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6张PPT)
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4)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 、 、 、 、 、
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十二本纪
十表
八书
三十世家
七十列传
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歌
衣锦荣归的慨叹
刘 邦
时不利兮骓不逝,
项 羽
虞兮虞兮奈若何
骓不逝兮可奈何,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末路英雄的悲歌
关于项羽的成语
取而代之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苏州),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先发制人
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 209 年 9 月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破釜沉舟 以一当十
公元前 208 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 十” .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今陕西临潼附近)设宴招待刘邦。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刘邦,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刘邦。刘邦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宴会厅,指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折服,刘邦借机脱离险境。
沐猴而冠
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
四面楚歌
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刘邦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坐不安席
秋毫无犯
不拘小节
暗渡陈仓
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鸿 门 宴
《史记》·司马迁
将士:
人物关系
项羽
范增
项伯
项庄
主帅:
谋士:
内奸:
—— 刘邦
—— 张良
—— 曹无伤
—— 樊哙
宴后(5、6、7)——结局、尾声
情 节
宴前(1、2)——起因、发展
宴中(3、4)——高潮
正 音
欲王wàng关中 飨xiǎng士卒
为wèi击破沛公军 崤yáo山
好hào美姬 鲰zōu生说shuì我
孰与君少长zhǎng 奉卮zhī酒为寿
毋内nà诸侯 士卒足以当dāng项王乎?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2.张良出,要项伯。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字词归纳
距通“拒”;
内通“纳”
要通“邀”
倍通“背”
3.此其志不在小。
小处 形作名
8.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连夜 名作状
二、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
驻军 名作动
2.沛公欲王关中。
称王 名作动
4.素善留侯张良。
与……交好 形作动
5.臣活之。
使……活 使动
6.吾得兄事之。
像对待兄长那样 名作状
7.籍吏民。
用书册登记 名作动
总结规律
名词作状语的规律是:名词+动词,名词如果不作动词的主语,即作状语;
名词作动词的规律是:名词+名词(代词),前一名词若非定语或前有副词,即活用作动词;
使动用法的规律: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带了宾语,该词译作“使……做……”
1.沛公居山东时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崤山以东
(今)山东省
(古)名词意外的变故
(今)表程度副词
3.沛公……约为婚姻
(古)儿女亲家
(今)男女婚约
偏义复词
三、古今异义
4. 欲呼张良与俱去。
5. 亡去不义。
6. 秦时与臣游。
7.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四、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四、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此天子之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曹无伤言于项羽曰
具告以事
长于臣
2. 状语后置句:
(于项羽言)
(以事具告)
(于臣长)
3. 省略句:
为击破沛公军
急击勿失
欲呼张良与俱去
沛公奉卮酒为寿
3. 省略句:
为(我)击破沛公军 省宾语
急击(之)勿失(时机) 省宾语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省宾语
沛公奉卮酒为(之)寿 省宾语
第一段
无伤告密
范增献计
第二段
项伯夜访
张良献策
情节梳理
宴
前
从百余骑jì 范增数shuò目项王
举所佩玉玦jué 瞋chēn目视项王
戮lù力而攻秦 樊fán哙kuài
交戟jǐ之卫士 目眦zì尽裂
沛公之参乘shèng 赐之彘zhì肩
如恐不胜shēng 按剑而跽jì
则与斗卮zhī酒 切而啖dàn之
正 音
1. 令将军与臣有郤。
2. 因击沛公于坐。
3.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 毋内诸候。
通假字
“郤”通“隙”
“坐”通“座”
“不”通“否”
“内”通“纳”
词类活用
1.秋毫不敢有所近
2.若入前为寿
接触,接近。形作动
让……跟随。使动
示意、使眼色。名作动
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4.范增数目项王
上前。名作动
5.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阻止。使动
6.常以身翼蔽沛公
7.头发上指
8.刑人如恐不胜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名作状语。
向上。名作状语。
用刑法惩罚。名作动。
9.此亡秦之续耳
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后续者,动作名。
以(他)为王,名词使动。
1. 判断句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此亡秦之续也。
句 式
2. 省略句
则与( 之 )斗卮酒
省宾语
加彘肩( 于其 )上
省介宾短语
3. 宾语前置
今日之事何如
今日之事如何
客何为者
客为何者
不然,籍何以至此
不然,籍以何至此
4. 被动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义责项羽
—项无以应
宴 中
刘邦谢罪
范增示意
项庄舞剑
张良召哙
—项羽留饮
—项羽不应
—项伯翼蔽
—樊哙闯帐
玦 项 剑 项 帐 项
举 羽 舞 伯 闯 王
增 不 庄 翼 哙 款
范 应 项 蔽 樊 哙
三起三落,情节张弛有致,波澜起伏。
在剑拔弩张杀机四伏中感受历史的悸动
1、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
翻译句子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
翻译句子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做)大事情不必考虑细枝末节,(讲)大礼节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1、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
翻译句子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做)大事情不必考虑细枝末节,(讲)大礼节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现在别人正好比菜刀和砧板,我们是(砧板上的)鱼和肉,告辞什么呢?
