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单元训练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单元训练word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04 16:59: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88390010579100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单元训练
一、单选题
1.古代美洲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其中建造祭祀的金字塔庙宇,采用20进位制,知道“零”的概念的是
A.印加人 B.雅典人 C.阿兹特克人 D.玛雅人
2.某同学在研究古代亚洲法律时发现,八世纪初日本在制定大宝律时,吸收了唐律“八议”中的“六议",将“十恶”改为“八虐”。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唐律对日本法律影响较大 B.中日文化交流频繁
C.唐律与日本法律差别较大 D.日本不重视内部稳定
3.下列关于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大学兴起 ②基督教神权统治 ③王权始终软弱 ④市民阶层形成 ⑤英国议会产生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4.每个佃户须为自己分得的份地,付出一定租金和税款。在一年中有半年时间须为领主工作,还要向领主缴纳各种捐税,虽然领主和佃户属于分隔很大的社会阶级,但是他们都是基督徒。遇到基督盛会,特别是圣诞节和复活节,所有居民都要到教堂聚会。上述场景发生在
A.古希腊城邦 B.古罗马城邦 C.中古西欧庄园 D.中古日本庄园
5.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下,地产不能随意变卖,但很多人利用技术上的漏洞,脱离此种束缚。名义上不出售,卖方仍自称“领主”,将土地“封”给买方,约为“陪臣”,得价之后只责成他供奉一点名义上的义务,甚至“每个夏天采办一朵蔷薇花”即可。这说明
A.当时西欧封建制度已经名存实亡 B.人文主义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偏差
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关系变化 D.契约制度是维系欧洲发展的根本
6.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出现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
A.庄园经济和现代工厂制的形成 B.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产生
C.种植园经济和工业革命的扩展 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行
7.有学者指出,14世纪中叶经历了黑死病后的欧洲,农民的生存状况反而有了很大的提升,更多的人买得起香料。史学家布罗代尔甚至认为这一时期欧洲农民的饮食和贵族可能没有太大的不同。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欧洲
A.商品经济发展削弱贵族势力 B.与世界的经贸联系加强
C.思想解放和价值观的变化 D.农村劳动力价格上升
8.中古时期的欧洲形成了封君封臣制度,下列对于这一制度表述有误的是( )
A.封臣忠诚封君,封君保护封臣 B.封臣为封君提供兵役
C.封君与封臣之间等级关系严格 D.封臣土地扩张到一定规模可为封君
9.古代埃及和西亚都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在许多领域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其相似之处有
①创造世界上古老的文字 ②留下完整的成文法典
③依据河水涨落制定历法 ④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10.从公元7世纪开始,穆罕默德和他的继任者们逐渐使阿拉伯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国家。下列关于阿拉伯文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B.发明“0”到“9”的数字计数法
C.把《圣经》作为经典 D.最高统治者苏丹掌握国家大权
11.《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由此不能判定
A.《一千零一夜》反映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
B.阿拉伯文化是对古代世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C.阿拉伯帝国疆域一度相当广阔
D.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12.越南古称交阯或交趾,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以上史实说明( )
A.越南最早建立于公元10世纪 B.李朝是越南历史上第一个政权
C.古代越南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D.越南发展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13.日本历史上先后拜了两位老师:唐朝和欧洲。其中向唐朝“拜师学艺”指的是
A.幕府制度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工业革命
14.如图是出土于恰帕斯州北部锡莫霍韦尔地区(今墨西哥东南部)石斧上的一个侧面人像,可能代表着玉米神。绿石是与“珍贵”“生命”“繁衍”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的,绿石上的玉米神具有祈祷玉米丰收的寓意。这反映了
A.印加人对玉米神的高度崇拜 B.玛雅人的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
C.阿兹特克人出口玉米颇负盛名 D.玛雅人以盛产绿石闻名于世
15.历史也会出现错觉和失误。如印第安人、西印度群岛因哥伦布的错误判断而永远的错了下来。阿拉伯数字是西欧人对什么文化的错误认知导致的
A.中国数字 B.印度数字 C.埃及数字 D.希腊数字
16.13世纪初,牛津大学形成。下图为牛津大学校徽,校徽由三顶王冠和一本展开的书组成。书上用拉丁文写着《圣经》的一句话“主照亮我”。据此可以推断(  )
A.国王兼任中世纪大学校长 B.中世纪大学脱离教会控制
C.世俗文化的发展受到阻碍 D.基督教影响中世纪文化教育
17.下图是“教皇为皇帝加冕”,取材于公元8世纪中期法兰克王国君主“丕平献土”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及图片最能说明(  )
A.基督教会权力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 B.教皇和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C.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D.法兰克王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18.大学是人类文明的标杆之一。阅读下列“大学兴起”的示意图,其中“?”处应填上
A.骑士文学 B.世俗教育 C.经院哲学 D.行会组织
二、材料分析题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六七世纪时,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
材料二 大唐国者,法式(法度,法则)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1)归纳材料所说的是日本什么事件。
(2)此事件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3)日本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有何可取之处?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经十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亚非欧三洲,这个帝国被称为“亚历山大帝国”。
材料二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毁坏流失,一部分通过拜占庭帝国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的学者不但认真研究,还把许多古代作品,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译成阿拉伯文。许多希腊著作,阿拉伯人不但加以保存,而且广为传播,对以后西欧文艺复兴产生了很大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阿拉伯人在传播东西方文化方面的重大贡献。
21. (历史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化二年春正月甲子朔,贺正礼毕,即宣革新之诏曰:
其一曰,罢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处处屯仓,及别臣、连、伴造、国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处处屯仓。仍赐食封,大夫以上各有差。降以布帛,赐官人百姓有差。
又曰,大夫,所使治民也。能尽其治,则民赖之。故重其禄,所以为民也。
其三曰,初造户籍,计账,班田收授之法。凡五十户为里,每里置长一人,掌按检户口,课殖农桑,禁察非违,催驱赋役。若山谷阻险,地远人稀之处,随便量置。凡田长三十步、广而二十步为段,十段为町。段租稻两束两把,町租稻二十二束……
——《日本大化改新诏》
材料二 事实证明,大化改新没有让日本变成中国,明治维新没有让日本变成欧洲,该学的一样也不少,该保留的一样也没少保留,日本还是日本,日本还因此跳了龙门
——《涅槃与文化进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向唐朝学习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学习外来文化的特点。由此可得出怎样的认识。
参考答案
1.D2.A3.D4.C5.C6.B7.D8.D9.B10.A11.D12.D13.B14.B15.B16.D17.A18.B
19.(1)大化改新。
(2)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3)日本人善于学习他人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并将这一特性加以发挥,创造出自己的文明
20.(1)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
(2)贡献:保存并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西方;把阿拉伯的数字和天文学知识传入中国
21.(1)措施:政治上,中央设立二官八省制,地方上设国、郡、里机构,实行官员俸禄制度。经济上,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
(2)特点:不照搬外国文化,而是学习与保留本民族特点相结合。
认识: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必须注意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不能照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