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8880010541000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单元训练
一、单选题
1.1991年,欧共体成员国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1999年,发行欧洲单一货币欧元;与此同时,欧洲各国还努力建立独立的防务体系。这一系列事件说明
A.欧洲面临的危机更加严重 B.欧洲国家经济差距缩小
C.经济全球化趋势快速发展 D.欧洲一体化趋势在加强
2.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日本、俄罗斯和欧盟等国家或国家联盟在国际 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下图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美国政治霸主地位丧失 B.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舞台
C.和平将取代战争与动荡 D.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20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极力鼓吹“日本模式”,强调文化建设和民族自豪感。其主要意图是
A.防止美国势力渗透 B.弘扬日本传统文化
C.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助力军国主义复活
4.“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州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这个“第三种力量”就是
A.欧洲共同体 B.第三世界 C.联合国 D.独联体
5.柯达公司曾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垄断了当时世界90%以上的胶片产业,但在2011年,由于无法在数字时代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柯达公司提请破产保护,并于2012年初正式破产。柯达公司的遭遇给我们的启示是
A.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全球化机遇与挑战并存
B.只有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长盛不衰
C.历史悠久是柯达公司退出历史舞台的重要原因
D.全球化依然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
6.二战后初期,法国总统戴高乐的独立外交政策在西欧并不受欢迎,但到了60年代末大多数西欧国家都主张在外交政策上同美国拉开一定的距离。这种变化反映了
A.美国综合国力衰落 B.冷战的前沿阵地发生转移
C.西欧开始走向联合 D.西欧谋求独立自主的外交
7.日本学者福武直说:“日本越是在这条道路上迅跑,就越会被世人看作经济动物而唾弃。”其意图在于
A.对日本国内经济现状表示不满 B.要求日本摆脱美国的殖民控制
C.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 D.希望国际地位与经济实力相应
8.1971年7月6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次讲话中指出,“从经济角度看,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从经济状况和经济潜力看,当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将决定本世纪最后1/3时间的前途"。这表明
A.世界多极化格局在当时已经形成 B.两极格局在当时已发生严重动招
C.两极格局下孕育着多极化的趋势 D.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彻底分化
9.20世纪80年代后,曾以“脱亚人欧”为荣的日本日益重视亚洲,强调要在这一.地区发挥“真正的中心作用”及“领先和领导作用”。这反映出,此时日本
A.旨在排斥美国插手亚洲事务 B.致力于打造政治大国形象
C.与欧洲国家的矛盾日益加剧 D.企图再次建立亚洲的霸权
10.欧盟是现在世界上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回溯20世纪60年代,欧洲走向联合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
A.欧洲共同体成立 B.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
C.欧洲联盟成立 D.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11.下图所示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的成员国都是
A.亚洲国家 B.发展中国家 C.西方国家 D.环太平洋国家
12.下图是一位同学在学习《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一课时,就某一条约整理的笔记,该条约是
A.《罗马条约》 B.《巴黎条约》
C.《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D.《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13.“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材料表明当时国际格局的主要特点是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C.日本崛起,成为政治大国 D.欧洲重新成为世界的中心
14.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
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世界一体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
C.多个世界中心的崛起 D.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
15.1967年,欧洲共同体由三个机构合并成立,下列不属于合并机构的是
A.欧洲煤钢共同体 B.欧洲经济共同体
C.欧洲联盟 D.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6.2017年,国家提出建设粵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战略。有专家表示,与世界一流湾相比,粤港澳大湾区趋于一个独特的“中国模式"。这种“中国模式"指的是
A.改革开放设立经济特区 B.“一国两制”下的合作发展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一带一路”下的和平发展
17.1988年,日本首相竹下登提出“今后的时代要求日本在政治上要有大胆而崭新的想法。”由此日本的外交策略从过去“美主日从”外交向“全方位外交”转化,从过去的“中小国外交”转向“大国外交”。这反映了日本
A.经济实力的增强使政治诉求提升 B.开始全面抵制美国单边主义政策
