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节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角度1营养级
1.
[2020·沈阳,6.2分]在“草→害虫→蛇→鹰”这条食物链中,属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
)
A.害虫
B.鹰
C.
草
D.蛇
角度2能量流动的来源
2.[2020?衡阳市,18.2分]关于下列各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幼根的生长离不开图1中的①和③
B.图2中②的作用是撕咬食物
C.图3表示人体在平静呼吸时的吸气状态,胸廓的上下径缩小
D.图4所表示的生态系统,能量最终来源于①绿色植物
3.[2020?开封结业,19.1分]太阳的能量最先进入该食物网的哪一生物体内?(
)
A.小麦
B.鼠
C.鼬
D.鹰
角度3能量流动的特点
4.[2020·巴中,27.1分]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
)
A.循环往复
B.逐级递减
C.单向循环
D.双向循环
5.[2020?苏州,31.2分]
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的特点是(
)
A.逐级递增
B.逐级递减
C.基本不变
D.随机变化
6.
[2020?重庆万州结业,13.2分]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
B.能量可以沿食物链双向流动
C.该生态系统由植物和动物组成
D.不同食物链中,鹰所占的营养级不同
7.[2020?成都,18.2分]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
B.生产者的能量不能流向分解者
C.能量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
D.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
8.[2020·沈阳,17.2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进行,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正确的是
(
)
A.单方向的,逐级减少的
B.单方向的,逐级增加的
C.可循环的,逐级减少的
D.可循环的,逐级增加的
角度4
以食物网示意图为依托,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和能量流动
9.
[2020?海南,9.2分]右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②→③→⑤构成一条食物链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于①
C.④体内富集毒素最多
D.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10.[2020·佛山南海结业,3.2分]如图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共有5条食物链
B.生物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于草
C.该食物网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D.鹰和蛇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11.[2020?开封结业,20.1分]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一个生态瓶(如图所示)。下列对生态瓶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瓶就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
B.该生态瓶中有一条食物链:水草→小鱼→细菌
C.若河水被污染,一段时间后小鱼体内污染物含量最多
D.该生态瓶中的能量转变顺序是:光能→化学能→热能
12.[2020?滨州,29.7分]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该食物网中缺少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猫头鹰与蛇的关系是________。蛇在该食物网中属于第_____营养级。
(3)该生态系统中,草的能量流入到猫头鹰的途径有________条。在草→兔→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若猫头鹰的能量每增加2千焦,最多消耗草_________千焦。
(4)假如该生态系统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体内有害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
(5)______________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它们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联系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12题
第13题
13.[2020·淄博,22.6分]如图为某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
(1)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写出含有兔的所有食物链:
。图中的动物能把获取的有机物转化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又可以被草利用说明动物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
。
(2)该食物网中,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
。
(3)若该自然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从总体上看,食肉动物的数量总比食草动物的数量
,原因是
。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角度1以图示为依托,考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1.[2020·巴中,1.1分]古诗词里蕴含着不少生物学现象或规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蕴含的生物学规律是(
)
A.生物圈的物质循环B.生物间的竞争关系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的变异现象
2.[2020·巴中,28.1分]生态农业的特点是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能量多级利用。下列关于农作物秸杆的处理,不符合生态农业模式的是(
)
A.在农田就地焚烧,灰分还田经济划算
B.可以作为造纸、纤维板的原材料
C.铡碎掩入田中,有机物缓慢分解
D.用于沼气发酵或饲养牲畜后再作为肥料还田
3.[2020·莱芜,7.2分]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 )
A.图中甲表示生产者
B.图中的食物链是乙→丙→甲
C.图中⑥表示光合作用储存能量
D.图中⑨是指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角度2
以图示为依托,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4.[2020?湖州,29.6分]右图是我市一个乡村庭院生态系统的模式图。
(1)人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鸡、猪、蔬菜中的
(选填“糖类”
“蛋白质”“脂肪”“无机盐”或“维生素”)。
(2)甲烷杆菌属于
(填生态系统的一种成分),它能将粪和残余的茎叶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甲烷(沼气的主要成分)等物质。
(3)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通过
(填一种生理过程)和扩散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元素转移到无机环境中。
5.
[2020?内江,17.12分]图甲是某新型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图乙是某生物学习兴趣小组在该生态系统周边进行野外调查后绘制的部分食物网。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农作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合成
,这些物质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后,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无机环境,实现了生态系统的
。
(2)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图甲,该生态农业实现了
,从而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有效减少了燃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浪费。
(3)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乙中缺少的生物成分是
。
(4)图乙中,鹰占
个营养级,其中同时具有捕食和竞争关系的生物是
。
6.[2020·内蒙古鄂尔多斯,21.5分]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示意图,图2表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影响小麦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
。
(2)图1有
条食物链,该图中猫头鹰和蛇之间是
关系。
(3)下表数据表示图1某一条食物链各种生物体内汞(有毒物质)的含量,那么丙代表的生物是
。
生物体
甲
乙
丙
丁
汞含量(mg?kg﹣1)
6.1
0.05
0.8
0.003
(4)图2中表示二氧化碳从无机环境进入食物链的途径是
(填序号)。
7.
[2020·枣庄,22.8分]如图一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成分关系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该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B、C是乙中存在着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①、②、③、④表示某些生理过程。图生为该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示意图,D、E、F、G表示食物链的四个营养级,a、b1--b4,
c1--c5,表示能量值。请分析作答:
(1)图一中,甲表示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乙表示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请写出图一中的食物链
(用代号和箭头表示)。
(2)图一中的A对应图二中的_________(填字母)营养级。
(3)图二中b1--b4表示图一中______(填数字)生理过程散失的能量,c1--c5表示各个营养级流向丙_________的能量。据此可知,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4)生态系统类型多样,除了图示中的①草原生态系统外,我们本地还有:②山亭梯田、③抱犊固国家森林公园、④滕州红荷湿地、⑤枣庄新城等生态系统。其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是
(填序号)。
8.[2020·日照,31.9分]生物圈通过其结构和功能形成了地球上最大的生命共同体。图一是一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示意图,其中①②代表生理过程,A、B、C、D代表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成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A代表的成分_______,生物A、B、D间因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了___________。
(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太阳能经过过程①转化为储存能量的________;各种生物又能通过过程②释放能量、产生二氧化碳,其中散失的能量X是指
,由此可见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始终和
一起进行的。
(3)若图一中的B为飞蝗,当飞蝗大发生时,所经之处的农作物会受到严重破坏,引发蝗灾。飞蝗的发生量与降雨量的关系(如图二),当雨
量充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发生量。请回答:
①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________。
②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飞蝗发生的数量变化趋势是
(选填“变小”“稳定”或“变大”),可能的原因是
。
参考答案:
第三节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5.
CBABB
6-10.BBAAD
11.B
12.
(1)分解者
(2)捕食与竞争
三、四(3)5
200
(4)猫头鹰(5)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3.(1)6
草→兔→鹰,草→兔→狐
物质循环
(2)食草昆虫(3)少
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3.AAC
4.
(1)糖类、蛋白质、脂肪
(2)分解者
(3)呼吸作用
5.(1)有机物
物质循环
(2)能量的多级利用
(3)分解者(4)三
蛇和鹰
6.(1)生态因素
(2)2
捕食和竞争
(3)蛇(4)⑥
7.(1)生产者
消费者
甲→A→B→C
(2)
E
(3)①、③
分解者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③
8.(1)生产者
食物链
(2)有机物
热能
物质循环
(3)寄生
变大
气候干旱,真菌、丝虫和蛙等飞蝗的天敌的数量减少,会使蝗虫的发生量变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