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训练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训练word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04 17:0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训练
一、单选题
1.1917年二月革命后,俄国农村纷纷成立了苏维埃,到10月前,有67个省437个县都建立了农民苏维埃。这一状况说明
A.革命力量进一步壮大 B.工农联盟得到了巩固
C.武装革命的条件成熟 D.农民已成为革命主力
2.由于革命任务的艰巨性,又由于革命本身发展的阶段性,俄国革命不能不分两步走,即先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再完成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俄国为这两种任务分别进行了
A.一战和二月革命 B.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C.二月革命和七月事件 D.七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3.观察下列图片,从图中可以得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呈现的规律是
A.从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 B.从空想到科学、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
C.从理论到实践、由思想到艺术 D.从理论到实践、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
4.下图中图一与图二的内在联系是
A.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
B.列宁领导俄国人民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C.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胜利
D.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5.1917年7月1日,彼得格勒50万人举行示威游行。……绝大多数参加示威游行的群众在旗帜上和标语牌上写着“打倒战争!”“打倒十个资本家部长!”“全部政权归苏维埃!”这些标语和口号反映出,在俄国
A.沙皇参加一战不得人心 B.武装起义的时机成熟
C.临时政府面临严重危机 D.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6.列宁曾经指出:“这个伟大的日子离开我们愈远,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就愈明显,我们对自己工作的整个实际经验也就思考得愈深刻。”中国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俄国在资本主义方式现代化受阻的背景下成功的。据此,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是
A.打破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B.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C.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 D.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7.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
A.推翻沙皇专制政府 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D.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8.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的历程。其中,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标志性事件是
A.第一国际的成立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巴黎公社的诞生 D.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9.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于1935年对莫斯科进行了一个月的访问,他在《莫斯科日记》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下列属于日记中“目前这些政策”的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交纳固定粮食税
C.推行农业集体化 D.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10.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1917年俄国革命的亲历者,他指出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中号召俄国基层百姓起来摧毁旧制度,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新制度的框架。这反映了十月革命
A.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
D.是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反对沙皇制度的政治斗争
11.美国新闻记者约翰里德在其采访录《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中真实记录了“亲眼所见的一段剧变的历史”。其中有“反对政府”“反对战争”“要和平”“要面包”“要土地”“分娩之前的阵痛,正在生育出一个新的世界”等内容。此书反映的是
A.北美独立战争 B.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C.日本明治维新 D.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12.毛泽东指出:“(这次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毛泽东评价的是
A.农奴制改革 B.二月革命 C.十月革命 D.二月提纲
13.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以下史实不能证明此结论的有
A.十几万中国华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承担战勤任务
B.1942年,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救援英军,战绩名扬海外
C.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参与谋划和指挥
D.中国战场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太平洋战场上日军总兵力
14.1918年3月3日,苏俄与德、奥、土等国签订了《布列斯特条约》,苏俄以向德国交付巨额赔款为代价脱离了战争。这说明当时苏俄
A.贯彻了《和平法令》精神 B.解决了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
C.执行了《土地法令》规定 D.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
15.美国新闻记者约翰·里德在其采访录《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中真实记录了“亲眼所见的一段剧变的历史”。其中有“反对政府”“反对战争”“要和平”“要面包”“要土地”“分婉之前的阵痛,正在生育出一个新的世界”等内容。此书反映的是
A.北美独立战争 B.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C.中国维新变法运动 D.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16.以下哪一项能够为“俄国十月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提供最有说服力的解释?
A.十月革命是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的必然结果
B.十月革命是二月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结果
C.十月革命是俄国国内各种矛盾和斗争激化的必然结果
D.十月革命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影响的必然结果
17.下图是1942年7月7日美国邮政总署发行的一枚邮票。对这枚邮票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邮票上人物分别是中、美两国“国父”
B.邮票将“民族、民权、民生”与“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并列,表明三民主义诞生在美国
C.邮票中心突出“抗战建国”的目的是为了美、中两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
D.邮票设计者将台湾列入中国版图是因为台湾已经回归中国
18.据统计,俄国1907年各种形式的农民反抗达197次,1914年发生1046次。工人的反抗斗争更是风起云涌,1910年经济罢工有214次,政治罢工8次,1914年经济罢工迅速上升到1370次,政治罢工1034次,参加者近十万之众。由此可知,十月革命爆发前俄国
A.人民渴望和平 B.经济基础薄弱 C.阶级矛盾尖锐 D.民族矛盾激化
二、材料分析题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实行一种特殊的粮食制度。以往,我国史学界和历史教育界一直称这种制度为“余粮收集制”(或“余粮征集制”。近年,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这个译名是错误的。按俄文本义,应译为“粮食摊派制”(或“摊派粮食制”)。该制度的基本内容是,由中央粮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包括红军)的需要,确定年度征粮总额后,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
——(据《错译的“余粮收集制”与国内史学界对苏联史的误读》)
材料二 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包括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步,“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这一特殊粮食制度的两种译法反映出的主要差别,并说明该制度对苏俄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并分析“后退一步”和“前进两步”的含义。
20.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一场伟大交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目前俄国的特点是由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不高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这个过渡的特点是: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亲信态度列宁“四月提纲”。
材料二 第一次革命高潮提出的我们党过去宣传的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曾使革命和平发展……使小资产阶级逐渐消除其幻想的口号。现在和平发展和使政权无痛苦地转归苏维埃已不可能,因为政权事实上已经转到反革命的资产阶级手中。现在只要仞底消灭反革命资产阶级专政才是正确的口号,只有贫苦农民支持的无产阶级,才能完成这个任务一新高潮的任务。
——《1917年8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的次大会决议》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最初主张什么方式夺权?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尔什维克党最终夺取政权采取的是什么方式?原因又是什么?
(3)材料二的“第一次革命高潮”和“新高潮”分别指的是什么现象?这两个现象的性质是什么?
21.阅读下列历史图片:
材料一苏联宣传画:第一个五年计划(图1)
材料二1929~1937年集体化农民占农户总数比例变化(%)(图2)
材料三1928~1937年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一五”计划的目的和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苏联农业集体化有什么特点?它产生了哪些影响?
(3)依据材料三指出苏联经济建设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其主要弊端。
参考答案
1.A2.B3.A4.A5.C6.C7.C8.D9.C10.C11.D12.C13.A14.A15.D16.C17.C18.C
19.(1)差别:粮食征集的范围不同(“余粮收集制”指征集除农民口粮、种子粮之外的粮食,“粮食摊派制”的征集范围涵盖农民的全部粮食);“粮食摊派制”更强调征收的强制性。
影响:一方面保证了苏维埃政权和红军对粮食的需求,巩固了新生政权;一方面因用强制摊派的办法征购粮食,引起农民的抵制和反抗,导致了社会和政治危机。
(2)前提: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
后退一步: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
前进两步: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
20.(1)方式:和平方式。原因: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
(2)方式:暴力夺权。原因:临时政府制造了七月流血事件,政权完全落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和平夺权已不可能。
(3)现象: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21.(1)目的: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特点: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2)特点:时间短,速度快,公有化程度高。影响: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3)成就:工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弊端: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