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文中有“画”——《冬天》赏析
教学目标
1、 感受作者对朱自清《冬天》一文的赏析。
2、 了解赏析的一些基本方法——如: “总——分——总”的逻辑顺序,蒙太奇的手法;
说明:
学生曾经学过朱自清的《背影》,在《背影》里,我们看见了一个如何用心来给予儿子一切的老父亲形象,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父爱”;而作者耿光怡对朱自清《冬天》一文的赏析,撷取了生活中三个画面,从朱自清惯常写的父爱,扩展到友爱、情爱。在感受亲情美好的同时,揭示了友情的绵长。全文像一部无声的电影,亦采用蒙太奇的手法,把质朴、自然的情感,通过三个镜头——亲情、友情和爱情,一一展现出作者文字里的深厚情韵。
因此,课堂里可以细细品味作者赏析中的三幅画面:父子四人围坐在“洋炉子”旁边吃水煮豆腐的情景;和两个朋友月夜泛舟西湖的情景;在寂寞山城中,因为有了妻儿天真的微笑,冬天也“老是春天”的情景,最后感悟出:浓浓的情,可以驱散冬天的寒意,化解冬天的冰冷。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把握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摇出了”三幅画面,全面地对《冬天》一文进行赏析。
2、 难点:朱自清《冬天》一文采用了“摄影艺术手法”,那么,《〈冬天〉赏析》一文哪些地方也体现了“摄影艺术手法”呢?
说明:
这是一篇赏析的文章,针对九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的重点可以从赏析一篇文章,该如何入手进行设计,一定要指导学生整体阅读,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抓住细节进行品读,并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赏析。如《〈冬天〉赏析》一文是以“总——分——总”的逻辑顺序进行赏析,在赏析的过程中亦渗透了蒙太奇的手法。什么是蒙太奇的手法,它是如何表现的,可结合课文后的“学习建议”中的知识点,渗透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进入情境 1、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有建树、风格独特的著名散文家。我们读过朱自清的不少文章,你最欣赏哪一篇?请用两三句话来谈谈你的感受。2、这些文章反映的是人间浓浓的情,让我们感到了丝丝暖意和温馨。即使是寒冬,作者《冬天》也不寒冷,反而觉得很温暖。3、如果你不信,或感到好奇,就请大家一起走进耿光秋的《冬天》赏析一文,看看耿光怡是如何在美好画面里带给读者一股股无形的力量,揭示亲情的美好,友情的绵长。 自由发言,谈自己感触最深的,最喜欢的、最欣赏的文章及其理由。 从学生所学的教学内容入手,唤醒学生已有的情感积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下一步的学习情境中。
朗读课文——《冬天》,初步感知 1、请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朱自清的《冬天》一文,初步感受冬天里的亲情、友情、爱情。2、在自由朗读后,有五分钟的自学安排:(1)扫除文字障碍:读音、难写的字形。(2)圈划含义深刻,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并思考其作用。 2(1)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如:觑着眼睛qù,氤氲yīnyūn(2) 如:“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在这个细节里,父亲显得那么笨拙又那么可敬,我们从中体会到父亲浓浓的爱意,父子之间的天伦之乐,家庭中融融的亲情,无疑给童年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又如:“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一个特写镜头,把对家人的牵挂和肩头的责任跃然纸上。 朱自清认为文学作品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他的散文里一股股清风拂面、绿茶弥香的清新之感。
积累词句,仿句练习 对你喜欢的词语句子进行圈划、品读后仿写,可仿内容,也可仿句式。 如:文章开门见山,点明题目“冬天”,先描写父子四人围坐在“洋炉子”旁边吃水煮豆腐的情景。那高高竖起的“洋炉子”,熏得乌黑乌黑的“小洋锅”,以及“嫩而滑”“热腾腾”的豆腐,一个个物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凸现出冬天的寒冷和父爱的温馨。那么,在冬天里,自己家里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呢?请学生做些描绘。 作为九年级学生,仿句题的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感,在阅读中渗透对句子的锤炼,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做到学以致用。
再读课文——《〈冬天〉的赏析》,深入感知 1、第一幅画面中写道“豆腐”,除了作者谈到的有摄影艺术的再现效果外,还有什么用意?2、第二幅画面中写道“一弯明月”时,作者谈到“在艺术创意上玩出一种佳境,你能体会这是怎样的一种佳境?3、第三幅画面中为什么要写妻儿天真的微笑,作者是如何赏析的?4、读了作者的赏析后,也来谈谈你读了《冬天》一文后对冬天有什么新的感受。 1、“豆腐”是一个特殊的意象。它是作者心灵上的亮点,代表着一种童年的深刻记忆,是一种亲情的温暖唤起。2、用月色之美来烘托平和、温馨的朋友情。3、寂寞山城中作者一生漂泊,居无定所,但即使客居他乡,生活在寂寞的山城,有了妻儿天真的微笑,冬天也“老是春天”,寂寞只属于屋外空旷的山城,而不属于屋内情意绵绵的家。 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写作手法有一个更为清晰的理解,进而逐步掌握这样的写法,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新的知识点 请学生阅读课后知识点,思考什么叫蒙太奇手法? 见课后知识点 又一种新的知识点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更好进行赏析,读懂了才能有所领悟,领悟了才能巧妙地娴熟地运用。
课后作业学习反馈 1、请学生再捕捉一些《冬天》一文中课堂里没有分析过,却在文中有深刻含义的词与句子,细细品味。2、“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此句如何体会? 1、如:“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一句中“养”字妙极!妙在它的动感十足,写活了豆腐在沸水中的样态。又如:“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一句中“觑着”一词尤其传神。这个细节与著名的“背影”有异曲同工之效。2、映射出在世事惨淡的背景下作者对亲情的依恋和珍惜。同时,这些句子是在造势,为下文作铺垫。 郁达夫曾经赞赏朱自清的散文“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李广田也明确指出“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应倡导:经典的作品是要让学生自己不断品味、反复咀嚼,才会读出其中的味道。
思路点拨
贴近生活、富涵感情,清新自然是朱自清散文的文风特点。因此,可让学生对朱自清的原文进行反复的朗读。在《〈冬日〉赏析》一文中作者选取的三个场景,犹如三副水墨画,简单的勾勒,寥寥几笔,语言质朴却饱蘸情意,散发出淡淡的清香。通过文中对细节描写,对比烘托手法的表现,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使其营造出了“冬天里的春天”的气氛,浓浓的情,驱散了冬天的寒意,化解了冬天的严寒。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生动的语句,进行圈划,品读,感受文与画的高度合一。
练习举隅
1、 朱自清《冬天》的最后一句你有与耿光怡不同的理解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2、 文章题目《文中有“画”——〈冬天〉赏析》里,带有怎样深厚的情感,你能读出在作者赏析中对冬天寒冷的感觉与不寒冷的味道的深层理解吗?
3、 可以引导学生写一篇习作《这个(那个)冬天不寒冷》(或《今年冬天不寒冷》)。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