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同步备课课件(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同步备课课件(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04 09:4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世界历史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势。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
运动
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
的演变
第八单元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九单元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古代史
近代史
现代史
资本主义社会
教材结构
社会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标要求:
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材料一:“文明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当某个阶段的文化,比较广泛的使用了文字,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经初步形成,社会成员被划分成了阶级或等级,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出现了巨大的公用建筑甚至城市中心,那么发展到这种程度的文化,就可以称作文明。”
——纪录片《世界历史》第2集 《文明的曙光》
材料二:“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有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利、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并非所有文明都具备这些特征……,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
——(美)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
阅读材料归纳文明产生的标志
阅读材料归纳文明产生的标志
材料三:“对于最初人类文明出现的判断标准,主要是国家制度的确立,文字、文献的形成,冶金业及制作金属工具的普及,城市建筑的设置等四个方面。” ——陈明远《质疑四大文明古国》
材料一:文字、阶级、制度、公用建筑、城市
材料二:城市、有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利、纳贡或税收、文字、
阶级或等级、巨大建筑物、专门的艺术和科学
材料三:国家制度、文字、文献,冶金业及制作金属工具的普及、
城市建筑
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出现
自主探究:5分钟
结合以上材料并阅读教材第2-3页的内容,完成以下任务:
1、找出教材中关于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标志有哪些?
2、尝试描述人类文明最初产生的历程。
自主探究:
阶级、国家、城市、文字
1、找出教材中关于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标志有哪些?
2、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历程。
自主探究:
1、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放牧
收割
采集渔猎
农业和畜牧业
生产力提高
①人类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出现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③交换和贸易的产生;
④出现从事专门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的人;
⑤出现早期城市。
社会分工
劳动生产率提高
农业、畜牧业产生
2、社会分工的出现
2、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历程。
自主探究:
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在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为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部落首领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己有,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发现中,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穷人的房屋狭小;富人的墓中随葬品丰厚;穷人墓中随葬品很少或几乎没有随葬品。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奴隶制成为人类第一种剥削和压迫形式。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成为最早的阶级对抗形式。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人类由此进入奴隶社会。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
剩余产品
私有制
阶级
国家
阶级对抗
部落战争
文字
阶级差别
奴隶制
奴隶社会
3、阶级、国家的出现形成
2、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历程。
自主探究:
总结:图示的方式去描述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历程。
采集
渔猎
农耕
畜牧
手工业
社会分工
剩余
私有
阶级
国家
文字
播种收获
定居
城市
生产力
矛盾
记事
管理
生产力
文明
思考:文明产生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生产力的发展
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
古埃及文明
约BC3500年左右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约BC3500年左右
古印度文明
约BC3千纪
中国文明
约BC2070年
古希腊文明
约BC2千纪
二、探知——多元文明的特点
两河流域文明
前3500年左右
(尼罗河文明)
古印度文明
克里特和迈锡尼文明
(古希腊文明)
2、按照各地区进入文明的先后顺序制作历史时间轴。
前3千纪
前3000
前2001
前2000
前1001
前2千纪
二、探知——多元文明的特点
小国寡民的城邦
民主制
一系列国家,分裂
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
二、探知——多元文明的特点
政治 文化
两河文明
尼罗河文明
古印度文明
古希腊文明
3、阅读课本从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来梳理各个早期人类文明地区的表现,两分钟
由一系列城市国家到统一
君主专制
《汉谟拉比法典》
君权神授
楔形文字
《吉尔伽美什》
洪水和方舟传说
60进位制
神话和文学传说、象形文字
太阳历、金字塔、莎草纸
婆罗门教、佛教、史诗、创造1—9的数字,发明“0”,按位计值
文学、历史学、哲学
二、探知——多元文明的特点
由分裂到统一
君主专制
较为完善的官僚体系
君权神授
一系列国家,
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
小国寡民的城邦民主制
原文刻在一段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
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
下端是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刻
写的法典铭文,共282条。
《汉谟拉比法典》
1、两河文明
材料一:
材料二:《汉谟拉比法典》共有282条:
1至5条是关于诉讼审判的规定,
6至126条是关于保护私有财产的规定;
127至195条关于婚姻、家庭与财产继承;
196至214条关于人身保护和“同态复仇法”……
242至277条关于租赁牲畜、船只以及佣工和报酬;
278至282条是关于奴隶的规定
材料三:……若贵族使平民及奴隶的眼睛受损可以免于赔款,无需赔偿; 奴隶将贵族的眼睛损坏则要在耳内灌油灌铅。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
【问题探究】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保护私有财产,维护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
1、两河文明
在巴比伦,由于木材缺乏,石料稀少,但却有着大量的两河冲击平原的泥土,所以人们便以泥版作为书写材料。……它具有很强的粘性。在泥板上写字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中较突出的一点就是很难精确地刻写原始的图画文字的曲线,很难勾勒出迂回曲折的轮廓。……写直线和线条就要容易得多。……书写工具通常是芦苇杆笔,由于这种笔笔尖细、笔尾粗,所以把它往泥板上一压就形成一个笔划,而且呈楔形或钉子型。
——《世界文明之旅》,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年P52
楔形文字泥板(大英博物馆藏)
楔形文字
1、两河文明
《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1、两河文明
诞生洪水和方舟传说
1、两河文明
2、尼罗河文明
印度的种姓制度
佛教
时间:前6—前4世纪
创始人:释迦牟尼
主张:众生平等,抨击种姓制度下的等级体系
地位:印度重要的思想流派
影响: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3、古埃及文明
法老图坦卡蒙安葬面具
胡夫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埃及象形文字
苏格拉底之死
4、古希腊文明
【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如何看待雅典的民主政治?
