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县实验初级中学教案设计
年级:九
年级
主备人
:王义锋
使用人:
课题
海燕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的运用。2.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引导学生创意阅读,把握“海燕”形象。
?3.结合背景体会作品思想感情,结合生活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把握“海燕”的形象,掌握象征的写法。
难点
结结合生活,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个性化设计
一、激趣导入热身活动:老师说词语,学生用表情、动作表现词语含义。冷、热、欢乐、恐惧、无所畏惧、高傲(多人表现,理解高傲)二、预习检查1.
解题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海燕》又称《海燕之歌》,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
2.走近作者高尔基(1868—1936),俄国作家,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代表作: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高尔基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高尔基”在俄语里是“苦难”的意思。
3.字词高傲?
呻吟?翡翠?掠起
号叫
困乏(fá)
蜿蜒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大意。2.本文以大海为背景,以时间为序,以暴风雨逐渐迫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逐步展开。文章描绘了几个画面?
学生概括,小组交流:三个部分,三幅画面。第一部分(1—6):暴风雨酝酿,海燕高傲飞翔。
第二部分(7—11):暴风雨逼近,海燕搏击风浪。第三部分(12—16):暴风雨即临,海燕热切呼唤。四、品味词句,理解形象请从文中找出描写海燕的句子,理解海燕形象。发言句式:这是
的海燕,
我是从
(句子)读出来的。深入文中品析描写海燕的句子,感受海燕形象。学生品读发言,教师点拨引导:抓住“黑色的闪电”、
“精灵”、“胜利的预言家”及“高傲”、“欢乐”、“大笑”“呼喊”等关键词理解。五、合作探究,学习手法1.再读文中对海燕的描写,思考:作者仅仅是要展现一种动物的形象吗?2.展示写作背景助读: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1901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写下《海燕》这篇散文诗。3.探究各种形象的象征意义,共享收获。海燕——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
——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或害怕革命的人乌云、闪电、雷声、狂风——反革命战争的反动势力大海波浪
——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席卷一切的革命浪潮)4.文章除了象征,还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交流发言:对比、烘托手法文中写“海鸥”“海鸭”“企鹅”的目的是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写大海、狂风、乌云,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突出海燕的高大形象。六、体味感情,归纳中心1.“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含义:呼应前文,有力收束全文;点明中心,饱含着革命先驱者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渴望与期待,预报革命风暴即将到来,也号召人民积极投身革命。情感:祈使句,表达了作者期盼经受革命风暴的洗礼,及召唤革命者奋起反抗,赢得解放的豪情,同时充满了必胜的信心2.你言我语,归纳中心《海燕》通过对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大海景象的描绘和对海燕战斗英姿的刻画,展现了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对假革命者的鄙视,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号召人民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3.感情诵读,展示精彩七、拓展延伸学习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和启示?点拨:面对“暴风雨”,海燕不是畏惧,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战。它勇猛坚强,乐观自信,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心搏击“暴风雨”。它是“胜利的预言家”。那么当面对“暴风雨”考验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像海燕那样充满自信,坚强勇敢地和困难作斗争,取得最后的胜利。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