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单元提升巩固
1.下图表示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被分解的速率,由图可以得出(??? )
A.?酶具有高效性?????????????????????????????????????????????????????B.?酶具有专一性
C.?温度越高,酶催化效率越高????????????????????????????????D.?pH值越高,酶催化效率越高
2.材料是时代进步的重要标志。下列有关材料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废弃塑料会带来“白色污染”
B.?铝表面致密氧化膜防止铝制品被酸腐蚀
C.?指甲、羊毛里含有蛋白质
D.?塑料、合成橡胶都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3.图一表示对“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材料的处理,图二表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像,下列分析科学的是(?? )
A.?为保证小鱼的正常呼吸可以往棉絮上滴加生理盐水
B.?使用高倍显微镜能清晰观察到尾鳍的血液流动
C.?血液在三种血管内的速度依次是[3]>[2]>[1]
D.?[2]是毛细血管,判断的理由是红细胞单行通过
4.将从消化道内吸收的氨基酸合成为人体的蛋白质的过程属于( ????)。
A.?吸收作用???????????????????????????B.?同化作用???????????????????????????C.?异化作用???????????????????????????D.?分解作用
5.下列生物中,以异养方式生活的是( ???)。
A.?葫芦藓??????????????????????????????????B.?茶树??????????????????????????????????C.?海蜇??????????????????????????????????D.?金鱼藻
6.下列关于排尿的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节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平衡
B.?及时排出人体细胞产生的废物
C.?维持正常血糖浓度
D.?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7.研究员在不同气温条件下,测量某受试者呼气、尿液、汗液和粪便中的水分,利用这些数据计算此人平均每日失去的水分,如右表所示。根据此表,若受试者在测试期间生理现象皆正常稳定,且空气中的湿度保持在固定的范围内,则推测在气温7℃~ 11℃的环境下,该受试者最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平均每日失去的水分(毫升)
来源
气温34℃~38℃
气温21℃~ 25℃
呼吸
250
350
尿液.
1000
1400
汗液
1750
450
粪便
200
200
A.?呼吸时不会失去水分
B.?以汗液形式失去的水分较尿液少
C.?以粪便形式失去的水分较尿液多
D.?尿液和汗液所失去的水分都比炎热时增加
8.人体内无机盐含量主要通过泌尿系统来调节,此外通过汗液也可以排出部分无机盐。盛夏高温环境中,为及时补充因大量出汗而过多排出的无机盐,应适当补充一些( ???)。
A.?可乐????????????????????????????????B.?葡萄糖溶液????????????????????????????????C.?淡盐水????????????????????????????????D.?牛奶
9.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不会被肾小管重新吸收的物质是(??? )。
A.?水????????????????????????????????????B.?葡萄糖????????????????????????????????????C.?无机盐????????????????????????????????????D.?尿素
10.血液是反映人体健康状态的“晴雨表”,通过对血液成分的分析,可以了解身体的许多生理状况,所以体检时常需抽血化验。
(1)抽血前,在受试者的手臂穿刺部位以上的6厘米处系上止血带,然后要求受试者紧握和放松拳头几次,使血管变粗、隆起.由此可知抽取血液的血管是________。
(2)抽血后,用脱脂棉球按住穿刺点,伤口很快就可止血,在此过程血液中的________起着重要作用。
(3)抽血化验后,医生发现小明血液中________比正常值高,因此判断小明的扁桃体发炎了。
(4)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检验血型的结果如下表所示。请你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判断四位同学的血型依次为??????????
