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浙教版 九年级上册 第4章复习学案 第十二讲 体内物质的运输、能量的获得、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浙教版 九年级上册 第4章复习学案 第十二讲 体内物质的运输、能量的获得、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7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2-04 12:4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江版 九年级上册科学学案
第十二讲 体内物质的运输、能量的获得、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
4-3 体内物质的运输
血液
名称
成分
特点
功能
血浆
主要是水分,还含有少量蛋白质、葡萄糖等物质
透明淡黄色的液体,除去纤维蛋白原,剩余的黄色透明的液体部分叫血清
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具有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等作用
血细胞
红细胞
数量最多的血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成熟后无细胞核,含血红蛋白
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
白细胞
形状多样,比红细胞大且数量少,有细胞核
吞噬病菌;与机体的抗传染功能有关
血小板
个体最小,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
加速血液凝固和防止伤口大量出血及阻止细菌入侵
心脏和血管
心脏的结构
名称
左心房
左心室
右心房
右心室
相连血管
肺静脉
主动脉
腔静脉
肺动脉
腔壁
较薄
最厚
较薄
较厚
瓣膜
与左心室之间有房室瓣
与左心房之间有房室瓣,与主动脉之间有动脉瓣
与右心室之间有房室瓣
与右心房之间有房室瓣,与肺动脉之间有动脉瓣
所含血液
动脉血
动脉血
静脉血
静脉血
心脏中的瓣膜
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它们的功能都是控制血液向一个方向流动,防止倒流。房室瓣控制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动脉瓣控制血液流向动脉,血液总的方向是心房→心室→动脉。
心脏的功能
4440555-245745甲



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昼夜不停的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沿着固定的方向不间断地流动。
当左、右心房收缩,左右心室舒张时,会将心房的血液压入心室,如图甲;当左右心室收缩,左右心房舒张时,分别将血液压入主动脉和肺动脉,如图乙。
血管
类别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概念
从心脏运送血液到全身各器官的血管
从全身各器官运送血液回到心脏的血管
连接小动脉和小静脉的血管
结构
管壁特点
较厚、弹性大
较薄、弹性小
极薄,仅有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
管腔大小
较小

极小,仅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管内血流速度
最快
较慢
极慢
功能
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部分
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
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血流方向
大动脉→小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大静脉
血液循环
48768033020
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在一次完整的循环过程中要流经心脏两次,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由含氧量高、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成了含氧量较低、颜色暗红的静脉血。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由含氧量较低、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含氧量高、颜色鲜红的动脉血。
心率、脉搏与血压
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称为心率。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安静时的心率约为每分钟75次。
脉搏:心脏每次收缩都会产生很大的压力,这个压力沿着动脉向前推动血液,随着心脏节律性收缩和舒张,动脉管壁出现相应的扩张和回缩,形成脉搏。
血压: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臂产生的压强叫血压,可用血压计测定,单位用千帕或毫米汞柱表示。
a:收缩压:当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健康成年人收缩压的变动范围为12-18.7千帕。
b:舒张压: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到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健康成年人舒张压的变动范围为8-12千帕。
血型与输血
ABO血型系统
凝集原和凝集素:人类的红细胞膜上存在着叫做凝集原的蛋白质类物质,而血清中含有与之相应的特异性蛋白质类物质,称为凝集素。当含有某种凝集原的红细胞和抗该凝集原的凝集素相遇,就会发生凝集反应,从而引起红细胞大量凝集,如A凝集原与抗A凝集素、B凝集原与抗B凝集素。
血型:血型是由凝集原的种类决定的,常见的有ABO血型系统,包括A型、B型、AB型、O型四种,如下表
血型
红细胞上的凝集原
血清中的凝集素
A型
A
抗B
B型
B
抗A
AB型
A和B

