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4 08:29:09

文档简介

2020
学年第一学期温州新力量联盟期末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
试题
考生须知: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7
分,每小题
3
分)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最后刽.(guì)子手用脚去踏轮盘,轮盘转动起来,伽西莫多在他的绳绑中发抖,他奇丑的脸上忽然显出的蠢笨表情更加引起了群众一阵轰笑。
核实过的人都在胸前做上了记号,然后在士兵的推搡.(sǎng)下挤入列车。几个德国士兵正试图把孩子们从队伍中拉出来,卓斯纳猛然冲上去同德国士兵厮打起来,人们都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C.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jié)傲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D.你要是嫌我太容易降心相从,我也会堆起怒容,装出倔.(juè)强的神气,拒绝你的好意,好让你向我婉转求情,否则我是无论如何不会拒绝你的。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站在长江大桥上极目远眺,宽阔的江面上浩.如.烟.海.,一片黛青色的莲花形状的礁石在江水中绽放,
石块上布满了水藻和青苔。
此外,也有人怀疑当局延宕公布选举结果并窜.改.选民登记册。
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
这部电视剧播出前并未大.肆.宣传,可播出后却成为热门话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B.2020

1
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布最新海洋观测数据显示,2019
年全球海洋温度创新高,过去
5
年是有现代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暖的
5
年。
C.2019

9
月以来,澳大利亚山火持续肆虐,目前已经烧掉了相当于一个比利时大小的面积,外媒估计有近
5
亿只野生动物葬身火海。
D.本届论坛上,专家们将结合国内外休闲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围绕休闲与美丽生活的话题展开研讨,
发布世界休闲理论的研究成果,倡导积极文明的休闲理念。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姚明在整个
NBA
赛季中都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成为关注的目标。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他的体型?他的亲切?还是他的什么?
诈骗犯有一种特长,讲究“适销对路”:你迷信鬼神,他就以鬼神为饵,你迷信权力,他就以权力相诱。
“留住济南”图片展深深吸引了观众。那小巷,那泉水,那绿草青苔,已经成了难以寻觅的影子
——真可谓“梦忆深深深几许,一街一巷总关情。”
据考证,古历下亭址在今名士阁西侧(该处现有一石碑,正面题“古历下亭址”五个大字,背面刻有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绝不一样。