甲
乙
丙
丁
B型标准血清
不凝集
不凝集
凝集
凝集
A型标准血清
不凝集
凝集
不凝集
凝集
A.A型、B型、O型、AB型
B.O型、B型、A型、AB型
C.O型、A型、B型、AB型
D.AB型、B型、A型、O型
11.人体排泄的途径包括:一部分水和少量无机盐、尿素以________形式由________排出;________和少量的水以气体形式通过________系统排出;绝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以________的形式通过________系统排出。
12.生物体内时刻都在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即进行着________,这是生物的主要特征之一,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同化作用主要是指生物体的物质________与能量________过程 ,如植物的________作用;异化作用是指生物体的物质________与能量________,并不断排出代谢废物的过程,如生物的________作用。
13.下表所示的数据是某正常人原尿和尿液的样品,请根据表格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主要成分
样品A(克/100毫升)
样品B(克/100毫升)
水
98
96
蛋白质
0.03
0
葡萄糖
0.1
0
无机盐
0.72
1. 1
尿素
0.03
1.8
(1)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原尿是________(选填“样品A"或“样品B”)。
(2)尿液的形成主要包括肾小球的________作用和肾小管的________作用。
(3)人体排尿,不仅起到排出废液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________和 ________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有重要作用。
14.动脉是从________运送血液到________的血管,它的管壁________,弹性大。静脉是从________运送血液回到________的血管,它的管壁________,弹性小。毛细血管则是连接________和________的血管,它的管壁极薄,管径较细,一般只允许红细胞 ________通过。
15.端午节吃粽子是南方的地方习俗。粽子古称“角黍”“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或再添加以辅料煮制而成。粽叶品种繁多,一般以芦苇叶、箬叶等制成,是制作粽子必不可少的材料。南方一般以箬叶为主,北方以芦苇叶为主。
(1)箬叶拥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叶绿素和多种氨基酸等成份,气味芳香,闻之如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用箬叶包粽子可提高粽子中的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是人体合成________(填营养素名称)的重要原料。
(2)肉粽的主要配料有糯米、猪肉、蛋黄、酱油,其中富含糖类物质的是________。
16.如图中A、B、C、D表示心脏的四个腔,箭头表示血流方向。请分析回答:
(1)图甲中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内红细胞几乎只能成单行通过,流速缓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和肺泡间的________。
(2)图乙中,①和②合称________,血液通过该结构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经过[________]________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3)由肾小管重吸收的葡萄糖,经静脉血管流回心脏,首先到达[________]________。
17.如图为心脏解剖图,请根据图回答:
(1)血管③的名称是________。
(2)当A和C收缩时,B和D的状态为________。
(3)写出动脉血在图中的流动途径:________(用箭头和图中的序号、字母表示)。
(4)某人患中耳炎需口服消炎药,该药物首次到达病变部位一定不通过图中的________(填序号或字母)。
18.如图为人体血液循环及气体交换的示意图。图中 代表氧气的交换或运输方向; 代表二氧化碳的交换或运输方向。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剧烈运动时,呼吸急促,心脏搏动显著加快,此时乙处单位体积血液中氧的含量和平静状态下相比________?(选填“增高”“减小”或“相同”)。
(2)西藏拉萨市的海拔约为3600m,浙江沿海平原地区的旅游者到了西藏拉萨,在平静状态下,心脏搏动显著加快,此时乙处单位体积血液中氧的含量和在浙江沿海平原地区平静状态下相比________(选填“增高”“减小”或“相同”)。
19.下图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①~③代表生理过程,④、⑤代表相关物质,请据图回答:
(1)过程①发生的部位是________。
(2)葡萄糖经过程③随血液首先进入人体心脏的________?(填结构名称)。
(3)空气中的⑤在血液中依靠________运输。
?
20.下表是小金在探究“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设计的实验,请据表中信息完成:
试管编号
加入的物质
是否搅拌
处理方法
检验方法
1
淀粉糊+2mL唾液
搅拌
37℃;10分钟
2滴碘液
2
淀粉糊+2mL唾液
搅拌
37℃;10分钟
2滴碘液
3
淀粉糊+2mL清水
搅拌
37℃;10分钟
2滴碘液
4
淀粉糊+2mL唾液
搅拌
0℃;10分钟
2滴碘液
5
淀粉糊+2mL唾液
搅拌
100℃;10分钟
2滴碘液
(1)若1号和3号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________;变蓝的试管是________?号。
(2)实验中将试管放在37℃的温水中,目的是________。
(3)如果选用1、4、5号试管进行实验,其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
(4)2号试管本应与1号有相同的实验现象,但结果出现了蓝色,你能推测少量淀粉未被分解的可能原因吗?________(写出一种原因即可)
答案解析:
1.【解答】A.从图中可以看出,加入过氧化氢酶后,生成物的反应速度明显加快,即酶具有高效性,故A正确;
B.图像中只有一种酶,无法通过比较确定酶的专一性,故B错误;
C.每种酶都有最适宜的温度,温度过高或是过低都不利于酶的催化效率的提高,故C错误;
D.图像中没有任何关于溶液pH变化的信息,故D错误。
故选A。
2.【解答】A.废弃塑料在自然界很难分解,因此会带来“白色污染”,故A正确不合题意;?