O型

抗A和抗B
输血
输血时,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但在没有同型血而又情况紧急需异型输血时,必须先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无偿献血
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4-4能量的获得
能量获得的途径
有氧呼吸
概念:在氧气的参与下,有机物的分解较为彻底,并释放出较多的能量,这种呼吸作用方式叫做有氧呼吸。
过程表达式:以葡萄糖为例,有氧呼吸可表示为: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大多数生物以有氧呼吸作为呼吸作用的主要方式。
无氧呼吸
概念:细胞在缺氧的条件下,将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尚未彻底氧化的产物,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动物(包括人)组织细胞的无氧呼吸:葡萄糖→乳酸+能量(少量)。
高等植物在缺氧(如水淹)的情况下,也能进行无氧呼吸,将糖类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并释放少量的能量。葡萄糖→酒精+二氧化碳+能量(少量)
发酵
概念:微生物的无氧呼吸被称为发酵。发酵是微生物获取能量、进行生命活动的方式之一。
类型:发酵包括乳酸发酵(乳酸菌在缺氧条件下,把糖类分解成乳酸)和酒精发酵(酵母菌在缺氧的条件下,把糖类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多样的呼吸器官
无脊椎动物
原生生物:如草履虫,用表膜(细胞膜)呼吸;环节动物(如蚯蚓),用湿润的体壁呼吸;节肢动物(如蝗虫),用气管呼吸。
脊椎动物
鱼类:用鳃呼吸。两栖类:如青蛙,幼体(即蝌蚪)用鳃呼吸;成蛙用肺呼吸,兼用湿润的皮肤辅助呼吸。爬行类:如蜥蜴,用肺呼吸。鸟类:用肺呼吸,借助气囊进行双重呼吸。哺乳类:如牛,用肺呼吸。
4-5 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
营养物质的利用
糖类代谢
3973830106680228790597155食物的消化吸收 氧化分解供能
31546801670052497455147955肝糖元的分解 血糖 合成糖元
脂肪、蛋白质的转化 转化为脂肪
脂肪的代谢
43072051384302011680109855食物的消化吸收 合成脂肪,贮存能量
35928301606552297430160655血糖转化 甘油和脂肪酸 氧化分解供能
体内脂肪分解 转化为血糖
蛋白质代谢
4173855122555213550593980食物的消化吸收 合成人体所特有的蛋白质
34499551733552383155154305体内蛋白质的分解 氨基酸 氧化分解功能
合成糖类和脂肪
体内的能量代谢
糖类、脂肪、蛋白质在人体组织细胞内不断的进行着合成与分解,新旧物质不断更替,同时伴随着能量的贮存和释放。因为能量贮存于有机物内,所以人体内物质的增减与能量的变化密切相关,可用下式表示。
获得的能量=消耗的能量+贮存的能量
能量的获得>能量的消耗→有机物积累(人会发胖)
能量的获得<能量的消耗→有机物减少(人会消瘦)
泌尿系统
right217805人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
排泄:人体内代谢废物通过一定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大部分废物通过泌尿系统以尿的形成排出,其他废物通过皮肤、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泌尿系统的组成
5545455414020乙

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组成(如图)。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是形成尿液的场所;输尿管、膀胱、尿道是排泄的通道。
321183081280甲

