一版)
【课标要求】
知道北宋建立。
【学习目标】
能够准确的说出北宋的建立。
2、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3、概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特点。
4、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兵变“得”天下——北宋的建立
【学习任务一】
能够准确的说出北宋的建立。
阅读教材28页第一段回答,宋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2、讲讲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目标导学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集权“安”天下
【学习任务二】
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1、材料:太祖: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
思考:
请回答:结合25页地图分析宋太祖为何烦恼?平定天下的计策是什么?结果如何?
2合作探究:阅读教材28页和29页第一段并结合史料,分析归纳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
材料一:普曰:“……唐季以来……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出自《续资治通鉴》、作者:[清]毕沅、第二、第44页
材料二: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趴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材料三: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
1、材料一赵普认为五代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课本29-30页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2、阅读材料二思考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3由材料三可见,通判的职权和作用是什么?
4结合五代十国的历史,说说在宋代,节度使的权力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次改革给宋朝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目标导学三:重文轻武的时代——以文“治”天下
【学习任务三】
知道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现。
1.材料: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宋)曹翰《退将诗》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宋)谚语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
《神童诗》宋太祖说:“五代时期藩镇强横,百姓受苦。我现在选派100多名干练的儒臣分别去治理各个藩镇,即使他们全部贪污舞弊,也比不上一个武臣危害大。”
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讨论宋朝为什么要重文轻武?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有哪些?
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什么时期?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是利大还是弊大?
【合作探究】北宋的政治特点
从宋太祖的统治措施归纳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特点?宋太祖的这些措施好不好?你怎么看?
目标导学四:王安石变法——以改“稳”天下
【学习任务四】
简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要求:阅读课文回答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目的?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结局?
【自我小结】
宋朝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从宋太祖立国,到逐步加强君主权力,重文轻武,开创了繁盛的经济文化时代,但也因为重文轻武,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状态,这给了我们什么的启示?
【自我小测】
一、选择题。
1、(目标1)提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你会想到这个人物是(

?A.嬴政????
B.刘邦??
??C.?赵匡胤
D.杨坚?
2、(目标1)“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诗人陆游这段话中的“故都”是指(  )
A.长安
B.临安
C.建康
D.东京
3、(目标2)北宋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在各州设置(

A、转运使
B、宰相
C、通判
D、节度使
4、(目标4)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5、(目标3)下列不属于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影响的是(

A.在宋朝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B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C.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D.促使文人投入诗词创作之中
二、材料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宰相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所以,今天看宋朝历史,就会觉得奇怪。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宋王朝的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
(1)北宋的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
(2)宋太祖为什么要加强中央集权?
(3)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看待重文轻武的政策?国家在实施大政方针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材料题答案:
(1)赵匡胤
开封
(2)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的稳定,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3)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一方面,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另一方面,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原则:①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②要综合、全盘考虑战略问题;③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合理地实施各种政策,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成功的范例;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国家林立、帝国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的时代,适度的强军政策是绝对需要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共35张PPT)
五代(907—960)(中原地区)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907亡
960兴
十国(891—979)
前蜀
后蜀

南唐
吴越


南汉
南平
北汉
唐玄宗统治后期,腐败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黄巢起义
由藩镇割据演变而来,武力夺权
北方战乱多
南方相对安定
〖回顾梳理〗
兵变“得”天下
集权“安”天下
以文“治”天下
以改“稳”天下
1、能够准确的说出北宋的建立。
2、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3、知道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现。
4、简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兵变得天下

兵变“得”天下
北宋的建立
“不流血而创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建立时间:
建立者:
事件:
国号与都城:
960年
赵匡胤(yìn)(宋太祖)
宋,东京(开封)
目标1:
能够准确的说出北宋的建立。
陈桥兵变
集权安天下


陈桥驿
东京

集权“安”天下
太祖: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
思考:
1.结合地图分析宋太祖为何烦恼?
2.平定天下的计策是什么?
3.结果如何?
统一天下
先南后北
结束五代十国
分裂割据的局面
目标2:
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普曰:“……唐季以来……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出自《续资治通鉴》、作者:[清]毕沅、第二、第44页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收其精兵
稍夺其权
制其钱粮
天下自安