B.铝表面致密氧化膜和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然后里面的铝会继续与酸反应,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指甲、羊毛里含有蛋白,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都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3.【解答】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来获得水中的溶解氧,因此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过程中,要用浸湿的棉絮,并经常滴加清水,将小鱼的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目的是保持小鱼正常的呼吸,图中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而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最慢,故2是毛细血管.由分支流向主干的血管是静脉,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解答】人体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转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并且储存了能量,这种变化叫做同化作用;与此同时,构成身体的一部分物质不断的分解,同时释放出能量,并且把分解所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异化作用;人体从食物中吸收来的氨基酸,再合成人体的蛋白质的生理过程就是同化作用。
故答案为:B
5.【解答】A、葫芦藓是苔藓植物,有茎、叶的分化,叶片中有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是自养,A错误,不符合题意;
B、茶树是绿色植物,叶片中有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是自养,B错误,不符合题意;
C、海蜇是腔肠动物,体内没有叶绿体,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靠现成的有机物为食,海蜇是异养方式生活,C正确,符合题意;
D、金鱼藻是被子植物,叶片中有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是自养,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解答】A、排尿能调节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平衡,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人体内产生的废物必须及时排出,否则会影响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甚至危及生命。所以要及时排出人体细胞产生的废物,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排尿对维持正常血糖浓度没有作用,C错误,符合题意;
D、排尿对于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有重要的作用,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解答】A、分析表格中的内容可知,呼气时会散失水分,且温度越低,通过呼吸散失的水分越多,A错误,不符合题意;
B、气温较高时,以汗液形式失去的水分较尿液的多;温度越低,如7-11℃的环境下,以汗液形式失去的水分较尿液少,B正确,符合题意;
C、通过粪便散失的水分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C错误,不符合题意;
D、气温较高时,以汗液形式失去的水分较尿液的多,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8.【解答】A、可乐含无机盐很低,不能补充因大量出汗而过多排出的无机盐。A错误,不符合题意;
B、葡萄糖溶液中溶解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能提供能量,但不能补充因大量出汗而过多排出的无机盐。B错误,不符合题意;
C、淡盐水含有含钠的无机盐,能补充因大量出汗而过多排出的无机盐,C正确,符合题意;
D、牛奶中含丰富的蛋白质,还有部分脂肪和含钙的无机盐,不能补充因大量出汗而过多排出的含钠的无机盐,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解答】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所以原尿中不会被肾小管重新吸收的物质是尿素。
故答案为:D
10.【解答】 (1)因为静脉的血液是从远心端流回心脏,所以用止血带扎住上臂,前臂隆起的血管是静脉,由此可知抽取血液的血管是静脉。
(2)血小板能够堵塞伤口,其中还含有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起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3)抽血化验后,医生发现小明血液中白细胞比正常值高,因此判断小明的扁桃体发炎了。
(4)在A、B血清中都没有凝集现象的是O型血,都有凝集现象的是AB型血,在A血清没有凝集现象,B血清有凝集现象的是A型血,在B血清没有凝集现象,A血清有凝集现象的是B型血,故四位同学的血型依次为:O型、B型、A型、AB型,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静脉(2)血小板(3)白细胞(4)B
11.【解答】排泄是细胞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细胞代谢终产物有水、无机盐和尿素、二氧化碳等。这些新陈代谢的废物必须排出体外,否则会影响人体的健康,人体排泄的途径有三条:一、一部分水分、无机盐和少量的尿素通过汗腺分泌汗液通过皮肤排出;二、全部的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由肺排出;三、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通过肾脏形成尿液通过泌尿系统排出。
故答案为:?汗液;皮肤;二氧化碳;呼吸;尿液;泌尿
12.【解答】生物体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生物体内部也时刻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这样的变化过程称为新陈代谢,是生物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同化作用是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从外界摄取物质,使它转化成本身的物质,并储存能量的过程。即指生物体的物质合成与能量贮存过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异化作用是指生物体的物质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如生物的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代谢;合成;贮存;光合;分解;释放;呼吸
13.【解答】(1)原尿和尿液相比较,尿液中不含葡萄糖,样品B中不含葡萄糖,样品A含葡萄糖,故样品B是尿液,样品A是原尿。
(2)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故尿液的形成主要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3) 人体排尿,不仅起到排出废液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有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1)样品A? (2)滤过;重吸收? ?(3)水;无机盐
14.【解答】动脉是从心脏运送血液到全身各器官的血管,它的管壁较厚,弹性最大,血流速度快。其功能为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去。静脉是从全身各器官运送血液回到心脏的血管,它的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血流速度慢。毛细血管则是连接小动脉和小静脉的血管,它的管壁极薄,管径较细,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一般只允许红细胞排成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极慢,数量最多,其功能为物质交换的场所。
故答案为:心脏;全身各器官;较厚;全身各器官;心脏;薄;小动脉;小静脉;排成单行
15.【解答】(1)用粽叶包粽子可提高粽子中的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是人体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原料。
(2)肉粽的主要配料有糯米、猪肉、蛋黄、酱油,其中富含糖类物质的是糯米。 ??