肾脏的结构
肾脏(图甲)是人体最主要的排泄器官,位于人腰后部脊椎两侧,左右各一个,形似蚕豆。每个肾脏由肾实质和肾盂组成,从纵切面可看出,肾实质由外到内分为皮质和髓质;中央是一个空腔,叫肾盂,肾盂和输尿管相连
肾单位(图乙):是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部分组成。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
在肾单位中,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过滤出来的水分和废物形成尿液。
原尿的形成——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当血液由入球小动脉进入肾小球时,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而其他小分子物质(如水、无机盐、尿素、尿酸等)则能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
尿液的形成——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肾小囊中的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全部葡萄糖和氨基酸等又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血液中,其余的成分如水、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最终形成尿液。
尿液的排出
尿液先进入肾盂,再经输尿管流入膀胱,在膀胱内蓄积到一定的;量以后,人感觉到尿液,最后经尿道排出体外。可表示为:肾脏(尿液)→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水盐平衡
水的平衡
人体通过饮水、进食、细胞的呼吸作用等获得水分,通过呼吸、流汗、排尿、排粪等排出水分,从而调节机体水的平衡。其中,肾脏是人体调节水平衡的主要器官,当体内水分过多时,肾脏会产生很多尿,将多余的水分排出;当体内水分不足时,肾脏就只产生少量的尿,减少水分的排出。
盐的平衡
调节盐平衡的主要器官是肾脏。当体内盐浓度较低时,肾脏产生含盐量较低的尿;当体内盐浓度较高时,肾脏产生含盐量较高的尿,把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除了肾脏对水盐平衡起到的重要作用外,皮肤、呼吸系统也承担了调节水盐平衡的部分功能。
代谢的多样性
代谢
代谢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生物表现出来的生长、发育、生殖、遗传和变异等特征都是以代谢为基础的。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将终结。生物的代谢活动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
同化作用
同化作用指生物体不断的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合成新的自身组成物质,并贮存能量的过程。按同化作用的方式不同,可将生物的营养方式分为自养和异养。
异化作用
指生物体不断地氧化分解自身组成物质,释放能量,并不断排出代谢废物的过程。异化作用可分为需氧型和厌氧型。
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异化作用:体重增加,身高增加,生物表现出生长的现象。
同化作用<异化作用:一般只有在病理条件下才能发生,如高烧不退,此时体重减轻,身体变瘦。
练习题
1.如图所示,是在流经某些结构的过程中人体血液中某种物质含量变化情况的示意图。纵坐标代表该种物质的含量,横坐标代表血流的方向,Ⅰ、Ⅱ、Ⅲ表示血液流经的器官或结构。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若该物质为氧气,则Ⅰ表示的是肺??????????????????????B.?若该物质为二氧化碳,则Ⅱ中流动的是静脉血
C.?若该物质为营养物质,则Ⅲ是小肠??????????????????????D.?若该物质为含氮废物,则表示肾脏的是Ⅲ
2.血液在人体中主要起运输作用,当血液流经某器官或结构时血液的成分往往要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5745480651510A.?血液流经肾脏后,由含废物多的动脉血变为含废物少的静脉血
B.?血液流经肺后,氧气的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C.?血液流经小肠后,葡萄糖、蛋白质、无机盐和水等都会明显增多
D.?血液流经大脑后,氧气和营养物质都会相应减少
3.如图是人体泌尿系统组成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①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B.?②对原尿有重吸收作用
C.?生成尿液的主要器官是③????????????????????????????????????D.?④是膀胱,能暂时贮存尿液
4.血尿素氮(BUN)是血液中尿素含量的一项生理指标,血检常规值为8~26毫克/分升。某人被确诊为急性肾功能衰竭,能作为医生诊断依据的BUN数值应该是( ???)
A.?4毫克/分升?????????????????????B.?15毫克/分升?????????????????????C.?26毫克/分升?????????????????????D.?35毫克分升
5.根据示意图中血流方向判断,从上肢静脉给咽炎病人输液,药物随血液到达咽部所经历的循环路线。正确的是( ???)

5619115330200A.?①→④→②→③?????????????B.?②→④→①→③?????????????C.?②→③→④→①?????????????D.?①→②→④→③
6..如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涂片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细胞①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有炎症?????B.?细胞②能加速血液凝固
C.?细胞③因富含血红蛋白而呈红色??????????????????????????????D.?成熟的细胞①和③都没有细胞核
7.交通事故中某重伤患者抢救时急需大量O型血,下表为四名志愿者的血型鉴定结果,其中符合要求的是(??? )
志愿者




