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圆的认识(第1课时)
教科书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年3月第1版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2.经历运用不同方法画圆的过程,发展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能用圆的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圆的本质特征“一中同长”。
教学难点:探索并发现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0秒
17分钟
2分钟
35秒
15秒
一、引入
二、探究圆“一中同长”的本质特征
三、回顾反思
四、学习内容
五、课后练习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第1课时。
(一)徒手画圆
同学们,你能用笔,在纸上徒手画一个圆吗?
学生交流感受:
徒手画怎么都画不圆,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以前学面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圆没有角,也没有直的边,它是由曲线围成的,不借助工具不好画。
(二)自主探索用直尺和圆规画圆
1.直尺画圆。
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直尺作为工具,在纸上再画一个圆。
画相等线段的方法来画圆。
画法交流:先画了一条5厘米的线段,在线段的中间确定了一个点,然后换了一个角度,然后还是以这个点为中心,又画了一条同样长的线段。在线段的端点处描点,这样描的4个点到中心点的距离相等,然后将4个点用曲线连起来。
用同样的方法画了6条或8条相等的线段。
发现:随着相等的线段越来越多,将线段的端点连接起来,就越来越接近一个圆。
画相等边的方法来画圆。
尝试画8边形、12边形。
发现:相等的边越多,图形就越接近圆。
(3)归纳概括两种画圆方法的相同点,感受圆的“一中同长”的特征。
用一把直尺,想出了这么多画圆的方法,虽然方法不同,但是大家都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在20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墨子就发现了圆这个特点,并描述“圆,一中同长也”。“一中”是指一个中心点,“同长”
就是相等的线段。刚才画圆的活动,就是在想办法做到一中同长,画的也就越来越圆了。
2.圆规画圆。
同学们,你们知道画圆的常用工具是什么吗?
画圆的工具是圆规。圆规有两只脚,一只脚有针尖,另一只脚有铅笔。
学生提问:怎样用圆规画出圆?为什么用圆规能画出圆呢?
(1)圆规画圆的方法。
先点上一个点,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的距离。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点上。把装有铅笔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2)圆规画圆中体会“一中同长”。
讨论:有的同学用圆规为什么画出来的不是圆?
针尖没有固定住,不符合“一中”,圆规两脚的距离在画的过程中变了,不符合“同长”。我们只要做到“一中同长”,圆规画圆就一定能成功。
(3)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圆心,一般用字母0表示。
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半径的长度就是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
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同学们,在你画的圆中找一找圆心、半径和直径。
(4)圆的位置和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5)在圆规画圆中理解“一中同长”圆的本质特征。
圆规针尖的位置是圆心,也就是古人说的“一中”。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半径,在旋转的过程中,两脚之间的距离不变,就保证了半径的长度不变,也就是“同长”,用圆规画圆的过程,就是古人说的“一中同长”,所以圆规能画出圆。
在画圆的过程中,将圆的初步认识和古人的研究结合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了圆的和谐之美。
(三)借助实物画圆
有时我们身边没有圆规,有的同学想到可以借助实物的轮廓画一个圆。
同学们,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或算一算,想办法找到圆心,并说一说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发现:
1.在同一个圆里,发现圆有无数条直径和半径。
2.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3.把圆形纸片沿直径对折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结合圆的特征,感知圆在生活中的应用。
1.我知道车轮是圆的原因。
2.我知道圆桌会议,象征团结平等。
3.在中国文化中,圆寓意幸福与美满。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生1:知道了圆心、半径、直径,还知道了圆的一些特征。
生2:我还学会了多种画圆的方法。在画圆中我感受到了古人所说的圆“一中同长也”。
生3:我还了解了圆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今天学习的是数学书第57页58页圆的认识,课后请同学们认真阅读。
完成数学书60页的第1题和第2题。
1
5