材料一 在雅典,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 ----《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三
【问题探究】
自由民 168000;奴隶 200000;外邦人32000。
——哈蒙德《希腊史》
进步性: ①利于发挥公民的创造力;
②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局限性: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
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奴隶缺少最
基本的权利。
材料二 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要统治;……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思考探究:阅读材料结合地图思考影响人类早期文明多元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材料一:两河地区天然无屏障…许多古代民族在此演出一部战争史。苏美尔人和其后继者的宗教信仰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受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河水泛滥的影响……北部的大雨加上源头山脉的积雪常引起特大洪水,毁坏农田。在苏美尔人眼里,他们的洪水之神是一位恶毒的神。美索不达米亚人的人生观带有恐惧和悲观的色彩,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不安全。
——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
材料二:尼罗河西面是利比亚沙漠,东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努比亚沙漠和尼罗河大瀑布,背面是三角洲地区没有港湾的海岸,这些自然屏障使它得到了特别好的保护……尼罗河就像一条一根天然的纽带,把整个流域地区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尼罗河每年可以预知且又水势平缓的泛滥则助长了埃及人的自信和乐观……埃及人则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作是“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
材料三:从印度的外围来看,古代印度北靠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脉作天然屏障、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这种“一面围山,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导致印度在地理上自成一格。
从印度内部地形自然疆界上,高山、大河、森林、沙漠及高原的阻隔容易形成一个个“蜂窝状”的文明单元,也会导致印度在人文上形成多种族、多宗教、多语言并存的局面,这样的天然屏障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是难以逾越的天堑。
——蒋敬《印度文明分散性特征研究》
材料四:山地多,平原少,海岸线漫长,岛屿多,地中海气候,利于葡萄和橄榄等经济作物生长。利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形成,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利于形成平等意识和冒险精神,推动了古希腊殖民扩张,有利于民主制发展。
地理环境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地理环境
决定因素
思考探究:影响人类早期文明多元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人类早期各个文明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所孕育的。越是文明初期,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就越大。此外,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民族特性以及宗教信仰等也会从各方面或多或少地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影响。
地理环境 产生发展 成就 政治 文化
两河流域的文明
古埃及文明
古印度文明
古希腊文明
①君主专制制度
②《汉谟拉比法典》
前3500年左右:
约前2900年:
前18世纪: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提供充足的水源
①楔形文字
②《吉尔伽美什》
③洪水方舟传说
④60进位制
前3500年左右:
前3100年左右:
①法老具有至上的权威;
②建立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
①神话和文学故事
②象形文字。
③制定太阳历
④金字塔
⑤计算圆周率、开平方根
⑥莎( suō )草纸
前3千纪:
前6世纪:
种姓制度
①佛教
② 《摩诃》《罗摩》; ③1到9,0,按位计值。
前2千纪:
前8--前6C:
斯巴达:寡头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
哲学:苏、柏、亚
文学:神话、戏剧
历史:希罗多德、修昔
底德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印度河平原;
恒河雨水丰沛,植被茂盛
巴尔干半岛和爱琴海部分岛屿多山少平原
特征:基本独立发展,明显的多元特征。
认识:文明是平等的、多样的,文明无高低优劣之
分,只有姹紫嫣红之别。
再次回顾表格思考:
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特征?
以及谈谈你的认识。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家国情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