A型标准血清




B型标准血清




A.?①?????????????????????????????????????????B.?②?????????????????????????????????????????C.?③?????????????????????????????????????????D.?④
8.下列是科学课本中的四个生物实验图,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是将血滴推成血涂片过程,则血滴在血涂片的左侧
B.?乙图选择金鱼尾鳍末端做材料能更易观察到毛细血管内的血液流动现象
C.?丙图实验选用大米、花生仁、牛肉干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它们所含热量高,更易观察
D.?丁实验说明新鲜血液可分层为血浆和红细胞两部分
9.如图甲为人体部分生理活动过程的示意图,其中A、B、C表示物质,①②表示相关生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淀粉经过①过程最终被分解为C,C是________。图中②表示被消化后的营养成分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称为________。
(2)消化产物C进入血液后,随着血液循环最先到达心脏四个腔中的________。
(3)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A和B的交换过程是通过气体________实现的。某人检测到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低于正常值,则此人可能患________症。
(4)图乙曲线代表血液中某种成分含量变化的趋势。结合图甲分析下列生理过程,血液中该物质含量变化能用图乙曲线表示的有 ?????。(可多选)
A.血液流经肺部时B含量的变化 B.血液流经小肠时C含量的变化
C.血液流经肾脏时尿素含量的变化D.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周围时B含量的变化
10.小科爷爷最近身体不适,在医生建议下做了肺部及尿常规等检查,经诊断患了糖尿病。
请用图中序号或字母完成下列问题:
(1)图1是检查肺部时,爷爷在用力吸气和用力呼气后,分别被拍摄的两张胸部X光片,其中白色虚线所围的区域为肺的位置。吸气后闭气不动时所拍摄的X光片是________。
(2)爷爷的尿检结果显示含有葡萄糖,是因为图4中________不能将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重吸收所致。
(3)爷爷在进餐一段时间后,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会上升。葡萄糖主要是通过图2中________吸收进入血液。
(4)通过皮下注射到爷爷身体的胰岛素经血液循环首先进入图3中的________。
11.小乐用下列装置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回答问题:

