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 十几减7、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究“十几减7、6”的算理和算法,能正确口算“十几减7、6”。
2.经历操作探究活动的过程,体会算法多样化并逐步优化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3.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十几减7、6”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十几减7、6”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激活经验
课件出示习题。
(1)任指第1题中的1至2道题,指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指名学生板演第2题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复习十几减9、8的口算,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为知识的迁移做好准备。看图写出一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为感受“想加算减法”的价值奠定基础。
二、情境呈现,引出问题
1.情境呈现,获取信息和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14例3主题图。
师:他们在金鱼池旁看到了什么?
学生简单交流后,课件出示两人的对话框。
师:谁能再说说他们看到了什么?
【学情预设】预设1:13条金鱼,黑的有7条,红的有□条。
预设2:13条金鱼,红的有6条,黑的有□条。
预设3:13条金鱼,黑的有7条,红的有6条。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区分不清楚问题和条件,很容易直接将问题答案说出来。所以有可能出现预设3,此时教师结合主题图来引导学生区分条件和问题。
2.师:你会列式吗?
【学情预设】学生易列出算式:13-7 13-6
3.揭示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十几减7、6”。(板书课题:十几减7、6)
【设计意图】同一个情境,两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获得的信息不同,提出的问题也不同,体现了观察的不同视角。
三、探究算法,内化算理
1.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师:“13-7和13-6”该怎样计算呢?请大家尝试算一算,并将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自主计算,教师巡视。
2.交流算法。
师:谁来汇报自己的算法?
指名学生结合算式说一说。
【学情预设】“破十法”。
10-7=3 3+3=6 所以13-7=6
10-6=4 4+3=7 所以13-6=7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你能用算式把你的想法清晰地表示出来,真了不起!谁听懂了他的想法?(指定1至2名同学结合算式再说一次)
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预设1:“平十法”。
计算13-7时,先算13-3=10,再算10-4=6,所以13-7=6。(板书)
计算13-6时,先算13-3=10,再算10-3=7,所以13-6=7。(板书)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
预设2:“想加算减法”。
还可以这样算:7+6=13 13-7=6 13-6=7(板书)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直观图演示。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对“破十法”已经比较熟悉,在这里不再出现直观图,而是让学生以已有的操作经验为基础,通过对数据的观察,直接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帮助学生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于“想加算减法”,在这里通过直观图展示:两个不同的减法算式利用的是同一个加法算式,知道一个加法算式能完成两道减法算式的计算,从而感受“想加算减法”的简捷。
3.小结算法。
师:通过观察比较,你最喜欢哪种算法?
【学情预设】此时学生可能还是喜欢用自己的方法,教师要重点引导他们用“想加算减法”。
四、适时巩固
1.完成教科书P14“做一做”第1~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逐题汇报交流。
【学情预设】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完成这些题基本没有问题。学生汇报,教师指正。
【设计意图】感受“想加算减法”的价值。这三道题都是运用“想加算减法”计算,从直观到抽象,体现了对“想加算减法”的巩固练习过程。
2.完成教科书P15“练习三”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针对十几减8、7、6设计练习,进一步熟悉计算方法,提升运算技能。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经过了前面几课时的学习,学生基本上都会用到不同的方法计算,计算正确率也有很大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想加算减”的方法,可以将几种方法进行比较,让他们感受计算方法的不同点,但是学生还是很难体会到这种方法比其他方法方便、快捷,更多的学生用到的还是“破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