。为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①而这些山顶上的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
②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
③它虬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
④那些密密实实地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枝月叶鲜,懒而富态
⑤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⑥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
A.④①⑥③⑤②
B.④⑤①②③⑥
C.⑥②③⑤④①
D.⑥⑤③④①②
6.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D.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谨拜表以闻.
徐孺下.陈蕃之榻C.非礼.勿视
D.砯崖转.石万壑雷
下列句子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A.胡为乎来哉?
B.今臣亡国贱俘
C.盖文王拘而演《周易》D.安能以身之察察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滕王阁诗》颔联“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诗人用“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
《渔父》一文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渔父形象,他与世推移、随遇而安,是道家思想的忠实信徒。
《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作者实写眼前“雕栏玉砌”,和“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一句以“鸠食桑叶”起兴类比说明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为后文起铺垫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共
29
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
10—12
题。(9
分)
材料一:
山水艺术,一直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特殊的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一方面,在中国经典人文艺术的生长延续中,“山水”不仅寓指自然的空间和时间的长度,它从古至今尤其是魏晋以来,就以一种不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形态进入源远流长的中华艺术史视野,进而演进为历代文人画家的生命厚度与精神长度。另一方面,“山水”因其矗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独创性,因其坚固地附着并恪守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河床,使得山水艺术之深远、广博及其“超于象外之意旨”,在近现代以来“西风东渐”的中西文化激荡碰撞、交往中,呈现出独特的中华文化蕴含与审美价值。
事实上,不仅“山水”命题在中国文明史、哲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山水艺术与山水审美,同样在中国美术史中占据着突出的核心位置。有学者曾言,早期的中国山水艺术审美观,大致可分为儒家的象征式山水观、道家的非对象性山水观、魏晋的情感化山水观三类。我们倘若抽离于自然山水本身,可以看到,这三种自然山水“创造”模式,本质上蕴含了古人对自然生命、社会文化的不同维度、层次的体察和感知。在历史中发展的中国山水绘画的高度艺术性与深厚人文性,造就了其承载的人们对中华文明文化视觉、知觉与感觉的无限变化与可能性,包含了山水艺术与哲学、宗教、思想、文化乃至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超越于上述关系的艺术“审美性”与精神“超验性”。
从人文视角看,中国山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人文精神特点:其一,山水艺术汲取了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之精髓,尤其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并融会贯通于民族文化发展的文脉之中,
具有特殊的思想文化渊源、人文内涵特征以及传统哲学框架中“画道”①的烙印;其二,山水艺术注重艺术形式的整体构建与写意构筑,注重自然万物的密切联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由“哲理”延伸拓展到“艺理”层面,即重视创造性与心性的交融互动,突破技艺与手法的限制,使其艺术表达展现出既多元一体、又丰富纷呈的面貌;其三,山水艺术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营造及文化价值塑造品格,如自然生命和谐的情景审美、风景即心境的审美意象、形神兼备的气韵审美等等,构成了中国式山水艺术审美不可或缺的重要美学特质,也使其成为日臻完善、深具影响的艺术种类。
当然,应当看到,中国山水画经历了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当下已进入到信息化、互联网、多媒体乃至人工智能新时代,世界文化交流语境和社会发展背景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作为置身新时代的山水画研究者、传承者、创作者,必须要保持文化上的警醒与自觉,必须要秉持艺术上的自律与创造,必须要葆有精神上的反思与追求。那么,我们必须面向传统山水艺术的发端源头,
在时间的流变中守住山水艺术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底线;我们还要保持和发扬山水艺术长期形成的品质与特征,在空间的格局中拓展山水艺术的正大气象与审美底线,这两个方面的整合与归一方能实现传统中国山水艺术的当代转化,方能凸显当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个性与顽强生命力,也才能有足够的度量来吸收消化时间河流中的新文化、新艺术基因,凝结成“山水”命题的当代意义与人文艺术精神旨归。
(摘编自蔡劲松《山水艺术与中华人文精神》)
材料二:
中国拥有漫长的农耕历史,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渗透在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形成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土地——山水田园是农业社会的根本,因为它是托身之所,
依靠它养育生命、繁衍子孙,乃至于“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所以即便在今天,很多中国农村依然保留有土地崇拜的风俗。不仅如此,围绕山水田园还形成了灿烂的山水文化。中国自古就有
“乐山”“乐水”的传统观念,山水可游、可观、可居,还是涵养性灵、寄托情怀的精神庇护所,如诗歌吟唱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水诗先于山水画发展成熟,它们共同构成中国山水文化的核心表达。在形成于魏晋时期的山水诗的带动下出现了专门以山水为题材的绘画,并在五代两宋时期发展达到高峰,形成了诗画交融的传统,渐而与毛笔书写的书法艺术演变合成诗、书、画一体的独特的绘画表达。尽管历经元明清的朝代更迭,山水精神和诗书画的传统依然在封闭、节奏缓慢的封建农耕社会的历史时空中随着时代不断传承、变异,安静地发展了近千年,直至
20
世纪。所以,山水既是物质的,又是人文的。物质的山水是生命的依靠和寄托。人文的山水则传递了代代相传的艺术传统、人文精神和哲学思考。故而,山水不仅是山水,很多时候它就是人身之外的一切;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它代表着“地”,代表着“天”,代表着至上的“道”。
(摘编自李诗文《山水不仅是山水》