(1)酵母菌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下列有关酵母菌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__(选填序号)。
①单细胞生物;②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③营养方式为寄生;? ④只能孢子生殖
(2)小乐选用A、B、C装置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方式,则装置连接的顺序是:空气→ 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若装置连接正确,并在适宜环境中培养8~10h,能证明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CO2的现象是________。
(3)小乐选用A、D装置探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是否产生CO2 , 当D装置刚装配好后,立即连接A装置,判断此做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________。
答案解析:
1.【解答】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进而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为含氧多的动脉血。若该物质是氧气,血液流经器官Ⅰ时,氧气含量增加,Ⅰ表示的器官是肺,A正确。若该物质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Ⅲ处减少,因此Ⅲ表示的器官是肺;根据血液循环途径可知,Ⅱ是肺动脉,肺动脉中流的是静脉血,B正确。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血液流经小肠后,营养物质含量增加,因此若该物质为营养物质,则Ⅰ表示的是小肠,C错误。肾脏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经过肾小球的过滤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流出肾脏的血液中含氮废物明显减少,因此,若该物质为含氮废物,则Ⅲ表示肾脏,D正确。故答案为:C
2.【解答】A、血液流入肾脏时,血液中的氧气供肾脏组织细胞利用,因此流出肾脏的血液中氧气会减少;同时肾脏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随血液,所以会从带走,因此流出肾脏的血液中,二氧化碳增多;另外,血液中的尿素等废物在肾脏中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因此从肾脏流出的血液中,尿素、尿酸等废物会减少,所以 血液流经肾脏后,由含废物多的动脉血变为含废物少的静脉血,故说法正确。
B、 血液流经肺时,肺泡内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血液中;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肺泡内,此时血液中的氧含量增加,颜色由暗红色变为鲜红色,故说法正确。
C、小肠吸收的主要是小分子的营养物质,所以 血液流经小肠后,葡萄糖、无机盐和水等都会明显增多,而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它只有被消化分解为氨基酸后才会被小肠吸收,故说法错误。
D、 血液流经脑组织处毛细血管时,由于组织细胞里氧气的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少,因此血液中的氧气就扩散到组织细胞里,血液中氧气含量减少;同时脑细胞也血液进行物质交换,血液中的营养物质进入细胞供呼吸作用所用,代谢废物进入血液,故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
3.【解答】A:由图可知①是肾脏。故A正确;
B:肾小管对原尿有重吸收作用,②是输尿管。故B错误;
C:生成尿液的主要器官是①肾脏,③膀胱是储存尿液的地方。故C错误;
D:④是尿道,将尿液排出体外。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4.【解答】流经肾脏的血液,在经过肾小球时,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中的部分尿素和尿酸等废物随尿液排出体外。因此,从肾静脉流出的血液中,尿素和尿酸的含量会减少。若某人被确诊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则不能形成尿液,血液中的尿素和尿酸等废物不能排出体外,因此其含量会增加。所以血液中血尿素氮(BUN) 的值会高于正常值8~26毫克/分升。
故答案为:D
5.解答】血液循环的路径为: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根据血液循环的路径可知,从上肢静脉给咽炎病人输液,药物随血液到达咽部所经历的循环路线为: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咽部毛细血管网。即为:②静脉→④心脏→①动脉→③毛细血管。
故答案为:B?
6.【解答】A:②白细胞个体最大,有细胞核,可以吞噬病菌。②白细胞数量高于正常值,身体可能发生严重。错误;
B:③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修补破损的血管。 错误;
C:①红细胞因富含血红蛋白而呈红色。错误;
D:成熟的①红细胞和③血小板都没有细胞核。正确;故选:D
7.【解答】由血型鉴定结果可知: ①为A型血;②为AB型血;③为B型血;④为O型血;因患者急需大量O型血;
故答案为:D
8.【解答】A.甲图中是将血滴推成血涂片过程,则血滴在血涂片的右侧 ,故A错误;
B.乙图选择金鱼尾鳍末端做材料能更易观察到毛细血管内的血液流动现象,故B正确;
C.丙图实验选用大米、花生仁、牛肉干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它们所含能量多少不同,可以通过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大小进行比较,故C错误;
D.丁实验说明新鲜血液可分层为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故D错误。故选B。
9.【解答】(1)食物中的淀粉经过消化后转变为C(葡萄糖),因此①代表消化过程;消化后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因此②表示吸收过程。
(2)葡萄糖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经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需要通过肺循环再回到心脏的左心房、左心室,最后进入主动脉。
(3)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叫做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贫血指的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的含量过低。因此,“某人检测到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低于正常值” , 他很可能患有贫血。
(4)A、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当血液六净肺部时带走体内的B二氧化碳,B二氧化碳含量减少。正确;
B、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场所,血液流经小肠时,C葡萄糖的含量增加。错误;
C、肾脏是尿液形成的器官,血液流经肾脏时由于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尿素含量降低。正确;
D、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B二氧化碳含量增加。错误。
10【解答】(1)胸部X光检查是确诊肺炎的重要依据之一。图1中的Ⅰ是肺扩张,表示吸气;Ⅱ是肺回缩,表示呼气,在做检查时,医生要求被检查者用力吸气后闭气不动。即图1中Ⅰ的状态。
(2)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若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出现障碍,不能将全部葡萄糖重吸收,致糖尿。
(3)健康人在进餐一段时间后,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会上升,原因是葡萄糖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
(4)血液循环路线如图所示:

对照血液循环图可知,皮下注射的胰岛素进入血液后,首先经下腔静脉进入心脏的右心房。
故答案为:(1)Ⅰ;(2) ⑤ ;(3)B;(4)甲
?
11.【答案】 (1)①
2)B→C→A;A装置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3)不正确,D装置刚装配好后,裴置内存在一定量的氧气.可供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若此时立即连接A装置,对实验结果会产生干扰(合理即可)。
【分析】(1)酵母菌是一类常见的单细胞真菌,在自然界中种类较多,分布很广,其细胞形态通常为圆形、卵圆形或椭圆形,比细菌的个体要大得多。酵母菌的细胞结构主要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酵母菌的生殖方式主要是出芽生殖。
(2)呼吸作用是指在细胞内氧化分解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等有机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在氧气的参与下,有机物的分解较为彻底,并释放出较多的能量,这种呼吸作用方式叫做有氧呼吸。
(3)氢氧化钠通常用于除去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提出用于二氧化碳存在的检验。
(4)有些微生物在有氧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情况下则能进行无氧呼吸,如酵母菌,酵母菌无氧呼吸时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并产生少量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