考:赵普认为五代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问计赵普

集权“安”天下
目标2:
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杯酒释兵权”,解除大将的兵权。
统兵
权与调兵权分离,
中央设
枢密院掌调兵权。
禁军分
内外
驻屯,将领定期换防。
1




目标2:
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集权“安”天下
局限性:虽然加强了皇帝的权力,但也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北宋在与周围少数民族政权的连年战争中,负多胜少,形成“积弱”的局面.
不同时期宰相上朝礼仪的变化:
秦汉时
宋时
明清时
材料二: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趴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要求:阅读思考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相权削弱
皇权加强
枢密使
三司使
参知政事
丞相
皇帝
丞相
事无不统
皇帝
行政权
军权
财权



要求:你如何看待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分化事权(多人,多重机构)
二府三司制
目标2:
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集权“安”天下
2、削弱相权
局限性:三权分立,职权分散,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财政支出增加,形成“积贫”的局面.。
在地方:①派文臣担任知州,三年一换②设置通判,分知州的权力,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②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富收归中央,节度使财赋收入除留一部分作为必要的开支外,其余收归中央。
目标2:
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集权“安”天下
3削弱地方权力
,加强中央集权
要求:阅读材料思考,宋太祖在地方这样做有什么作用?
材料三: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的职权和作用是什么?
通判有监察和行政权,作用在于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在各知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问题思考
目标2:
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集权“安”天下
要求:结合五代十国的历史,说说在宋代,节度使的权力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次改革给宋朝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军权
财权
民政
人事调度
五代十国
有大军指挥调度权
拥有辖区的民政处理权力
北宋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
下派文官做知州和通判,掌管民政、司法
人事调度权,全部归属中央政权
拥有辖区的财政权力
可以自主任命下面官员
有拥兵之重,无调兵之权
转运使
目标2:
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集权“安”天下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以文治天下

宋代文臣
唐朝武将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宋)曹翰《退将诗》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宋)谚语
要求:阅读课文和材料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宋)《神童诗》
重文轻武
目标3:
知道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现。
以文“治”天下

Q1:宋朝为什么要重文轻武?
原因: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
Q2:宋太祖和宋太宗在重用文官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赵匡胤“永不杀文人”祖训)
宋太祖
1、文臣统兵,武将受限
措施:
宋太祖说:“五代时期藩镇强横,百姓受苦。我现在选派100多名干练的儒臣分别去治理各个藩镇,即使他们全部贪污舞弊,也比不上一个武臣危害大。”
目标3:
知道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现。
以文“治”天下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措施:
科举取士
宋太祖: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宋太宗: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
又赐进士180多人,总录500多人
宋真宗:(继续增加),如在1000年录取进士
409人,诸科更高达1129人。
目标3:
知道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现。
以文“治”天下

问题思考
1、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什么时期?
2、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是利大还是弊大?
宋太宗时期
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目标3:
知道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现。
以文“治”天下

局限性:宋朝偏重文治,却令社会出现过度文弱的弊病,民风文弱军力不振君臣畏战,在军事上积贫积弱。
要求:从宋太祖的统治措施归纳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特点?
具体措施
特点
军事上
在中央
在地方
重文
轻武
1、设
参政知事
若干人,位同副相,与宰相共执行政权。
2、由
政事堂

枢密院

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政权和财政权。
1、任用文官担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
2、设
通判
,牵制知州
3、设
转运使,收缴地方财税归中央。
1、“杯酒释兵权”,解除大将的兵权。
2、统兵
权与调兵权分离,在中央设
枢密院掌调兵权。
3、禁军分
内外
驻屯,将领定期换防。
1、
文臣
统兵,抑制武将。
2、发展文教事业,改革
科举制

重文轻武
文人治国
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
【合作探究】
温馨提示:
【合作探究】