【注】①画道:中国画学加上传统哲学而形成的中国画道理论体系。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新时代的山水画研究者、传承者、创作者应当承担起实现中国山水艺术的当代转化、凸显中国山水画的艺术个性和生命力的重任。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中的“山”是物质的,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中的山水是人文的。
魏晋时期的诗歌创作带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并在五代两宋时期形成诗画交融的传统,二者共同构成中国山水文化的核心表达。
山水不仅是物质的,是生命的依靠和寄托,还是人文的,包含了世代相传的艺术传统、人文精神和哲学思考,它代表着世间万物。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在中国经典人文艺术历史中,“山水”寓指自然的空间和时间的长度,更寓指历代文人画家的生命厚度与精神长度。
儒家象征式山水观、道家非对象性山水观、魏晋情感化山水观,三者都蕴含了古人对自然生命、社会文化的体察和感知。
要实现传统中国山水艺术的当代转化,既要保持和发扬山水艺术的品质与特征,又要拓展山水艺术的正大气象与审美底线。
中国自古就有“乐山”“乐水”的传统观念,缘于山水不仅可游、可观、可居,还是涵养性灵、寄托情怀的精神庇护所。
中国山水艺术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
13—16
题。(20
分)
父亲的家国
鲍鹏山
2004
年暑假,我回老家看望父亲。父亲骨瘦如柴,双目视力几乎完全丧失,两耳的听力也微乎其微。在精力好的时候,他给我们说起他年轻时候的孤危和艰难。鲍姓在当地是小姓,我的祖父没有兄弟,单门独户又忠厚朴拙,我父亲也只有弟兄二人,叔叔老实可欺。我父亲的娘舅那边倒是人丁兴旺,却又人缘极差,乡誉极低,不仅不是可资利用的人际资源,反而要时时注意撇清干系,从而也无从依靠。说着说着,父亲就给我们背了一首诗:
人情相见不如初,多少英雄守困途。
锦上添花到处有,雪中送炭世间无。时来易借金千两,运去难赊酒半壶。识破人情全是假,还须自己着功夫。
背完此诗,父亲还顺带跟我们说起他的一位朋友。说起我父亲的这位“朋友”,我们倒都认识,
是镇上人。那时的镇上人,吃商品粮的,和我们相比,几乎是两重天。在我的记忆中,他们好像没有什么来往,也从来没有见过他们有什么杯酒之欢。到了后来,竞至于不来往了。原来,有一年,
我父亲的这位朋友病了,父亲要去看望,可是家里实在太穷,什么也拿不出来,踌躇多日,只好硬着头皮,几乎空手去了。心想,朋友一定会理解。但没想到,朋友一见父亲几乎空着手,当时就拉下了脸。我父亲觉得大受伤害,也对“朋友”等等,心灰意冷。
父亲一生性情刚烈慷慨,仗义重谊,这次,他给我们背这首诗,带着满腹伤感,几乎唏嘘。我心里极感震动,那种人生的寒凉,一下子就包围了我。我问父亲,这是谁的诗?父亲说,他也不知道,是他年轻时,到一户人家,人家的中堂上,就写着这首诗,因为说中心中隐痛,触动心中感慨,
一下子就记住了。
过了几日,我和大哥坐在父亲病床边,父亲和我们聊,那天他的情绪很好,他说有一首诗,是邵康节先生的,很好,就又背给我们听:
每日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三光。惟求处处田禾熟,但愿人人寿命长。国有忠臣扶社稷,家无逆子恼爷娘。四方平定干戈息,我纵贫时也不妨。
我父亲少时读私塾,读《语》《盂》,读《千家诗》,几年的私塾教育,使他终生都像一个读书人,有着读书人的情怀气质,常常民胞物与,感怀万端;有着读书人的思维方式,时时礼义廉耻,
仁义道德;还有着天下家国的眼光,总是忠臣孝子,修身齐家。我后来到了城市,在城市里见到不少我父亲个辈分的人,他们大多认识字,能读报,还有各自的技术或专业,见识也广,但是却毫无父亲的那种读书人的气质。这促使我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化,什么才是真正的素质。
但是啊,深受私塾熏陶的父亲后来却终生在农村,做一个地道的农民,身边几乎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的情怀和感慨。他是何等的孤独啊。这种孤独,是那样的深,却又那样的长一一长到他自己的一生。
他后来砸锅卖铁,也要让我们念书,在没有高考的时代,在社会禁锢阶层流动的时代,这样的读书完全没有什么目的。他大概是太寂寞了吧,希望通过自己的培养,让我们能听懂他的心声?
我在父亲给我背的两首诗中,感受到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失望和伤感,也感受到了他对家国的真诚祈祷。
不久,我的父亲就去世了。在那样偏僻的乡下,在那样一个完全无人注意的角落,我的农民父亲,对人生有着那样苍凉的感受,还有着那样深重的对家国的关怀。这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也是一个人的奇迹。
父亲曾经对我有很多的期望,但是,他最后对我的交代,就仅仅是希望我花钱不要太大手大脚,“你负担重啊。”这是他对我说的最后的话。
我知道我不能让父亲对我完全满意。但我会一直秉持良心写作和教书,因为,我生活在父亲的家国,我会像我父亲一样,为天下家国祈祷。
(摘自《经典美文》)
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这种孤独,是那样的深,却又那样的长——长到他自己的一生。(2
分)
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也是一个人的奇迹。(2
分)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
分)
文中两次引述“父亲”背诵的诗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6
分)
“父亲”对“我”说的最后的话:“你负担重啊。”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父亲”这句话的理解。(6
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
28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第
17-21
题。
李氏山房藏书记
苏轼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
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
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已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用之则弊.
弊:破旧
韩宣子适.鲁
适:经过
藏书凡.九千余卷
凡:总共
将以遗.来者
遗:给予,赠送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而.用之则弊
某所,而.母立于兹
其学必始于.观书
虎兕出于.柙
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D.士之.生于是时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1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在苏轼看来,书具有不可取代的审美与实用价值,“悦人耳目”而且“适于用”,不同的人读书都会有所收获。
B
秦、汉之前,书籍匮乏,但很多人会痴迷于读书,比如“老儒先生”,亲手抄录,夜以继日地读书,
唯恐不如别人。而当书籍容易得到、浩如烟海时,很多人反而把书当成摆设,不去读书,只会空谈。C
苏轼把李公择藏书中舍弃的书拿来充实自己,并认为这对自己非常有益。
D
本文的写作缘起是李公择让我为此事作记,而作者也想借这篇文章告诫当时的学者有书应该好好珍惜、认真读书。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已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
分)
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4
分)
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4
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22—23
题。(8
分)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状态的植物,均以
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2
分)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6
分)
四、默写(6
分)
2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6
分)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若夫乘天地之正,