C.力图与美国展开外交领域的竞争 D.已经成为国际政治格局中的一极
18.某学生制作了一个“欧洲联合三部曲”的表格,其中有两处没有完成,请你帮他完成
时间
标志
意义
第一步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开启联合之门
第二步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加强经济合作
第三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用一个声音说话”
A.欧洲共同体 加强政治合作 B.欧洲共同体 加强思想联合
C.“北约” 加强政治合作 D.“北约” 加强军事联合
二、材料分析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之后的两极体系中,两个阵营的领袖国的实力比阵营内其他成员的实力强大得多,这些霸权主义的领袖国在阵营内推行等级制度的秩序和规律,从而大大减少了各自阵营内小的成员国将他们和其他成员国拖入战争的可能性。近在眼前的共产主义威胁催促着包括法国和德国在内的欧洲走向联合,两极体系下区域战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
材料二 “欧洲之父”让·莫内为欧洲的联合做了长期的思考和准备。1950年他向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提交了欧洲煤钢联营提案,5日9日,“舒曼计划”公诸于世,“法国政府建议把法德两国全部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共同的高级机构的管理之下,将其纳入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加入的组织之中。……法德两国之间的一切战争不仅将是难以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也全无可能”。让·莫内在1950年5月3日给舒曼的备忘录里写道,“(煤钢联营计划)将抹去德国人对永无止境的受控状态的耻辱感,也解除了法国人对不受控制的德国的恐惧”。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和春红《宿敌变伙伴:法德走向战后和解的原因浅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国和德国和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煤钢联营的性质及作用。
20.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其影响依然存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
材料二 中国多次宣布永远不称霸,这不仅仅市外交辞令。中国建立远洋基地的出发点,只有维护商业利益和国际和平的考虑。中国不与任何国家进行全球军事对抗,也无意争夺势力范围,拓展战略边疆。中国外交和宣传部门应该以“中国贡献论”,反击“中国扩张论”和“中国威胁论”,以此化解外部的担心。
材料三 我认为“多极合作时代”将是21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关系将是“多极合作时代”能够成为现实的前提条件。
(1)据材料一指出美苏冷战的特点。举一例说明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目前“中国扩张论”和“中国威胁论”盛行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体现了中国什么外交方针?
(3)材料三中“多极合作时代”的提出反映了世界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如何才能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之间的关系?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历程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波浪潮发生在16世纪……第二波浪潮出现在1815—1913年间……第三波经济全球化浪潮出现在二战后特别是冷战后时期,并持续至今。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写出第一波浪潮开始的史实依据。以交通工具为例,指出推动第二波浪潮形成的两个重大发明。
材料二 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并在全球范围蔓延的逆全球化运动愈演愈烈。在贸易、投资、金融、资本、信息和政治、文化等方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造成重大阻力,全球化进入阶段性调整新时期。逆全球化的影响虽然还没有充分呈现出来,但有必要透过逆全球化复杂多样的现象对其成因进行深入反思,以更加开放的行为准则构建新型全球化。
——摘编自洪小兵《逆全球化成因反思与新型全球化建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逆全球化”的现象。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构建新型全球化的合理建议。
参考答案
1.D2.D3.C4.A5.B6.D7.D8.C9.B10.A11.D12.D13.A14.D15.C16.B17.A18.A
19.(1)原因:法国和德国在二战后严重衰落;两国具有和解意愿;美国在欧洲推动霸权主义的影响;苏联等共产主义势力的威胁:欧洲爆发区域战争的可能性降低。
(2)性质:经济合作组织。作用:增强了法德间的互信,促进了法德经济发展;推动了欧洲联合的进程:有利于欧洲的重新复兴。
20.(1)特点:对抗与缓和交替;冷战和热战并存(欧洲冷战,亚洲热战)。
举例:中国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一例即可)。
(2)原因: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冲突:国家利益冲突(领土争端、资源争夺等。)
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3)趋势:政治多极化趋势。
关系:抑制大国霸权;加强合作,寻求理解,求同存异。
21.(1)史实依据: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开始;发明: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
(2)现象:“逆全球化”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并在全球范围蔓延的逆全球化运动,产生的实质是西方国家追逐经济利益、实施政治掌控、转嫁社会矛盾,给世界各国带来了严重挑战和冲击,必须采取措施构建新型全球化。
(3)建议:强调全球共识的重要性,所有国家都应对人类发展担负责任,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通过开放合作的路径实现社会发展共赢共享,将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只有加强团结,才能共同应对“逆全球化”带来的冲击,构建新型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