(3)硫酸铜对人体具有毒性的原因是铜离子可使蛋白质变性。
?
16.【解答】(1)图甲中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内红细胞几乎只能成单行通过,流速缓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和肺泡间的气体交换。
(2)图乙中,①和②合称肾小体,因为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包括肾小球、肾小囊两部分,血液通过该结构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经过[③]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3)由肾小管重吸收的葡萄糖,经静脉血管流回心脏,首先到达[A]右心房。??“通过消化道后”,主食中的淀粉消化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进入血液循环”后,经小肠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因此最先到达心脏的A右心房。
故答案为:(1)气体交换(2)肾小体;③;肾小管(3)A;右心房
17.【解答】(1)血管③的名称是主动脉,因为与左心室相连的是主动脉。
(2)血液循环时血液流动的方向是:静脉→心房→心室→动脉,而不能倒流是因为有瓣膜的存在.所以当A和C(心房)收缩时,血液流入心室,所以B和D(心室)的工作状态为舒张。
(3)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所以动脉血由⑤肺静脉流向C左心房,进入D左心室,在进入③主动脉,最后流入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即 ⑤→C→D→③。
(4)某人患中耳炎需口服消炎药,药物到达病部位置经过的途径是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颈动脉→耳部毛细血管.故①上腔静脉。
故答案为:(1)主动脉(2)舒张(3)⑤→C→D→③(4)①
18.【解答】(1)乙处的单位体积血液中氧的含量是由肺泡(甲)与肺部毛细血管气体交换的程度决定的,血液在肺部发生的气体交换实际上是气体扩散的过程?,同时受到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剧烈运动的时候,血液中红细胞的雜与平静状态下相同,外界大气的压强也相同,因此气体扩散进入血液的氧气量也与平静状态下相同。
(2)—氧化碳能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其失去结合氧气的能力,因此能与氧气结合的血红蛋白减小,气压不变,血液中氧含量减少。
故答案为:(1)相同(2)减小
19.【解答】(1)淀粉在口腔里进行初步分解成麦芽糖。?
(2)葡萄糖被小肠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经小肠静脉→肝脏→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所以“淀粉在小肠内最终被分解为葡萄糖”,经过程③随血液首先进入人体心脏的右心房。
(3)空气中的⑤为氧气,在血液中依靠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来运输。
故答案为:(1)口腔(2)右心房(3)红细胞(或血红蛋白)
20.【解答】(1)若以1和3为一组对照实验,则实验变量是唾液,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1号所用的实验材料是唾液,唾液中的淀粉酶能充分消化淀粉,将淀粉全部转化成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3号所用的实验材料是清水,搅拌,清水中不含淀粉酶,不能消化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会变蓝.,
(2)消化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是人体内的温度,因此实验中要将试管放入37℃温水中,37℃时消化酶的活性最强,利于消化酶发挥作用.
(3)若1号和4、5号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探究的问题是温度能影响酶的消化作用吗?
(4)2号试管本应与1号有相同的现象,但结果出现了蓝色,是因为淀粉糊与唾液未充分混合;唾液中唾液淀粉酶量偏少.
故答案为:(1)唾液;3号(2)37℃时消化酶的活性最强,利于消化酶发挥作用(3)温度能影响酶的消化作用吗?(4)淀粉糊与唾液未充分混合(或唾液中唾液淀粉酶量偏少,答案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