3、大王来何操
4、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5、吾属今为之虏矣。
3、大王来何操
来的时候带什么礼物?何操:操何,宾语前置
4、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5、吾属今为之虏矣。
3、大王来何操
来的时候带什么礼物?何操:操何,宾语前置
4、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拿着剑和盾徒步逃走,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
5、吾属今为之虏矣。
3、大王来何操
来的时候带什么礼物?何操:操何,宾语前置
4、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拿着剑和盾徒步逃走,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
5、吾属今为之虏矣。
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宴 后
沛公脱险
张良留谢
项王受璧
范增愤骂
刘邦锄奸
范增:老谋深算 急躁易怒
项庄:轻易放弃
项伯:泄露机密
蔽护敌方
各自打算
目标不统一
张良:老练多谋 沉着冷静
樊哙:忠诚勇猛
见识过人
曹无伤:被诛杀
上下同心
团结合作
刘邦阵营
项羽阵营
矛盾集中
1、宴会前,战与不战问题
2、宴会上,杀与不杀问题
3、宴会后,追与不追问题
结构严谨
1、项羽欲击刘邦——刘邦被放
2、曹无伤告密——曹无伤被诛
3、范增劝说项羽——范增怒骂项羽
胜利大逃亡
千秋功过世人说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
毛泽东曾写诗提到过项羽,他
是如何看待项羽的?让我们来看这首《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
千秋功过我来说
——个性解读历史
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史记 项羽本纪》
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史记 项羽本纪》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史记 高祖本纪》
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由自己的性格决定的。
——塞万提斯
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印度谚语
听到密报和劝说
——大怒
听到项伯说情
——答应“善遇”刘邦
匹夫之勇,有妇人之仁。
宴会上范增多次暗示
——置之不理
项庄舞剑,项伯翼蔽
——熟视无睹
刚愎自用,乏政治远见。
樊哙闯帐怒目而视
——反称壮士,赐酒赐坐
刘邦逃后张良奉璧
——安然受璧,处之泰然
寡谋轻信,失判断能力。
自矜功伐、豪爽直率的一芥武夫。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史记·项羽本纪》)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史记·项羽本纪》)
得知项羽来攻击自己时
—委曲求全
了解张良与项伯关系时
借口上厕所趁机逃走时
回到营寨诛杀曹无伤时
宴会上卑礼甘居卑座时
—攀龙附凤
—机智敏捷
—能屈能伸
—坚决果断
刘邦:善于接受意见,心机深沉,巧言佞色,心狠手辣。圆猾狡诈,细心机警;随机应变,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勇毅果断;能屈能伸,细致周密。
得知项羽来攻击自己时
—委曲求全
了解张良与项伯关系时
借口上厕所趁机逃走时
回到营寨诛杀曹无伤时
宴会上卑礼甘居卑座时
—攀龙附凤
—机智敏捷
—能屈能伸
—坚决果断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远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使项羽乐观的估计战争的形式,丧失了应有的判断能力,也构成了他对战争的一种近乎盲目的自信和崇拜,并进一步铸就了他的悲剧性格。他的精神世界里惟一的支柱或许就是每次战斗赢得的胜利。项羽不屑
结 语
小计谋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最终,项羽用性格的笔为世人书写下了只属于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薄奠。无论是独夫的刚愎自用还是英雄的顾盼无奈,无论是力能抗鼎拔山,还是乌江别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是夕阳般的英雄末路的辉煌与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