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单元训练
一、单选题
1.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在广岛设立战时大本营,天皇亲自坐镇.统一指挥军事、政治和外交。清政府没有建立统一的国防军,鸭绿江沿线数万清军,互不相属,互不支援。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战争双方实力对比悬殊 B.清朝政府的军事体制落后
C.日本军队军事装备精良 D.中日社会动员力存在差异
2.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领导层贪图享乐安逸,进取心逐渐减退,生活上逐渐腐化。在建设洪秀全住的天王府和杨秀清住的东王府时,大兴土木,宫殿金碧辉煌,林苑雕琢精巧。由此可见,太平天国运动
A.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 B.兼具保守性与进步性
C.未摆脱旧式农民起义的窠臼 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3.某学者认为,领事裁判权是列强在华攫取各种权利和特权的政治、法律基础,是构成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的中枢。对此合理的解释是,领事裁判权
A.推动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B.为西方列强侵华大开方便之门
C.是《南京条约》主要内容 D.反映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要求
4.有学者在论及护国战争时写道:“护国战争的胜利,与其说是民主共和力量的成功,不如说是地方势力的再次崛起,中央集权的权力体系被再次打破的标志。”下列史事曾导致“地方势力崛起,打破中央集权的权力体系”的有
①太平天国运动 ②“东南互保” ③黄花岗起义 ④南昌起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④
5.如图为某幅历史地图的局部,其所示城市可能是
A.楚汉战争决战地 B.南宋的榷场
C.清朝的通商口岸 D.近代革命根据地
6.林则徐在《译编卷·澳门月刊》中写到:“前在一千七百三十七年,带来鸦片不过四千余箱,前时鸦片准纳税进口,至一千七百九十六年才禁止,一千八百三十六年又欲如前纳进口,奏而未允,其时已多至三万余箱”。英国大肆对华销售鸦片主要是为了
A.损害中国人的健康 B.加剧清廷的政治腐败
C.削弱中国军队战斗力 D.寻求中英贸易平衡
7.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筹办过程中,李鸿章根据一些官绅的申请,代向清政府奏请准予“酌定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准另行设局”。此举
A.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政策 B.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阻止了外商在华势力的扩大 D.杜绝了民间资本进入官办企业
8.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基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
9.“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北方战事,给包括租界在内的上海及江南民众日常经济生活带来巨大恐慌。身处纷乱的惊惧不安和经济萧条的切实威胁,社会各界普遍企望北方战事早日平息,不致蔓延到南方。”与此描述相关的史事是
A.火烧圆明园 B.“三国干涉还辽”
C.“公车上书” D.“东南互保”
10.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1.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下图阴影部分反映的是
A.太平军主要活动地区 B.义和团反帝斗争地区
C.辛亥革命后宣布独立的省份 D.北伐前国民政府控制的区域
12.洋务派代表人物左宗棠称“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左宗棠提及的“魏子”著有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瀛寰志略》 D.《资政新篇》
13.有史家感慨:“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这“二十年”是
A.19世纪四五十年代 B.19世纪五六十年代
C.19世纪六七十年代 D.19世纪七八十年代
14.下图描绘的情形发生在
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B.甲午战争时期
C.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15.1900年6月21日,清室向列强十一国宜战后,南方各省督抚不仅没有响应中央积极备战,反而与英美各国缔站“东南互保协议”,寻求“自保”。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清政府完全丧失民心 B.满汉民族矛盾的缓和
C.清政府中央权威式微 D.东南各省与中央决裂
16.甲午战争之前,列强在华投资总额不过2-3亿美元,可甲午战争后到1902年,各国对华投资总额已达15亿美元。比战前增加了3-6.5倍。这主要是因为
A.列强对华侵略的主要方式发生变化 B.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大量增多
C.列强的对华侵略深入到了中国内地 D.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7.林则徐的《四洲志》搜集了西洋各国的情报与知识,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徐继畲的《瀛寰志略》重点考察了欧关各国的国情状况。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A.已经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实践 B.知识界充分认识到中西差距
C.天朝上国的旧观念被完全颠覆 D.“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萌发
18.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所到之处,都遭到了强烈的抵抗,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英法联军。这种“袭击”在英媒的大肆宜扬下,遭到欧美国家的强烈谴责。对当时中国民众的行为理解正确的是
A.盲目排外加剧中外矛盾 B.是为维护民族生存而战
C.违反国际规则而遭谴责 D.有效遏制了列强的入侵
二、材料分析题
19.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伟大梦想。近代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国之道,在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李鸿章
材料二 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经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1904年8月31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洋务运动的思想主张、目的以及实践活动。
(2)阅读材料二,指出材料中的“几根小柱子”具体指什么?概括材料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说明孙中山为此所进行的努力。
20.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这是民族之殇。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和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辛丑条约》签订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该年为辛丑年而得名。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据材料一判断“是役”是指哪场战争?概括此役战败对中国造成的消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的内容,并指出康有为主张的“全变”相比洋务运动的“小变”有何进步?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条约签订日被称为“九七国耻”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此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提出的革命理论。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材料三 “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
(1)材料一、二、三分别出自近代哪些不平等条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二的条约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
(3)上述三则材料表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参考答案
1.B2.C3.B4.A5.C6.D7.B8.A9.D10.D11.A12.B13.A14.A15.C16.A17.D18.B
19.(1)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目的: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
实践:创办军事工业;开办民用工业;创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建成新式海军。
(2)小柱子: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观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所有问题的根源。
努力:理论方面,提出三民主义思想;实践方面,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奖励发展实业;亲自创办实业,修建铁路,改善民生。
20.(1)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影响: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小变”内容: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创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建立新式海军。进步:康有为主张既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也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3)原因:《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理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21.(1)材料二出自《马关条约》
材料三出自《辛丑条约》
(2)影响:①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②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③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④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⑤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程度。⑥使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
(3)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