,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人固有一死,

,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知其不可而为之》)
五、作文(60
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青年时代太放纵就会失去心灵的滋润,太节制就会变成死脑筋。
——圣堤布福
青春是一种持续的陶醉,是理智的狂热。
——拉罗什富科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注意】①自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020学年第一学期温州新力量联盟期末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用(
分,每小题3
A“轰笑”改“哄笑
桀傲”改“桀骜”
倔(jue
为“倔(jue
答案
解析:B“窜改”是改动的意思,窜改的对象一般指成语、文件、古书等故B正确。“篡改”是
为的手段改变或曲解,篡改的对象适用于比较重大问题,具有贬义色彩,一般指经典、理论、政策
等。A“浩如烟海”形容书籍
等多得无法计算。C
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
肆”应改为“大事”。“大肆”指毫无顾
(做坏事
大肆吹嘘”、“大肆挥霍”,含!
义。“大事”指大力从

析:A搭配不当

能修饰“思考”
构混
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发布最新海洋观测数
新海洋观测数据显示”句式杂糅,可在“发布
的”。C成
分残缺,“烧掉”后缺
应在“面积”后面加“的森林
考查选择问句

改成
倒数第
改为分号。C
项,应把最后的引号内的句号放在引号外
解析:④①构成转折关
对前
松与山下之松不同的具体说明。⑥中“这
承①的“绝壁松”。③⑤解说⑥,再根据先树干后枝叶的顺序课确
③⑤呼应,应放在最后

形骸”古今同
身体。A“养生”古义:供养
容感
恳切
答案:C
C“礼”名词作动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使动用法
使……放下来。D“转”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转动
析:B和例句判断句,A宾语前置,C被动句,D定语后置句
解析:“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是虚写,“应犹在”意为
该还

想和希
现代文阅读
中山老的是在国天的
应该既是物
C项,“魏晋时期的
期的山水
语文学科答案第1页共5页
水画的发展”。D项,根据原文
水不仅是山水,很多时候它就是人身之外的一切”
代表着
物”说法
根据原文:“我们必须
水艺术的发端源头,在
流变中守住山水艺术的人文意义与价
值底线;我们还要保持和发扬山水艺术长期形成的品质与特征,在空间的格局中拓展山水艺术的
气象与审美底线,这两个方面的整
方能实现传统
水艺术的当代转化
解文
史悠久;②高度的艺术性;③深厚的人文性;④精神的超验性。(答对

亲深受私塾熏陶,有着深重的对家国的关怀(1分);这种孤独和感伤伴随着历
沧桑的
他那寂寞、失望的一生是多么漫长(1分
亲生活在偏僻的乡村、无人注意的角落,却

和对国家深厚
种天
种令人赞叹的文化现象(1分);父亲不因时代与环境的变化改变初衷,孤独坚扌
终如
分)
①父亲
农民,却有着读书人
和气质。②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有着深
③刚烈慷慨
人重谊。④具有深厚的家
苍凉
酌情给分
答案:第一首诗表现父亲对人情世故、朋友
切体悟;对世态炎凉的深沉的感慨,对
界的失望和伤感(2分);第二首诗表现父亲的天
家国情怀(1分)。两首诗的引用丰富了文
的文化底蕴(1分
者形成对比(1分
孤危、艰难的父亲,却有着宽

的胸怀,创造了文化的奇迹(1分)
6
活表达了父亲
对我的期望以及对家国的忧
分)。经济负扎
望我
花钱不要大手大脚(2分)。做人负
我要不断砥砺自己的品格和修养家国负扎
期待我
家国的担当(2分)
7、答案

连词,表转折/代词,你的;C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指示代
生活时代的
探其源/采剥其华
嚼其膏味/以为已有/发
见于行事/以闻名
当世矣(每处0.5分,共7处,划对6处即满分)
案:(1)有贤能的人和无贤能的人得到的(东西),各自依凭他们的才能(而有所差异),道
德高尚的人和聪明睿智的人(对事物)的见解,各自随着他们的天分(而有所不同)。(“不肖”“因
各一分)
2)因此不将书籍收藏在家
收藏在以前住过的寺院僧房
共享),这是仁者的高尚
理。(判断句一分,“

释成
还未展开(1分)芳
23钱
比喻等手法(1分),如将未展芭蕉
燃的蜡烛、未拆圭
比拟
成芳心未
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1分),不仅传
美好的情思

元诗: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答
都给1分),“新绿”衬托“点红”,将“闹春风
李和“芳心莫轻
海棠进行对比(1分)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
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语文学科答案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