地方
地方
地方
行政权


财权
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重文轻武
文人治国
北宋的政治特点
【合作探究】
北宋的政治
我来评:宋太祖的这些措施好不好?你怎么看。
不好。
造成边防空虚,军队战斗力下降。
好。
强化了中央集权,加强君权。
好。
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人才辈出,促进科技、文化的发展。
不好。造成政府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财政支出。
好。消除了武将专权的积弊,杜绝了兵变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
积贫
积弱
“三


积”
年代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宋真宗(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宋仁宗(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宋英宗(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北宋的政治特点
【教师点拨】
材料二:虽然宋代的经济与生活水平,不但在纵向上优于其他时代,而且在横向上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但是宋朝在历史上却是是一个军事上积贫积弱的朝代。
以改稳天下
目标4:
简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以改“稳”天下

要求:阅读课文和材料回答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目的?
材料一:(1)宋仁宗时,朝廷财政收入虽然比以前增加了五倍,但国库已不够用了,到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朝廷的财政亏空竟然达到了1500多万冗官、冗兵、“岁币”及奢侈浪费使国库空虚,入不敷出。
(2)
材料二:为了维持各项开支的需要,宋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大大加重了农民负担,从而导致了农民起义。
(3)
材料三:辽夏侵边由于辽国、西夏不断的骚扰,边境也面临着爆发大战的危险。北宋王朝虽然养活着大量的部队,但是却没有战斗力,士兵中大部分是被迫当兵的饥民,平时缺少训练,虽然北宋政府对辽、夏采取了屈辱妥协政策,但仍不能满足其贪欲。辽、夏经常出兵南下,严重地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根本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改革)
财政危机
农民起义
辽夏侵边
目标4:
简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以改“稳”天下

领域
措施  
内 容
目 的
经济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缴纳役钱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兴修水利
军事
保甲法
把农村人口编制起来。有两个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
增加政府收入。
促进农业发展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作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增强了军事力量,
使北宋的国力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
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强兵
目标4:
简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以改“稳”天下

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时新法几乎全部废除。变法失败。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3、改革必然涉及利益调整,充满阻力,这就要求改革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毫不动摇才能成功。
4、改革领导集团要大公无私,团结一致,协调行动,才能促使改革走向成功。
目标4:简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以改“稳”天下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控制军队
削弱相权
文臣担任
地方长官
重文轻武的政策
6北宋的政治
【自我小结】
王安石变法
宋朝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从宋太祖立国,到逐步加强君主权力,重文轻武,开创了繁盛的经济文化时代,但也因为重文轻武,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状态,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①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②要综合、全盘考虑战略问题;③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合理与时俱进地实施各种政策,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成功的范例;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国家林立、帝国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的时代,适度的强军政策是绝对需要的。
【教师寄语】
1、(目标1)提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你会想到这个人物是(

?A.嬴政????
B.刘邦??
??C.?赵匡胤
D.杨坚?
2、(目标1)“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诗人陆游这段话中的“故都”是指(  )
A.长安
B.临安
C.建康
D.东京
3、(目标2)北宋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在各州设置(

A、转运使
B、宰相
C、通判
D、节度使
C
D
D
【自我小测】
4、(目标4)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5、(目标3)下列不属于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影响的是(

A.在宋朝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B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C.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
D.促使文人投入诗词创作之中
B
D
【自我小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宰相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所以,今天看宋朝历史,就会觉得奇怪。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宋王朝的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
(1)北宋的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
(2)宋太祖为什么要加强中央集权?
(3)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看待重文轻武的政策?国家在实施大政方针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3、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一方面,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另一方面,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赵匡胤
开封
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的稳定,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4、原则:①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②要综合、全盘考虑战略问题;③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合理地实施各种政策;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581年
589年
618年
627年
649年
713年
741年
755年
763年
907年








隋朝
安史之乱
由盛转衰
唐朝
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
黄巢起义
藩镇割据



政启开元
治宏贞观


隋朝建立
统一全国
隋炀

开通
大运河
创立
科举制
唐朝建立
唐高祖
贞观之治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开元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